國學古籍
國學古籍
  •   《人物志》的作者是三國的劉邵。隋唐志都把它列為名家的作品?!稘h書·藝文志》說名家是出于古代的禮官,《隋志》說:“名者所以正百物,敘尊卑,列貴賤,各控名而責實,無相僭濫者也”,可見名家的精神就是“求名責實,量材授官”。名學自先秦已經(jīng)存在,如公孫龍、惠施,但其論說多散佚,《尹文子》一書也屬名家,但現(xiàn)在一般認為這本書是漢朝的作品?!兑淖印分姓f:“名以檢形,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檢名”,檢形定名,就是名家學說的核心理論,所以名家學說也稱為刑(即形)名學。劉邵這本書,對人物進行分類,講述人物的識鑒、任用,因此,把這本書列入名家也是合適的。

      但是,劉邵的思想絕不只是刑名之學,他這本書實際上是糅合了儒、道、名、法各家學說。品鑒人物,論其所宜,綜核名實,考校功績,這是名法家的精神。而劉邵在這本書中最推崇“圣人”,所謂圣人就是具備中庸至德,因而能夠知人善任、治平天下的人,比如他說:“凡人之質(zhì)素,中和最貴”,“中庸之德,以達為節(jié)”,又論述臣主異德,臣任其事,主總其功,“主德者聰明平淡,總達眾材,而不以事自任也”。這些思想既有儒家的影響,又有道家的影響。但是總體上看,劉邵的思想更傾向于老子,這不但在這本書前面品評人物的部分中顯示出來,而且他還專門寫了一章《釋爭》作為全書的總結(jié),其中說:“君子知屈之可以為伸,故含辱而不辭,知卑讓之可以勝敵,故下之而不疑”,又說:“讓敵者,勝之也,下眾者,上之也”,這些都是深受老子思想的影響的。所以,劉邵這本書也顯示出魏初學術(shù)雜取諸家的風氣。

      劉邵,字孔才,建安年間開始做官,并得到荀彧的賞識。他后來一直在魏朝做官,干出很好的成績,《三國志.王衛(wèi)二劉傅傳》中記載他有多次提出中肯的建議,他的文才也是很出色的,曹叡曾叫他寫《許都賦》與《洛都賦》,陳壽也說他“該覽學籍,文質(zhì)周洽”?!度宋镏尽愤@本書是他晚年寫的,它的特異之處在于,這本書不但學有淵源、文理嚴密,而且作者是有政治經(jīng)驗,并且許多問題正是從實際需要出發(fā)去寫的,因此,是非常有價值的一本書。但是,這本書在三國之后一直沒有受到注意,直到現(xiàn)代才得到重視,錢穆、湯用彤先生都寫過文章介紹它,而有人更稱之為中國人才學的第一部著作。

      這本書最有貢獻的是提出了系統(tǒng)的評價人物的方法,這就是“九征”與“八觀”。作者的人才觀一開始就明白地說出來了:“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所以,他的觀點基本是重視先天的?!扼w別》一章中說:“偏材之性不可轉(zhuǎn)移矣”,他認為,一般人學習都有偏頗,因此,“材成而隨之以失”,也就是說,在得到某一方面的才能的同時也會帶來缺陷,同時他也輕視儒家的“恕”,他認為情性不同的人之間難以相互理解,所謂“信者逆信,詐者逆詐”,因此,“學不入道,恕不周物”。這種觀念把人看成由秉賦決定的,也不涉及自我修養(yǎng)的問題,這是這本書的缺陷。但是,另一方面,這本書是從政治上應用的角度來談人才的,著重的只是人才的識別、任用,因此,它的缺陷也是情有可原的。

      人物可以用九種特征加以識別,根據(jù)這九種特征,就把人分為:中庸、德行、偏材、依似、間雜的級別,再進而根據(jù)人的質(zhì)素,就可以判別他所適合從事的工作,也就是“十二流業(yè)”。對這一程序的論述以及對這種程序在政事上的得失的討論,就構(gòu)成了這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

      另一部分內(nèi)容就是講識別人的過程的,既講方法,這就是《接識》、《八觀》,討論怎樣通過與人接觸來識別人、怎樣通過各種途徑更精確地判斷人,也講了在識別人的過程中容易犯的錯誤,這就是《七繆》、《效難》。

