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古籍
史部
  • 簡介暫無
    作者:
    蘇軾
  •   自東南軍起,四川獨稱完富,是以調(diào)餉恒仰于蜀。乃咸豐九年,忽有藍、李之亂。藍、李者,藍朝鼎、李永和。居南昭通大關,以私販鴉片,往來敘州,為老鴉灘汛弁所覺,以賂免。宜賓典史于育金羨之不滿所欲,則告縣令汪覲光、千總胡安邦,誘新場煙販至郡,置之獄。其黨初謀劫獄,既聞奉批照屯積例斬,于是其黨聚眾起事。時承平日久,州縣不知兵,奸民和之,遂陷筠連、高縣、慶符。知縣武來雨仰藥死,勢益披猖。時有鳳山將軍署總督、檄提督馬天貴守敘府之真武山及吊黃樓,至石梯橋,遇藍、李,敗死。藍、李長驅(qū)而西,殺都司余振海于犍為之箭板場,副將張萬祿敗死于榮縣之黃石坡,遂據(jù)五通橋為巢穴,掠鹽丁為兵。

      清令曾望顏督蜀。望顏無他策,惟以巡城擊柝為事,自昏至旦,柝聲不絕,又以軍防井研以自固而已。先是,越西同知翁祖烈以賂驟升首府,望顏謂其非資,更以知府楊重雅代,祖烈遂結(jié)有風,傾望顏,皆罷去。而駐藏大臣崇實為將軍。望顏征兵湖南,命蕭啟江率八營四千人入成都。啟江道病,不能退軍,未幾即死。其部無統(tǒng)屬,大掠成都市,居民驚呼蕭兵變,皆閉戶奔走。是時藍軍圍錦州,提督占泰自羅江皂角鋪赴援,被擒不屈,死。遂陷安縣,殺知縣張香海;遂至趙家渡,殺總兵李莫粲。而大吏但以增募為事,游弁驕將,坐食行掠,未嘗出師,州縣則仗鄉(xiāng)團為保衛(wèi)。然李、藍亦除攻掠無他技也。布政使祥奎素有貪名,而蜀中新設厘以助餉,皆以賄任。其幕友金峨峰、秀子昌為之通賂,以故吏治益濁。督標副將張定川無軍功,由行伍夤至軍中,亦以貪名。二人皆握蜀中大權(quán),見望顏罷,無騶從,至與爭道,鞭其舁夫。代望顏者為東純,道卒。更命曹樹鐘,以奪情被劾,于是清詔湘撫駱秉章督辦四川軍務。是時土匪起者益眾,多冒藍、李,獨眉州之陳祥順招募無賴,號“祥字營”,與藍、李通,沿途掠食。時藍、李蔓延川南諸州縣,又擾及川東,湘軍將胡中和等,蜀將唐友耕等奔命往來,莫能制也。秉章初畏為崇實所,崇實亦知己材不足辦賊,虛心倚秉章。秉章既大會諸將于夔,適與望顏遇。望顏泣訴蜀中軍情吏治,秉章益知其得失,奏辦捐輸二百余萬以裕國用。時黃淳熙所部先發(fā),將從萬縣援順慶,探知敵已趨定遠,淳熙恐失賊,急馳攻之。遇于姚店,敵無敢迎敵者,遂大敗,死者數(shù)千人。時方五月,臭聞數(shù)十里。淳熙益?zhèn)少\所向,自率前軍五更發(fā)令,后隊繼之。行七八里,遇于燕子窩,敵從兩山抄官軍,淳熙知中伏不能退,遂戰(zhàn)沒。

