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古籍
經(jīng)部
  •   距今二千多年前的《論語》抄本。這部《論語》是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抄本,不僅各篇的分章與今本多有不同,在文字上同今本的差異達七百多處,是研究儒家學說和古代文字演變的新材料,值得重視。

      單承彬〈定州漢墓竹簡本《論語》性質(zhì)考辨〉,將定州40號漢墓出土的簡本《論語》和《說文解字》中《論語》引文、《論語》鄭注本、東漢熹平石經(jīng)本《論語》進行對比較后,指出定州本不僅與許慎所見魯壁古文存在明顯差異,而且與鄭玄用作校本的《古文論語》也顯然不同,應該屬于今文《魯論》系統(tǒng);從與熹平石經(jīng)比勘的結(jié)果看,它和漢代有重大影響的《張侯論》也存在某種程度的差異,可能出自不同的師傳家法。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和定縣博物館在河北定縣40號漢墓(西漢中山懷王劉修墓)發(fā)掘出大批竹簡。該墓位于定縣城關(guān)西南四公里處的八角廊村。大約在西漢末年該墓曾被盜掘過,但由于盜掘者在墓中引起大火,盜墓人驚駭逃出,致使該墓中的一些重要文物得以保存。這批竹簡雖因過火炭化,卻避免了腐朽,同時也因盜擾火燒,使竹簡又受到了嚴重的損壞。竹簡出土時已經(jīng)散亂殘斷,炭化后的簡文墨字已多不清晰。此外在出土竹簡的槨室東側(cè)附近尚存有絹帛炭灰、書刀、長方形研墨石板、滴水小銅壺等,估計當時墓中可能還存放有帛書等。

      該墓竹簡出土后于1974年6月送至北京保護整理。1976年6月,文物出版社邀請當時的馬王堆帛書整理組成員協(xié)助整理定縣竹簡(編號、寫釋文)。1976年7月,唐山發(fā)生大地震,整理工作被迫停止。地震中,竹簡雖經(jīng)精心照管,但在轉(zhuǎn)移中封存的盛簡木箱被不知情者搬倒,使竹簡又一次散亂,并遭到一定的損毀。地震后于1980年4月,由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出面召集,由李學勤先生主持負責,定縣竹簡的整理工作才又得以繼續(xù)。經(jīng)過整理,發(fā)現(xiàn)這批竹簡內(nèi)容多為先秦文獻,極其珍貴。其中有《論語》620枚簡,多為殘簡。簡長16·2厘米,寬0·7厘米。每簡約書19~21字不等。竹簡兩端和中簡各有一道編繩,出土時尚保留有連綴的痕跡。

      殘簡的釋文共有7,576字,不足今本《論語》的二分之一。其中殘存文字最少的為《學而》篇,僅有20字;殘存文字最多的為《衛(wèi)靈公》篇,有694字,可達今本本篇的77%。簡本《論語》與今本《論語》在篇章的分合上也多有不同:如簡本《鄉(xiāng)黨》“食不厭精”至“鄉(xiāng)人飲酒”,今本分為二、三、五章的都有,而簡本僅為一章;“雷風烈必變”與“升車”,今本分為兩章,而簡本也只是一章?!蛾栘洝贰白迂曉痪佑袗汉酢苯癖緞e為一章,而簡本則同上面“子路曰”合為一章。特別是《堯曰》篇,今本為三章,而簡本則為兩章;今本的第三章在簡本中用兩個小圓點與上間隔,用兩行小字抄寫在下面,好像是附加的一些內(nèi)容。在題寫章節(jié)與字數(shù)的殘簡中,正有一枚記《堯曰》篇“凡二章,凡三百廿二字“,則知簡本《堯曰》只有兩章,與今本不同。

      此外各章文字與今本也有不少出入。簡本《論語》雖是殘本,因中山懷王劉修死于漢宣帝五鳳三年(公元前55年),所以它是公元前55年以前的抄本,當時世有《魯論》、《齊論》、《古論》三種《論語》存在,因此簡本《論語》的出土為研究《論語》的版本流傳提供了新的材料。

