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健鼻護耳方
健鼻護耳方是指具有使耳鼻部皮膚潤澤,鼻耐風寒,耳耐冷凍,鼻腔通氣正常,耳廓堅韌挺括作用的一類方子,并能防治耳部疾患。其作用機理為潤肺健脾,御風利濕或溫經散寒,養(yǎng)血通
脈,滋腎瀉熱。常用的能夠健鼻護耳的偏方主要如下。
[方一]
天冬9克,黑芝麻15克,南沙參、麥冬、黃精、王竹、生地黃、川貝母各9克。水煎溫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同時可另用山藥、薏苡仁各9克,研未炒至微黃,用紅糖調服,與湯藥各間1日服用,可避免大便稀溏。
本方滋潤護鼻,對鼻部色澤異常有治療作用。
[方二]
蒼耳子27克,蟬衣6克,防風、蒺藜、肥玉竹各9克,炙甘草4.5克,薏苡仁12克,百合9克。水煎溫服,每日1劑。
本方疏風健脾,能使鼻部膚色明潤有光澤,防止鼻部疾患發(fā)生,維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方三]
人參15克,荊芥10克,細辛3克,橘梗10克,訶子6克,煅魚腦石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2日1劑,亦可適當調整用量作丸,散服用。
本方通利鼻竅,可預防臭傷風,鼻尖青紫、鼻流清涕及窒塞不通。
[方四]
玄參、麥冬各15克,生地、白芍和10克,薄荷3克,川貝12克,丹皮6克,枇杷葉10克,黑芝麻12克,霜桑葉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本方養(yǎng)陰潤燥,清肺健鼻,能預防鼻部干燥失澤。
[方五]
大黃、芝硝、檳榔、白果仁各等分。3味藥共研為末,調敷患處,每日3-4次;洗凈后,再用白果仁嚼爛敷之。
本方清內熱,滌積邪,消腫涼血,適用于酒糟鼻日久不愈。
[方六]
小薊1把。用水3碗,煮取1碗,分多次飲服之。本方可預防鼻疾而護鼻。
[方七]
麻黃10克,杏仁15克,生石膏30克,梔子、生甘草、辛夷各10克,蒼耳子3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本方宣肺通竅,用于鼻傷風流清涕不止者。
[方八]
水發(fā)腐竹100克,切成段,莧菜200克,素油50克,蔥絲、鹽、糖,味精和葛根淀粉各適量。在炒鍋中加入油,待熱后放人蔥絲、炒出香味后,下入腐竹煽炒至七成熟,再加入莧菜、翻炒,加鹽、糖、味精至熟透,勾葛根淀粉汁湯,汁明亮即可出鍋。
本方祛痰,清肝,聰耳,經常佐餐食用本晶能增強和改善聽力。
[方九]
羅布麻葉10克,李子(實)1000克,用沸水燙軟,去皮,除核,蜂蜜適量。將羅布麻葉放人砂鍋中加水適量,煎煮20分鐘,用紗布過濾,收取濾液備用。將李子肉放在砂鍋或不銹鋼鍋中,加入羅布麻葉的濾液,煮至湯汁將盡時,加入蜂蜜繼續(xù)煎煮,隨時攪拌翻動,收汁即可。
本方清肝補虛聰耳、常食可預防聽力減退。
[方十]
內桂、干姜、辣椒各15克;用植物油250克浸藥3回,炸橘去渣,人黃蠟60克融化。
本方溫肌肉,通血脈,常食防耳凍。
[方十一]
棗子去核,包青攀煅研。用香油調敷之。
本方解毒托瘡,主治耳出爛皰。
[方十二]
蔥白15克,牡蠣、白術、磁石、麥冬、白芍、生地汁、大棗、甘草各30克。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
本方出自《千金方》功能滋腎陰,瀉腎熱,潤耳竅,防耳疾。
[方十三]
當歸、黃柏各30克,麻油20毫升。將藥和麻油混勻,放入銅器中,加熱10分鐘左右,然后下適量蜂蠟,待蠟熔化,即可將油收起,待冷后成軟膏,再用時先以濃茶或甘草湯洗凈耳部,拭干,然后再涂本膏,每日1--2次。
本方適用于凍耳而有潰爛者。
[方十四]
當歸30克,桂枝15克,赤芍12克,細辛3克,通草15克,大棗、甘草各10克。桂枝去皮,通草炙,大棗去擘,水煎服,每周2劑,連續(xù)服用1個月。
本方出自《金匱要略》,功能溫經散寒,養(yǎng)血通脈,故能預防凍耳。
[方十五]
獨頭大蒜適量。杵爛加溫,暑天深貼凍耳,一日后棄去。注意涂貼此藥前預先在皮膚上抹一層清油,以免燒傷皮膚。
本方可預防入冬后凍耳再次發(fā)作。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健鼻護耳方