      自軍興以來,蜀中諸軍皆避敵,敵未大被懲創(chuàng),至是始有大戰(zhàn),而敵亦畏官軍,自此破散矣。秉章奏疏有云:“蜀賊悍而不狡,亦知其無能為也?!笔菚r秉章駐順慶,藍圍綿州,李圍眉州,皆布其黨擾旁縣,于是湘軍、蜀軍、黔軍大會于綿州城下。時知州唐炯以堅壁清野之法守城,至六十日,是圍始解。湘軍以索供給,與黔軍大哄于州署,黔軍將顏佐才斫湘軍于公案側(cè)。秉章劾罷炯而系佐才于獄,并劾布政使及中軍副將,劉蓉遂以附生署布政使。于是湘、蜀、黔軍分道攻敵。敵連擾川東北州縣,攻掠而不逗留,往往為民團所擊殺。藍逆所部,遂入漢陰,惟李賊猶踞犍為之鐵山。川東別寇周紹勇、郭刀刀亦有陷城戕宮之事,然遇清軍,輒伏藏山谷,且與李賊聲息亦不相應。防軍或破之,或擒之,從無大隊接戰(zhàn)者,故其禍亦不烈,但騷擾糜爛而已。李既棄鐵山走宜賓之八角砦,又回犍為之龍孔場,劉蓉督胡中利等擒之,并擒其將卯得興。得興尤兇悍,當時呼之為“卯先鋒”者也。

      先是,江南既平,扶王陳得才猶出沒于陜西、湖北、河南之間,為清軍所攻,遂全軍入陜。至是川東諸股出境與之合,而蜀內(nèi)寇漸靖,獨石達開擁眾入蜀境。初,達開既與洪秀全相離,念江西為己攻掠之地,欲據(jù)以自固。既已不能自立,遂突浙、閩、湘、桂、滇、黔,入川境,崎嶇山谷,蓋已七年。至是,由寧遠渡大渡河,值水漲,更期次日,而唐友耕防江之軍至矣。達開糧盡,煮桑葉、殺馬為食,遂為土司嶺承恩所擒。劉蓉往受俘時,藍朝鼎及入陜之川寇,并陳得才縱橫于漢中、興安。秦將毛震壽不能制,詔以劉蓉撫陜,止巴州不進。藍賊在漢陰,為在籍主事管澇帥團捕殺,而黃鼎新自敵中出,則謂朝鼎死于丹棱,其族兄朝柱統(tǒng)其眾,亦不知死何處,澇所殺實姓曹也。多隆阿既以攻周至傷目薨,益征蜀將援陜,時賊已攔入隴西矣。庭議劉蓉無實,不可用,更以喬松年為撫,猶令領軍,又潰于灞橋。后左宗棠督陜甘,始平諸寇,然多用蜀軍,故蜀軍將功多著在陜甘。

      初,蜀亂既平,秉章進爵輕車都尉,益飭吏治。同治五年卒,當時請建專祠,歲時奉祀。先是,奉旨建祠者,多因現(xiàn)有之廟宇,分一室以祀之,至秉章,則湘軍諸將醵金拓大地,特立一廟。吳棠繼秉章。張之洞為學政,益以經(jīng)史提倡蜀士,首建尊經(jīng)書院,刊刻殿本四史諸書。之洞復倡設學田以惠寒唆,始于南川,而漸及于各縣云。
    作者:
    祝介
  • 作者:(清)胡思敬 著
      作者曾官清廷御史,以彈劾權(quán)貴端方知名。本書是他在北京十余年的從政生涯中,利用“趨職之暇,時有所紀”的成果,以親歷目睹,具體地記述了甲午戰(zhàn)爭以來中國政壇上一系列重要事件及相關的制度和人事變易經(jīng)過。
    作者:
    胡思敬
  •   前行人司行人瞿共美記
      
      唐王次閩。
      高帝之子,封國河南省南陽府。王諱聿鍵,因累囚鳳陽高墻。國變,淮撫路振飛護之出。弘光元年某月,保國公朱國弼劾舊淮撫路振飛賊信日逼,先縱獄囚;天潢洊至,兵拒河上,皇上扁舟,不納入城。且云鳳陽有天子氣,蓋為王也。鄭鴻逵鎮(zhèn)守京口,有武弁王姓者以三千金賂職方司王麗青,欲得京口;王利其賄,遂調(diào)鴻逵鎮(zhèn)山東。鄭失職,固快怏;而清兵又屠揚州、犯瓜州,鴻逵聞風先遁,挾王至閩(一云鴻逵曾與清兵相拒于京口,清將張?zhí)斓?,史公法愛將也,鴻逵陣傷其一目,故清從天寧州渡江,鄭遂奉王入閩)。
      
