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古籍
國學古籍
  • 中醫(yī)內(nèi)科方劑索引
    作者:
  • 《醫(yī)方集解》(公元 1682 年)清.汪昂(讱庵)著。二十一卷。 本書把方劑分為 21 門,收正方常用方 320 余,附方更多 ,注釋扼要。 補養(yǎng)之劑 發(fā)表之劑 涌吐之劑 攻里之劑 表里之劑 和解之劑 理氣之劑 理血之劑 祛風之劑 祛寒之劑 清暑之劑 利濕之劑 潤燥之劑 瀉火之劑 除痰之劑 消導之劑 收濇之劑 明目之劑 癰瘍之劑 經(jīng)產(chǎn)之劑 救急良方 勿藥元詮
    作者:
    汪昂
  • 脈理兮,用心細,三法四中要熟記。人脈難,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遲數(shù)力為中,擴充各脈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診前,免之新醫(yī),吃脈記,經(jīng)為一貫用心機,指下回聲診妙記。浮脈:輕尋有、按無有,浮脈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脈中間仔細究,有力惡風見表實,無神無力指虛浮,浮脈里有七瓣(浮緊、浮緩、浮滑、浮數(shù)、、浮遲、浮虛、浮洪),其中理性要經(jīng)驗。

    洪脈:洪脈滿指波濤似,來時力狀去自然。脈洪陽盛雖夏旺,非是火盛治災凡。

    實脈:實畢畢更屬長,舉按充實力最強,新病逢時是火盛,久病逢時或氣痛。長脈:長脈直過本位前,迢迢自弱類長桿,心腎身強氣本狀,實脈相聯(lián)似劍長。

    短脈:短脈象形似龜,藏頭露尾脈中筋,寸尺可憑關不診,澀微動結(jié)似相隨,主病逢之為難治,概似真元氣多虧。

    芤脈:兩邊實中間空,芤形脈似軟如蔥,寸陽見芤血上溢,芤現(xiàn)遲脈下流紅,芤形浮細須輕診,睡眠浮脈像得診,氣血傷耗精神損,自汗陽虛骨蒸深。散脈:散脈形浮無沉候,如尋至數(shù)拘不定,滿指散亂似揚先,按之分散難歸整,產(chǎn)是生早胎為墮,久病脈散必喪命。

    沉脈:沉脈壯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無力真元弱,有力為痛滯氣侵,中寒其脈均沉類,沉緊、沉滑、沉弦、沉細、沉數(shù)、沉遲、沉微,數(shù)頭機關勿誤人。

    微脈:細微小至如弦,沉而極細最不斷,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確為善。

    伏脈:沉之深,伏脈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氣不行癥痞結(jié),脈喪瀉之不出頭。

    弱脈:沉細軟綿似弱脈,輕尋無板重采知,元氣耗損精血虛,少年可慮白頭矣。

    虛脈:虛脈舉指遲大軟,按之無力又空洞,精神氣血都傷損,病因虛法,汗多中。

    牢脈:沉而伏力很強,牢形實大和弦長,勞傷微疾真精損,氣喘腹疝,七情傷。

    革脈:革脈肢體自浮急,象診真似按鼓皮,女人半產(chǎn)并崩漏,男子血虛或“夢遺”。

    遲脈:尋肉內(nèi)至來三,來往極慢微遲脈,浮遲表寒是表證,沉遲里冷必定見。緩、結(jié)、代、澀居遲類,不究詳細莫輕談。

    緩脈:緩四至通不偏,和風楊柳裊自然,欲從脈里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間,緩遲氣血皆傷損,和緩從容為氣安。

    結(jié)脈:緩一指復又來,結(jié)脈肢體記在懷,悲慮積中成郁結(jié),五芤交攻為痞災。(五芤:氣、血、痰、飲、食)

    代脈:緩之不能隨手知,良久方來是代脈,代是氣衰兇且甚,妊娠奉同生機存。

    澀脈:脈道澀難疏通,細遲短散何成形,來往濕滯似刮竹,病蠶食葉慢又難,思虛交愁里積久,不但損血又傷精。

    數(shù)脈:來往速數(shù)脈形,一息六至仔細憑,數(shù)脈屬陽熱可知,只把虛實火來醫(yī),實要涼瀉虛溫補,肺病秋深卻畏之。急、緊、弦、滑、動、促都從數(shù)脈安排定。疾脈:快過數(shù)者脈名疾,載陽又可陽兇升。