      關(guān)于該墓葬及出土文物情況,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撰寫了《河北定縣40號漢墓發(fā)掘簡報》發(fā)表在1981年第8期《文物》雜志上。同期《文物》雜志還刊登了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河北省博物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縣漢墓竹簡整理組聯(lián)合撰寫的《定縣40號漢墓出土竹簡簡介》一文,對該墓出土的竹簡的形制、內(nèi)容做了大致的介紹,同時還刊布了簡文中《儒家者言》的釋文。199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定縣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合編的定州漢墓竹簡《論語》一書。書中對出土簡本《論語》的版本、文句也做簡單的介紹,同時還對《論語》的全部釋文做了簡單的注釋和校勘。
    作者:
    孔丘
  • CONFUCIAN ANALECTSConfucius
    作者:
  • 《谷梁傳》亦稱《春秋谷梁傳》、《谷梁春秋》,為儒家經(jīng)典之一。起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哀公十四年。體裁與《公羊傳》相似。其作者相傳是子夏的弟子,戰(zhàn)國時魯人谷梁赤(赤或作喜、嘉、俶、寘)。起初也為口頭傳授,至西漢時才成書。晉人范寧撰《春秋谷梁傳集解》,唐朝楊士勛作《春秋谷梁傳疏》,清朝鐘文烝所撰《谷梁補注》為清代學者注解《谷梁傳》的較好注本。

    《谷梁傳》則著重宣揚儒家思想的另一方面:重禮義教化和宗法情誼,為緩和統(tǒng)治集團的內(nèi)部矛盾,穩(wěn)定封建統(tǒng)治的長遠利益服務,因而也受到統(tǒng)治階級的極大重視。它是我們研究秦漢間及西漢初年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谷梁》在戰(zhàn)國時一直是口耳相傳的。據(jù)唐朝人的說法,最初傳授《谷梁傳》的,是一個名叫谷梁俶的人,他一名赤,字元始,說是曾受經(jīng)于孔子的弟子子夏。但據(jù)后人考證,《谷梁傳》中曾引“谷梁子曰”,竟然自己稱引自己,書中還有引用公羊子的話并加以辯駁的情況,因此有人認為成為要較《公羊傳》為晚。
    作者:
    谷梁赤
  • 《春秋公羊傳》也同《春秋左氏傳》一樣,是闡釋《春秋》的一部著作。其傳授源流,按漢朝人的說法,是先由孔子的學生子夏傳給公羊高,公羊高偉給其子平,平傳與其子地,地傳與其子敢,敢傳與其子壽,都是口耳相傳。到西漢景帝時,公羊壽才與其弟子齊人胡毋子都寫在竹帛上?!豆騻鳌肥菢O力主張大一統(tǒng)的,主張君臣等級觀?!豆騻鳌凡扇柎鸬姆绞?,在漢語修辭學、詞匯學、語法學上也有一定的價值,值得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公羊傳》又稱《春秋公羊傳》、《公羊春秋》,儒家經(jīng)典之一。上起魯隱公元年,止于魯哀公十四年,與《春秋》起訖時間相同。相傳其作者為子夏的弟子,戰(zhàn)國時齊人公羊高。

    起初只是口說流傳,西漢景帝時,傳至玄孫公羊壽,由公羊壽與胡母生(子都)一起將《春秋公羊傳》“著于竹帛”?!豆騻鳌酚袞|漢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詁》、唐朝徐彥作《公羊傳疏》、清朝陳立撰《公羊義疏》。

    《公羊傳》的主要精神是宣揚儒家思想中撥亂反正、大義滅親,對亂臣賊子要無情鎮(zhèn)壓的一面,為強化中央專制集權(quán)和“大一統(tǒng)”服務?!豆騻鳌酚葹榻裎慕?jīng)學派所推崇,是今文經(jīng)學的重要典籍,歷代今文經(jīng)學家都常用它作為議論政治的工具。它也是研究戰(zhàn)國、秦、漢間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作者:
    公羊高
  • 《春秋左傳》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
    又名《左傳》,相傳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
    起自魯隱公元年,迄于魯哀公二十七年,是學習、研究先秦歷史、文學、哲學和語言必讀的典籍。


    《春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依據(jù)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的。
    《左傳》: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相傳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名為《春秋左氏傳》,簡稱《春秋》。
    作者:
    左丘明
  • 郭璞,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西晉咸寧二年(公元267年)生;東晉太寧二年(公元324年)卒。博物學。