      總兵方國安圍金華府。
      國安,浙人,左良玉標官也。左夢庚投清兵,南奔;與朱大典有隙,國兵至婺,圍攻匝月,殺掠甚慘。至閏六月二十五日,方解。
      
      桂王在梧州。
      王,神宗之子也。萬歷末年,就國衡州。崇禎十七年,張獻忠破衡州,長世子、次王子俱為賊害;王僅與第三子安仁王及妃王氏馳永州。第四子永明王,即今上也,為賊所囚;宣國公焦璉時為湖南列較,斬守者,負之西馳。追至永州,與王會。是時,楚地殘破,粵中稍安。七月壬辰,惠、桂二王駐廣西。十一月戊子,桂王薨,謚曰端。弘光元年四月,有旨召安仁、永明二王赴近畿。六月,巡撫瞿式耜梧州上任,遂同太妃王氏聯(lián)舟東下。王撫軍值靖江之難,家屬得王母覆庇之力。永明王正位,葬王于梧州之陵,是為興陵;廟號端皇帝。
      
      魯王監(jiān)國于會稽。
      王,諱以海。崇禎十一年,清人犯山東;劉澤清鎮(zhèn)守兗州,清人賂之黃金十萬,澤清遂棄不守。清人入兗,執(zhí)魯王。王年幼,詭稱魯王牧兒。見清兵掠王邸,眥忽流淚,清人怪之。旁有人曰:此是魯藩八千歲也。清人刃之,三擊不中;駭曰:汝大有福,我不駭汝。前有一少年女子甚麗,犯之不從,死于墻下,意汝婦耶;汝其埋之。王因得脫。十七年夏六月丙子,王渡江入浙。十二月乙巳,王移居臺州。紹興起義,陳函輝首先推戴、張國維繼之,迎王至紹興即監(jiān)國位,以明年為監(jiān)國元年。是年,仍稱弘光元年。
      
      唐王即帝位于閩中。
      以丙戌本年為隆武元年。封鄭鴻逵為定虜侯;鄭芝龍先封南安伯,至是封平虜侯,并賜子成功國姓,以駙馬體統(tǒng)行事,掌宗人府事。封皇弟某為唐王、叔某為鄧王。拜鴻逵為大將軍,擇吉授鉞。至期,大風雨;駕既登壇,當授鉞時,風吹所懸匾,墮中鉞柄折為二,乘馬冒雨還宮。閣臣黃道周與芝龍爭班列,都御史何楷佐之。尋道周以督師出關,楷請急歸;離城甫四十里,為賊所傷幾死?;蛟疲壶欏邮怪?。
      
      詔改福州府為福京。
      
      以布政司為行宮、按察使為芝龍第。
      
      太仆寺少卿萬元吉、春坊庶子楊廷麟守贛州。
      
      曠昭巡撫江西,清將劉一鵬統(tǒng)數(shù)百騎至南昌,牌先至;昭即命士民出迎,而身自扁舟遁去。獨贛州不下,上命萬元吉督鄉(xiāng)紳楊廷麟等協(xié)力固守,措置有方,人情大悅。改分巡道為行宮,累疏請迎車幸駕贛州:贛居山川上游,豫不能仰面攻,且左為楚、右為閩浙、背為粵東,足以控制三面;使四方豪杰,知朝廷有恢復大計也。芝龍力阻之,不報。
      
      秋八月,靖江王自稱監(jiān)國于桂林。
      
      王固纂位者,自立后,其嫡嗣同其宗二十余人上疏告訐,天啟、崇禎兩朝迄無寧歲。王厚賂朝貴,以故輒直;王每下訐者于獄。弘光元年二月丙寅,表賀登極;因奏金、永、連三州皆為士賊所據(jù),撫按匿不以聞。及南都失守,王遂睥睨神器,以楊國威為大將軍、推官顧弈為吏科給事中,臬司曹燁等皆俯首聽命,推署僚署有差。檄廣左、右江四十五洞土狼標勇,自稱監(jiān)國。
      