健鼻護耳方是指具有使耳鼻部皮膚潤澤,鼻耐風寒,耳耐冷凍,鼻腔通氣正常,耳廓堅韌挺括作用的一類方子,并能防治耳部疾患。其作用機理為潤肺健脾,御風利濕或溫經散寒,養(yǎng)血通
脈,滋腎瀉熱。常用的能夠健鼻護耳的偏方主要如下。
[方一]
天冬9克,黑芝麻15克,南沙參、麥冬、黃精、王竹、生地黃、川貝母各9克。水煎溫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同時可另用山藥、薏苡仁各9克,研未炒至微黃,用紅糖調服,與湯藥各間1日服用,可避免大便稀溏。
本方滋潤護鼻,對鼻部色澤異常有治療作用。
[方二]
蒼耳子27克,蟬衣6克,防風、蒺藜、肥玉竹各9克,炙甘草4.5克,薏苡仁12克,百合9克。水煎溫服,每日1劑。
本方疏風健脾,能使鼻部膚色明潤有光澤,防止鼻部疾患發(fā)生,維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方三]
人參15克,荊芥10克,細辛3克,橘梗10克,訶子6克,煅魚腦石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2日1劑,亦可適當調整用量作丸,散服用。
本方通利鼻竅,可預防臭傷風,鼻尖青紫、鼻流清涕及窒塞不通。
[方四]
玄參、麥冬各15克,生地、白芍和10克,薄荷3克,川貝12克,丹皮6克,枇杷葉10克,黑芝麻12克,霜桑葉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本方養(yǎng)陰潤燥,清肺健鼻,能預防鼻部干燥失澤。
[方五]
大黃、芝硝、檳榔、白果仁各等分。3味藥共研為末,調敷患處,每日3-4次;洗凈后,再用白果仁嚼爛敷之。
本方清內熱,滌積邪,消腫涼血,適用于酒糟鼻日久不愈。
[方六]
小薊1把。用水3碗,煮取1碗,分多次飲服之。本方可預防鼻疾而護鼻。
[方七]
麻黃10克,杏仁15克,生石膏30克,梔子、生甘草、辛夷各10克,蒼耳子3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本方宣肺通竅,用于鼻傷風流清涕不止者。
[方八]
水發(fā)腐竹100克,切成段,莧菜200克,素油50克,蔥絲、鹽、糖,味精和葛根淀粉各適量。在炒鍋中加入油,待熱后放人蔥絲、炒出香味后,下入腐竹煽炒至七成熟,再加入莧菜、翻炒,加鹽、糖、味精至熟透,勾葛根淀粉汁湯,汁明亮即可出鍋。
本方祛痰,清肝,聰耳,經常佐餐食用本晶能增強和改善聽力。
[方九]
羅布麻葉10克,李子(實)1000克,用沸水燙軟,去皮,除核,蜂蜜適量。將羅布麻葉放人砂鍋中加水適量,煎煮20分鐘,用紗布過濾,收取濾液備用。將李子肉放在砂鍋或不銹鋼鍋中,加入羅布麻葉的濾液,煮至湯汁將盡時,加入蜂蜜繼續(xù)煎煮,隨時攪拌翻動,收汁即可。
本方清肝補虛聰耳、常食可預防聽力減退。
[方十]
內桂、干姜、辣椒各15克;用植物油250克浸藥3回,炸橘去渣,人黃蠟60克融化。
本方溫肌肉,通血脈,常食防耳凍。
[方十一]
棗子去核,包青攀煅研。用香油調敷之。
本方解毒托瘡,主治耳出爛皰。
[方十二]
蔥白15克,牡蠣、白術、磁石、麥冬、白芍、生地汁、大棗、甘草各30克。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
本方出自《千金方》功能滋腎陰,瀉腎熱,潤耳竅,防耳疾。
[方十三]
當歸、黃柏各30克,麻油20毫升。將藥和麻油混勻,放入銅器中,加熱10分鐘左右,然后下適量蜂蠟,待蠟熔化,即可將油收起,待冷后成軟膏,再用時先以濃茶或甘草湯洗凈耳部,拭干,然后再涂本膏,每日1--2次。
本方適用于凍耳而有潰爛者。
[方十四]
當歸30克,桂枝15克,赤芍12克,細辛3克,通草15克,大棗、甘草各10克。桂枝去皮,通草炙,大棗去擘,水煎服,每周2劑,連續(xù)服用1個月。
本方出自《金匱要略》,功能溫經散寒,養(yǎng)血通脈,故能預防凍耳。
[方十五]
獨頭大蒜適量。杵爛加溫,暑天深貼凍耳,一日后棄去。注意涂貼此藥前預先在皮膚上抹一層清油,以免燒傷皮膚。
本方可預防入冬后凍耳再次發(f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