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古籍
  • 文獻(xiàn)通考 卷一百七十六·經(jīng)籍考三

    作者: 《文獻(xiàn)通考》馬端臨
      ○經(jīng)(易)

      ※伊川《易傳》十卷

      《程子》序: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觀會通以行其典禮,則辭無所不備。故善學(xué)者求言必自近,易於近者,非知言者也。予所傳者辭也,由辭以得意,則在乎人焉。

      《遺書》:張閎中以書問《易》之義本起於數(shù)。程子答曰:“謂義起數(shù),則非也。有理而後有象,有象而後有數(shù),《易》因象以知數(shù),得其義,則象在其中矣。必欲窮象之隱微,盡數(shù)之毫忽,乃尋流逐末,術(shù)家所尚,非儒者之務(wù)也。管輅、郭璞之學(xué)是已。”又曰:“理無形也,故因象以明理。理見乎辭者也,則可由辭以觀象。故曰:得其義,則象數(shù)在其中矣。”門弟子請問《易傳》事,雖有一字之疑,伊川必再三喻之。蓋其潛心甚久,未嘗容易下一字也。

      伊川以《易傳》示門人曰:亦只說得七分,後人更須自體究。

      朱子曰:自秦、漢以來,考《象辭》者,泥於術(shù)數(shù),而不得其弘通簡易之法;談義理者,淪於空寂,而不乎仁義中正之歸。求其因時立教,以承三圣,不同於法而同於道者,則惟伊川先生程氏之書而已。後之君子,誠能日取其一卦若一爻者,熟復(fù)而深玩之。如已有疑,將決於筮而得之者,虛心端意,推之於事,而反之於身,以求其所以處此之實,則於吉兇消長之理,進(jìn)退存亡之道,將無所求而不得,邇之事父,遠(yuǎn)之事君,亦無處而不當(dāng)矣。

      程子高弟尹公嘗謂:“《易傳》乃夫子自著,欲知道者,求於此足矣,不必旁觀他書。蓋語錄或有他人所記,未必盡得先生意?!庇盅裕骸跋壬`履盡一部《易》,其作傳,只是因而寫成?!贝搜杂扔形丁?br>
      又曰:《易傳》不看本文,亦自成一書。

      又曰:《易傳》明白,無難看處。但此是先生以天下許多道理,散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中。將作《易》看,無意味,須將來作事看,即句句字字有用處耳。程先生《易傳》,義理精,字?jǐn)?shù)足,無一毫欠缺,只是於本義不相合。

      《易》本是卜筮之書,程先生只說得一理。

      程《易》言理甚備,象數(shù)欠在。

      按:伊川之《易》,精於義理,而略於卜筮、象數(shù),此固先儒之說,然愚嘗以為《易》之象數(shù)、卜筮,豈出於義理之外。蓋有此理,則有此象,有此數(shù)。而卜筮之說,其所謂趨吉避兇,惠迪從逆云者,又未嘗不一出於義理。平時本諸踐履,則觀象玩辭,此義理也。一旦謀及卜筮,則觀變玩占,亦此義理也。初不必岐而二之。然言出圣賢之口,則單辭片語,皆有妙理;假借旁通,悉為至教。往往多借《易》以明理,初不拘於說《易》也,自夫子而然矣。何也?“君子學(xué)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為《乾》九二而言也。而《乾》之九二,豈有學(xué)問寬仁之義乎?“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睘椤断獭肪潘亩砸病6断獭分潘?,豈有歲時代謝之義乎?蓋其初因講《易》,遂借《易》以言理,言理雖精,而於《易》此卦此爻之旨則遠(yuǎn)矣。如程子因“君子豹變”而發(fā)為“自暴、自棄”之論,因“君子得輿”而發(fā)為“《匪風(fēng)》、《下泉》”之論,亦是意也?;掴炙^“不看本文,自成一書”者是已。

      晁氏曰:朱震言頤之學(xué)出於周敦頤,敦頤得之穆修,亦本於陳搏,與邵雍之學(xué)本同。然考正叔之解,不及象數(shù),頗與胡翼之相類。景迂云胡武平、周茂叔同師潤州鶴林寺僧壽涯,其後武平傳其學(xué)於家,茂叔則授二程。與震之說不同。

      按:伊川之學(xué)出自濂溪,此先儒通論也。而晁、朱之說以為濂溪所師,本於希夷及一僧,則固老、釋之宗旨矣,此論未之前聞。

      陳氏曰:伊川止解六十四卦,不解《大傳》,而以《序卦》分置諸卦之首?! √评疃瘛都狻芬嗳?。

      ※王介甫《易解》二十卷,龔原、耿南仲注《易》各二十卷  晁氏曰:介甫《三經(jīng)義》,皆頒學(xué)官,獨(dú)《易解》,自謂少作未善,不專以取士。故紹圣後與龔原、耿南仲注《易》,三書偕行於場屋。