      靖江執(zhí)廣西巡撫都御史瞿式耜囚之。
      
      逆藩作難,兵將東;撫臣瞿式耜啟以大義,謂之曰:兩京繼陷,大統(tǒng)懸于一發(fā),豪杰睥睨逐鹿。閩詔既頒,何可自興內(nèi)難,為漁人利?靖怒,使促耜入桂。耜即陰檄恩恩參將陳邦傅防梧,又止狼兵勿應靖。靖再遣桂平道井濟促耜入,俱弗應。未幾,靖提兵至梧,耜坐梧城中,靖遣謁者促耜朝,耜曰:王也而朝禮也。謁者曰:易朝服。耜曰:王,烏用朝服?以常服朝禮也。靖知耜不可奪。一日,迓耜語;耜未及靖舟,搜上一小艇至,宦官門正劉應科羅之,護衛(wèi)指揮曹升持刀加耜頸,逼巡撫敕印。耜曰:敕印可刀求耶!桂推官顧弈遮耜頸,拽過數(shù)舟,數(shù)仆數(shù)起。耜坐,神稍定,曰:我朝廷開府,重臣若欲為帝,曾廬陸之漁戶之不若矣?靖假撫軍令入署,入(?)敕??;撫軍家人疑有變,奉敕印惟謹。靖實恐西撫與東督應而西撫情形已達數(shù)周兵兵之羽馳飆矣(?)。用小艇挽耜上桂,塞其艙竇,不令見人,但聽水石◆〈浮虎〉◆〈浮虎〉聲。至桂,閉于王邸。耜日凝坐,不與諸靖人語,諸靖人無敢向耜語者。王邸人進食,撫軍未嘗食也。先是,五月中,撫軍知靖藩必有變,先遣標官徐高至桂林察王動靜,高幼子得出入宮中。至是,得進饘粥云。高后為坐營,掛制勝將軍印;永歷四年,殉始安王難。
      
      廣西巡撫遣人福京請乞師。
      
      耜以王之立也非序,不勸進。靖變,防御有素,故處之泰然;而夫人邵,日夜啼哭。因遣家人周文赍疏間道至閩,賀上即位,并乞師;曰:嶺表居楚、豫上游,嶺表失則豫無所憚、楚未得通,天下事益不可為矣。臣式耜朝以死,則粵中夕以亡;豈惟一省之憂!因陳靖江形勢有必敗狀。上大喜。
      
      秋九月,思恩參將陳邦傅討靖江,克之。
      
      靖既遣師挾撫軍西矣,驟與陳邦傅遇,兵敗返桂。時,耜猶著單紗矣。靖送衣服飲食,俱不受。一日,趨耜撫軍,令調(diào)狼兵。耜曰:戴罪之臣,曷可蒞戎事!瞑目不食,求自斃。諸靖人畏之,送居劉仙巖;距桂城五里許。王符調(diào)狼,狼不應。外兵且急,復迓耜入,請還撫軍治。耜曰:戴罪之臣,曷可再還撫軍治!送敕印至,耜即免冠南面拜敕印而受之。諸靖懾然。復請蒞事,不答。日使往返,薄暮還治,城中人士始帖然。時,湖南列校焦璉為粵西總鎮(zhèn)楊國威旗鼓,知所事非正,歸撫軍;撫軍授之以計。會邦傅兵應檄至,璉夜縋城下,入邦傅軍,復絙邦傅上城。陴守皆璉兵,隨擒國威、顧弈等。五鼓,攻靖?。徽]將士第求靖江,以安人心,他無所擾。厥明大定,復誡兵將獲鼓惑靖江數(shù)人,其外并無侵株。
      
      冬十一月,總河兵部侍郎路振飛入閣辦事。
      
      上以淮撫路振飛有舊恩,下詔購訪,募能訪致者賞千金、官五品京官。至是,某訪得,立授都督府經(jīng)歷。振飛第三子年十七,就見,賜名太平,授錦衣百戶、復改兵部職方司主事,尋升廣西按察使僉事。后奉敕招撫,丁父艱南歸,與其兩兄居洞庭兩山之間。
      
