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古籍
國學(xué)古籍
  •   《四庫總目提要》

      元釋念常撰。念當(dāng)姓黃氏,號梅屋,華亭人。延祐中居嘉興大中祥符禪寺。是編前有至正元年虞集序。所敘釋氏故實,上起七佛,下迄元順帝元統(tǒng)元年,皆編年紀(jì)載。念常於至治癸亥嘗驛召至京師,繕寫金字佛經(jīng),因受法於帝師帕克巴是以卷首七佛偈後,即繼以帕克巴所撰《彰所知論》。又所謂莊嚴(yán)劫、賢劫不知當(dāng)中國何年,不能編次,故盤古以至周康王但略存帝王統(tǒng)系,自周昭王二十五年釋迦牟尼佛誕生以後,始據(jù)內(nèi)典編年。每條之後,多附論斷。大旨主於侈神異,陳罪福,起人敬畏之心,以自尊其教。然知儒者之禮、樂、刑、政必不可廢,故但援儒人墨,與辟佛者力爭,而仍尊孔子。又知道家清凈與佛同源,故但攻擊齋醮、章咒、服餌、修煉之術(shù),而仍尊老子。其論唐憲宗、懿宗之迎佛為崇奉太過,論王縉、杜鴻漸但言福業(yè)報應(yīng),故人事置而不修,為泥佛太過,亦時能自彌其罅漏。其立言頗巧。至韓愈為一代偉人,乃引西蜀龍氏之書,詆其言行悖戾;紥木楊喇勒智。窮兇極惡,乃沒其事跡,但詳述其談禪之語。竟儼然古德宗風(fēng)。尤不免顛例是非,不足為據(jù)。然念常頗涉儒書,在緇流之中較為賅洽,於佛教之廢興,禪宗之授受,言之頗悉。於唐以來碑碣、志傳之類,采掇尤詳,亦足以資考訂。其黨同伐異,負氣囂爭,乃釋、道二氏之通例。心知其意,置而不論可矣。
    作者:
    釋念常
  • 《外篇》的基本內(nèi)容 《外篇》言人事,以儒家為宗,反映了葛洪先儒后道的思想發(fā)展軌跡。 《弭訟》等9篇論述時政得失,譏刺世俗,言治民之法。

    《臣節(jié)》等7篇評人事臧否,主張藏器待時,克己思君。

    《君道》等14篇諫君主任賢舉能,愛民節(jié)欲,獨掌權(quán)柄。 《勖學(xué)》、《崇教》兩篇論超俗出世。

    《交際》等5篇論修身。 《鈞世》等7篇論文言著書之貴。(詰鮑)篇主張有君。

    《博喻》、《廣譬》兩篇皆替喻,重復(fù)諸篇思想。 《自敘》一篇殿后,乃自傳體,亦為全書之序。 《外篇》論時政得失,托古刺今,譏評世俗,述治民之道,主張任賢舉能,愛民節(jié)欲?!端膸焯嵋分^其"辭旨辨博,饒有名理。".魯迅贊其"論及晉末社會狀態(tài)"。

    《外篇》還闡述了進步的文學(xué)觀,強調(diào)要注重思想內(nèi)容和社會作用,主張立言必須有助于教化,同時提倡文章與德行并重。認為文學(xué)是發(fā)展的,今勝于古,既要反對唯古是尊,又要反對厚今薄古。強調(diào)文學(xué)批評要注意作者的風(fēng)格、個性,要廣錄博收,反對偏嗜和淺嘗。

    ==============================================================================
      晉葛洪撰。洪有《肘後備急方》,已著錄。是書乃其乞為句漏令後,退居羅浮山時所作。抱樸子者,洪所自號,因以名書也。自序謂內(nèi)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隋志》載內(nèi)篇二十一卷,音一卷,入道家;外篇三十卷,入雜家。外篇下注曰梁有,五十一卷?!杜f唐志》亦載內(nèi)篇二十卷,入道家;外篇五十一卷,入雜家。卷數(shù)巳小不同。《新唐志。道家》載內(nèi)篇十卷,雜家載外篇二十卷。乃多寡迥殊?!端沃尽穭t均入雜家,內(nèi)篇作二十卷,與《舊唐書》同;外篇作五十卷,較《舊唐書》又少一卷。晁公武《讀書志》作內(nèi)篇二十卷,外篇十卷,內(nèi)外篇之卷數(shù)與《新唐書》互異。陳振孫《書錄解題》但載內(nèi)篇二十卷,而云《館閣書目》有外篇五十卷,未見。其紛紜錯互,有若亂絲。此本為明烏程盧舜治以宋本及王府道藏二本參校,視他本較為完整。所列篇數(shù),與洪自序卷數(shù)相符。知洪當(dāng)時蓋以一篇為一卷。以《永樂大典》所載互樣,尚多丹砂法以下八篇,知為足本矣。其書內(nèi)篇論神仙吐納、符箓克治之術(shù),純?yōu)榈兰抑?;外篇則論時政得失,人事臧否,詞旨辨博,饒有名理。而究其大旨,亦以黃、老為宗。故今并入之道家,不復(fù)區(qū)分焉。
    作者:
    葛洪
  • 《黃帝四經(jīng)》是1973年底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中抄在《老子》乙本卷前的四篇古佚書(《經(jīng)法》《經(jīng)》《稱》《道原》)的合稱。唐蘭先生認為這四篇古佚書從內(nèi)容上看是一部書,從思想方法上說,大體上是繼承老子而加以發(fā)揮。它被認為代表了道家黃老學(xué)派的思想。《道德經(jīng)》即《老子》,是道家學(xué)派的開山之作。其作者老子不僅被公認為道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而且也被道教尊奉為道祖和天尊??梢哉f,老子及其《道德經(jīng)》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

