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字典
熱門搜索:
  • 拼音:qu
  • 注音:ㄑㄩˊ
  • 部首筆畫:3
  • 總筆畫:21
  • 漢字結(jié)構(gòu):獨(dú)體結(jié)構(gòu)
  • 簡(jiǎn)體部首:
  • 造字法:
  • 五筆86:IHHY
  • 五筆98:IHHY
  • 五行:
  • Unicode:U+7048
  • 四角號(hào)碼:36115
  • 倉頡輸入法:EBUG
  • GBK編碼:
  • 規(guī)范漢字編號(hào):8280
提交資料
  • 灈字拼音(帶聲調(diào))
  • 灈字筆順
    捺捺橫豎折橫橫橫豎折橫橫橫撇豎捺橫橫橫豎橫
  • 基本解釋

    qú ? ㄑㄩˊ ◎ 〔灈水〕今中國河南省遂平縣石羊河的古稱。

  • 漢語字典

    [①][qú][《廣韻》其俱切,平虞,羣。]古水名。即今河南省遂平縣石羊河。源出縣西北,東南流至縣東注入瀙水(即今沙河)。

    音韻參考

    [廣 韻]:其俱切,上平10虞,qú,遇合三平虞群[國 語]:qú[粵 語]:keoi4

  •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巳集上】【水字部】 灈; 康熙筆畫:22; 頁碼:頁662第22【唐韻】其俱切【集韻】【韻會(huì)】權(quán)俱切,??音衢。水名?!舅?jīng)】灈水,出汝南吳房縣西北興山?!踞釢h·吳漢傳】二十八年,封成子旦爲(wèi)灈陽侯。【註】灈陽,縣名,屬汝南郡。
  •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小篆 楷體 字形對(duì)比: 中國大陸宋體臺(tái)灣細(xì)明體香港明體日本明朝體韓國明朝體舊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