    緊脈:數(shù)又弦疾和成緊,舉如轉(zhuǎn)索切繩形。浮緊表寒身體痛,沉緊逢見腹疼痛。

    弦脈:舉迎手按不轉(zhuǎn),弦長端直若絲弦,受病輕重如何認,指在弦上軟硬看。

    滑脈:滑脈如珠滾滾來,往來流利卻還前,停食痰氣胸中瘀,婦女滑緩定是胎。動脈:動脈搖搖數(shù)在關,沒頭沒尾豆形圈,動主驚悸心空虛,汗出發(fā)熱陰陽參。促脈:數(shù)又止促脈乎,進必無生退可生,促脈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細推求。血、氣、痰、食、飲停留一種治病由。

    濡脈:浮取極不力,按之隨手又空空,主病血虛陽虛癥,汗多夜間骨熱蒸。憑脈驗證如明鏡,學者用心都精通。
    作者:
  • 本書為清代醫(yī)家林珮琴編者,首刊于咸豐元年,是一部具有較高臨床價值的參考書。

    全書8卷,設卷首一卷。除卷首為論述醫(yī)理外,其他各卷主要載內(nèi)科、雜病、外科、五官科及婦科的各種疾病。每一病下概要而明晰地論述了病因、病機、證候特點、脈象及選用的治法和方藥。同時每病大多附有醫(yī)案,提供了自己的臨床心得, 其中有的是與他人同治一人,同用一方,而只是藥量稍加變化 ,收效卻相當顯著,充分揭示了作者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

    本書的特點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突出了中醫(yī)“活”的靈魂。同時證候翔備,用藥精當,全書理法方藥通融一體。近代醫(yī)家曾譽之為“實用內(nèi)科學”、“教科書”,這不難看出它的獨到之處。
    茲以初刻本為底本,又廣搜校本,整理刊行,以饗讀者。
    ==============================================================================



    林佩琴,字云和,號羲桐,清代丹陽(今屬江蘇)人。出生于1722年(清干隆三十七年),卒于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享年67歲。嘉慶戊辰(1808年)應恩科鄉(xiāng)試中經(jīng)魁(五名內(nèi)舉人),文章膾灸人口。己巳(1809年)后進而學醫(yī),后業(yè)于孫慶曾(見《雜病源流犀燭》卷五腫脹門),精于醫(yī)術,融會貫通《靈樞》、《素問》、《難經(jīng)》諸書,而不泥古。白天教授生徒,燈下披閱方書,歷數(shù)十年。他雖然不以醫(yī)為專業(yè),但是診治病人很多。晚年請病人歸還藥方,選擇其中重要的立醫(yī)案,題為《證治類裁》,凡八卷,并附外科。此書分門別類,前面是論述,藥方次之,醫(yī)案又次之。根據(jù)經(jīng)典著作立論、用方,與《沉氏尊生書》體裁大略相同。此外,他還著有《米燕草堂四書文》五百余篇、《來燕草堂古文》二卷、《駢體文》二卷、《高臥樓古今體詩》二卷、《百鳥詩》一卷、《詩余》一卷。他的兒子林芝本,字筠石,也按醫(yī)傳行醫(yī)。(見《羲桐府君傳略》) 林佩琴博學通醫(yī),而不以醫(yī)為專業(yè),可作為儒醫(yī)者代表。他的《類證治裁》一書,分門別類、前論、次方、后案,與《沉氏尊生書》體裁相仿,而言簡法備,較之沉書更為明晰。
    作者:
    林佩琴(清)
  • 《千金翼方》,孫思邈撰于682年,系作者為補充《千金要方》而編集。卷首為“藥錄”,輯錄藥物800余種,詳論其性味、主治等,其中有些是唐以前未收錄的新藥和外來藥物。書中對內(nèi)、外各科病證的診治在《千金要方》的基礎上均有增補,并收載了當時醫(yī)家秘藏的漢張仲景《傷寒論》內(nèi)容,選錄《千金要方》所未載的古代方劑2000余首。中國刻印或影印本近20版次,日本亦有多種刻印本。 朝奉郎守太常少節(jié)充秘閣校理判登聞檢院護軍鵙、臣林億等校正建檔:中國醫(yī)藥學院中醫(yī)研究所張恒鴻所長

    作者:
    孫思邈
  • 《脈經(jīng)》是中醫(yī)脈學著作。西晉王叔和編著,撰年不詳。是我國現(xiàn)存醫(yī)學史上第一部與醫(yī)學有關的書籍,在中國和世界的醫(yī)學發(fā)展史上有重要的作用?!睹}經(jīng)》全書共分十卷、九十八篇.