    黃帝在他的四經(jīng)中開篇之首,就鄭重地揭示出他的法道文化思想源出于大道,是尊道而成,是依據(jù)道的法(法則、規(guī)律)而生成世間常法。他說:“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zhí)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故能自引以繩,然后見知天下而不惑矣。”“道生法”,是他法道思想的根本和源起,信仰遵從大道而生成世間法是他創(chuàng)立法道思想的前提?!暗婪ā笔浅7ㄖ?,常法(世間法)只有遵從大道而制定,才能“然后見知天下而不惑矣”?!暗婪ā笔菬o相(虛靜)結(jié)構(gòu)環(huán)境中的狀態(tài),道生法則是按照法于道以后,遵從道的規(guī)律制定的、符合大道原則的世間常法。他要求治國者“故唯執(zhí)道者能虛靜公正,乃見正道,乃得名理之誠”,“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黃帝四經(jīng)》)。這里所強調(diào)的“唯執(zhí)道者”、“虛靜謹聽”,既是唯道獨尊,同時也是強調(diào)“虛靜為用”的修身方法。只有修之身而執(zhí)道,才能使世間法不離道。只有能進入虛靜的修身實踐者,尊道貴德才能公正無私,才能以常法維護世人尊道、畏道、順道,從而尊道貴德。

    《黃帝四經(jīng)·經(jīng)法》中還說:“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靜,至靜者圣,無私者智,至智者為天下稽”。黃帝在這里僅用“公”、“明”、“正”、“靜”、“無私”這六個字,就將修身治世的精華高度概括起來。天上的日月大公而以光明普照大地,人若能具備公心,不僅能自明自知,同時還能達到至明無所不照,就能有大功德于社會和國家?!罢?,由“一”和“止”共同組成,是“抱德無離”之意,“執(zhí)一以為天下牧”(《老子·德道經(jīng)》)之義。德性淳厚完整的人,很容易進入虛靜的修身境界而天人合一,在至靜的境界中必然會成就為圣人;修身而無私者,他的后天智識必定會豐富全面;修身境界是賢人層次的人,他聰明而且行為尊道貴德;賢人至智者,就是天下人都稽首尊敬并且視為楷模榜樣的人。

    《黃帝四經(jīng)·姓爭》中說:“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穆穆天刑,非德必傾?!边@一段解釋開來就是:虛空和宇宙中充盈著尊貴明亮(皇皇:高上,明亮、旺盛之義)的德性能量;但是人們?nèi)绻痪邆涞滦缘钠犯?,不符合道的法則,不規(guī)范心念和行為,那么這些能量也無法進入社會和人體之內(nèi)滋養(yǎng)人的性命。用道所產(chǎn)生的法(刑)規(guī)范人的心念和行為,是天德養(yǎng)精神內(nèi)治身國、外治社會的前提和必須的措施。沒有符合道德品格的法律,不論是道法還是世間常法,都無法真實地行德于身國內(nèi)和社會之中。世間的法治雖然要依照天德而制定,但是天德與人世間的法治這兩者之間是父子關(guān)系(穆:古時宗廟制度,父居左為昭,子居右為穆。穆穆:端莊盛美)。人世間的法治,如果不教導(dǎo)人們尊道貴德,教育人們修身去主動獲得天德進入心身滋養(yǎng)精神靈魂,那么法治制定得再怎么符合自然規(guī)律,制定得再全面仔細,刑律也將會越用越濫,最終必然頹傾崩塌。只有德治與法治主次分明,并行不悖,才能出現(xiàn)《詩·大雅》中稱誦贊美的“穆穆皇皇”的美好景象。

