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治,也強調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下頷正復術、死骨剔除術、鼻瘜肉摘除術、痔漏手術等有所發(fā)展。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人體內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整體觀念,倡導攻補兼施。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 而成書。
人之一身,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氣與血也。蓋氣取諸陽,血取諸陰。人生之初,具此陰陽,則亦具此血氣,血氣者,其人身之根本乎。血何以為營?營行脈中,滋營之義也。氣何以為衛(wèi)?衛(wèi)行脈外,護衛(wèi)之意也。然則營與衛(wèi)豈獨無所自來哉?曰∶人受谷氣于胃,胃為水谷之海,灌溉經絡,長養(yǎng)百骸,而五臟六腑皆取其氣。故清者為營,濁者為衛(wèi)。營衛(wèi)二氣周流不息,一日一夜脈行五十度,平旦以來復會于肺口。所謂陰陽相貫,如環(huán)之無端,則是二氣者,常相隨而不相離也。夫惟血營氣衛(wèi)常相流通,則于人何病之有?一窒礙焉,百病由此而生矣。故氣之作恙,發(fā)而為寒熱,恚、怒、喜、憂、愁;聚而為積痞,疝、瘕、癥、 、癖。上為頭旋,中為五膈,下為臍間動氣,或喘促,或咳噫。聚則中滿,逆則足寒。凡此者,氣使之然也。血之為患,其妄行則吐衄,其衰涸則虛勞。蓄之在上,其人忘;蓄之在下,其人狂。逢寒則筋不營而攣急,挾熱則毒內淤而發(fā)黃。在小便者,為淋痛;在大便者,為腸風。其于婦人,月事進退,漏下崩中,病猶不一。凡此者,血使之然也。夫血譬則水也,氣譬則風也,風行水上有血氣之象焉,蓋氣者,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凝,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病出于血,調其氣猶可以導達病源。于氣,區(qū)區(qū)調血何加焉?故人之一身調氣為上,調血次之,是亦先陽后陰之意也。若夫血有敗淤滯泥乎諸經,則氣之道路未免有所壅遏,又當審所先而決去之。經所謂先去其血,而后調之,又不可不通其變矣。然而調氣之劑,以之調血而兩得,調血之劑,以之調氣而乖張。
如木香,如官桂,如細辛,如濃樸,以至烏藥、香附、莪術、三棱之類,治氣可也,治血亦可也。若以當歸、地黃輩論之,施之血證無以逾此。然其性纏滯,每于胃氣有虧焉。胃氣既虧,則五臟六腑之氣亦餒矣。善用藥者,其間劑量而佐助之。(大凡治病,當識本末。假如嘔吐痰涎,胃虛不食,以致發(fā)熱,若與涼劑退熱,則胃氣愈虛,熱愈不退。惟先以助胃止吐為本,其熱自退??v熱不退,但得胃氣已正,亦可旋與解熱之劑。又有傷寒發(fā)大熱,屢經寒涼疏轉,其熱仍前,但用和調胃氣,自然無事。)雖然,心為血之主,肝為血之臟,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臟,誠哉是言也!學人茍知血之出于心,而不知血之納于肝;知氣之出于肺,而不知氣之納于腎。用藥模棱,往往南轅而北轍矣。假如血痢作恙,以五苓、門冬等劑行其心,以巴豆、大黃等劑逐其積,而其痛獨存者,血之所藏無以養(yǎng)也,必佐以川芎或芎歸湯輩,則其痛止。假如喘嗽氣鳴,以姜、橘、枳、梗、蘇、桂調其氣,以南星、半夏、細辛豁其痰,而終不下降者,氣之所藏無以收也,必佐以補骨脂或安腎丸輩,則其氣歸元。病有標本,治有后先,綱舉而目斯張矣。噫!此傳心吃緊之法也。耳目所接,敢不本衛(wèi)生之家共之。(經云∶腎間動氣,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生氣之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