      ※東坡《易傳》十一卷  晁氏曰:東坡自言其學(xué)出於父洵。且謂卦不可爻別而觀之。其論卦必先求其所齊之端,則六爻之義,未有不貫者,未嘗鑿而通之也。

      《朱子語錄》曰:“老蘇說《易》,專得於‘愛惡相攻而吉兇生’以下三句。

      他把這六爻似那累世相仇相殺底人相似,看這一爻攻那一爻,這一畫克那一畫,全不近人情。東坡見他恁地太粗疏,添得些佛、老在里。其書自做兩樣,亦有取王輔嗣之說,以補(bǔ)老蘇之說;亦有不曉得他說了,亂填補(bǔ)處。老蘇說底,亦有去那物理上看得著處。”

      又《雜學(xué)辨》曰:“《乾》上《彖辭》,發(fā)明性命之理,與《詩》(《民》、《維天之命》)《書》(《湯誥》、《泰誓》)《中庸》、《孟子》相表里,而《大傳》之言亦若符契。蘇氏不知其說,而欲以其所臆度者言之,又畏人之指其失也,故每為不可言不可見之說以先後之,務(wù)為閃倏漾不可捕捉之形,使讀者茫然,雖欲攻之,而無措其辨。殊不知性命之理甚明,而其為說至簡今將言之而先曰不可言,既指之而又曰不可見,足以眩夫未嘗學(xué)問之庸人矣。由學(xué)者觀之,豈不所以為未嘗見未嘗知之驗哉!然道衰學(xué)絕,世頗惑之,故為之辨,以待後之君子。而其他言死生鬼神之不合者,亦并附焉。

      ※橫渠《易說》十卷

      晁氏曰:其解甚略,《系辭》差詳。

      ※溫公《易說》一卷

      晁氏曰:雜解《易》義,無銓次,蓋未成書也?!  肚鷼w一圖》二卷

      晁氏曰:皇朝石汝礪撰。先辨卦、彖、爻、象之別,後列數(shù)圖,頗雜以釋、老之說。

      陳氏曰:嘉初人。序取《乾》為生生之本,萬物歸於一也。有論有圖,亦頗與劉牧辨,然或雜以釋、老之學(xué)。其所謂一者,自注云:“一則靈寂?!逼洹对灼氛摰?,專以靈明(靈字恐誤,或當(dāng)作虛)無體無生為主。又曰:“因靈不動,而生寂體?!狈钱惗酥f乎?  ※《周易義?!芬话倬?br>
      晁氏曰:皇朝房審權(quán)撰。集鄭元至王安石凡百家,摘取其專明人事者為一編?! 』蛑T家說有異同,輒加評議,附之篇末。

      陳氏曰:審權(quán)編《義?!贩菜木怼=鼤r江都李衡彥平刪削,而益以東坡、伊川、漢上之說,為《撮要》十卷。若房氏百卷之書,則未見也。衡,乾道中由侍御史為起居郎。

      ※張弼《葆光易解》十卷

      晁氏曰:弼,莆田人,字舜元。紹圣中,章薦於朝,賜號葆光處士。後黃裳等再薦,詔以為福州司戶、本州教授。其學(xué)頗宗鄭氏。

      陳氏曰:其學(xué)多言取象?!  崜P(yáng)庭周易傳十三卷

      邵伯溫《辨惑》云:沈存中《筆談》言:“江南人鄭,字揚(yáng)庭,曾為一書談《易》其一說曰:‘《乾》、《坤》,大父母也;《復(fù)》、《后》,小父母也?!肚芬蛔兩稄?fù)》,得一陽;《坤》一變生《后》,得一陰,云云。至《乾》六變生《歸妹》,本得三十二陽;《坤》六變生《漸》,本得三十二陰。

      《乾》、《坤》錯綜,陰陽各得三十二,生六十四卦(即邵氏《先天圖》)?!僦疄闀?,皆荒唐之論,獨(dú)有此變卦之說,未知其是非。予後見兵部員外郎秦論?jù)偎?,駭然曰:‘何處得此法?’云:‘嘗遇一異人,受此歷數(shù),推往古興衰運(yùn)歷,無不皆驗。嘗恨不能盡其術(shù)。西都邵雍亦知大略,已能洞知吉兇之變。

      此人乃形之於書,必有天譴。此非世人所得聞也?!备`惟我先君《易》學(xué),微妙元深,不肖所不得知也。其傳授本末,則受《易》於李之才挺之,挺之師穆修伯長,伯長師陳摶圖南。先君之學(xué),雖有傳授,而微妙變通,則其所自得也。平時未嘗妄以語人,惟大名王天悅、滎陽張子望嘗從學(xué),又皆蚤死。秦、鄭嘗欲從先君學(xué),先君以頗好任數(shù),志在口耳,多外慕,皆不之許。嘗語以王天悅傳先君之學(xué),力求之,天悅不許。天悅感疾且卒,賂其仆於臥內(nèi)竊得之,遂以為已學(xué)。著《易傳》、《易測》、《宋范》、《五經(jīng)明用》數(shù)書,皆破碎妄作,穿鑿不根。嘗以《變卦圖》示秦。竊天悅書入京師,補(bǔ)國子監(jiān)解試。策問八卦次序,以所得之說對,有司異之,擢在優(yōu)等。既登第,以所著書投贄公卿之門,後以贓罪竄。秦謂“必有天譴”,恐指此。秦既知竊書,乃謂“何處得此法?!?,又謂“西都邵某聞大略”,近乎自欺矣。然謂“得之異人”,蓋指希夷而言也?! £耸显唬阂λ米谥^劉牧之學(xué)受之吳秘,秘受之,又作《明數(shù)》、《明象》、《明傳道》、《明次例》、《明范》五篇。