    《黃帝四經(jīng)》中說:“民仰天而生,待地而食,以天為父,以地為母,吾畏天愛地親民”。“畏天愛地親民”,就是黃帝法道文化思想的核心。明大道而知“畏天”,這是確保治世者能夠“愛地親民”的基礎(chǔ)和前提。不能修身明大道,也就難以真實地敬畏大道,從而自覺地尊道貴德。私心和貪欲也就無法扼制地?zé)o限膨脹,權(quán)力就能使人變成魔鬼而不自知。修身明德知道,是使人自覺地尊道貴德,畏天克己,不敢凌駕于大道之上的根本性保證。道德教育,絕不是口頭的說教,只有修身實踐進行真實地體悟,才能產(chǎn)生真實的教育效果。修身明道尊道,才能具有圣人之心而“因民以為師”;治世者要倡導(dǎo)民眾修身明德知道,尊道貴德,“毋壅民明”,“吾愛民而民不亡”,“毋亂民功,毋逆天時”,“號令合于民心,則民聽令,兼愛無私,則民親上”,“主得臣輻者王(凝聚力象車輻之聚于軸心)”,“賦斂有度則民富”,“長利國賓社稷,世利萬夫百姓”等等。黃帝的法道文化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圣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老子·德道經(jīng)》)的和諧觀與民主治世思想。

    黃帝的“畏天”思想和理念,源自于他在修身實踐中的真知灼見,是一種高度自覺并且終生恪守不違的信念,不修身者根本無法正確地進行解讀。黃帝在滅掉了吃人的蚩尤以后,取代炎帝治理神州。他一生披荊斬棘,開山通路,走遍華夏各地,每到一處就必定要建筑祭壇,敬拜天道,也叫作“封禪”。據(jù)孔子說,《三墳》一書中載有黃帝專題述說上天大道的內(nèi)容,可惜后人弄失傳了。黃帝在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重要轉(zhuǎn)折時期,順應(yīng)天道,創(chuàng)立法道學(xué)說,以道法而生世間法,為歷史上五帝時期社會的穩(wěn)定作出了巨大貢獻,并且影響著三王時期;而且對漢代的文景之治盛世的出現(xiàn)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直至漢武帝時代才突然被人為地堙滅于黃土之下。

    《黃帝四經(jīng)》在塵封二千余年以后,在上世紀(jì)末重現(xiàn)于世。他的法道思想必定會在21世紀(jì)重放光芒,造福于21世紀(jì)的東方中國。

    《黃帝四經(jīng)·十六經(jīng)》中說:“昔者黃宗質(zhì)始好信,作自為象,方四面,傅一心,四達自中,前參后參,左參右參,踐位履三,是以能為天下宗”。這一段話白話釋意就是:從前有一位天下的宗主黃帝,他的資質(zhì)純樸近道(無名天地之始——《老子·德道經(jīng)》),崇尚對大道的信仰。行為舉止都效法天道自然,恭奉天道(象恭滔天——《書·堯典》)?;圩R與智識同觀于四面(并舟同行為方),輔佐德一之心的信息辨識判斷,他的修為就像《老子·德道經(jīng)》中所說:雙足不出大門,能知曉天下之事,眼睛不看窗戶之外,能通曉天道之義。神運能四達而無礙,信息反饋都自然歸納于虛靜的心中。他并不因此而疏懶懈怠,還是深入慧觀與智觀,“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牝有牡”(《黃帝四經(jīng)》)。左右之陰陽,前后之陰陽,一體而觀,并且同時參予前后左右身邊具體事務(wù)的實踐,參和悟并舉。他處下不爭,謙虛謹慎,對登上高位堅持辭讓再三。這也說明黃帝他是履行了“三推三讓”的“禪讓”儀式后,才被民主推選為黃帝。所以,他才能夠成為天下的宗主。這一段記錄,可以幫助我們破解“堯舜禪讓”的千古之謎。

    相傳黃帝在乘龍歸位以后,他的孫子高陽即位,就是顓頊帝。顓頊傳位給帝嚳,帝嚳傳位給堯。據(jù)《史記》所記載,堯有通神之智、高天之愛,凡事敬畏大道。孔子曾贊嘆:“偉大崇高的堯?。—氉鹕咸鞛榇?,一心效法天道!寬廣坦蕩啊,人們無法形容!”《五帝本紀(jì)》上說,堯帝的仁德如天,智慧似神,同樣是一位修身有明顯成就者。他按照28星宿在天空中出現(xiàn)的方位,來掌握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節(jié)氣,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并教民眾按照節(jié)令從事生產(chǎn)。

