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字典
  • 拼音:lu
  • 注音:ㄌㄩˋ
  • 部首筆畫:3
  • 總筆畫:16
  • 漢字結(jié)構(gòu):左右結(jié)構(gòu)
  • 簡體部首:
  • 造字法:形聲
  • 五筆86:IKHK
  • 五筆98:IKHK
  • 五行:
  • Unicode:U+6F5E
  • 四角號(hào)碼:37164
  • 倉頡輸入法:ERMR
  • GBK編碼:
  • 規(guī)范漢字編號(hào):6176
提交資料
  • 潞字拼音(帶聲調(diào))
  • 潞字筆順
    捺捺橫豎折橫豎橫豎橫撇折捺豎折橫
  • 潞字的組詞
    罷潞 汾潞 潞涿君 潞氏 潞琴 潞佛子 潞病
  • 基本解釋

    lù ?ㄌㄨˋ ◎ 〔潞河〕水名,即中國北京市通縣以下的北運(yùn)河。 ◎ 〔潞江〕水名,即中國云南省的怒江。

  • 詳細(xì)解釋

    詳細(xì)字義 Lù 〈名〉 (1) 古水名。即今山西濁漳河 [Lu River] 其浸汾、 潞?!吨芏Y》 (2) 春秋國名 [Lu state]。如:潞氏(單稱“潞”或“路”。為赤狄的一支。故址在山西省潞城縣東北) (3) 〈形〉 假借為“羸”( léi)。瘦弱,疲病 [thin and weak] 士民罷潞,國家空虛。——《呂氏春秋·不屈》

  • 漢語字典

    [①][lù][《廣韻》洛故切,去暮,來。](1)水名。今山西省濁漳水。(2)春秋時(shí)國名。其民為北方少數(shù)民族赤狄之別種。(3)春秋齊邑名。(4)瘦;弱。

    音韻參考

    [廣 韻]:洛故切,去11暮,lù,遇開一去模來[平水韻]:去聲七遇[國 語]:lù[粵 語]:lou6

  •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巳集上】【水字部】 潞; 康熙筆畫:16; 頁碼:頁649第12【唐韻】洛故切【集韻】【韻會(huì)】【正韻】魯故切,??音路。水名?!局芏Y·夏官·職方氏】冀州,其浸汾潞。【註】潞,出歸德?!∮纸??!緩V輿記】雲(yún)南永昌軍民府城北有潞江。 又州名?!緩V韻】春秋初爲(wèi)??國,唐爲(wèi)潞州?!∮止琵R邑名。【左傳·哀十七年】齊人伐衞,執(zhí)般師以歸,舍諸潞。
  •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小篆 楷體 字形對(duì)比: 中國大陸宋體臺(tái)灣細(xì)明體香港明體日本明朝體韓國明朝體舊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