      實際上,這本書還有另一方面的內(nèi)容是值得重視的,這就是關(guān)于人際關(guān)系的論述。作者認為人們相互感應是受著自己的情性影響的,《材理》篇中說:“同則相解,反則相非,雜則相恢”,因此又講了構(gòu)成人們之間矛盾的六種原因,主要講的是交流過程中的矛盾,這就是“六構(gòu)”。這一內(nèi)容的總結(jié)則是全書的最后一章:《釋爭》。實際上,從作者的觀點來看,能夠“釋爭”的人只有那種具有中庸之德的人,這正是作者看人的最重要的標準:“觀人察質(zhì),必先察其平淡”。
    作者:
    劉邵
  •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宗室劉安招致賓客,在他主持下編著的。據(jù)《漢書。藝文志》云:「淮南內(nèi)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顏師古注曰:「內(nèi)篇論道,外篇雜說」,現(xiàn)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說的內(nèi)篇所遺。據(jù)高誘序言,「鴻」是廣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認為此書包括了廣大而光明的通理。全書內(nèi)容龐雜,它將道、陰陽、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來,但主要的宗旨傾向于道家?!稘h書。藝文志》則將它列入雜家。

      《淮南子》具有重要的文史價值。其博奧深宏的內(nèi)容中蘊涵著豐富的哲學、史學、文學等各個領(lǐng)域的思想文化資源。

      《淮南子》一書注本,歷來均以高誘所注最為通行。
    作者:
    劉安
  • 《不真空論》和《物不遷論》是東晉僧人僧肇的兩篇佛教哲學論文,《神滅論》是南北朝南梁儒家學者范縝的無神論作品。這三篇均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哲學名篇,頗有代表性。

      僧肇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生于晉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卒于晉安帝義熙十年公元414年。精于老莊及佛經(jīng),年將20即為關(guān)中名僧,后拜鳩摩羅什為師,協(xié)助譯經(jīng),成為羅什的高足,他的文章得到羅什和慧遠的稱贊,是年青的佛學哲學家。他的佛教哲學論文《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物不遷論》、《涅槃無名論》四篇總編為《肇論》。現(xiàn)存《肇論》注疏有晉惠達《肇論疏》、唐元康《肇論疏》、元文才《肇論新疏》等。《不真空論》和《物不遷論》收集在當代學者任繼愈《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一書附錄中,井有今譯可參閱。

      《不真空論》討論世界的存在問題,其主要論點是說一切人和事物都生滅無常,緣會則生,緣了則滅,所以都是虛幻的不真實的,所謂“不真空”即是說世界不真實故空。但事物的現(xiàn)象還是存在的,不過是假有而已?!段锊贿w論》討論世界的運動問題,它認為事物的流轉(zhuǎn)變化是假象,其本質(zhì)是不動的,過去的事物只存在于過去,現(xiàn)在的事物只存在于現(xiàn)在,“故曰靜而非動”,“不遷”就是不動。它只肯定事物變化的間斷性而否定其連續(xù)性。以上兩篇是對當時佛學理論討論的總結(jié)?! 》犊b字子真,南鄉(xiāng)舞陰今河南泌陽縣西北人,約生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卒于梁武帝天監(jiān)十四年公元515年。范縝經(jīng)歷齊梁兩代,在南齊時曾與竟陵王蕭子良辯論因果問題,并退而寫出《神滅論》。該論是在梁武帝時正式發(fā)表全文載《弘明集》,梁武帝指使曹思文等64人圍攻范繽而不能屈?!渡駵缯摗丰槍Ξ敃r佛教神不滅而發(fā),討論形神關(guān)系,認為人的精神離不開形體,“形神相即”,“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形與神不是兩個東西;合在一起,“形者神之質(zhì),神者形之用”,兩者是質(zhì)用一體的,精神依于形體,好比刀的鋒利離不開刀刃一樣;所以人死之后靈魂是不存在的。范縝建立了唯物的形神一元論,成為形神關(guān)系學說史上的一座理論高峰??蓞⒖慈卫^愈《關(guān)于《神滅論》》附今譯,載《漢唐佛教思想論集。附錄》和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fā)展史》魏晉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作者:
    僧肇
  • 《化書》道書名。全稱《譚子化書》別稱《齊丘子》傳五代譚峭作此書,曾求序于南唐大臣宋齊丘,齊丘竊為己作而序之,故有齊丘子名。屬富有濃厚哲學思想內(nèi)容的著作。六卷,一作一卷。唐五代間譚峭撰。約成書于五代南唐時期(十世紀末)。  本書《宋史。藝文志》著錄,入雜家類,題宋齊丘撰,并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亦以齊丘所撰,題曰《齊丘子》。然陳景元《化書跋》稱舊傳陳摶謂〝我?guī)熡炎T景升,始于終南著《化書》。后因游三茅歷建康,見齊丘有道骨,因以授之曰∶是書之化,其化無窮,愿子序之流于后世。而齊丘遂奪為己有而序之"(并見《嘉興府志》和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三十九本傳)。姚際恒所著《古今偽書考?;瘯窏l下云〝《通考》載偽唐宋齊丘子嵩撰,宋景濂以為譚峭景升作,齊丘竊之"?! “从涊d譚峭事跡的最早史料當推南唐時人沈汾所撰《續(xù)仙傳》,但其中未云譚峭作此書事。然陳摶與峭乃同代人,其說或可信,且自陳說出后,言該書者均從其說。