    堯在位七十年后的一天,他問掌管四方諸侯的領(lǐng)袖說:“四岳,我在位已經(jīng)70年了,你們誰能順應(yīng)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四岳回答說:“為人君者,當(dāng)?shù)屡涮斓?,光被四表,我們的德行都鄙陋得很,不敢玷污帝位。有一個叫舜的人,德行出眾,或許可以擔(dān)此重任?!彼脑揽吹綀虻奶皆兡抗?,就繼續(xù)說道:“舜是個盲人的兒子,他的父親愚昧,母親頑固,弟弟傲慢,但是舜卻能和他們和睦相處,力盡孝悌之道,使他們不走向邪路?!眻蛘f:“好啊,我將令我的兩個女兒下嫁給他,以觀舜的德性品格?!?br>
    舜是冀州人,他曾經(jīng)在歷山耕田,在雷澤捕魚,在黃河岸邊做陶器。因為舜的道德教化,他耕田的地方,人們都能互相推讓地界;他捕魚的地方,人們都推讓好的捕魚位置;他制作陶器的地方,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次品。他無論住在哪里,那個地方一年就會變成一個村落,兩年就會變成小鎮(zhèn),三年就會變成一個大都市了。堯認為舜很好,就讓他擔(dān)任司徒之職,于是百姓就都懂得了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道理;舜管理百官,百官制事就有條不紊;舜接待諸侯賓客,遠方的客人就變得莊敬和悅了。最后,堯讓舜到山林川澤去,遇上了暴風(fēng)雷雨,舜也沒有迷路誤事。堯認為舜具備圣智圣德,就讓舜代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

    舜于是觀測北斗七星以判斷政策得失,祭拜上帝和天地四時,又祭祀名山大川和各路神祗。接著他召見諸侯,協(xié)調(diào)校正四時節(jié)氣,統(tǒng)一音律和度量衡的標(biāo)準(zhǔn),修明五種禮儀,按照四方諸侯公、侯、伯、子、男這五種封爵,分發(fā)給他們象征瑞信的五種玉圭,并且寬減五種刑罰制度。舜又每五年一次巡行天下各地,向諸侯言傳身教地講述治國的道理。

    堯帝知道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賢,就沒有把帝位傳給他。堯說:“把帝位傳給丹朱,雖然丹朱得利但是天下人受害,不傳給丹朱,雖然丹朱不得利,但是天下人得利??偛荒転榱艘粋€丹朱害了天下的人??!”堯觀政于舜20年后,讓舜接掌天子之位,又過了28年,堯帝駕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舜治喪三年,然后將天下讓給丹朱,自己避居南河。但是來朝覲的諸侯都到舜那里去而不朝覲丹朱,訴訟的人也來找舜而不找丹朱,謳歌者謳歌舜而不謳歌丹朱。舜說:“這是天意??!”由于這樣他才登臨帝位治國。

    堯舜治世之時,百姓自覺攝受教化,敬天畏神,自我約束,傳說當(dāng)時“景星耀天,甘露下降,行人讓路,犬無吠聲,稻生雙穗,夜雨晝晴”。詩人屈原歌頌這段盛世時唱道:“皇天無私阿兮,攬民德焉錯輔;夫維圣哲以茂行兮,茍得用此下土?!逼湟馑际牵荷咸鞂σ磺腥硕际枪裏o私、平等慈愛的,見具有德性的人就給以扶持。古代的圣王賢君都是因為德行高尚,才能夠享有天下的土地。

    從黃帝開始,五帝的統(tǒng)治都自然承傳了“唯道獨尊,尊道貴德,清靜修身,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鬃淤潎@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回顧這段天下為公、大道昌明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文明之初是一個對大道恭敬順從、唯道獨尊、自然地信仰天道的時代,而那時代的君王德配陰陽,允恭克讓,順應(yīng)天道,從而使百姓過著童真般無憂無慮的生活。

    堯不將君位傳給兒子卻傳給舜,舜也未將君位傳給兒子卻傳給禹,禹帝不將君位傳給兒子啟卻傳給益,這一段佳話史稱“禪讓”。生活在黨同伐異、明爭暗斗的后世之人,丟失了修之身對大道進行體悟的人,不相信在尊道貴德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的品德能誕生出最和諧的民主。許多學(xué)者對這段史實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說那是愚腐,有人說那叫德行,有人干脆說那是一場虛構(gòu)?!渡袝泛汀妒酚洝菲鋵嵍贾覍嵉赜涊d著在仁治時代,人心離道失德遠未達到后來那么嚴(yán)重,尊道貴德而民主推選,是一個必然的社會規(guī)則。大禹說:“舜你是非常信奉大道、順應(yīng)大道旨意的一個人。由于你順應(yīng)大道旨意,上天就總是賜下幸福給你?!彼绰牭酱笥碇v這樣的話,就說:“?。∧憧?,神州列祖的神就降下來了,鳳凰也來了,百獸也起舞了?!彼终f:“奉天之命治理萬民,唯有順應(yīng),唯有敬虔,要敬虔直到永遠?!彼鸵詫Υ蟮拦Ь吹男淖屛唤o大禹。

