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古籍
國學古籍
  •   宋蘇洵撰。洵有《謚法》,已著錄。考曾鞏作洵墓志,稱有集二十卷。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俱作十五卷。蓋宋時已有二本。是本為徐乾學家傳是樓所藏。卷末題紹興十七年四月晦日婺州州學雕。紙墨頗為精好。又有康熙間蘇州邵仁泓所刊,亦稱從宋本校正。然二本并十六卷,均與宋人所記不同。

      徐本名《嘉祐新集》。邵本則名《老泉先生集》。亦復互異,未喻其故?;虍敃r二本之外,更有此一本歟?今世俗所行又有二本。一為明凌濛初所刊朱墨本,并為十三卷。一為國朝蔡士英所刊任長慶所校本,凡十五卷。與晁氏、陳氏所載合。

      然較徐本闕《洪范圖論》一卷,《史論》前少引一篇。又以《史論中》為《史論下》,而闕其《史論下》一篇。又闕《辨奸論》一篇、《題張仙畫像》一篇、《送吳侯職方赴闕序》一篇、《謝歐陽樞密啟》一篇、《謝相府啟》一篇、《香詩》一篇。朱彝尊《經(jīng)義考》載洵《洪范圖論》一卷,注曰未見。疑所見洵集,當即此本。中間闕漏如是,恐亦未必晁、陳著錄之舊也。今以徐本為主,以邵本互相參訂,正其訛脫。亦有此存而彼逸者,并為補入。又《附錄》二卷,為奏議郎充婺州學教授沈斐所輯。較邵本少國史本傳一篇,而多挽詞十馀首。亦并錄以備考焉。

      蘇洵(一○○九~一○六六),字明允,號老泉,眉山(今屬四川)人。與其子軾、轍合稱三蘇。年二十七,始發(fā)憤為學,舉進士、茂才異等皆不第。仁宗嘉祐間,得歐陽修推譽,遂知名。為秘書省校書郎,灞州文安縣主簿。與姚辟同修禮書,成《太常因革禮》一百卷。英宗治平三年卒,年五十八。著有文集二十卷,傳世有《嘉祐集》。事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三四《蘇君墓志銘》,《宋史》卷四四三有傳。

      蘇洵詩,以明嘉靖太原府刻《重刊嘉祐集》十五卷為底本(存詩一卷),校以《四部叢刊》影印宋巾箱本《嘉祐集》(簡稱四部叢刊本)、清康熙邵仁泓刻《蘇老泉先生全集》(簡稱康熙本)等。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作者:
    蘇洵
  •   蕭子良(460-494年),字云英,南朝齊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齊武帝次子,封竟陵王,官至太傅。蓍有內(nèi)外文筆四十卷,今僅存《梧桐賦》及書啟等二十余篇,明人輯有《南齊竟陵王集》。
    作者:
    蕭子良
  • 作者:(唐)李白著;(清)王琦輯注
    作者:
    李白
  •   曾鞏生平及文集版本源流已見前。據(jù)卷末田金楠跋稱,是本‘刊始於光緒庚寅(十六年)十月,越辛卯(十七年)十月訖工’,歷時一年。又謂‘此本舊爲先生裔孫國光重修刻本,謬訛殊多,今校其顯誤者正之,疑者仍舊,以俟後之多識君子’雲(yún),據(jù)此可以判定是本當據(jù)康熙四十九年曾國光刻本重刊。其版式爲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卷首有宋人王震元豐八年序,並附錄歐陽修、朱熹、邵庵虞氏諸家論說,又載《宋史》本傳。正文中於篇題及書葉天頭多有旁批、跋語。如卷九《書魏鄭公傳後》、卷十五《上歐蔡書》,旁批‘元本、殿刻本無’,卷四十七《太子賓客致仕陳公神道碑銘》天頭批‘缺文,殿刻、宋本補,見《義門讀書記》’之類即是,應爲田氏據(jù)宋本、元本、四庫本及何焯校勘識語所批,具有??眱r值。