    郭璞博學多才,一生不僅寫了許多優(yōu)美的文學作品,而且做了大量的注解古籍工作,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他所注解的古籍有《山海經(jīng)》、《穆天子傳》、《爾雅》、《楚辭》、《三蒼》和《方言》等等。這些古籍中,都包含有豐富的動植物知識。郭璞對這些古代典籍,尤其是《爾雅》的注解,對中國古代動植物學的發(fā)展,有著一定的影響。

    《爾雅》是中國古代最早一部解釋語詞的著作。它大約是秦漢間的學者,綴緝春秋戰(zhàn)國秦漢諸書舊文,遞相增益而成的。全書19篇,其中最后7篇分別是:《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和《釋畜》。這7篇不僅著錄了590多種動植物及其名稱,而且還根據(jù)它們的形態(tài)特征,納入一定的分類系統(tǒng)中?!稜栄拧繁4媪酥袊糯缙诘呢S富的生物學知識,是后人學習和研究動植物的重要著作。據(jù)史書記載,東漢初,竇攸由于“能據(jù)《爾雅》辨豹鼠”,所以漢光武帝獎賞給他百匹帛,并要群臣子弟,跟從竇攸學習《爾雅》。郭璞更是把《爾雅》視為學習和研究動植物,了解大自然的入門書。他說:“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者,莫近于《爾雅》?!钡牵稜栄拧烦蓵^早,文字古樸,加上長期輾轉(zhuǎn)流傳,文字難免脫落有誤,早在漢代就已經(jīng)有不少內(nèi)容,不易被人看懂。因此,在郭璞之前已經(jīng)有犍為文學、劉歆、樊光、李巡、孫炎等人,為《爾雅》作注。郭璞從小就對《爾雅》感興趣。他認為舊注“猶未詳備,并多紛謬,有所漏略”,于是“綴集異聞,會粹舊說,考方國之語,采謠俗之志”,并參考樊光、孫炎等舊注,對《爾雅》作了新的注解。

    郭璞研究和注解《爾雅》歷時18年之久,對《爾雅》所載之動物和植物進行了許多研究。首先他以晉代通行,或當時某地方言的動植物名稱,解釋古老的動植物名稱。例如,《爾雅·釋鳥》載:“◆鳩,◆◆”,郭璞注曰:“今之布谷也。江東呼為獲谷。”《爾雅·釋木》:“◆,山◆。”郭璞注曰:“今之山楸也。”這類注解,從表面上看似乎很簡單,只是以名詞解釋名詞。而實際上卻不那么容易,它需要豐富的訓詁知識和實際經(jīng)驗。另外,這類注解雖然只是名詞解釋名詞,但實際上它是將古老的動植物名稱和當時為一般群眾所認識的動植物聯(lián)系起來,從而使古老的名稱具有以當代一定實物為基礎(chǔ)的含義。例如,《爾雅·釋蟲》中有“國貉,蟲◆”的記載。如果不看注解,人們很難理解“國貉蟲◆”的含義。郭璞注云:“◆”,“今呼蛹蟲”,并引證《廣雅》云:“土蛹,◆蟲也?!彼^蛹蟲,就是指寄生于蠶蛹體內(nèi)的蠶蛆蠅幼蟲。郭璞的注解,將古老的“國貉”、“蟲◆”等動物名稱和當時養(yǎng)蠶生產(chǎn)上廣泛存在的蠶蛆蠅幼蟲聯(lián)系起來。郭璞《注》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今言”、“俗言”、“今江東”等提法,僅《釋草》中就出現(xiàn)50多次,這說明郭璞對《爾雅》的研究,是與現(xiàn)實緊密相聯(lián)的。由于能由今通古,所以他的注解,無形中復活了許多古老動植物名稱。