      ※《周易析蘊(yùn)》二卷

      陳氏曰:孫坦撰。凡二卷。其首言子夏辭不甚粹,或取《左氏傳》語證之。

      晚又得十八占。稱天子曰縣官。嘗疑漢杜子夏之學(xué),及讀杜《傳》,見引《明夷》對策,疑始釋然。坦不知何人,《國史志》及《中興書目》皆不著?!  钜荨兑左堋妨?br>
      陳氏曰:逸字天隱。每一爻各以一古事系之,頗多牽合。

      ※《易童子問》三卷

      陳氏曰:歐陽永叔撰。設(shè)為問答,其上、下卷,專言《系辭》、《文言》、《說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

      ※《周易義類》三卷

      陳氏曰:顧叔思撰。未詳何人。序言先儒論說甚眾,而其旨未嘗不同;卦爻或有不同,而辭意固常不一。名立標(biāo)目,總而聚之。

      ※沈存中《易解》二卷

      陳氏曰:所解甚略,不過數(shù)卦,而於《大、小畜》、《大、小過》獨(dú)詳。

      ※陳了翁《易說》一卷

      陳氏曰:了翁晚年所著,止解六十四卦,辭旨深晦?!  醴辍兑渍f》十卷

      晁氏曰:逢嘗為國子直講。著《易傳》十卷,其學(xué)宗王弼。

      ※龔原《易講義》十卷

      陳氏曰:原字深之,嘉八年進(jìn)士。初以經(jīng)學(xué)為王安石引用,元符後入黨籍。

      ※呂氏《易章句》一卷

      晃氏曰:呂大臨與叔撰。其解甚略,有《統(tǒng)論》數(shù)篇。

      ※呂微仲《周易古經(jīng)》二卷  陳氏曰:呂大防微仲所錄上、下經(jīng),并錄《爻辭》、《彖》、《象》,隨經(jīng)分上、下,為六卷,上、下《系》二卷,《文言》、《說卦》各一卷。

      晁氏曰:其序云:“《彖》、《象》所以解經(jīng),始各為一書。王弼專治《彖》、《象》,以為注,乃分於卦爻之下,學(xué)者於是始不見完經(jīng),而文辭次第貫穿之意,亦缺然不屬。因按古文而正之?!狈彩瑒e無解釋。

      ※晁以道《古易》十二卷

      晁氏曰:從父詹事公諱說之撰。以諸家《易》及許慎《說文》等九十五書,是正其文,字且依漢田何本,分《易經(jīng)》上、下并《十翼》通為十二篇,以矯費(fèi)氏、王弼之失。謂劉向嘗以中古文《易經(jīng)》校施、孟、梁邱經(jīng),至蜀李讠巽又嘗注古文《易》,遂名曰《古易》。

      陳氏曰:以道之說曰:“以《彖》、《象》、《文言》雜入卦中自費(fèi)氏始。

      孔穎達(dá)又謂輔嗣之意,《象》本釋經(jīng),宜相附近,分爻之《象》辭,各附逐爻?! t費(fèi)氏初變古之時,猶若今《乾》、《坤》歟!古經(jīng)始變於費(fèi)氏,而卒大亂於王弼,奈何後之儒者尤而效之,杜預(yù)分《左氏傳》於經(jīng),宋衷、范望散《太元》、《測》、《贊》於八十一首之下,是其明比也。揆觀其初,乃如《古文尚書》、遷、固敘傳,揚(yáng)雄《法言》敘篇云爾?!本硎琢忻隙偶?,文字異同則散見於諸卦云。

      巽巖李氏曰:晁氏專主北學(xué)。凡故訓(xùn)多取許叔重《說文解字》、陸德明《章義》;僧一行、李鼎祚、陸希聲及本朝王昭素、胡翼之、黃聱隅輩所論,亦時采掇。呂公書,則文字句讀,初無增損。景迂則輯諸家異同,或斷以已意,有增有損;篇第則放費(fèi)長公,未解輔嗣未注以前舊本,并十二篇為八篇。呂、晁各有師承,初不祖述,而其指歸則往往暗合。