    古經(jīng)《左傳》上說:“所謂道,忠于民信于神也。”然而,如果不是唯道獨尊,人們自覺地尊道貴德信于神,那么哪有什么力量能夠保證孤寡不善、權(quán)傾天下的人間帝王“忠于民”呢?難怪當(dāng)萬章詢問孟子,堯?qū)⑻煜伦尳o舜這件事是否真有其事時。孟子干脆地回答說:沒有這件事,堯沒有權(quán)利將天下給舜,是上天將天下給舜的。這全是唯道獨尊的必然。這就是孔子所神往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尊道貴德時代,這就是經(jīng)過修身實踐而自覺地尊道貴德信于神、畏于天、順于道、敬大道的古老神州。盡管人間的罪孽從未中斷過,盡管出現(xiàn)了荒淫暴虐的夏桀與商紂,祖先們卻未失去對大道的堅定信仰。這就是:皇天公義蕩蕩,大道明察昭昭,罪惡必遭懲罰,因果周期律循環(huán)必有報應(yīng)。

    這個道德的信仰,就是揚善棄惡的力量,就是天下大同的基石,也就是孔子當(dāng)年的夢想。

    從炎黃起,經(jīng)堯、舜、禹到夏、商、周,凡兩千五百年間,唯道獨尊,尊道貴德,信仰大道,修身證道是神州大地上的主旋律。祖先們確信,他們與昊天大道之間有天經(jīng)地義的血緣關(guān)系。“凡人皆道之子”,“天生庶民,有物有則”。大道是炎黃的大道,是堯、舜、禹的大道,是文武周公的大道。在清純古樸的眼睛里,大道并不遙遠。盈盈萬物,生生不息,無一不是大道的奇妙作為;“道生之,而德畜之”(《老子·德道經(jīng)》),無一不飽含著大道的深情厚愛。

    摘自道德知音 以史為鏡 論道德文化復(fù)興 熊春錦
    作者:
  • 《神仙傳》,書名。東晉·葛洪撰。十卷。書中收錄了古代傳說中的84位仙人的事跡。雖事多怪誕,但其中不少人常為后世養(yǎng)生文獻所引用;有些內(nèi)容對研究中國古代養(yǎng)生學(xué)術(shù)也不無參考意義。

    現(xiàn)存《神仙傳》有兩種版本。一為九十二人附二人傳本,見于《道藏精華錄百種》等道典中。二為八十四人傳本,見于《四庫全書》中。此外唐人梁蕭又稱其“凡一百九十人”,可見今人《神仙傳》并非全本。 《神仙傳》中故事眾多,故篇幅較長,故事情節(jié)大多復(fù)雜、奇特、生動。如《欒巴傳》寫仙人欒巴為民除害的故事,中間說一廟鬼化作書生,騙太守許以女兒。欒巴見之,遂做法驅(qū)之,使廟鬼現(xiàn)形為老貍。故事以生動的情節(jié),刻畫了道教的法力,筆墨雖少,卻塑造了一個為民除害的正面形象。類似的故事還有《王遠傳》、《劉根傳》、《呂恭傳》等,均以想象豐富,記敘生動著稱。
     
    ==============================================================================



     晉葛洪撰。是書據(jù)洪自序,蓋於《抱樸子。內(nèi)篇》既成之後,因其弟子滕升問仙人有無而作。所錄凡八十四人。序稱秦大夫阮倉所記凡數(shù)百人,劉向所撰又七十一人。今復(fù)抄集古之仙者見於仙經(jīng)服食方百家之書,先師所說,耆儒所論,以為十卷。又稱劉向所述,殊甚簡略,而自謂此傳有愈於向。今考其書,惟容成公、彭祖二條與《列仙傳》重出,馀皆補向所未載。其中如黃帝之見廣成子,盧敖之遇若士,皆莊周之寓言,不過鴻鴻雲(yún)將之類,未嘗實有其人?;茨贤鮿仓\反自殺,李少君病死,具載《史記》、《漢書》,亦實無登仙之事,洪一登載,未免附會。至謂許由、巢父服箕山石流黃丹,今在中岳中山,若二人晉時尚存,洪目睹而記之者,尤為虛誕。然後《漢書。方術(shù)傳》載壺公、薊子訓(xùn)、劉根、左慈、甘始、封君達諸人,已多與此書相符。疑其亦據(jù)舊文,不盡偽撰,又流傳既久,遂為故實。歷代詞人,轉(zhuǎn)相沿用,固不必一一核其真?zhèn)我?。諸家著錄皆作十卷,與今本合,惟《隋書。經(jīng)籍志》稱為葛洪《列仙傳》,其名獨異。考新、舊唐書并作葛洪《神仙傳》,知今本《隋志》殆承上《列仙傳》贊之文,偶然誤刊,非書有二名也。此本為毛晉所刊??寂崴芍妒裰尽O戎鱾髯ⅰ?,引李意期一條,《吳志。士燮傳注》引董奉一條,《吳范。劉惇趙達傳注》引介象一條,并稱葛洪所記,近為惑眾,其書文頗行世,故撮舉數(shù)事,載之篇末。是徵引此書,以《三國志》注為最古。然悉與此本相合,知為原帙?!稘h魏叢書》別載一本,其文大略相同,而所載凡九十二人。核其篇第,蓋從《太平廣記》所引鈔合而成?!稄V記》標(biāo)題,間有舛誤,亦有與他書復(fù)見,即不引《神仙傳》者,故其本頗有訛漏。即如盧敖若士一條,李善注《文選》江淹《別賦》鮑照升天行,凡兩引之,俱稱葛洪《神仙傳》,與此本合。因《太平廣記》未引此條,《漢魏叢書》本遂不載之,足以證其非完本矣?! 「鸷?,字稚川,丹陽句容人也。祖系,吳大鴻臚。父悌,吳平后,入晉為邵陵太守。