    郭璞豐富和發(fā)展了《爾雅》對各種動植物的具體描述。郭璞是山西人,因戰(zhàn)亂逃至江南,并經(jīng)常往來于長江中下游,所以他對許多地方的動植物,都有所了解。他注解《爾雅》,不僅引經(jīng)據(jù)典,解釋各種動物和植物的通名和別名,而且根據(jù)自己從實際中獲得的知識,對多種動物或植物的形態(tài)、生態(tài)特征,進行了具體的描述。例如鱘魚,《爾雅·釋魚》僅記其名為“◆”,無它釋。但郭璞則作了進一步的描述:“◆,大魚,似◆而短鼻,口在頜下,體有邪形甲,無鱗,肉黃,大者長二、三丈,今江東呼為黃魚?!边@里郭璞很逼真地描述了鱘魚的形態(tài)特征?!稜栄拧め屜x》“◆,嚙?!保⒃疲骸皣?,似天牛,長角,體有白點,喜嚙桑樹,作孔入其中,江東呼為嚙發(fā)。”這里將桑樹害蟲桑天牛的形態(tài)和習性作了描述。又如對《爾雅·釋木》中提到的“白◆”(即扁核木),郭璞《注》云:“◆,小木,叢生,有刺。實如耳◆,紫赤,可啖?!睂Α盎睢簟?即通脫木)郭璞《注》說:此“草生江南,高丈許,大葉,莖中有瓤,正白”。這些描述,雖然還很粗糙,但它不僅大大發(fā)展了《爾雅》的分類描述,而且對后來的動植物分類研究,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郭璞開創(chuàng)了動植物分類研究的圖示法。據(jù)《爾雅注·序》記載,郭璞不僅為《爾雅》作文字注解,還為《爾雅》注音、作圖。《隋書·經(jīng)籍志》記載有“《爾雅圖》十卷,郭璞撰”。可見大概在梁代,人們還看到有郭璞所作的《爾雅圖》?,F(xiàn)在我們能看到的《爾雅音圖》,乃是清代嘉慶六年(1801)影宋繪圖重摹的刊本,它或許就是源于郭璞所為之《爾雅圖》。當然,即使如此,經(jīng)過長期輾轉(zhuǎn)重摹和翻刻,現(xiàn)在的《爾雅音圖》也不可能還是原來《爾雅圖》的原貌。但是現(xiàn)在看到的《爾雅音圖》的情況表明,凡是郭璞有注解的動植物都有圖。相反,凡是雖為《爾雅》所著錄,但因郭璞暫時不識,而未作注解的動植物則無圖。這說明圖完全是配合文字注解而作的。因此《爾雅注》所解釋的動植物,不僅有簡要的文字描述,而且配有實物圖像,實為動植物志的雛形。這是我國動植物分類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發(fā)展。

    在生物學史上,郭璞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由于他的研究和注解,使《爾雅》所包含的分類思想不僅得以保存,而且使得原來難讀的《爾雅》,也成為能夠讀懂和能夠利用的書?!稜栄抛ⅰ烦蔀闅v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參考書。著名的《證類本草》一書,大量吸收了郭璞注解《爾雅》的成果。而《證類本草》又是李時珍《本草綱目》的藍本。從郭璞以后,圖文并用描述動植物的方法,也在本草研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從唐代以后,所有大型本草著作都配有圖。

    郭璞對《爾雅》中所著錄的動物和植物,凡是他自己暫時還沒有弄清楚的或沒有聽說過的,他都不強作注解,而是注明“未詳”或“未聞”等字樣。這說明他作學問的態(tài)度,是謙虛謹慎和實事求是的。
    郭璞為注解古籍著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其《爾雅》注后來被列入《十三經(jīng)注疏》。他在文學方面也頗有造詣,公元316年,他因獻《南郊賦》而被任為著作佐郎,后遷尚書郎,再后為割據(jù)荊州的王敦辟為記室參軍。他最后因多次諫阻王敦謀反而遭殺害。
    作者:
  • 論語序說