      帝幸太學,行郊禮。
      
      十有二月,詔親征。
      
      初六日,登舟,泊芋原驛。二十二日發(fā),二十九日至建寧府駐蹕。
      
      遣錦衣衛(wèi)康永寧如安南,不克行。
      
      遣康永寧航海借兵。至明年五月回,云風逆不得泊岸,望涯而返。
      
      附
      隆武元年,安南國王貢使至。使人衣冠頗類中國差承,但椎髻跣足;所貢惟金龜、銀鶴、銀爐、香絹等,無他異物。
      
      丙戌、隆武二年(魯監(jiān)國元年、清順治二年)春正月,以舊輔馬士英為辦事官。
      
      鄭芝龍、方國安合疏薦舊輔馬士英;兩人皆士英門下也。時國安營錢塘江上,士英在營中,詔充為辦事官,軍前辦事;候恢復杭城,復官。
      
      二月,廣西總制丁魁楚執(zhí)逆藩靖江歸于福京。
      
      委總兵官馬吉翔解至建寧行在,王病死,從叛推官顧奕、總兵楊國威等伏誅。
      
      封丁魁楚思恩伯、陳邦傅富州伯。
      
      以廣西巡撫瞿式耜為兵部右侍郎。
      
      平逆藩功也。晉司馬兼副都。式耜辭曰:國家禍變,構(gòu)難同室,詎臣子稱功地。西臣辦西,奚以功為!不聽。復授是職。
      
      以晏日曙巡撫廣西。
      
      輔臣曾纓薦也。式耜得代,遂放舟東下,山水、詩自娛。
      
      遣錦衣衛(wèi)同知馬吉翔招撫闖賊李自成軍。
      
      升吉翔都督同知,管錦衣衛(wèi)事。尋領敕招撫流賊李錦。錦即自成之侄也;自成破京后,清兵追逼,遁至黃州棄眾先奔,為鄉(xiāng)兵所殺,錦代領其眾。同其妻高氏、弟必正渡洞庭湖,竄踞山寨。至是,賜錦名赤心、封氏忠義夫人,頒敕往招之。
      
      督師閣部黃道周救徽州,死之。
      
      道周與徽州清將有舊,清將之黃(?)因督兵三百人長驅(qū)至徽州。進險,清兵伏四出,盡殲其眾;轎乘道周至郡,送至金陵。時,洪承疇為南都內(nèi)院,慰勞令降,大罵不屈;不食半月,被殺。
      
      三月,帝幸延平府。
      
      建寧行宮,閣臣蔣德璟所營也,即巡方署;以湫隘喧嘩,屢形責讓。初一日,移駐城外伽藍。初六日,登舟;十一日,抵延平,以府署為行宮。兵侍東閣陳洪謐在籍,遣內(nèi)官鄧金趨之;不至。
      
      魯王遣行人林必達來。
      
      必達同一武弁通書鄭芝龍,意欲私自招徠之而不及表聞。芝龍以上聞,逮下詔獄。會百官廷鞫,上大怒,切責必達。已而釋之,改必達福建督學御史。
      
      清人襲績溪,督師金聲死之。
      
      續(xù)溪居萬山中,四面皆峭壁,前止通一路,遠三十里。聲營其中,山上立十三營,以十三副將主之。前路以木札營,防守甚固。會有降清鄉(xiāng)官黃澍來,始說以天命,聲艴然叱之;澍即婉順,而陰間其上下。于是,各標離心。清從寧國山中間道襲績溪,遂無與抗。執(zhí)聲至金陵,不屈被殺,合門十余口皆自縊。時,洪承疇監(jiān)斬。聲既死,尸猶不仆;洪入院,見聲儼然衣冠,危坐堂上。洪驚,入內(nèi)恍惚,不敢出者數(shù)日。其靈爽若此。
      