      全書分“道化”、“術(shù)化”、“德化”、“仁化”、食化”、“儉化”六篇,計六卷,凡一百一十章,率皆從二字為題。

      “其說多本黃老道德之旨,文筆簡勁奧質(zhì)”。大抵本齊物以言道化,本虛無以言術(shù)化,本無為以言德化,本道德以言仁化,本稅多民饑以言食化,本見素抱樸以言儉化。多先列舉自然現(xiàn)象如蛇化為龜、雀化為蛤之類,從中類推出哲理,以明超脫生死及修身治國之道,即所謂君子體物而知身,體身而“知道”(卷二)之意。首二卷主要闡述出生死、入神化之道,為本體論、自然觀;后四卷主要論述修身治世之道,屬政治觀、倫理觀。全書基本上發(fā)揮老莊學說,稟承了傳統(tǒng)道教思想。其以“化”名者,蓋從萬物變化之道立論,闡述一切皆化的自然觀和均食節(jié)儉的社會觀?! ≡摃撌龅淖罡哒軐W范疇是“太虛”,亦即虛,謂“太虛一虛也”。世界萬物從虛中逐步化生而產(chǎn)生,又逐漸復歸于虛,一方面從虛中化生出自然形體,“虛化神,神化氣,氣化血,血化形,形化嬰,嬰化童,童化少,少化壯,壯化老,老化死,死復化為虛”(《死生》)。化化無間,如環(huán)之無窮,而皆出于道,以虛無為體。另一方面社會生活也是從虛中化生出來的,“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化精……悖亂化甲兵,甲兵化爭奪,爭奪化敗亡”(《大化》)??隙讼扔凶匀恢?,然后才有社會之化。

      此書中“太虛”這一概念,為北宋時哲學家張載所沿用,并進一步將其與氣等同起來,提出“太虛即氣”的命題,可見對后來宋明理學之影響?! 〈藭€繼承了《陰符經(jīng)》“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的思想,認為“天地盜太虛生,人蟲盜天地生,蟲營虰盜人蟲生”(《天地》)。即在太虛生天地等過程中滲透進〝盜"的思想,可見對傳統(tǒng)道教思想的稟承。在“太虛”與“道”的關(guān)系問題上,謂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即順任道的發(fā)展則由虛生神、生氣、生形以致萬物而不得變通,利用道的法則也可以朝相反的方向發(fā)展。“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這種思想可以說開導了后來內(nèi)丹“順則生人,逆則成丹”說的理論先河。