    史記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紇,母顏氏。以魯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歲,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魯昌平鄉(xiāng)陬邑。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shè)禮容。及長,為委吏,料量平;為司職吏,畜蕃息。適周,問禮于老子,既反,而弟子益進。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三十五,而昭公奔齊,魯亂。于是適齊,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公欲封以尼溪之田,晏嬰不可,公惑之??鬃铀煨?,反乎魯。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強僭,其臣陽虎作亂專政。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九年庚子,孔子年五十一。公山不狃以費畔季氏,召,孔子欲往,而卒不行。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則之,遂為司空,又為大司寇。十年辛丑,相定公會齊侯于夾谷,齊人歸魯侵地。十二年癸卯,使仲由為季氏宰,墮三都,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墮成,圍之不克。十四年乙巳,孔子年五十六,攝行相事,誅少正卯,與聞國政。三月,魯國大治。齊人歸女樂以沮之,季桓子受之。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行。適衛(wèi),主于子路妻兄顏濁鄒家。適陳,過匡,匡人以為陽虎而拘之。既解,還衛(wèi),主蘧伯玉家,見南子。去適宋,司馬桓魋欲殺之。又去,適陳,主司城貞子家。居三歲而反于衛(wèi),靈公不能用。晉趙氏家臣佛肸以中牟畔,召孔子,孔子欲往,亦不果。將西見趙簡子,至河而反,又主蘧伯玉家。靈公問陳,不對而行,復如陳。季桓子卒,遺言謂康子必召孔子,其臣止之,康子乃召冉求。孔子如蔡及葉。楚昭王將以書社地封孔子,令尹子西不可,乃止。又反乎衛(wèi),時靈公已卒,衛(wèi)君輒欲得孔子為政。而冉求為季氏將,與齊戰(zhàn)有功,康子乃召孔子,而孔子歸魯,實哀公之十一年丁巳,而孔子年六十八矣。然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乃敘書傳禮記。刪詩正樂,序易彖、系、象、說卦、文言。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十四年庚申,魯西狩獲麟,孔子作春秋。明年辛酉,子路死于衛(wèi)。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年七十三,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心喪三年而去,惟子貢廬于冢上,凡六年,孔子生鯉,字伯魚,先卒。伯魚生急,字子思,作中庸。”

    何氏曰:“魯論語二十篇。齊論語別有問王、知道,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于魯論。古論出孔氏壁中,分堯曰下章子張問以為一篇,有兩子張,凡二十一篇,篇次不與齊魯論同?!?br>
    程子曰:“論語之書,成于有子曾子之門人,故其書獨二子以子稱?!? 程子曰:“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后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后知好之者;有讀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

    程子曰:“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


    讀論語孟子法程子曰:“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本。論語孟子既治,則六經(jīng)可不治而明矣。讀書者當觀圣人所以作經(jīng)之意,與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圣人之意可見矣?!?br>
    程子曰:“凡看文字,須先曉其文義,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曉文義而見意者也?!?br>
    程子曰:“學者須將論語中諸弟子問處便作自己問,圣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雖孔孟復生,不過以此教人。若能于語孟中深求玩味,將來涵養(yǎng)成甚生氣質(zhì)!”

    程子曰:“凡看語孟,且須熟讀玩味。須將圣人言語切己,不可只作一場話說。人只看得二書切己,終身距也。”

    程子曰:“論孟只剩讀著,便自意足。學者須是玩味。若以語言解著,意便不足?!?br>
    或問:“且將論孟緊要處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終是不浹洽耳?!?br>
    程子曰:“孔子言語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語句句是事實?!?br>
    程子曰:“學者先讀論語孟子,如尺度權(quán)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見得長短輕重?!?br>
    程子曰:“讀論語孟子而不知道,所謂‘雖多,亦奚以為’?!?br>
    作者:
    孔子
  • 《孝經(jīng)》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經(jīng)典,其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有孔子說和曾子說等,學界一般認可為先秦儒者所作。

    《孝經(jīng)》以“孝”為中心,通過孔子與其門人曾參談話的形式,對孝的價值、意義、作用以及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等問題進行了集中的闡述,是一部儒家孝倫理的系統(tǒng)化著作。    《孝經(jīng)》認為,“孝”是“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認為孝是自然規(guī)律的體現(xiàn),是人類行為的準則,是國家政治的根本。    《孝經(jīng)》在唐代被尊為經(jīng)書,南宋以后被列為“十三經(jīng)”之一,共分十八章,全文不足兩千字,是十三經(jīng)中篇幅最短的一部。

    《孝經(jīng)》在中國古代影響很大,歷代王朝無不標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曾親自為《孝經(jīng)》作注。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 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 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 終于立身?!洞笱拧吩疲骸疅o念爾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 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陡π獭吩疲骸蝗擞袘c,兆民賴之。’”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jié)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 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 之孝也?!对姟吩疲骸皯?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 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三者備矣,然后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对姟吩疲骸百硪狗诵福允?一人。”