      四月,錦衣衛(wèi)百戶徐某至自云南。
      
      云南撫按及沐天澤交章稱:黔國公沐天波造反,有土司沙定周出奇兵撲滅之,天波孑身遁去。時,有識者咸疑非實。會一宗室任彼中道府,力證成之;遂詔天澤襲封、定周搜捕。升宗室僉都御史,往督師。已而,錦衣衛(wèi)百戶徐某前以弘光登極頒詔云南,至是歸,述所親見云:一土司反,天波調(diào)定周兵往;定周不奉調(diào),叛。司平,天波密有移師意;定周先發(fā),統(tǒng)本司勁兵突闖府第,天波僅以身免,母妻及弟天澤俱被劫,脅令具疏。通判素黑曾為天波所糾,以宿恨,故為沙左袒。嗣又傳聞天波遁出,糾合各土司擒縛定周。然地遠莫能得要領,朝廷置而不問。
      
      五月,清師渡錢塘江,方國安降,兵部尚書張國維死之。
      
      清人渡江,馬士英、方國安合兵奔至天臺,詢之士人,云山西有徑可通楚、粵至滇、閩者。因眾未聚,稍憩以俟;山上有石橋,恐敵人之來襲也,命毀之。橋中有石版,版有文曰:方、馬之兵至此而止。二人大駭,以為天意也,遂留不去。遣人至杭投誠,貝勒大悅,命阮大鋮遺之以書以異其禮。兩人大喜,即遣將押魯監(jiān)國,欲執(zhí)之以贄。所遣將至魯營,即發(fā)病不省人事;魯監(jiān)國欲執(zhí)之,逸。兩人至杭,貝勒復誘兩人,使盡攜眷屬及愛將銳卒入城中駐札。月余,貝勒治宴,其將領四十八人同時就戮。囚士英、國安,挾之入閩,俱械一室;士英日吟詩消遣。忽一日,引入洪塘,與總兵數(shù)人俱被戮。時有黑氣從西南來,以為諸臣被慘,猶有天變云。
      
      張國維聞清兵渡江,謂知府王澧曰:子有父母在,可無死;余,國之大臣也,義不得生,暫欲薙發(fā)以抒民難。于是,經(jīng)理諸事;三日畢,從容自縊,清重之。
      
      附
      兵侍楊文驄,士英戚也。乙酉夏,道蘇州,取庫金二十余萬。子鼎卿,以總兵帶孤銜,有兵一千,掠取民資無算;又詭稱兵數(shù)萬要餉,朝廷不能應。文驄至行在,語頗不遜。至是,降清。又聞清兵渡江,文驄與田仰居山島中,有兵一、二萬。田、楊同遣兵四百載幣獻貝勒。貝勒盡殺之。次月,田仰私送幣帛數(shù)車,貝勒受之;使田兵別營,以鐵騎千余圍之,盡放田兵出圍,令田兵下馬棄器械。又次日,火炮四沖、亂箭齊發(fā),一營化為肉醬。貝勒至閩,阮大鋮隨行;至嶺上,口稱雷爺相見,遂墮馬死。雷名縯祚,太平府人也,以孝廉仕至河間道,因劾周延儒被黜者。
      
      圣安朝六等定罪,為阮大鋮冤死,故顯靈云。
      
      逸史氏曰:金人破兩京,死者寥寥,宋遂以亡。清師渡江,是何死者之多也;豈天之不祚明也耶!死有重于泰山者,張司馬輩是也;死有輕于鴻毛者,方國安輩是也。有死非所貴者,仍氏甘為忠臣,其何光少康之烈耶!更有死不盡其辜者,馬士英、阮大鋮非耶?士英從君子昏(?)刈忠臣于朝,投賢者于避荒而不之恤也,委典刑于撤局而致之顛連也;奔而抗,抗而降:罪浮于秦檜、賈似道矣。寸磔之,何以雪海內(nèi)之忿耶!
      
