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健脾兼燥濕,平安度長夏

    進入陰歷七月,也就進入了“長夏”的時節(jié)。所謂長夏,特指夏與秋之間,即夏末秋初的過渡時期。在我國許多地方尤其是南方,此時最大的特點是濕熱多雨。過去北方不似南方那樣陰雨連綿,但今年的長夏卻與以往大為不同,一個月來京城雨水不斷,悶熱潮濕,讓人頗有些在南方的感覺。

    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的整體觀念中,人體的臟器與季節(jié)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皾瘛睘殚L夏主氣,人體中的脾與之相應。長夏季節(jié),濕氣當令。濕為陰邪,而脾為至陰之臟,故脾氣旺于長夏,但若長夏濕氣過盛,又容易損傷脾臟。同時,脾主運化水液,脾的陽氣易衰,陰氣易盛,濕邪侵犯人體后最易傷害脾陽,而脾陽的虛弱也進一步助長了濕邪的侵入。

    中醫(yī)認為,因濕性重濁黏滯,易阻遏氣機,故其引起的疾病多纏綿難愈,這是濕邪的病理特征,也是夏季常見病的特點。悶熱的天氣里,門診常常有患者自述感到乏力困倦,四肢沉重,昏昏欲睡;或腸胃不適,食欲不振,腹痛腹瀉;或皮膚不凈,癬、痱發(fā)作,瘙癢難愈;若連續(xù)多日陰雨不斷,老年人則更易出現全身或部分關節(jié)酸痛麻木,行動不利,此時有風濕、類風濕疾病的人癥狀亦會加重。

    為了平安健康地度過夏天,古人在豐富的養(yǎng)生保健經驗積累中,提出了“長夏防濕”的養(yǎng)生原則。也就是說,夏季治療由暑濕引起的疾病的關鍵,在于健脾燥濕。若人體自身陽氣充足,濕邪自然難以侵犯。因此,首先應重視保護脾胃功能,補益脾陽。糯米、蓮子肉、山藥、太子參、茯苓等,都是適合長夏的清補健脾之品。

    我在這里舉兩個在生活中琢磨出來的小竅門:夏季下午如果常常自覺乏力嗜睡,可在飲食中加入以下食物:蓮子肉、山藥、大棗。同時輔以如下小方:黃芪10克、白術6克、茯苓10克,煮水服用。平時可多吃一些能夠清熱、利濕、解毒的食物,如西瓜、苦瓜、鮮桃、烏梅、草莓、西紅柿、綠豆、黃瓜等。

    其次,要避免暴飲暴食,傷及脾胃,避免飲食中有過量油膩及大量肉類,這些食物容易產生或加重內濕,加重癥狀。外出歸來,又熱又渴,也不要圖一時之涼快打開冰箱大喝冷飲,飲冷無度致使中氣內虛,從而導致暑熱與風寒之邪乘虛而入,最損脾胃。如出現脾胃不適,腹痛腹瀉,可以在家中備些參苓白術丸(此藥為非處方用藥,可在藥店買到,藥性較緩)緩解一時癥狀,若不適加重,一定要到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

    此外,還要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起居習慣。夏季人體出汗多,毛孔開放,極易受風寒之氣侵襲。故不能只顧眼前舒服,過于避熱趨涼。睡覺時應以薄棉毯或毛巾蓋住胸、腹,防止受涼。切莫讓電風扇、空調冷風直吹,也不要用涼水沖洗頭、腳。如果出汗后突然遭受冷刺激,往往會使皮膚驟然收縮,散熱功能銳減,出現頭痛、發(fā)燒、腹痛、腹瀉等癥狀,老人或身體虛弱的人嚴重時可能昏厥,甚至誘發(fā)并加重心腦血管疾病。

    (來源:北京青年報)

更多中藥材
  • 新生兒敗血癥是指病原體侵入嬰兒血液循環(huán),并在其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感染性疾病,本病病死率高,合并癥多,是嚴重危害新生兒健康的疾病。早產兒、男孩、胎膜早破>24小時、母產時發(fā)熱、羊水有腐敗惡臭味的嬰兒發(fā)病率高。病因病機內因多與新生嬰......
  • 呂波 黑龍江省中醫(yī)研究院張某,男,47歲。陰囊潮濕反復數年,春夏較重,秋冬較輕,內褲每日一換,但陰囊潮濕依舊,食納不佳,體胖腹大,平素喜飲酒,舌體胖大,苔黃白,舌根膩,脈滑。中醫(yī)辨證:濕熱下注。處方:萆薢20克,黃柏15克,蒼術15克,石菖......
  • 毛進軍 河南省駐馬店市第四人民醫(yī)院中醫(yī)自古流傳一句話:“中醫(yī)的不傳之秘在于藥量”,就是說中醫(yī)治病,在辨證準確的前提下,必須藥量輕重適宜,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筆者認為,這里所說的“藥量”,不僅僅是指方劑中藥物的劑量,更重要的是指藥量間的配伍比......
  • 李軍 四川省巴中市中醫(yī)院痤瘡,俗稱青春痘、粉刺、暗瘡,是青春期常見的皮膚病,痤瘡是一種發(fā)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膚病。中醫(yī)學稱之為“粉刺”、“面粉渣”、“酒刺”、“風刺”等,并認為素體陽熱偏盛是痤瘡發(fā)病的根本;飲食不節(jié),外邪侵襲是致病的條件;......
  • 劉某,女,53歲,2010年10月24日就診?;颊呒韧兄夤芟∈?0余年,兩日前因接觸油漆,出現氣緊喘息,自行吸入布地奈德和沙丁胺醇后,未見明顯緩解,遂到門診就診??淘\見患者氣促,呼吸困難,面色發(fā)紺,喉間痰鳴,訴夜間喘息不得平臥,咯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