      曾鞏(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建昌軍南豐縣(今屬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歷官太平州司法參軍、館閣???、集賢校理兼判官告院,出通判越州,歷知齊、襄、洪、福、明、亳、滄諸州。神宗元豐三年(一○八○)判三班院,遷史館修撰。五年,為中書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寧,年六十五。理宗時追謚文定。《宋史》卷三一九有傳。曾鞏出檀§陽門下,以散文著稱。有《元豐類¨?》五十卷,《續(xù)元豐類稟?》四十卷,《外集》十卷。今僅存《元豐類稿》,并有宋刻《曾南豐先生文粹》十卷和金刻《南豐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傳世。

      曾鞏詩九卷,以清康熙五十六年長洲顧崧齡刻《元豐類稿》為底本,校以元大德八年東平丁思敬刻本(簡稱元刻本),并吸收清何焯《義門讀書記》(簡稱讀書記)中的校勘成果。參校本有:明正統(tǒng)十二年鄒旦刻本(簡稱正統(tǒng)本),明嘉靖四十一年黃希憲刻本,有顧之逵跋并錄何焯批校(簡稱顧校本),明嘉靖王抒刻本,有吳慈培錄何焯校跋(簡稱吳校本),明隆慶五年邵廉刻本,有傳增湘校跋并錄何焯校跋(簡稱傳校本),明萬歷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本(簡稱萬歷本),明萬歷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清順治十五年重修本,有章鈺校并錄何焯、姚椿校(簡稱章校本),金刻本《南豐曾子固先生集》(簡稱曾子固集)等。集外詩附于編末。
    作者:
    曾鞏
  •   潘岳,字安仁,榮陽中牟人。武帝時辟司空太尉府,舉秀才,出為河陽令,轉(zhuǎn)懷令,補尚書度支郎,遷廷尉評,以公事免。惠帝初,太傅楊駿引為主簿,駿誅除名,選為長安令;尋補著作郎。轉(zhuǎn)散騎侍郎,與石崇等謀誅趙王倫,事覺遇害。有集十卷。
    作者:
    潘岳
  • 作者:(唐)柳宗元撰
    作者:
    柳宗元
  •   元張昱撰?!睹魇?。文苑傳》附見《趙捴謙傳》中。瞿宗吉《歸田詩話》記其在楊旺紥勒幕中諸作。又記其酒酣自誦《歌風臺詩》,以界尺擊案,淵淵作金石聲,曰:“我死葬骨湖上,題曰詩人張員外墓足矣?!逼滹L調(diào)可以想見也。其詩學出於虞集,故具有典型。舊稿散佚。正統(tǒng)元年楊士奇始得殘帙於給事中夏時,以授浮梁縣丞時昌刻之。此本即從正統(tǒng)刻本傳寫者,士奇原《序》尚載於卷端。其詩才氣縱逸,往往隨筆酬答,或不免於頹唐。然如《五王行春圖》、《歌風臺》諸作,皆蒼莽雄肆,有沈郁悲涼之概?!短鞂殞m詞》、《輦下曲》、《宮中詞》諸作,不獨詠古之工,且足備史乘所未載。顧嗣立《元詩選》嘗錄其詩於《辛集》中。其小傳引《楊士奇序》云云,所見蓋即此本。舊版久佚,流傳漸寡。國初金侃得毛晉家所藏別本,改題曰《廬陵集》。侃復為校正,間附案語於下方。然其本亦從此本傳錄,非兩書也。  昱字光弼,自號一笑居士,廬陵人。元末,左丞楊旺紥勒鎮(zhèn)江浙,昱參謀軍府,官至左右司員外郎,行樞密院判官,元末棄官不仕。張士誠招禮之,不屈。明太祖徵之至京,召見,憫其老,曰“可閑矣”,厚賜遣歸。更號可閑老人,放浪山水,年八十三乃卒。
    作者:
    張昱
  •   孫綽