    士章第五

    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 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考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 后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对姟吩疲骸百砼d夜寐,無忝爾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 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 行也。天地之經(jīng),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 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 陳之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 好惡,而民知禁?!对姟吩疲骸蘸諑熞窬郀栒??!?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于公、侯、伯、子、 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于鰥寡,而況于士民乎? 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況于妻子乎?故得人 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 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对姟吩疲骸杏X德行,四國順 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圣人之德,無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 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nèi),各以其職來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yǎng)父母日嚴。圣人因嚴以教敬, 因親以教愛。圣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 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xù)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 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 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 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对姟吩疲骸缛司樱鋬x不 忒?!?


    紀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 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 不爭。居上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yǎng), 猶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無上,非圣人者無法,非 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 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 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 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nèi),而名立于后世矣。”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 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 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 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則子不可以不 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感應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 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 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 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对姟吩疲骸晕髯詵|,自南自北,無思 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進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 下能相親也?!对姟吩疲骸暮鯋垡?,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喪親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 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圣人之政 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 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 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作者:
  • 周者,周人也;易者,變易,簡易,不易也,周人所作之《易》也。《周易》,乃群經(jīng)之首。古代占筮之書及其解說,后被列入儒家經(jīng)典?!吨芤住钒ā督?jīng)》、《傳》兩部分?!督?jīng)》有時成為《易經(jīng)》或《古經(jīng)》,是在專門從事卜筮的巫史們長期經(jīng)驗和記錄的基礎(chǔ)上逐漸形成的;《傳》是戰(zhàn)國時人對《經(jīng)》的解釋說明,又稱《易傳》?!兑捉?jīng)》部分分六十四卦,《易傳》分為七種十篇,漢代學者稱之為“十翼”,“翼”即副翼經(jīng)文之意。

    古代典籍,夏曰《連山》、商曰《歸藏》、周曰《周易》。

    《周易》是中國哲學思想的淵藪[注1] ,奠定了中國哲學的一些基本范疇,如“陰陽”,對中國人影響功莫大焉。至今,上至鴻儒碩學,皓首窮經(jīng);下至街頭卜者,研讀謀生,無不奉為圭臬,淺人淺解之,深人深究之,也算是十三經(jīng)中最深奧、最神秘的書了。所以,作為中國人,不可以不讀《周易》!
    作者:
  • 《詩經(jīng)》約在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編纂成書,據(jù)說是由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編定的。它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都因音樂得名?!帮L”是地方樂調(diào),收錄當時十五國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為貴族所作的樂章;“頌”是用于宗廟祭祀的樂歌。========================
    附:《詩經(jīng)》的特色和影響
    ========================  《詩經(jīng)》的特色和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詩經(jīng)》是以抒情詩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詩和《小雅》、《國風》中的個別篇章外,《詩經(jīng)》中幾乎完全是抒情詩。而且,從詩歌藝術(shù)的成熟程度來看,抒情詩所達到的水準,也明顯高于敘事詩。而與《詩經(jīng)》大體屬于同時代的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卻完全是敘事詩。正如荷馬史詩奠定了西方文學以敘事傳統(tǒng)為主的發(fā)展方向,《詩經(jīng)》也奠定了中國文學以抒情傳統(tǒng)為主的發(fā)展方向。以后的中國詩歌,大都是抒情詩;而且,以抒情詩為主的詩歌,又成為中國文學的主要樣式。

