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古籍
  • 北溪字義 卷上·心

    作者: 《北溪字義》陳淳
      心者一身之主宰也,人之四肢運(yùn)動,手持足履,與夫饑思食、渴思飲、夏思葛、冬思裘,皆是此心為之主宰。如今心恙底人,只是此心為邪氣所乘,內(nèi)無主宰,所以日用間飲食動作,皆失其常度,與平人異。理義都喪了,只空有個氣,僅往來于脈息之間未絕耳。大抵人得天地之理為性,得天地之氣為體。理與氣合,方成個心,有個虛靈知覺,便是身之所以為主宰處。然這虛靈知覺,有從理而發(fā)者,有從心而發(fā)者,又各不同也。

      心只似個器一般,里面貯底物便是性??倒?jié)謂:性者心之郛郭。說雖粗而意極切,蓋郛郭者心也,郛郭中許多人煙,便是心中所具之理相似,所具之理便是性,即這所具底便是心之本體。理具于心,便有許多妙用。知覺從理上發(fā)來,便是仁義禮智之心,便是道心。若知覺從形氣上發(fā)來,便是人心,便易與理相違。人只有一個心,非有兩個知覺。只是所以為知覺者不同,且如饑而思食,渴而思飲,此是人心。至于食所當(dāng)食,飲所當(dāng)飲,便是道心。如有人饑餓濵死而蹴爾嗟來等食皆不肯受,這心從何處發(fā)來?然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此等處理義又隱微難曉,須是識見十分明徹方辨別得?! ⌒挠畜w有用,具眾理者其體,應(yīng)萬事者其用。寂然不動者其體,感而遂通者其用。體即所謂性,以其靜者言也。用即所謂情,以其動者言也。圣賢存養(yǎng)工夫至到,方其靜而未發(fā)也,全體卓然,如鑒之空、如衡之平,常定在這里。及其動而應(yīng)物也,大用流行,妍媸高下各因物之自爾,而未嘗有絲毫銖兩之差。而所謂鑒空衡平之體,亦常自若,而未嘗與之俱往也。

      性只是理。全是善而無惡。心含理與氣,理固全是善,氣便含兩頭在,未便全是善底物。才動便易從不善上去。心是個活物,不是帖靜死定在這里,常愛動。心之動,是乘氣動。故文公感興詩曰:人心妙不測,出入乘氣機(jī)。正謂此也。心之活處,是因氣成便會活,其靈處,是因理與氣合便會靈。所謂妙者,非是言至好,是言其不可測。忽然出,忽然入,無有定時;忽在此,忽在彼,亦無定處,操之便存在此,舍之便亡失了。故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xiāng)者,惟心之謂與?存便是入,亡便是出。然出非是本體走出外去,只是邪念感物逐他去,而本然之正體遂不見了。入非是自外面已放底牽入來,只一念提撕警覺便在此。人須是有操存涵養(yǎng)之功,然后本體常卓然在中,為之主宰,而無亡失之患。所貴于問學(xué)者,為此也。故孟子曰: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此意極為人親切。

      心雖不過方寸大,然萬化皆從此出,正是源頭處。故子思以未發(fā)之中為天下之大本,已發(fā)之和為天下之達(dá)道?! ∪收?,心之生道也。敬者,心之所以生也。

      此心之量極大,萬理無所不包,萬事無所不統(tǒng)。古人每言學(xué),必欲其博??鬃铀詫W(xué)不厭者,皆所以極盡乎此心無窮之量也。孟子所謂盡心者,須是盡得個極大無窮之量,無一理一物之或遺,方是真能盡得心。然孟子于諸侯之禮未之學(xué),周室班爵祿之制未嘗聞,畢竟是于此心無窮之量終有所欠缺未盡處。

      心至靈至妙,可以為堯舜,參天地,格鬼神,雖萬里之遠(yuǎn),一念便到;雖千古人情事變之秘,一照便知。雖金石至堅,可貫;雖物類至微至幽,可通。

      佛家論性,只似儒家論心。他只把這人心那個虛靈知覺底喚作性了?! ∫链ㄔ唬盒囊灰?,有指體而言者,寂然不動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是也。此語亦說得圓。橫渠曰:心統(tǒng)性情。尤為語約而意備,自孟子后未有如此說親切者。文公曰:性者心之理,情者心之用,心者情性之主。說得又條暢明白?! M渠曰:合虛與氣,有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虛是以理言,理與氣合,遂生人物。人物受得去成這性,于是乎方有性之名。性從理來,不離氣。知覺從氣來,不離理。合性與知覺,遂成這心,于是乎方有心之名。

      程子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其體則謂之易,其理則謂之道,其用則謂之神。此處是言天之心性情,所謂易便是心,道便是性,神便是情。所謂體者,非體用之體,乃其形狀模樣恁地,易是陰陽變化,合理與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