      洪少好學(xué),家貧,躬自伐薪,以貿(mào)紙筆,夜輒寫書誦習(xí),以儒學(xué)知名。性寡欲,無所愛玩,不知棋局幾道,摴蒱齒名。為人木訥,不好榮利,閉門卻掃,未嘗交游。于余杭山見何幼道、郭文舉,目擊而已,各無所言。時或?qū)鴨柫x,不遠數(shù)千里,崎嶇冒涉,期于必得。遂究覽典籍,尤好神仙導(dǎo)養(yǎng)之法。從祖玄,吳時學(xué)道得仙,號曰葛仙公,以其煉丹秘術(shù)授弟子鄭隱。洪就隱學(xué),悉得其法焉。后師事南海太守上黨鮑玄。玄亦內(nèi)學(xué),逆占將來,見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洪傳玄業(yè),兼綜練醫(yī)術(shù),凡所著撰,皆精覈是非,而才章富贍。太安中,石冰作亂。吳興太守顧秘為義軍都督,與周等起兵討之。秘檄洪為將兵都尉,攻冰別率,破之,遷伏波將軍。冰平,洪不論功賞,徑至洛陽,欲搜求異書,以廣其學(xué)。洪見天下已亂,欲避地南土,乃參廣州刺史稽含軍事。及含遇害,遂停南土多年,征鎮(zhèn)檄命,一無所就。后還鄉(xiāng)里,禮辟皆不赴。元帝為丞相,辟為掾,以平賊功,賜爵關(guān)內(nèi)侯。咸和初,司徒導(dǎo)召補州主簿,轉(zhuǎn)司徒掾,遷諮議參軍。干寶深相親友,薦洪才堪國史。選為散騎常侍,領(lǐng)大著作,洪固辭不就。以年老,欲煉丹以祈遐壽。聞交址出丹,求為句漏令。帝以洪資高,不許。洪曰:“非欲為榮,以有丹耳?!钡蹚闹?。洪遂將子侄俱行,至廣州,刺史鄧岳留不聽去,洪乃止羅浮山煉丹。岳表補東官太守,又辭不就。岳乃以洪兄子望為記室參軍。在山積年,優(yōu)游閉養(yǎng),著述不輟。其自序曰:“洪體乏進趣之才,偶好無為之業(yè)。假令奮翅則能陵厲玄霄,騁足則能追風(fēng)躡景,猶欲戢勁翮于鷦鷃之群,藏逸跡于跛驢之伍,豈況大塊
    作者:
    葛洪
  • 張道陵的《老子想爾注》以《道經(jīng)》為后,創(chuàng)五斗米道,將老子奉為“太上老君”,為道教教祖,是為早期道教經(jīng)典

    ==============================================================================
    《老子想爾注》是早期道教的主要著作,一名《老君道德經(jīng)想爾訓(xùn)》。東漢末年,五斗米道以《五千文》為主要經(jīng)典,《想爾注》便是米道祭酒宣講《老子》的注釋本,此書早佚。清末於敦煌莫高窟發(fā)現(xiàn)六朝寫本《老子道經(jīng)想爾注》殘卷,現(xiàn)藏大英博物館。此書作者,或說張道陵,或說張魯,或說「想爾」為仙人名。其內(nèi)容多與《太平經(jīng)》相合,吸取了後者的宗教思想與社會政治觀,也有河上公解釋《老子》的觀點,是研究五斗米道最原始、最寶貴的材料。
    作者:
    張道陵
  • 楊伯峻(1909~1992)語言學(xué)家。原名楊德崇,湖南省長沙市人。1932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后歷任中學(xué)教員、馮玉祥將軍研究室成員、廣東中山大學(xué)講師、湖南《民主報》社社長、湖南省政治協(xié)商會議秘書處處長、中共湖南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辦公室主任、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副教授、蘭州大學(xué)中文系副教授、中華書局編輯、中國語言學(xué)會理事等。他在語言文字領(lǐng)域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古漢語語法和虛詞的研究方面以及古籍的整理和譯注方面。