      第二,《詩經(jīng)》中的詩歌,除了極少數(shù)幾篇,完全是反映現(xiàn)實的人間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經(jīng)驗。在這里,幾乎不存在憑借幻想而虛構(gòu)出的超越于人間世界之上的神話世界,不存在諸神和英雄們的特異形象和特異經(jīng)歷(這正是荷馬史詩的基本素材),有的是關(guān)于政治風波、春耕秋獲、男女情愛的悲歡哀樂。后來的中國詩歌乃至其他文學樣式,其內(nèi)容也是以日常性、現(xiàn)實性為基本特征;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總是文學的中心素材?! 〉谌?,與上述第二項相聯(lián)系,《詩經(jīng)》在總體上,具有顯著的政治與道德色彩。無論是主要產(chǎn)生于社會上層的大、小《雅》,還是主要產(chǎn)生于民間的《國風》,都有相當數(shù)量的詩歌,密切聯(lián)系時事政治,批判統(tǒng)治者的舉措失當和道德敗壞。其意義雖主要在于要求維護合理合度的統(tǒng)治,給予人民以較為寬松、可以維持生存的條件,但這對于社會的發(fā)展,當然是有價值的。關(guān)心社會政治與道德,敢于對統(tǒng)治階層中的腐敗現(xiàn)象提出批判,應該說是《詩經(jīng)》的優(yōu)秀之處。但這個問題應該從兩方面來看。正像我們在前一節(jié)中舉例分析的那樣,這一種批評完全是站在社會公認原則的立場上的,在根本上起著維護現(xiàn)有秩序的穩(wěn)定的作用,而不能不抑制個人的欲望與自由。就以《相鼠》一詩來說,它可能是批評統(tǒng)治者荒淫無度的生活,也可能是批評對“禮儀”的具有進步意義的破壞行為。不管作者的原意如何,詩對于這兩種現(xiàn)象都是適用的。要說《詩經(jīng)》這一特點對后世的影響,首先要說明:《詩經(jīng)》的政治性和道德性,在后世經(jīng)過曲解而被強化了。本來不是直接反映政治與道德問題的詩,包括眾多的愛情詩,在漢代的《毛詩序》中,也一律被解釋為對政治、道德或“美”(贊頌)或“刺”(批評)的作品。因而,一部《詩經(jīng)》,變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書。后代詩人繼承《詩經(jīng)》關(guān)注社會政治與道德的特色,同樣應該從兩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提倡這一特色,可以糾正文學過分趨向游戲和唯美傾向,發(fā)揚文學的社會功能;另一方面,如果不適當?shù)剡^分強調(diào)這一點,也必然妨害文學的多樣化發(fā)展,抑制情感的自由表達。

      第四,《詩經(jīng)》的抒情詩,在表現(xiàn)個人感情時,總體上比較克制因而顯得平和??雌饋?,像《巷伯》批評“讒人”,《相鼠》批評無禮儀者,態(tài)度是很激烈的。但這種例子不僅很少,而且并不能說是純粹的“個人感情”,因為作者是在維護社會原則,背倚集體力量對少數(shù)“壞人”提出斥責。像《雨無正》、《十月之交》、《正月》等,因所批評的對象是多數(shù)人,則已顯得畏懼不安。至于表現(xiàn)個人的失意、從軍中的厭戰(zhàn)思鄉(xiāng)之情,乃至男女愛情,一般沒有強烈的悲憤和強烈的歡樂。由此帶來必然的結(jié)果是:《詩經(jīng)》的抒情較常見的是憂傷的感情。很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中國后代的詩歌,也是以抒情——抒憂傷之情較為普遍。克制的感情,尤其憂傷的感情,是十分微妙的。它不像強烈的悲憤和強烈的歡樂噴涌而出,一泄無余,而是委婉曲折,波瀾起伏。由此,形成了《詩經(jīng)》在抒情表現(xiàn)方面顯得細致、雋永的特點。這一特點,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后來的詩歌。另外需要說到,盡管《詩經(jīng)》的抒情一般比較平和,卻依然是真摯而動人的,而且也并非沒有明朗歡快、天趣盎然之作。后代儒家把《詩經(jīng)》中的所有作品都說成是因政治和道德目的而作的,并不能抹殺那些抒情之作——尤其是愛情詩對人們的感染力。因此,在封建專制時代,當文學道德化傾向、說教傾向變得過度嚴重時,詩人們也會打出《詩經(jīng)》的權(quán)威旗號,要求給感情以應有的、至少是適度的承認。明代詩人何景明的《明月篇序》就是一例。湯顯祖的《牡丹亭》中,深閨小姐杜麗娘誦讀《關(guān)雎》而產(chǎn)生對于愛情的渴望,又是一例?! ∫陨现饕獜膬?nèi)容、思想傾向、抒情特點等諸方面論述了《詩經(jīng)》的幾個重要特色。這些特色對中國后代文學的影響都很深遠。下面再從語言形式、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簡略介紹一下《詩經(jīng)》的特色,這些方面的影響,情況各有不同。