      ※晁以道《太極傳》、《外傳》、《因說》共八卷

      陳氏曰:其學(xué)本康節(jié)。自言學(xué)京氏《易》,紹圣遇洛陽楊賢寶,得康節(jié)二《易》圖,又從其子伯溫得其遺編,始作《易》傳,名曰《商瞿傳》,兵火後失之,晚年復(fù)為此書。又有《易元星紀(jì)譜》、《易規(guī)》二書,見本集中。又有《傳易堂記》,述漢以來至本朝傳授甚詳。  ※《漢上易集傳》、《易圖》、《叢說》共十五卷

      晁氏曰:朱震子發(fā)撰。自謂其學(xué)以程頤為宗,和會邵雍、張載之論,合鄭元、王弼之學(xué)為一云。其書多采先儒之說以成,故曰“集解”,然頗舛誤。

      陳氏曰:《漢上經(jīng)筵表》中具述源流云:“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許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穆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顥、程頤。

      是時張載講學(xué)於二程、邵雍之。故雍著《皇極經(jīng)世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之?dāng)?shù),敦頤作《通書》,程頤著《易傳》,載造《太和》、《三兩》等篇。臣今以《易傳》為宗,和會雍、載之論,上采漢、魏、吳、晉,下逮有唐及今,包括異同,庶幾道離而復(fù)合?!鄙w其學(xué)專以王弼盡去舊說,雜以莊、老,專上文辭為非是,故其於象數(shù)頗加詳焉。序稱九卷,蓋合《說》、《序》、《雜卦》為一也。

      《朱子語錄》曰:《漢上易》卦變,只變到三爻而止,於卦辭多有不通處,某更推盡去方通。如《無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nèi)”,只是初剛自《訟》二移下來。《晉》“柔進(jìn)而上行”,只是五柔自《觀》四挨上去。此等類按《漢上》卦變,則通不得。王弼破互體,朱子發(fā)用互體。朱子發(fā)互體,一卦中自二至五,又自有兩卦,這兩卦又伏兩卦,林黃中便倒轉(zhuǎn)推成四卦,四卦里又伏四卦,此謂互體。這自那“風(fēng)為天於上”,上有個《艮》之象來。互體自左氏已言,亦有道理,只是今推不合處多。一卦互換是兩卦,伏兩卦是四卦,反看又是兩卦,又伏兩卦,共成八卦。

      ※梁《易傳·內(nèi)》、《外篇》共十九卷

      陳氏曰:丞相昭武李綱伯紀(jì)撰。按序,《內(nèi)》、《外篇》凡二十三卷?!秲?nèi)篇》訓(xùn)釋上下經(jīng)、《系辭》、《說》、《序》、《雜卦》,并《總論》合十卷?! ⊥馄夺屜蟆菲?、《明變》一、《訓(xùn)辭》二、《類占》一、《衍數(shù)》二,合十有三卷。今《內(nèi)篇》闕《總論》,《外篇》闕《訓(xùn)辭》及《衍數(shù)》下卷,存者十卷。蓋罷相遷謫時所作。其書未行於世,館閣亦無之,莆田鄭寅子敬從忠定之曾孫得其藏本。頃ヘ莆日,借鄭本傳錄。今考《梁集》,紹興十三年所編,其《訓(xùn)辭》二,序已云有錄無書,則雖其家,亦亡逸久矣。豈其有序而書實未成邪?其書於辭、變、象、占,無不該貫,可謂博矣。

      ※吳園《易解》十卷

      陳氏曰:秘閣修撰鄱陽張輾知常撰。卷後有《序論》五篇,《雜說》、《泰論》各一篇。

      ※《先天易鈐太極寶局》二卷

      晁氏曰:皇朝牛師德撰。自云傳邵雍之學(xué)於司馬溫公。其說近於術(shù)數(shù),未知其信然否?

      陳氏曰:未詳何人,蓋為邵氏之學(xué),而專乎術(shù)數(shù)者也?!  嫔健兑捉狻范恚秱骷乙渍f》十一卷

      晁氏曰:郭忠孝撰。忠孝字立之,河南人。頗明象數(shù),自謂得李挺之《卦變論》於陳子惠,因亟讀,有得焉。靖康中,持憲關(guān)右,死於難,故其書散落大半。

      陳氏曰:《傳家易說》十一卷,沖晦處士郭雍頤正撰。自言其父忠孝受學(xué)於程伊川,伊川示以《易》之《艮》,曰:“艮,止也。學(xué)道之要,無出於此。”自是方覺讀《易》有味,榜其室曰“兼山”,立身行道,皆自“止”始。兵興之初,先人舊學(xué)掃地,念欲補(bǔ)續(xù)其說。中心所止者,“艮,止也”。潛稽《易》學(xué),以述舊聞,用傳於家。忠孝字立之,名將樞密逵之子。自言得先天卦變於河陽陳安民子惠,其書出李挺之,由是頗通象數(shù)。仕為永興軍路提刑,死於狄難,其書散逸。雍隱居陜州長陽山中,帥守屢薦,召之不至,由處士封頤正先生。其末,提舉趙善譽(yù)言於朝,遣官受所欲言,得其《傳家兵學(xué)》六卷以進(jìn),時淳熙丙午也。