    《隋書·經(jīng)籍志》最早著錄。刊行之后,自晉至唐歷三百余年流傳不絕。宋代校正醫(yī)書局曾對此書進行校勘。

    現(xiàn)存主要版本有:元天歷三年(1330)廣勤書堂刻本、明成化間據(jù)元泰定本翻刻本、明趙府居敬堂刻本、明萬歷三年(1577)福建刻本、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刊《守山閣叢書》本、清光緒十七年(1891)《周氏醫(yī)學叢書》本、清光緒十九年(1893)楊守敬??北镜?。人民衛(wèi)生出版、商務印書館、上??萍汲霭嫔绶謩e出版了影印本和排印本。

    王叔和(約3 世紀),名熙。西晉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一說今山東濟寧)人。魏晉間醫(yī)學家。曾任晉太醫(yī)令。王氏性度沉靜,博通經(jīng)方,于診切之術有較深研究。鑒于前人撰集方書,其有關脈學部分,或混雜相涉,煩而難明,于是考核遺文,摭拾群論,采集前代醫(yī)家醫(yī)著如扁鵲、張仲景、華佗及《內(nèi)經(jīng)》、《四時經(jīng)》等論述脈學的內(nèi)容,結(jié)合臨床實際,撰成《脈經(jīng)》。

    王叔和在總結(jié)公元三世紀以前我國有關脈學知識的基礎上,結(jié)合臨床實踐,首次對中醫(yī)脈學理論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論述,奠定了中醫(yī)脈學基礎。其的學術成就和貢獻如下:

    1.確立脈象指下標準

    《脈經(jīng)》第一次系統(tǒng)論述各種脈象,總結(jié)歸納脈象為浮、芤、洪、滑、數(shù)、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jié)、代、動24種,并準確描述了各種脈象的不同指下感覺。如謂:"浮脈:舉之有余,按之不足";"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余"?!睹}經(jīng)》后歷代中醫(yī)著述對脈象的描述,均未離開《脈經(jīng)》的基本概念。

    2.奠定脈名種類基礎

    《脈經(jīng)》對古代醫(yī)學文獻散載的30余種脈名進行整理,歸納為24種脈象名稱,從而奠定了脈名種類的基礎,成為歷代脈書中脈名及其分類的基本準則。

    3.首開脈象鑒別先河

    《脈經(jīng)》在提出24脈象后,緊接著提出浮與芤、弦與緊、革與實、滑與數(shù)、沉與伏、微與澀、軟與弱、遲與緩八組相類脈,提醒醫(yī)生要注意脈象的區(qū)別對照,對后世醫(yī)家對脈象的鑒別有很大的啟示作用。4.確立三部脈法和臟腑分候定位

    《脈經(jīng)》在《難經(jīng)》基礎上,將寸尺二部脈法發(fā)展為寸、關、尺三部脈法;把《內(nèi)經(jīng)》遍身診脈法之三部加以發(fā)揮,解釋為掌后脈口寸關尺三部,并以寸關尺三部各有天地人三候,合為九候。這是最早的寸口三部九候提法,并提出寸關尺三部左手依次候心小腸、肝膽、腎膀胱,右手依次候肺大腸、脾胃、腎膀胱的臟腑分配觀點,從而使獨取寸口脈法在理論與方法上趨于完善,推進了這種簡便易行的診脈法的臨床普遍應用?!睹}經(jīng)》的臟腑定位,歷代除大小腸、三焦脈位略有歧議外,一直沿用至今,成為中醫(yī)脈學診斷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5.總結(jié)脈象臨床意義