     ?。蹠x](三二o至三七七)字興公,中都(今山西平遙)人。楚孫。為廷尉卿,領(lǐng)著作。少以文才稱,溫、王、郄、庾諸君之薨,必須綽為碑文,然后刊石。尤工書法,張懷瓘書估列入第四等。卒年五十八?!稌x書本傳、法書要錄》。曾任臨海章安令,在任時寫過著名的《天臺山賦》。其善書博學,是參加王羲之蘭亭修禊的詩人和書法家。  孫綽,字興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南)人,後遷居會稽(今浙江紹興),是東晉士族中很有影響的名士。孫綽早年博學善文,放曠山水,曾著有《遂初賦》自述其志,并著有《天臺山賦》。與高陽許洵為「一時名流」。時人「或愛洵高邁,則鄙於綽;或愛綽才藻,而無取於洵」。沙門支遁曾試問孫綽∶「君何如許?」問他和許洵相比怎麼樣。孫綽答道;「高情遠致,弟子早已服膺;然一詠一吟,許將北面矣?!棺苑Q「情致」不及,文才有馀。(《晉書。孫楚傳附孫綽傳》)綽襲父爵為長樂侯,官拜太學博士(大學教授)、尚書郎(在皇帝左右處理政務(wù))。哀帝時,遷散騎常侍(在皇帝左右規(guī)諫過失)、統(tǒng)領(lǐng)著作郎(負責撰擬文書的職務(wù))。時執(zhí)政桓溫上疏請遷都洛陽,并請自「永嘉之亂」南渡者全部北徙河南。當時朝臣懾於桓溫的威勢,不敢提出異議。孫綽上疏力爭,反對遷都。招致桓溫大怒,然因其理由充足又難以壓服,事果不行。(《晉書。孫楚傳附孫綽傳》)

      孫綽信奉佛教,與名僧竺道潛、支遁都有交往。他寫了很多佛教方面的文章,如《名德沙門論目》、《道賢論》等。在《道賢論》中,他把兩晉時的七個名僧比作魏晉之間的「竹林七賢」∶以竺法護比山濤(巨源),竺法乘比王戎(浚沖),帛遠比稽康(叔夜),竺道潛比劉伶(伯倫),支遁比向秀(子期),于法蘭比阮籍(嗣宗),于道邃比阮咸(仲容),認為他們都是高雅通達、超群絕倫的人物。

      在他的著述中,影響最大的是《喻道論》。(載《弘明集》卷三)說文以問答的形式對佛和佛道、周孔之教與佛教的關(guān)系、出家是否違背孝道等問題進行了論證。是繼《牟子理惑論》之後又一部捍衛(wèi)佛教立場的論著。關(guān)於何謂「佛」與「佛道」,孫綽說∶「夫佛也者,體道者也;道也者,導物者也?!狗鹗恰傅馈沟捏w現(xiàn)者,這個「道」就是萬物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他認為佛道是「無為而無不為」的,「無為」所以虛寂自然;「無不為」所以具有化導萬物的神秘莫測的作用。他認為佛道至為高深的,人們往往囿於傳統(tǒng)的儒家學說,看不到還有比它更博大精深的佛教教義?! £P(guān)於周孔之教與佛教的關(guān)系,他提出了「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的觀點,在中國佛教史上第一次用如此明快的語言表達了儒佛一致論。有人設(shè)問∶「周孔之教何不去殺?」孫綽回答說,這是誤解了圣人。難道圣人有殺心嗎?圣人并無殺心,殺心實是下民的野心。圣人有見於人們相互爭斗,甚於豺虎,才轉(zhuǎn)而求其次(「不去殺」),為的是「去一以存十」,知其輕重,則知圣人之用心也。他認為佛教著重於內(nèi)心教化(「明其本」),周孔主要是社會治理(「救極弊」),兩家的出發(fā)點和目的都是一致的。  關(guān)於出家是否違反孝道的問題上,孫綽認為佛教徒出家修行正是走「立身行道,永光厥親」的道路,這正是最大的孝行。另外,《喻道論》中還論證了佛教因果報應等思想。從各個方面向人們說明了佛教的基本教義,同時說明了它們與儒家之教,同時說明了它們與儒家之教是一致的,相互補充的。
    作者:
    孫綽
  • 正文·序