    在古漢語語法和虛詞研究方面,他著有《中國文法語文通解》(商務(wù)印書館,1936年)、《文言語法》(北京出版社,1956年)、《文言文法》(中華書局,1963年)、《文言虛詞》(中華書局,1965年)、《古漢語虛詞》(中華書局,1980年)、《春秋左傳詞典》(合作,中華書局,1985年)等。其中《中國文法語文通解》一書,重點討論了虛詞。全書共12章,把古漢語虛詞與現(xiàn)代漢語虛詞綜合起來進行分類排比,旨在弄清楚虛詞的歷史情況,以便更好地運用現(xiàn)代漢語中的虛詞。書中對每個虛詞說明詞性,分析用法,并配有豐富的例句。在材料的取舍上,書中既有上古的語言材料,也有近代和現(xiàn)代的材料;既包括書面語的材料,也包括口語的實例,開始接觸到漢語語法的歷史研究。該書促進了古代漢語語法研究與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的分野,成為當(dāng)時的代表性作品?!段难哉Z法》一書是另外一部古漢語語法著作。共分3編:上編先交代文言語法的含義及編寫該書的目的,然后概述詞法與句法;中編分別講述各種詞類,其中提出了“小品詞”的概念。下編是句法的分析研究。是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和閱讀古漢語作品的一部很好的參考書。在古籍的整理、注釋和譯注方面,著有《列子集解》(上海龍門聯(lián)合書局,1958年)、《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孟子譯注》(中華書局,1960年)、《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81年)等。其中以《論語譯注》一書影響最大,曾被香港、臺灣翻印,日本的兩所大學(xué)用做教材。該書譯文明白流暢,注釋重字音詞義、語法規(guī)律、修辭規(guī)律、名物制度、風(fēng)俗習(xí)慣等的考證,結(jié)論在集古今學(xué)者之大成的基礎(chǔ)上頗多個人新見。這幾本譯注,成為古漢語教學(xué)與研究領(lǐng)域中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

    此外,他還著有《破音考略》(《國文周刊》1948年第74期)等論文。

    ==============================================================================書香世家的啟蒙教育

    楊伯峻于1909年生于湖南長沙一個封建家庭,祖父以上三代單傳。他是母親的第二胎,未足月而生,生來很瘦弱,卻也是長房長孫,所以祖父母對他愛護備至,生怕像孫子那樣夭折。從小足不出戶,由祖父親自授讀古書。讀完了《詩經(jīng)》,又是《左傳》,還兼讀呂祖謙的《東萊博議》。在插進小學(xué)三年級后,放學(xué)回到祖父書房讀《左傳》和《東萊博議》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課,當(dāng)時雖然能通育,卻不解其中意。直到進入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取《春秋左氏傳》加以溫習(xí),才漸漸懂得一些,但離理解還差很遠。這個啟蒙教育階段影響了先生的一生,一為后來專攻《左傳》定了位。

    推翻了章士釗的觀點

    楊伯峻隨叔楊樹達——著名的語言文學(xué)家學(xué)習(xí),1931年還拜在黃侃先生門下。兩位先輩給了他獨立思考的好習(xí)慣,一日得《劉申叔遺書》,其中有關(guān)《左傳》的文字相當(dāng)多。先生讀罷有很多感受:一、“劉師培之為人雖不可取,但《左傳》之熟,讀書之多,卻使我十分羨慕。無怪于章炳麟能捐棄前嫌,要營救他,說是為中國留一讀書種子。”二、章士釗在《文史》發(fā)表的關(guān)于《黃帝魂》的文章不可信。文章提到:作者與劉申叔相交時不見他很用功,他家累世以習(xí)《左傳》有名。申叔的有關(guān)《左傳》文字可能是抄襲他父、祖輩以至曾祖的遺稿。當(dāng)時,楊伯峻正細讀劉文淇等三代所著的《左傳舊注疏讓》,又研讀了劉申叔的有關(guān)《左傳》文章,推翻了章士釗的觀點。他認為:“劉申叔一則承襲家學(xué),二則天資聰敏過人,所以雖然只活三十六歲,便著作等身,而于《左傳》尤為精熟,能發(fā)揮自己的獨見”,于是得出結(jié)論:申叔的治《左傳》,超過祖輩、父輩甚至劉文淇,其文章當(dāng)然不可能是抄襲而來。難能可貴的是,他在章士釗當(dāng)面直陳其觀點。博覽群書 著書立論