      清人屠金華府,督師閣部朱大典死之。
      
      大典守金華,清貝勒圍之,出兵與戰(zhàn),殺其眾數(shù)萬。清人怒,攻之益力。逾月有五日,力竭城破;大典以家眷悉置樓上,實火藥筒于下焚之,滿門殞焉。
      
      附
      清兵破錢塘,一云水涸、一云二十八日夜月色甚明;似有天意云□是平(?)。貝勒以諸將不竭力,各責有差,張存仁亦責三勒云。
      
      監(jiān)國魯王還臺州。
      
      魯王復還臺州航海,有疏自謝云:向為諸臣所誤;上憫而許之。杭城失后,錢塘拒守,皆浙中諸將士力,閩無與也。鴻逵以擁立,居首功,即授鋮出師;逗遛觀望,歷冬逾春不敢越關,乃詔班師。及錢塘師潰、金華既失,無復抗衡者矣。
      
      附
      清兵追魯王,海中忽有龍升天,清兵沒水者無算;因此得免。一云錢塘師潰,隆武君臣的酒相慶。嗚呼!人之痿痹,一至此哉!
      
      誅妖人。
      
      貴州撫臣俞思恂疏稱弘光舊主流寓該屬土司,詔議奉迎儀注及遣副都御史周昌晉向內(nèi)曰往認(?)。尋細閱疏中情形并詳詢赍奏人,事多訛舛;御史錢邦◆〈艸已〉等上疏止之。已而思恂續(xù)疏言其詐偽,詔即時處決。
      
      召方士蔡鼎。
      
      閩諸大臣所薦,命召之;以方外服見,封國師。然所言庸鄙,占策無驗。
      
      六月,皇子琳原生。
      
      進百官有差。詔封鄭芝龍泉國公,尋改平國公;鄭鴻逵漳國公,尋改定國公。
      
      盜殺閣部顧錫疇。
      
      錫疇流寓溫州;有鎮(zhèn)將與督學相結(jié),取事例銀供餉,諸生鼓嗓??偙R君堯執(zhí)一、二人殺之,錫疇欲參之;君堯乘夜縛而投之江,子鎣遁免。
      
      附
      顧為佟邦年門生,邦年之子為清嘉湖道,鎣在署中。君堯以賂佟求官,鎣以告,乃置諸法。
      
      秋七月,殺總兵陳謙。
      
      御史錢邦◆〈艸已〉劾其外媾有狀,逮下詔獄。鄭芝龍力救,不聽;尋殺之。
      
      雷州守將黃海如殺清知府趙最、推官李宣國。
      
      高州府義師逐清所置官,復其城。
      
      詔釋都察院僉都御史田辟于獄。
      
      辟,河南人,甲戌進士。弘光中,以戶部榷稅虔州。二月,募兵入衛(wèi),改都察院僉都御史、署院事。疏糾閣臣曾纓,語連中宮,上含怒未發(fā)也。五月,遣錦衣衛(wèi)王之臣往閱其師,并發(fā)月餉。之臣迎合上意,疏糾詭兵冒餉,遂下詔獄。然兵籍俱實,餉又自辦,上所給尚未發(fā)也;衛(wèi)臣王承恩婉轉(zhuǎn)辯白,班行亦多申救,上怒不解。至是,以皇子恩,得釋。清兵至,卒抗節(jié);擁眾山谷,崎嶇楚、粵間。至戊子九月,兵死。
      
      秋八月,黃鳴俊退自衢州。
      
      督師閣部黃鳴俊久駐衢州,忽退入仙霞關,上怒。其子職方司主事天復從駕,逮下詔獄。又命建寧府羈鳴俊,鳴俊懼,請奮勇自效;尋統(tǒng)兵出關。
      
      皇子薨,謚莊敬。
      
      清人入關,御史鄭為虹死之。
      
      先是,鄭芝龍力請旋蹕福京;且云傾家相助可四百萬,入關固守,決難飛渡。上不聽。芝龍歸,又令歸。又赴行在,力向中宮言,又不聽。決策赴虔,詔宣芝龍商留守事宜,芝龍亦不至。
      