      其最高修持境界是“養(yǎng)虛”,是以“古圣窮道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yǎng)氣,忘氣以養(yǎng)神,忘神以養(yǎng)虛”(《紫極宮碑》)。即能養(yǎng)虛則虛明通達,以至“有無相通,物我相同,其生非始,其死非終。知此道者,形不可得斃,神不可得逝”(《太虛》)。這種“物塞虛通”之說對理學家周敦頤提出“物則不通,神妙萬物”的思想有直接的影響?! 械纳鐣v史觀,完全是從同情人民立場出發(fā)的。作者不但揭露了五代戰(zhàn)亂時期“民腹常餒”的社會現(xiàn)實,而且將一切社會罪惡的淵藪歸結(jié)到統(tǒng)治者、剝削者的私欲。對“窮民之力以為城郭,奪民之食以為儲蓄”,使民饑餒之統(tǒng)治者,力抨擊之。有云民之食,“王者奪其一,鄉(xiāng)士奪其一,戰(zhàn)伐奪其一,工藝奪其一,商賈奪其一,道釋之族奪其一,稔亦奪其一,儉亦奪其一。所以蠶告終而繰葛苧之衣,稼云畢而飯橡櫟之實”。是故作者強烈地遣責不平不義的封建王法,王者之刑理不平,斯不平之甚也;小人之道救不義,斯不義之甚也?被剝削階級的反抗是出于無奈,“非兔狡,獵狡也;非民詐,吏詐也。慎勿怨盜賊,盜賊惟我召;慎勿怨判亂,判亂稟我教”。并認為要使天下太平,使人民能安居樂業(yè),就要求統(tǒng)治者自己要“儉”,“儉可以為萬化之柄”?! ≡摃€對道教養(yǎng)生學中的重要概念“守一”作了別致的解釋,云“議守一之道莫過乎儉”。這對宋代李靚的“均田”平等的思想有極大的影響。

      另外,此書中還有關(guān)于凸凹透鏡知識的敘述,有云“小人常有四鏡∶一名圭,一名珠,一名砥,一名盂。圭視者大,珠視者小,砥視者正,盂視者倒”(《四鏡》)。此書以一切皆化的自然觀和小農(nóng)平均主義理想的社會觀為主軸,對道家,道教的思想多有闡發(fā),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痘瘯纷鳛榈澜痰闹匾?jīng)典之一,收入《道藏》。從北宋陳摶開始,直到元。全真道十方叢林之規(guī)制都把《化書》作為必讀的經(jīng)書。

      此書的版本很多,題名《化書》分為六卷者有《正統(tǒng)道藏》太玄部本,《寶顏堂秘笈。廣集》本,《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本,《墨海金壺。子部》本,《反約篇》本,《榕圓叢書。丙集》本,《正覺樓叢刻》本,《道藏舉要》第五類本;題曰《譚子化書》,亦分六卷者有∶《道書全集》本,《二十子》本,《唐化叢書。子馀》本,《說郛》宛委山堂本;明楊慎評本,收入《合刻周秦經(jīng)書十種》;楊慎評、盧之頤校本,收入《合諸名家批點諸子全書》。明《續(xù)道藏》冠帙重收,題《譚子化書》,分為一卷的還有《鹽邑志林》本,《珠叢別錄》本,《影印元明善本叢書十種》本。《諸子褒異》收錄,分為三卷,明王一清注不分卷,收入《重刊道藏輯要》危集。題名《齊丘子》,收入《子匯》。明歸有光輯評《譚子》本,收入《諸子匯函》。明王一清撰《化書新聲》七卷,有《四經(jīng)》本,其演其化,可資參考。
    作者:
    譚峭
  • 《不真空論》和《物不遷論》是東晉僧人僧肇的兩篇佛教哲學論文,《神滅論》是南北朝南梁儒家學者范縝的無神論作品。這三篇均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哲學名篇,頗有代表性。

      僧肇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生于晉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卒于晉安帝義熙十年公元414年。精于老莊及佛經(jīng),年將20即為關(guān)中名僧,后拜鳩摩羅什為師,協(xié)助譯經(jīng),成為羅什的高足,他的文章得到羅什和慧遠的稱贊,是年青的佛學哲學家。他的佛教哲學論文《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物不遷論》、《涅槃無名論》四篇總編為《肇論》。現(xiàn)存《肇論》注疏有晉惠達《肇論疏》、唐元康《肇論疏》、元文才《肇論新疏》等?!恫徽婵照摗泛汀段锊贿w論》收集在當代學者任繼愈《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一書附錄中,井有今譯可參閱。

      《不真空論》討論世界的存在問題,其主要論點是說一切人和事物都生滅無常,緣會則生,緣了則滅,所以都是虛幻的不真實的,所謂“不真空”即是說世界不真實故空。但事物的現(xiàn)象還是存在的,不過是假有而已。《物不遷論》討論世界的運動問題,它認為事物的流轉(zhuǎn)變化是假象,其本質(zhì)是不動的,過去的事物只存在于過去,現(xiàn)在的事物只存在于現(xiàn)在,“故曰靜而非動”,“不遷”就是不動。它只肯定事物變化的間斷性而否定其連續(xù)性。以上兩篇是對當時佛學理論討論的總結(jié)。