      《詩經(jīng)》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個別詩是以雜言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當時演唱《詩經(jīng)》的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wěn)和比較簡單的。至漢代以后,四言詩雖斷斷續(xù)續(xù)一直有人寫,但已不再是一種重要的詩型了。反而在辭賦、頌、贊、誄、箴、銘等特殊的韻文文體中,運用得很普遍?!  对娊?jīng)》常常采用疊章的形式,即重復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這是歌謠的一種特點,可以借此強化感情的抒發(fā),所以在《國風》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頌》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詩中幾乎沒有。典型的例子,如《周南·芣芑》:采采芣芑,薄言采之。采采芣芑,薄言有之。采采芣芑,薄言掇之。采采芣芑,薄言捋之。采采芣芑,薄言袺之。采采芣芑,薄言襭之。全篇三章十二句,只變動了六個動詞,不但寫出采摘的過程,而且通過不斷重復的韻律,表現(xiàn)出生動活潑的氣氛,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清人方玉潤說:“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曠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忽斷忽續(xù)?!保ā丁丛娊?jīng)〉原始》)這么說也許多了一些想象,但疊徽章重句的美感,確是很動人的。四言詩衰微后,這種形式也被捐棄,只能偶一見之。倒是在現(xiàn)代歌曲中,又??吹竭@種情況。這說不上“影響”,卻有古今相通之理?! ∽鳛楦柚{,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jīng)》中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在古漢語的規(guī)則中,這類詞匯大抵是形容詞性質(zhì),所以也有助于表達曲折幽隱的感情,描繪清新美麗的自然。如《詩經(jīng)》首篇的《關(guān)雎》,“關(guān)關(guān)”(疊字)形容水鳥叫聲,“窈窕”(疊韻)表現(xiàn)淑女的美麗,“參差”(雙聲)描繪水草的狀態(tài),“輾轉(zhuǎn)”(疊韻)刻畫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狀,既有和諧的聲音,也有生動的形象。

      《詩經(jīng)》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shù)效果。所謂“賦”,用朱熹《詩集傳》的解釋,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大體在《國風》中,除《七月》等個別例子,用鋪排陳述的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詩,鋪陳的場面較多。漢代辭賦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鋪陳。雖然從《詩經(jīng)》到漢賦還間隔許多環(huán)節(jié),但說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詩經(jīng)》,也未嘗不可?!氨取保弥祆涞慕忉?,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对娊?jīng)》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變化。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xù)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都是《詩經(jīng)》中用“比”的佳例?!百x”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xiàn)手法,而“興”則是《詩經(jīng)》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芭d”字的本義是“起”。《詩經(jīng)》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nèi)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fā)端,同下文并無意義上的關(guān)系,表現(xiàn)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lián)想。就像秦風的《晨風》,開頭“鴥彼晨風,郁彼北林”,與下文“未見君子,憂心欽欽”云云,很難發(fā)現(xiàn)彼此間的意義聯(lián)系。雖然就這實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時代懸隔才不可理解,但這種情況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現(xiàn)代的歌謠中,仍可看到這樣的“興”。進一步,“興”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但正因為“興”原本是思緒無端地飄移和聯(lián)想而產(chǎn)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較實在的意義,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虛靈微妙的。如《關(guān)雎》開頭的“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guān)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確定。又如《桃夭》一詩,開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寫出了春天桃花開放時的美麗氛圍,可以說是寫實之筆,但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說這是在烘托結(jié)婚時的熱烈氣氛。由于“興”是這樣一種微妙的、可以自由運用的手法,后代喜歡詩歌的含蓄委婉韻致的詩人,對此也就特別有興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陳出新,不一而足,構(gòu)成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特殊味道。

      總而言之,《詩經(jīng)》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它從多方面表現(xiàn)了那個時代豐富多采的現(xiàn)實生活,反映了各個階層人們的喜怒哀樂,以其清醒的現(xiàn)實性,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詩歌,開辟了中國詩歌的獨特道路。雖然,由于特殊的社會生存條件,《詩經(jīng)》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飛揚的個性自由精神,但在那個古老的時代,它是無愧于人類文明的,值得我們驕傲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