      ※王《易學(xué)》一卷

      晁氏曰:皇朝王,同州人,早潛心於康節(jié)之學(xué)。其序曰:“康節(jié)有云:

      ‘理有未見,不可強(qiáng)求使通?!视揿丁队^物篇》之所得,既推其所不疑,又存其所可疑。亦以先生之言自慎,不敢輕其去取故也。”

      ※《河圖解》二卷

      晁氏曰:皇朝康平撰。凡五十二篇。

      ※《麻衣道者正易心法》一卷  李潛序曰:此書頃得之廬山一異人(或云許堅)?;蛴幸啥鴨栒?,余應(yīng)之云:  “何疑之有?顧其議論可也。”昔黃帝《素問》、孔子《易大傳》,世尚有疑之,嘗曰:“世固有能作《素問》者乎?固有能作《易大傳》者乎?雖非本真,是亦黃帝、孔子之徒也?!庇囔丁墩仔姆ā芬嘣唬骸笆拦逃凶髦吆??雖非麻衣,是乃麻衣之徒也?!焙挥^其文辭議論乎?一滴真金,源流天造,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翩然於羲皇心地上馳騁,實物外真仙之書也。讀來十年方悟,浸漬觸類,以知《易》道之大如是也。得其人,當(dāng)與共之。

      南軒張子曰:嗚呼!此真麻衣道者之書也。其說獨(dú)本於羲皇之畫,推《乾》、《坤》之自然,考卦脈之流動,論反對變復(fù)之際,深矣!其自得者歟?希夷隱君,實傳其學(xué)。二公高視塵外,皆有長往不來之愿,抑列御寇,莊周之徒歟?雖然,概以吾圣門之法,則未也。形而下者謂之器,或者有未察歟!其說曰:“六十四卦,惟《乾》與《坤》,本之自然,是名真體?!庇衷唬骸傲又刎裕肚?、《坤》雜氣,悉是假合,無有定實?!庇鑴t以為六子重卦,皆《乾》、《坤》雜氣之妙用,真實自然,非假合也。希夷述其說曰:“學(xué)者當(dāng)於羲皇心地上馳騁,無於周、孔腳足下盤旋。”予則以為學(xué)《易》者,須於周、孔腳足尋求,然後羲皇心地上可得而識,推此可概見矣。然其書之傳,固非牽於文義,鑿於私意者所可同年而語也。

      朱子曰:此書詞意凡近,不類一二百年文字。如所謂“雷自天下而發(fā),山自天上而墜”,皆無理之妄談;所謂“一陽生於子月,而應(yīng)於卯月”,乃術(shù)家之小數(shù);所謂“由破體之乃成全體”,則爐火之末技;所謂“人萬事,悉是假合”,乃佛者之幻語。必近年術(shù)數(shù)末流,道聽涂說,掇拾老佛醫(yī)卜諸說之陋者,以成此書。後二年,守南康,有前湘陰主簿戴師愈者求謁,即及《麻衣易》,因復(fù)扣之,宛然此老所作。欲馳報敬夫,敬夫已下世。時當(dāng)涂守李侍郎壽翁,雅好此書,亟以書來曰:“即如君言,斯人而能為此書,亦吾所愿見,幸為津致之?!贝鞑痪眉此溃鴫畚桃嗟谜埼鳉w矣?!堵橐乱住肥谴鲙熡?,太平州刊本第二跋即其人也。昨親見之,甚稱此《易》,以為得之隱者,問之,不肯明言其人。某到其家,見有一冊《雜錄》,乃戴公自作,其言皆與《麻衣易》說相類。及戴死,其子弟將所作《易》圖來看,乃知真戴所自作也。

      陳氏曰:舊傳麻衣道者授希夷先生,崇寧,廬山隱者李潛得之,凡四十二章。蓋依也。朱侍講云:“南康戴主簿師愈撰,乃不唧留底禪不唧留底修養(yǎng)法,不唧留底時日法?!蓖跹自唬骸奥逅顗畚淌汤上舱摗兑住罚瑸?zāi)嘗問曰:

      ‘侍郎在當(dāng)涂版行《麻衣》新說如何?’李曰:‘程沙隨見屬’。炎曰:‘恐托名麻衣耳!以撲錢背面,喻八卦陰陽純,此鄙說也。以泉、、雨為陽水,以澤為陰水,與夫子不合。’李曰:‘然。然亦有兩語佳?!自唬骸M非“學(xué)者當(dāng)於羲皇心地上馳騁,不當(dāng)於周、孔腳跡下盤旋”邪?然此二語亦非也。無周、孔之辭,則羲皇心地,學(xué)者何從探之?’李無語”。李名椿。  ※《易正誤》一卷

      陳氏曰:不知何人作,也稱其名曰陽,又稱元以來云云,則近世人也。據(jù)序,為書三篇,曰《正誤》,曰《脫簡》,日《句讀》。今所存惟《正誤》一篇。

      大抵增益郭、范之說,故并附二書冊後。

      ※《周易外義》三卷  陳氏曰:不知何人作,載於《三朝史志》,則其來亦久矣。大抵於《易》中所言及於制度、名物者,皆詳注之,於《易》之本旨,無所發(fā)明,故曰“外義”  ※《廣川易學(xué)》二十四卷

      陳氏曰:中書舍人東平董彥達(dá)撰。  ※《周易窺馀》十五卷

      陳氏曰:資政殿學(xué)士金華鄭亨仲撰。兼取象義,不解《乾》、《坤》二卦,獨(dú)自《屯》卦始。剛中嘗得罪秦檜,豈其于《乾》、《坤》之義有所避邪?