      范縝字子真,南鄉(xiāng)舞陰今河南泌陽縣西北人,約生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卒于梁武帝天監(jiān)十四年公元515年。范縝經(jīng)歷齊梁兩代,在南齊時曾與竟陵王蕭子良辯論因果問題,并退而寫出《神滅論》。該論是在梁武帝時正式發(fā)表全文載《弘明集》,梁武帝指使曹思文等64人圍攻范繽而不能屈?!渡駵缯摗丰槍Ξ敃r佛教神不滅而發(fā),討論形神關(guān)系,認為人的精神離不開形體,“形神相即”,“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形與神不是兩個東西;合在一起,“形者神之質(zhì),神者形之用”,兩者是質(zhì)用一體的,精神依于形體,好比刀的鋒利離不開刀刃一樣;所以人死之后靈魂是不存在的。范縝建立了唯物的形神一元論,成為形神關(guān)系學說史上的一座理論高峰??蓞⒖慈卫^愈《關(guān)于《神滅論》》附今譯,載《漢唐佛教思想論集。附錄》和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fā)展史》魏晉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作者:
    僧肇
  • 作者:(漢)揚雄撰;(晉)范望注《太玄》,又稱《太玄經(jīng)》、《揚子太玄經(jīng)》或《玄經(jīng)》,是西漢學者揚雄的一部著作,用來闡述他的哲學體系和宇宙論。 ... 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贊;另有玄首、玄測、玄沖、玄攡、玄錯、玄瑩、玄數(shù)、玄文、玄倪、玄圖、玄告10篇。
    作者:
    揚雄
  •   舊本題目曰黃帝撰。案:《漢志》形法家有《宮宅地形》二十卷,則相宅之書,較招墓為古。然《隋志》有《宅吉兇論》三卷,《相宅圖》八卷,《舊唐志》有《五姓宅經(jīng)》二卷皆不云出黃帝,是書蓋依托也。考書中稱《黃帝二宅經(jīng)》及淮南子、李淳風、呂才等《宅經(jīng)》二十有九種,則作書之時,本不偽稱黃帝,特方技之流欲神菘說,詭題黃帝作耳。其法分二十四路考尋休咎,以八勢之位向乾坎艮震及辰為陽,巽離坤兌及戌為陰,陽為亥為首,巳為尾,陰以巳為首,亥為尾,而主于陰陽相得,頗有義理,文辭亦皆雅馴?!端问贰K囄闹尽肺逍蓄愑小断嗾?jīng)》一卷,疑即此書,在術(shù)數(shù)之中猶最為近古者矣。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

      黃帝[又名:軒轅,公孫軒轅,黃,軒轅氏,帝鴻,帝鴻氏,歸藏氏,歸藏,有熊氏,有熊]帝姓公孫,名軒轅。一云姓姬。始服軒冕,號軒轅氏。一云居軒轅之丘,因以為號亦云帝軒氏。一云帝鴻氏,一云歸藏氏。有熊國君少典氏之子,亦號有熊氏。伐炎帝,殺蚩尤,以土德王,稱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一。
    風水術(shù)(堪輿學)深入中國人的生活已有數(shù)千年,幾乎與中國文明同步發(fā)展。風水術(shù)實際結(jié)合了中國人的環(huán)境、天文等自然的認知,與人倫、風俗等文化涵養(yǎng)而形成。隨著時空的遷移,風水術(shù)雖然有變遷,但百變不離其宗,《宅經(jīng)》與《葬書》便是千百年來被奉為圭臬的經(jīng)典之作。