      傳稱詩以道性情,人之性情不一,以是發(fā)于謳吟歌詠之間,亦遂參差其不同,蓋有不知所以然而然者。唐之詩,傳者幾百家,其善為行樂之詞,與工為愁苦之什相半。雖于性情各得所肖,而求其不悖夫溫柔敦厚之教者,未易數(shù)數(shù)覯也?! ∮邑┽绕痖_元、天寶之間,才華炳煥,籠罩一時;而又天機清妙,與物無競,舉人事之升沉得失,不以膠滯其中。故其為詩,真趣洋溢,脫棄凡近,麗而不失之浮,樂而不流于蕩。即有送人遠適之篇,懷古悲歌之作,亦復渾厚大雅,怨尤不露。茍非實有得于古者詩教之旨,焉能至是乎。乃論者以其不能死祿山之難,而遽譏議其詩,以為萎弱而少氣骨:抑思右丞之服藥取痢,與甄濟之陽為歐血,苦節(jié)何殊?而一則竟脫于樊籠,一則不免于維縶者,遇之有幸有不幸也。普施拘禁,凝碧悲歌,君子讀其辭而原其志,深足哀矣。即謂揆之致身之義,尚少一死,至于辭章之得失何與,而亦波及以微辭焉。毋乃過歟?

      又古今來推許其詩者,或稱趣味澄復,若清流貫達;或稱如秋水芙蕖,倚風自笑:或稱出語妙處,與造物相表里之類:揚詡亦為曲當。若其詩之溫柔敦厚,獨有得于詩人性情之美,惜前人未有發(fā)明之者。詩注雖有數(shù)家,頗多舛鑿,至于文筆,類皆缺如。鄙心有所未盡,愛是校理舊文,芟柞浮蔓,搜遺補逸,不欲為空謬之談,亦不敢為深文之說,總期無失作者本來之旨而已。獨是能薄材譾,讀書未廣,縱有一隅之見,譬之管窺筐舉,所得幾何。幸而生逢圣世,文教誕敷,炳炳麟麟,典籍于今大備。而博物洽聞之彥,接武于蘭臺麟閣之間,可以折中而問難。行將訪其所未知,訂其所未合,以定斯編之闕失。其或有雌霓謬呼,金根妄易,薪歌延瀨之未詳者,茍有見聞,克以應時改定,是固區(qū)區(qū)之志焉矣。

      乾隆元年,歲在丙辰正月望日,仁和趙殿成松谷氏漫題于書圃之目耕堂。
    作者:
    王維撰
  •   元鄭元祐撰。元祐有《遂昌雜錄》,已著錄。元祐家本遂昌,徙於錢塘。而流寓平江凡四十年,為時最久,故其集名以“僑吳”。實則杭州所作亦在其內(nèi),蓋從其多者言之也。集本其晚年所定,以授謝徽。今此本後有弘治丙辰《張習跋》,乃稱元祐本有《遂昌山人集》,與《僑吳集》多繁蕪重出。因通錄之,得詩文之精純者,并為十二卷,仍名《僑吳集》,用梓以傳。則此本為習所重訂,非元祐手編之本矣。凡文六卷、詩六卷。其中《與張德常書》,有“仆贊郡無補,嘗移槜李”之語,而蘇大年所作墓志、盧熊《蘇州府志》皆稱元祐以大府薦,兩為校官,不言嘗為他職,與元祐仕履不合。豈代人所作,失於標注耶?其文頗疏宕有氣,詩亦蒼古。蓋元祐生於至元之末,猶及見咸淳遺老。中間又得見虞集諸人,得其緒論。末年所與游者,亦皆顧阿瑛、倪瓚、張雨之流?;ハ噢谷?,其氣韻不同,固亦有自來矣。
    作者:
    鄭元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