      ※鄭東卿《易卦疑難圖》二十五卷

      自序:富沙邱先生告某曰:“《易》盡在畫中,當(dāng)求諸畫中,始得其理。若《易》之用,則畫有所不盡。”於是畫一卦置之座,則六十四卦周而復(fù)始,積日累月,幾五年而後有所入。醫(yī)卜算歷之書,黃老丹灶之說,經(jīng)傳子史,凡與《易》相涉者,皆博觀之。不泥於文字,而一采其意旨,以求於吾之卦畫。則始之六十四卦,皆一理也。一理皆本於吾之一心,心外則無理,理外則無心,心理混融,與象數(shù)體用冥而為一言乎!天地之大,蚊虻之細(xì),皆不出於吾之心內(nèi)焉。圣人豈欺我哉!

      陳氏曰:其書以六十四卦為圖,外及《六位》、《皇極》、《先天》、《卦氣》等圖,各附一論說,末有《系辭解》。自言其學(xué)出於富沙邱先生,以為《易》、理皆在於畫中,於是日畫一卦,周而復(fù)始,久而後有所入。沙隨程迥可久曰:邱程字憲古,嘗有詩曰:“《易》理分明在畫中?!庇衷唬骸安恢嬕饪展{注,何異丹青在畫中?!逼鋵W(xué)傳之東卿云。永嘉所刊本作二冊,不分卷,無《系辭解》。  東卿,三山人,字少梅?! ∠染唬捍藭疚逍胸詺庵f,而象數(shù)義理出焉。無朱子發(fā)之瑣碎,戴師愈之矯偽,讀之時有會心者,必宿儒所著?!  鶑埲昝鳌兑姿鳌肥怼 £愂显唬喝昝髯炙次?。撰上、下《經(jīng)》六卷,外《觀象》三,《觀變》、《玩辭》、《玩占》、《叢說》各一。汝明,元壬申進(jìn)士,大觀初為御史、省郎。游酢定夫志其墓。

      ※凌公弼《易解義》十卷

      陳氏曰:其書十卷。善解析文義,頗簡潔,有所發(fā)明?!娥^閣書目》有《集解》六卷,稱朝奉大夫凌唐佐撰,亦不著本末,豈即其人耶?

      ※沈該《周易小傳》六卷

      陳氏曰:專釋六爻,兼論變卦,多本《春秋左氏傳》占法。卦為一論。又有《系辭》補(bǔ)注十馀則,附之卷末。

      ※昭德《易故訓(xùn)傳》十八卷

      陳氏曰:晁氏武子正撰。博采古今諸家,附以已聞,又考載籍行事,以明諸爻之變。其文義音讀之異者,別之逐條,曰《同異考》。乾道中上之。其議論精博,不主一家,然亦略於象數(shù)。