    本書納入了中國風水術(shù)的兩本聖經(jīng),採原文與白話上下對譯的方式,直接將古文譯為白話,使讀者閱讀時,不必受翻找干擾。直譯的方式,更提供讀者直接與原書對話。為了讓讀者對風水術(shù)有正確的概念,譯者特別為本書作了簡要的導讀,介紹中國風水術(shù)的起源與發(fā)展,並對《宅經(jīng)》與《葬書》的思想作了簡介。
    作者:
    黃帝
  •   《天玉經(jīng)》是風水理氣中最重要的經(jīng)典,據(jù)云楊筠松著,曾因戰(zhàn)亂失傳,至明未蔣大鴻輯錄注疏,破譯其中艱澀難解部分,從此之后,以玄空卦理為基礎(chǔ)的江西風水得以影響后世千年不絕。然,隨著蔣大鴻《地理辯證》發(fā)表,后來對《天玉經(jīng)》連番注釋者不知凡幾,各人根據(jù)不同理解,各抒己見。==============================================================================
      舊本題唐楊筠松撰??监嶉浴锻ㄖ?。藝文略》、陳振孫《書錄解題》,楊、曾二家書無《天玉經(jīng)》之名。相傳楊氏師弟秘之,不行於世。至宋,吳見誠遇真人,始授以此經(jīng),其子景鸞乃鸞明其義。然則是書亦至宋始出。其為筠松所撰與否,更在影響之間矣。特其流傳稍遠,詞旨亦頗有義意,故言理氣者至今宗之,其真?zhèn)慰芍梦鹫撘?。?nèi)傳首言江東一卦,江西一卦,南北八神一卦,術(shù)者罕通其說。近時潘思榘作《天玉經(jīng)箋》,許清奇作《天玉經(jīng)注》,始推繹下文有父母三般卦,又有天卦江東掌上尋之語。疑所謂江東者即天卦,所謂江西者即地卦,所謂南北者即父母卦,大抵以甲丙庚壬四陽干左旋起長生者為東卦。陽數(shù)奇,故曰天卦,曰八神四一。以乙丁辛癸四陰干右旋起長生者為西卦。陰數(shù)耦,故曰地卦,曰八神四二。又以山家之坐向為南北一卦,由天地而及人,故曰父母卦。蓋自神其說,故為隱奧之詞,使人惝恍迷離,驟不得其指要。方技家之譎智,往往如斯,不獨此書為然也。外篇專言四經(jīng)五行,其以子寅辰乾丙乙為金,午申戌坤壬辛為木,卯己丑艮庚丁為水,酉亥未巽甲癸為火,又謂之元空卦。亦莫能名其所以然。舊有天谷散人注,未詳其名,詞意尚屬明顯,今并錄之,以備考證焉。
    作者:
    楊筠松
  •   《月波洞中記》二卷,案《月波洞中記》見于宋鄭樵《通志。藝文略》者一卷。稱老君記于太白山月波洞,凡九篇。晁公武《讀書志》亦載此書一卷,序稱唐任逍遙得之于太白山月波洞石壁上,凡九篇相形術(shù)也,與《藝大略》所記并合?!端问?。藝大志》載《月波洞中龜鑒》一卷,又《月波洞中記》上卷,皆無撰人姓氏。其為一書異名,抑或兩本別行,已無可考。自來術(shù)家亦罕有征引,惟《永樂大典》所載尚存。核其體例,蓋猶據(jù)宋時刊本錄入。并有原序一篇,稱老君題在太白山鴻靈溪月波洞中七星南龕石壁間。其說與《藝文略》相符,而序中不及任逍遙之名,則亦非晁氏所見之舊矣。序末又題赤烏二十年七月二十三日。案相術(shù)自《左傳》已載,而序中乃獨稱鐘、呂二真人。鐘離權(quán)主于漢代,其事已屬渺茫。呂則唐之洞賓,傳記鑿然。何由三國時人得以預知其名姓?且赤烏紀號盡十三年,又安得有二十年?明為不學之徒依托附會,其妄殆不足與辨。特以其所論相法,視后來俗本較為精晰,當必有所傳授。篇目自仙濟至玉枕九章,其詞亦頗古奧。責即鄭樵、晁公武所言之九篇,疑原本實止于此。故諸家著錄皆稱一卷,九篇以下或為后人所附益,未可知也。然相傳已久,今亦不復刪汰。以篇頁稍多,析為二卷,似便循覽,且微示原本與續(xù)入之別焉。
    作者:
  •   風水術(shù)(堪輿學)深入中國人的生活已有數(shù)千年,幾乎與中國文明同步發(fā)展。風水術(shù)實際結(jié)合了中國人的環(huán)境、天文等自然的認知,與人倫、風俗等文化涵養(yǎng)而形成。隨著時空的遷移,風水術(shù)雖然有變遷,但百變不離其宗《葬書》便是千百年來被奉為圭臬的經(jīng)典之作?! ”緯{入了中國風水術(shù)的聖經(jīng),採原文與白話上下對譯的方式,直接將古文譯為白話,使讀者閱讀時,不必受翻找干擾。直譯的方式,更提供讀者直接與原書對話。為了讓讀者對風水術(shù)有正確的概念,譯者特別為本書作了簡要的導讀,介紹中國風水術(shù)的起源與發(fā)展,並對《葬書》的思想作了簡介。