    《脈經(jīng)》對不同脈象的臨床意義也作了大量論述:一是對脈象主病進行原則概括,如"遲則為寒","洪則為熱";二是結(jié)合脈、證、病機、治療進行綜合總結(jié),如"寸口脈芤吐血,微芤者衄血??仗撗ス室?。宜服竹皮湯、黃芪湯,灸膻中"等等。這類論述對脈象臨床意義作了較為系統(tǒng)的總結(jié),反映出當時的脈象病理研究已達到較高水平,同時一直對臨床有重要參考價值?!睹}經(jīng)》在我國醫(yī)學發(fā)展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國內(nèi)外影響極大。如唐代太醫(yī)署就把它做為必修課程,日本古代醫(yī)學教育仿唐制,當然也不例外。該書著成后,傳到我國西藏地區(qū),對藏醫(yī)學的相關學科起著重大的影響。通過西藏,中國脈學又傳入印度,并輾轉(zhuǎn)傳入阿拉伯國家,對西歐脈學的發(fā)展也有所影響。如古波斯(伊朗)由拉·阿·阿爾哈姆丹(1247-1318)編寫的一部波斯文的醫(yī)學百科全書《伊兒汗的中國科學寶藏》(13世紀~14世紀初)一書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學,其中脈學方面的內(nèi)容也與《脈經(jīng)》相似。中世紀阿拉伯醫(yī)圣阿維森納(980-1037)的《醫(yī)典》中有關脈學的內(nèi)容,也多大同小異,可見《脈經(jīng)》在國內(nèi)外醫(yī)學發(fā)展史上影響之深遠。
    作者:
  • 序:

    清葉桂講授,門人顧景文等據(jù)筆記整理而成;《續(xù)臨證指南》中稱為《外感溫熱篇》;《溫熱經(jīng)緯》中稱作《葉香巖外感溫熱病篇》;《醫(yī)門棒喝》則稱《葉天士溫熱論》。闡明溫病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歸納為"溫邪上受,首先犯上,逆?zhèn)餍陌?;提出溫病發(fā)展的衛(wèi)、所、營、血四個階段,表示疾病由淺入深的四個層次;敘述辨舌、驗齒、辨斑疹等意義。在溫病學說的發(fā)展上,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F(xiàn)有多種刊本。
    作者:
    葉桂 顧景文(清)
  • 《本草綱目》是明朝醫(yī)學家李時珍30余年心血的結(jié)晶。全書共有190多萬字,記載了1892種藥物,分成60類。其中374種是李時珍新增加的藥物。繪圖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個藥方。它是幾千年來祖國藥物學的總結(jié)。這本藥典,不論從它嚴密的科學分類,或是從它包含藥物的數(shù)目之多和流暢生動的文筆來看,都遠遠超過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在這部書中,李時珍指出了許多藥物的真正效用,如常山可治瘧疾,延胡索能夠止痛。他還舉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象錫做盛器,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久而久之,會使飲酒的人慢性中毒。他在寫作中遇到難題時還跑到實地進行觀察。如看到舊本草中所說,穿山甲吞食螞蟻是通過鱗甲來誘捕。他覺得奇怪,認為百聞不如一見,他搞到一只活穿山甲,仔細觀察了它的生活規(guī)律后,發(fā)現(xiàn)它是用舌頭吃螞蟻。他又解剖了穿山甲的胃囊,發(fā)現(xiàn)里面競有螞蟻一升之多,于是寫下了這段記載。

    李時珍就這樣認真刻苦,一絲不茍地寫下了他的巨著《本草綱目》。由于他在書中批判了水銀“無毒”,久服“成仙”“長生”等說法,當時皇帝大臣都信道士們的水銀煉丹,所以這部著作大書商們都不敢出版,直到他死后于公元1596年才與讀者見面。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人們到處傳播它,并進行翻刻,成為醫(yī)生們的必備書籍。從17世紀起《本草綱目》陸續(xù)被譯成日、德、英、法、俄等五國文字。1953年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共收集531種現(xiàn)代藥物和制劑;其中采取《本草綱目》中的藥物和制劑就有100種以上。

    李時珍的偉大學術成就還受到世界人民的 為世界上對人類最有貢獻的科學家之一,《本草綱目》被譽為“東方藥學巨典”。

    ==============================================================================

    《本草綱目》是偉大的醫(yī)藥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以畢生精力,親歷實踐,廣收博采,實地考察,對本草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總結(jié),歷時27年編成。全書52卷,約200萬言,收藥1892種(新增374種),附圖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是集我國16世紀以前藥學成就之大成,在訓詁、語言文字、歷史、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書十七世紀末即傳播,先后多種文字的譯本,對世界自然科學也有舉世公認的卓越貢獻。


    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共收錄了中藥一千八百三十二種,共五十二卷。

    在藥物解說方面,本草綱目包括八個部分:

    釋名,羅列典籍中藥物的異名,并解說諸名的由來;
    集解,集錄諸家對該藥產(chǎn)地、形態(tài)、栽培、采集等的論述;
    修治,介紹該藥的炮制法和保存法;
    氣味,介紹該藥的藥性;
    主治,列舉該藥所能治的主要病癥;
    發(fā)明,闡明藥理或記錄前人和自己的心得體會;
    正誤,糾正過去本草書中的錯誤;
    附方,介紹以藥為主的各種驗方及其主治。

    李時珍根據(jù)古籍的記載和自己的親身實踐,對各種藥物的名稱、產(chǎn)地、氣味、形態(tài)、栽培、采集、炮制等作了詳細的介紹,并通過嚴密的考證,糾正了前人的一些錯誤。他在書中介紹和考證了許多來自南亞的藥物,并廣征佛書,給其中許多藥物注出了梵文譯名,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作者:
    李時珍
  • 《藥性賦》,原書未著撰人,據(jù)考證約為金元時代作品。原為中醫(yī)初學中藥的啟蒙書。該書將248種常用中藥按藥性分寒、熱、溫、平四類,用韻語編寫成賦體,言簡意賅,朗朗上口,便于誦讀記憶。尤其是對藥性概括精辟,一經(jīng)銘記在心,受用終生,頗受歷代讀者喜愛,傳沿至今,長盛不衰。

    由于原書用歌賦韻語編寫,文詞過簡,讀之難以深悟。我們于60年代編寫出版了《藥性賦白話解》一書。該書一經(jīng)刊行,即深受讀者歡迎,已印行22次,連續(xù)多年排為暢銷書之列。隨著中藥學的發(fā)展,一版已不能滿足現(xiàn)代讀者要求。為此,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藥教研室對此書進行了二版修訂,內(nèi)容更為豐富實用,除“白話解”外,增加了藥物的現(xiàn)代用量用法、配伍應用、附方、注意事項,并加入按語,據(jù)藥源不同、炮制之別、藥理精微、功能對比等,闡述用法之異。讀者熟讀本書,便可打下堅實的藥性基本功,終生受益。
    作者:
  •   《顱囟經(jīng)》系兒科著作,不著撰人?!端问贰し郊總鳌芳啊端囄闹尽肥驾d《師巫顱囟經(jīng)》。一般認為該書系唐末宋初人托名師巫的作品。明代以后散佚?,F(xiàn)所見《顱囟經(jīng)》多以清代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輯出本為祖本?,F(xiàn)存版本主要有《四庫全書》輯本2卷,1959年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本。  全書分為二卷,上卷論述小兒脈法、病證、治療以及小兒疾病的特殊診斷和鑒別方法,并對小兒驚、癇、癲、疳、痢、火丹等證詳加論述;下卷載火丹(丹毒)15候,治療多以秘方,計16證19方。書中祝由法等保留了早期醫(yī)書的內(nèi)容。
    ==============================================================================

      《顱囟經(jīng)》二卷,不著撰人名氏,世亦別無傳本,獨《永樂大典》內(nèi)載有其書??細v代史志,自《唐·藝文志》以上皆無此名,至《宋·藝文志》始有師巫《顱囟經(jīng)》二卷。今檢此書,前有序文一篇,稱王母金文,黃帝得之天,秘藏金匱,名曰《內(nèi)經(jīng)》,百姓莫可見之。后穆王賢士師巫于崆峒山得而釋之云云。其所謂師巫,與《宋志》相合,當即此本。疑是唐末宋初人所為,以王冰《素問注》第七卷內(nèi)有師氏藏之一語,遂托名師巫以自神其說耳。其名顱鹵者,案首骨曰顱,腦蓋曰囟,殆因小兒初生,顱囟未合,證治各別,故取以名其書。首論脈候至數(shù)之法,小兒與大人不同。次論受病之本與治療之術,皆極中肯綮,要言不煩。次論火丹證治分別十五名目。皆他書所未嘗見。其論雜證,亦多秘方,非后世俗醫(yī)所可及。蓋必別有師承,故能精晰如此?!端问贰し郊紓鳌份d,錢乙始以《顱囟經(jīng)》著名,召至京師,視長公主女疾,授翰林醫(yī)學。錢乙幼科冠絕一代,而其源實出于此書,亦可知其術之精矣。謹據(jù)《永樂大典》所載,裒而輯之,依《宋志》舊目厘為二卷,俾不至無傳于后焉。
    作者:
    (宋)不著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