      ※《讀易老人解說》十卷  陳氏曰:參政李光泰發(fā)撰。光忤秦檜,謫海外,為此書。李嘗受學(xué)於劉元城。  ※《易傳拾遺》十卷

      陳氏曰:敷文閣直學(xué)士胡銓邦衡撰。銓謫新州,作此書。大概宗主程氏,而時出新意於《易傳》之外。李泰發(fā)為之序。其曰“拾遺”,謙辭也。

      ※逍遙公《易解》八卷,《疑問》二卷

      陳氏曰:直學(xué)士院李椿年仲永撰,其門人鄱陽吳說之景傳所述,胡邦衡為作序?!兑蓡枴氛?,說之所錄其問答之語也。

      ※晦庵《易傳易本義易學(xué)啟蒙傳》十一卷,《本義》十二卷,《啟蒙》一卷

      《朱子語錄》曰:《易》只是卜筮之書,今人說得來太精了,更八粗不得。

      如某之說雖粗,然入得精,精義皆在其中。若曉得某一人說,則曉得伏羲、文王之《易》本是如此,元來有許多道理在,方不失《易》之本意。今未曉得圣人作《易》之本意,便要說道理,縱饒說得好,只是與《易》元不相干。圣人分明說“昔者圣人之《易》,觀象、設(shè)卦、系辭焉以明吉兇?!睅锥喾謺?。某所以說《易》只是卜筮書者,此類可見。問讀《本義》所釋《卦辭》,若看得分明,則《彖辭》之義亦自明,只須略提破此是卦義,此是卦象、卦體、卦變,不必更下注腳矣。曰:某當(dāng)初作此文字時,正欲如此。蓋彖辭本是釋經(jīng)之卦辭,若看卦辭分明,則《彖》亦可見。但後來要重整頓過,未及,不知解者能如此本意否?又曰:某作《本義》,欲將文王卦辭只大綱依文王卦辭略說,至其所以然之故,於孔子彖辭中發(fā)之。且如“《大畜》,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敝皇钦嫉谩洞笮蟆坟哉邽槔?,不家食而吉,利於涉大川。至於“剛上而尚賢”等處,乃孔子發(fā)明,各有所主,《爻》、《象》亦然。如此則不失文王本意,又可見孔子之意,但而今未暇整頓耳。

      某之《易》簡略者,當(dāng)時只是略搭記,兼文義伊川及諸儒皆已說了,某只就語脈中略牽過這意思。近得趙子欽書云:“《語》、《孟》說極詳,《易》說大略?!贝似┤鐮T籠,添一條骨,則障了一路明。若能去其障,使之統(tǒng)體光明,乃更好,蓋著不得詳說也。上經(jīng)猶可曉易解,下經(jīng)多有不可解難曉處。不知是某看到末梢懶了解不得,為復(fù)是難解?又曰:《系辭》也如此,只是《上系》好看,《下系》沒理會。

      陳氏曰:晦庵初為《易傳》,用王弼本。復(fù)以呂氏《古易經(jīng)》為《本義》,其大指略同,而加詳焉。首列九圖,末著揲法,大略兼義理、占象而言。《啟蒙》之目曰《本圖書》、《原卦畫》、《明著筮》、《考變占》凡四篇。

      ※《周易變體》十六卷

      陳氏曰:吏部郎中都潔圣與撰。用蔡墨言《乾》六爻之例,專論之卦為主。

      ※《系辭精義》二卷  陳氏曰:呂祖謙伯恭集程氏諸家之說,程《傳》不及《系辭》故也?!娥^閣書目》以為祖謙之名。

      ※《大易粹言》十卷  陳氏曰:知舒州曾童獻(xiàn)之集二程、張載、游酢、楊時,外及二郭之學(xué)為一書。童嘗受學(xué)於郭白。

      ※呂伯恭《古易》、《音訓(xùn)》共十四卷

      陳氏曰:伯恭所定,篇次與呂微仲同,《音訓(xùn)》則其門人王莘叟筆受。晦庵刻之臨漳、會稽,益以程氏是正文字及晁氏說,所著《本義》,據(jù)此本也?!  鶇侨式堋豆胖芤住肥?br>
      陳氏曰:仁杰所錄,以《爻》為《系辭》,今之《系辭》為《說卦》。其言《十翼》謂《彖傳》、《系辭傳》上下、《說卦》上中下、《文言》、《序卦》、《雜卦》、并上、下經(jīng)為十二篇。按漢世傳《易》者,施、孟、梁邱、京、費(fèi)。

      費(fèi)最晚出,不得立於學(xué)官,其學(xué)亡章句,惟以《彖》、《象》、《文言》等解上、下經(jīng)。自劉向校中古文《易經(jīng)》,諸家或脫“無咎”、“悔亡”,惟費(fèi)氏與古文同。東京名儒馬、鄭皆傳之。其後,諸家皆廢,而費(fèi)學(xué)孤行,以至於今。其合《彖》、《象》、《文言》於經(jīng),蓋自康成、輔嗣以來,展轉(zhuǎn)相傳,學(xué)者遂不識古文本經(jīng),甚至於今世考官命題,或連《彖》、《象》、爻辭為一,對大義者,志得而已,往往穿鑿傅會,而經(jīng)旨破碎極矣。凡此諸家所錄,雖頗有同異,大較經(jīng)自為經(jīng)、傳自為傳,而於傳之中《彖》、《象》、《文言》,亦各不相混,稍復(fù)古文之舊,均有補(bǔ)於學(xué)者,宜并存之。又有九江周燔所次附見吳氏書篇末,今古文參用,視諸本為無據(jù)云。又有程迥可久《古易考》十二篇,見後。

      ※《程大昌易原》十卷

      陳氏曰首論天地五十有五之?dāng)?shù),參之《河圖》、《洛書》大衍之異同,以此為《易》之原也,以及卦變、揲法,皆有圖論,往往斷以已見,出先儒之外。

      ※《李舜臣隆山易本傳》三十三卷

      陳氏曰:其自序以為《易》起於畫,舍畫無以見《易》。因畫論心,以中為用如舍本卦而論他卦,及某卦從某卦來者,皆所不取。洪景盧為之序。

      ※《沙隨易章》十卷,《外篇》一卷,《占法》一卷,《古易考》一卷

      陳氏曰:程迥可久撰。其論占法,雜記占事尤詳。迥嘗從喻樗子才學(xué),登科,仕至邑宰。及與前輩名公交游,多所見聞,故其論頗有源流根據(jù)?!豆乓卓肌肥I《序》、《雜卦》。