    ==============================================================================

      舊本題晉郭璞撰。璞有《雅注》,已著錄。葬地之說,莫知其所自來。周官冢人、墓大夫之職稱皆以族葬,是三代以上葬不擇地之明證?!稘h書。藝文志。形法家》始以宮宅地形與相人、相物之書并列,則其術(shù)自漢始萌,然尚未專言葬法也?!夺釢h書。袁安傳》,載安父沒,訪求葬地,道逢三書生,指一處,當世為上公,安從之,故累世貴盛。是其術(shù)盛傳於東漢以後。其特以是擅名者,則璞為最著??艰北緜鳎d璞從河東郭公受《青囊中書》九卷,遂洞天文五行卜筮之術(shù)。璞門人趙載嘗竊《青囊書》為火所焚,不言其嘗著《葬書》。《唐志》有《葬書地脈經(jīng)》一卷,《葬書五陰》一卷,又不言為璞所作。惟《宋志》載有璞《葬書》一卷,是其書自宋始出,其後方技之家,競相粉飾,遂有二十篇之多。蔡元定病其蕪雜,為刪去十二篇,存其八篇。吳澄又病蔡氏未盡蘊奧,擇至純者為內(nèi)篇,精粗純駁相半者為外篇,粗駁當去而姑存者為雜篇。新喻劉則章親受之吳氏,為之注釋。今此本所分內(nèi)篇、外篇、雜篇,蓋猶吳氏之舊本。至注之出於劉氏與否,則不可考矣。書中詞意簡質(zhì),猶術(shù)士通文義者所作。必以為出自璞手,則無可徵信。或世見璞葬母暨陽,卒遠永患,故以是書歸之歟。其中遺體受蔭之說,使後世惑於禍福,或稽留而不葬,或遷徙而不恒,巳深為通儒所辟。然如乘生氣一言,其義頗精。又所云葬者原其起,乘其止,乘風則散,界水則止諸條,亦多明白簡當。王祎《青巖叢錄》曰:擇地以葬,其術(shù)本於晉郭璞。所著《葬書》二十篇,多後人增以謬妄之說。蔡元定嘗去其十二而存其八。後世之為其術(shù)者分為二宗,一曰宗廟之法。始於閩中,其源甚遠。至宋王伋乃大行。其為說主於星卦,陽山陽向,陰山陰向,不相乖錯,純?nèi)“素晕逍且远ㄉ酥?。其學浙中傳之,而用之者甚鮮。一曰江西之法。肇於贛人楊筠松,曾文迪及賴大有、謝子逸輩,尤精其學。其為說主於形勢,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專指龍穴砂水之相配,而他拘泥在所不論。今大江以南無不遵之者。二宗之說雖不相同,然皆本於郭氏者也云云。是後世言地學者皆以璞為鼻祖。故書雖依托,終不得而廢歟。據(jù)《宋志》本名《葬書》,後來術(shù)家尊其說者改名《葬經(jīng)》。毛晉汲古閣刻本亦承其訛,殊為失考。今仍題舊名,以從其朔云?! ¤弊志凹?,河東聞喜人,惠懷間避亂過江,宣城太守殷佑以為參軍,后為王導參軍,大興初除著作佐郎,尋遷尚書郎,母憂去職,明帝初,王敦起為記室參軍,以阻謀逆被斬,敦平,追贈弘農(nóng)太守,有《爾雅注》五卷,音二卷,圖十卷,圖贊二卷,方言注十三卷,三蒼注三卷,穆天子傳注六卷,山海經(jīng)注二十三卷,圖贊二卷,水經(jīng)注三卷,周易林五卷,洞林三卷,新林四卷,又九卷,卜韻一卷,楚辭注二卷,子虛上林賦注一卷,集十七卷。
    作者:
    郭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