    楊伯峻博覽群書,既讀那些只圖賺錢、絲毫無學(xué)術(shù)價值的書,如《左傳白話解》,又盡力搜集有關(guān)《左傳》的材料,取其精華。

    清朝人對“經(jīng)書”多有整理本,但《春秋左傳》除禮記式的書外,都不盡如人意。劉文淇的《舊注疏證》就沒寫完。而《左傳》為春秋史書,在所有“經(jīng)書”中文學(xué)價值最高。先生如是想,于是決心整理這部著作。但它在《十三經(jīng)》中分量最大,“非全力以赴不可”。有了這樣的準(zhǔn)備,先生開始在《左傳》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汲取各類營養(yǎng)。熟讀《左傳》,大體理解《春秋經(jīng)》和《左氏傳》的撰寫體例是首要工作。然后訪求各種版本,諸如阮元作《??庇洝凡扇〉陌姹?,楊守敬在日本所見的版本,又得到金澤文庫本。三者互相校勘,并參考類書與唐宋以前文史哲各類書籍的引文,取條補短,作為定本;又廣閱經(jīng)史百家之書,《春秋》、《左傳》、《三禮》、《公羊》等書必讀。尤其用《史記》一一和《左傳》相對勘,說明兩者的異同。

    不僅如此,先生又重溫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摘錄可取資料。與歷史從地下所得資料作為“長編”。遺憾的是這部分在“文革”中散失了一些。后來憑記憶稍作補充,刪繁就簡,加上其研究成果寫成初稿。對《春秋左氏傳》這一重要典籍,劉文淇累代傳授《左傳》并且著作,故《清史稿》替他三代立傳。然而用功八十年,經(jīng)歷三四十代,并沒有寫完,反到襄公五年為止,成就經(jīng)孫冶讓的《國禮正義》相差不可以道里計。加之《春秋左氏傳》脫字、錯字、衍字不少。楊伯峻先生短期內(nèi)完工,與他濃厚的文化底蘊是息息相通的。

    在治學(xué)方面,他一般都是有目的地讀書,先擬好一個題目或書名,再盡可能地搜集并研究資料,先有了腹稿,然后擬定大綱或章節(jié),一氣呵成。

    ==============================================================================
    作者:
    楊伯峻
  •   不著撰人名氏。序稱光啟三年天子在褒,則唐僖宗時人也?!冻缥目偰俊妨兄兜兰摇j斯洹蹲x書志》云,書三十篇,明老、莊自然之旨。今考其書,實三十四篇,與序所言篇數(shù)合。而卷上注闕第六篇,卷中注闕第五篇,卷下注闕第七、第九、第十、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等六篇,是其全書具在,實四十二篇,與序又不相應(yīng)。豈序為後人追改,以就所存之篇數(shù)耶?《唐書。藝文志》以為光啟間隱民??夹蛑杏胁皇鲂彰位抡Z,則亦嘗登仕籍,非隱民也。其書多竊莊、列之旨,又雜以釋氏之說,詞旨頗淺。第以唐代遺書漸佚漸少,姑以舊本錄之耳。

      《無能子》是唐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作品。其作者受黃巢農(nóng)民起義的影響,竭力否定君臣名分,譴責(zé)圣人,鄙棄名利,反對忠孝倫理道德。
    作者:
    不著撰人
  • 《文子》,唐以后又稱《通玄真經(jīng)》,是一部重要的道家著作。
    作者:
    辛銒
  • 【王先謙】(1842-1917) 清末學(xué)者。湖南長沙人。字益吾,號葵園。曾任國子監(jiān)祭酒、江蘇學(xué)政,湖南岳麓、城南書院院長。在任組織學(xué)人,集體從事古籍文獻的編??」ぷ鳌T?獭痘是褰?jīng)解續(xù)編》,并編有《十朝東華錄》、《漢書補注》、《后漢書集解》、《荀子集解》、《莊子集解》、《詩三家義集疏》、《續(xù)古文辭類纂》等。所著有《虛受堂文集》。

    =============================================================================
    《莊子集解》是其集大成者。作者王先謙是清朝人,一生著力于莊子研究,他在總結(jié)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時,提出了自己的許多見解,很有價值。

    《莊子集解》廣收前人注釋,且簡煉明捷,是研究《莊子》較好的參考書。近人劉武的《內(nèi)篇補正》,在廣泛引證為基礎(chǔ)上,對許多傳統(tǒng)注釋做了補正,頗有見地,可資研究者參考。
    作者:
    王先謙
  •   〖說明〗《漢書。藝文志》有《黃帝銘》六篇,今已亡。《金文銘》據(jù)學(xué)者考證,即為《黃帝銘》六篇之一(王應(yīng)鱗《〈漢書。藝文志〉考》)。《金文銘》載劉向《說苑。敬慎篇》:“孔子之周,觀于太廟。左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名其背曰”云云,《孔子家語。觀周》所載與此大致相同,很可能就抄自《說苑》。劉向在漢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以光祿大夫之職受詔校經(jīng)傳諸子詩賦,遍覽皇室藏書,所著《說苑》保存了大量先秦史料。1973年河北定縣40號漢墓出土了一批竹簡,其中有先秦古籍《儒家者言》,許多內(nèi)容見于《說苑》,足以說明《說苑》之真實可信。道家向來被稱為黃老之術(shù),以《金人銘》對照《老子》,亦可知其為《老子》的思想源頭。

      
    作者:
    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