      ※《楊誠齋易傳》二十卷

      陳氏曰:其序以為《易》者,圣人通變之書。惟中為能,中天下之不中;惟正為能,正天下之不正;中正立而萬變通。又言古未有字,八卦之畫即字也。

      ※《林黃中周易經(jīng)傳集解》三十六卷

      《朱子語錄》曰:林黃中以互體為四象八卦。林侍郎來言,論“《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一卦言之,全體為太極,內(nèi)外為兩儀,內(nèi)外及互體為四象,又顛倒取為八卦?!毕壬唬骸叭绱藙t不是生,是包也。始畫卦時,只是陰陽奇耦,一生兩,兩生四,四生八而已。方其為太極,未有兩儀也,由太極而後生兩儀;方其為兩儀,未有四象也,由兩儀而後生四象;方其為四象,未有八卦也,由四象而後生八卦;此之謂生。若以為包,則是未有太極,已先有兩儀;未有兩儀,已先有四象;未有四象,已先有八卦矣。”林曰:

      “惟其包之,所以生之也。”先生曰:“包,如母之懷子,子在母中;生,如母之產(chǎn)子,子在母外?!?br>
      陳氏曰:黃中淳熙中表進(jìn)其書。末卷為《六十四卦立成圖》。言圣人以八卦重為六十四,未聞以《復(fù)》、《后》、《泰》、《否》、《臨》、《Т》變?yōu)榱囊?。以辨邵堯夫、朱子發(fā)之說。其與朱侍講違言,以論《易》不合,為朱公所辟也。

      ※《數(shù)學(xué)》一卷

      陳氏曰:雜錄象數(shù)諸圖說,不知何人所錄。

      ※《趙善譽(yù)易說》二卷

      陳氏曰:善譽(yù)為潼川漕,進(jìn)《易說》,每卦為論一篇?!  逗稳f易辯》三卷,《淵源錄》三卷

      陳氏曰:萬為《辯》三十三篇,大抵多與先儒異?!稖Y源錄》者,蓋其《易解》未成書,僅有《乾》、《坤》二卦而已。萬受知阜陵,官至右司郎中、知漳州。

      ※《戴溪易總說》二卷

      陳氏曰:每卦為一篇。溪,嘉定初為東宮端尹,作此以授景獻(xiàn)。

      ※《項安世周易玩辭》十六卷  陳氏曰:安世當(dāng)慶元中得罪時論,居江陵。杜門潛心不出。諸書皆有論說,而《易》為全書。其自序以為讀程《易》三十年,此書無一字與之合;合則無用乎此書矣。世之君子,以《易傳》之理觀吾書,則本末條貫,無一不本於程氏者。

      以《易傳》之文觀吾書,則恐有“西河疑女”之誚。大抵程氏一於言理,盡略象數(shù),而此書未嘗偏廢。程氏於小象頗欠發(fā)明,而此書爻象尤貫通。蓋亦遍考諸家,斷以已意,精而博矣。

      ※《林至易禪傳》二卷,《外篇》一卷

      陳氏曰:至撰。凡三篇:曰《法象》,本之太極;曰《極數(shù)》,本之天地之?dāng)?shù);曰《觀變》,本之揲蓍十八變。《外篇》則曰《反對》、《世應(yīng)》、《互體》、《納甲》、《卦氣》之類,凡八條。

      ※《述釋葉氏易說》一卷

      陳氏曰:葉正則為《習(xí)學(xué)記言》,《易》居其首。門人建安袁聘儒述而釋焉。

      聘儒,紹熙進(jìn)士?!  锻跹滓坠P記總說》共九卷

      陳氏曰:炎嘗以《上、下經(jīng)解》進(jìn)表,作十卷,今但六卷,并《系辭》二卷為八,關(guān)《說卦》。於象數(shù)頗有發(fā)明?!  多嵢曛C易翼傳》二卷

      陳氏曰:“翼”云者,所以為程《傳》之輔也。大抵以程《傳》為主,而附以已見之異。然汝諧立朝,多為善類所不可,至互相排擊。仕至吏部侍郎。

      ※《趙南塘易說》三卷

      陳氏曰:專辨《十翼》非夫子所作,其說多自得之見也。

      ※《真西山復(fù)卦說》一卷,《吳如愚準(zhǔn)齋易說》一卷,《馮椅厚齋易學(xué)》

      《中興藝文志》:椅為《輯注》、《輯傳》、《外傳》。蓋以程沙隨、朱文公雖本《古易》為注,猶未及盡正《孔傳》名義,乃改“彖曰”、“象曰”為“贊曰”,以系卦之辭即為《彖》,系爻之辭即為《象》。王弼本“彖曰”、“象曰”,乃孔子釋《彖》、《象》,與商飛卿說同。又改《系辭》上下為《說卦》上中,以《隋經(jīng)籍志》有《說卦》三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