      詔改贛州府為忠義府。
      
      時,萬元吉、楊廷麟?yún)f(xié)力固守。夏,又命吏部尚書郭維經(jīng)經(jīng)理。圍困經(jīng)年,士氣不挫,故有是褒。
      
      清人襲汀州,帝崩。
      
      二十一日,駕發(fā)延平。二十八日,抵汀州府。清兵踵至,建寧知府楊三畏、延平道趙秉樞一路迎降。隨征御史王國翰,以警急聞;上怒,欲殺之。次日,清兵至,扈從俱先遁;上及中官俱陷,國翰同子都督同知涼武死之。按科臣吳其藟疏云:舊輔臣何吾騶領兵駐關,聞清人至,輒遁。清人即假何兵旗號以進,汀州城中未之知也。半夜,卒起犯駕。帝自刎。侍郎曾學佺死之。

      安仁王薨。
      
      王英明特達,才略通人,有知人之鋻。嘗曰:居安可寄社稷、臨難不奪大節(jié)者,惟司馬瞿公一人而已。與人言,必諄諄辨論,曲盡人意。一日宴罷,夜半疾作,急召瞿式耜入,付以后事;執(zhí)手流泣曰:孤負先生!顧王弟永明王曰:國家事,一聽瞿先生處分。且自言其前世曰:孤再生伽藍,而王弟一羅漢也;先生好輔之。言畢而薨。式耜慟哭曰:王乃漢光、唐肅之流也。天不祚明,早奪其年,悲夫!□□□□□□□□□□□□□□□□幸毋傷神!于是,乃奉永明王嗣之,即今上也。
      
      秋九月,清人破忠義府,督師閣部萬元吉、春坊庶子楊廷麟、吏部尚書郭維經(jīng)及龔棻死之。
      
      余至吉安,遇山人李伯開,述贛州事甚詳,一時死難者甚眾。余時欲急往桂林,未及詳記。偶于舟中,得楊翰林詩集,有與家人書,知其子在某縣困苦伶仃。后因亂失其集,良可惜也!
      
      冬十月,永明王即帝位于肇慶。
      
      閩汀之變,丁魁楚失雄還肇,閩首揆何吾騶亦自閩遁歸香山。大司馬瞿式耜在肇慶,憂曰:朝廷事裂矣,曷可一日無君!謂魁楚曰:公制府帶甲五嶺,寧坐視顛危耶?請急議監(jiān)國。時,閣學呂大器自閩來,李永茂以大司馬守制亦至。式耜曰:永明王賢,此殆天意。十四日,迎王于梧。王三讓,王太妃亦曰:此大事,恐不勝任;愿先王更擇可任者。群臣固請,乃至肇慶府即皇帝位,改元永歷。和風旭日,現(xiàn)五色云,有五色大鳥從南來集殿上;士民歡呼,咸謂中興可卜。頒詔楚、滇、黔、蜀,軍士謳吟,靡不以為再睹神京也。初,上至寶鼎寺禮肉身無量佛,佛忽起立;益信安仁王羅漢之說云。
      
      兵部尚書呂大器、兩廣總制丁魁楚入閣辨事。吏部右侍郎兼閣學瞿式耜掌銓事,推置僚屬有差。李永茂守制,不朝請。
      
      清人犯南海,舉人陳邦彥死之。
      
      南??h起義舉人陳邦彥兵敗,被擒。十月初一日,清佟養(yǎng)甲令磔諸市;談笑就刑,神色不變。
      
      十一月,蘇觀生自閩逃來。
      
      楚師百萬,戎旗星屬;總督何騰蛟方節(jié)制三面,楚豫遼遠,不及援虔。贛州抗守經(jīng)年,析骸易子,極其慘酷。閩輔蘇觀生駐兵南寧,輔車相依,宛若秦、越;一聞汀變,即撤兵回廣,虔州遂不守矣。
      
      蘇觀生立唐王于廣州。
      
      觀生過三水,不赴肇;以監(jiān)國諸公不與議也。適唐、淮諸王航海至廣,觀生遂擁唐王立之,國號紹武。僉曰:今上監(jiān)國詔盡頒矣,天下知有新君。今復蹈靖王覆轍,以速外氛;二百里立兩帝,自樹內(nèi)鯁。三百國紀,人披其葉而我刈其根矣,奚奚不利孺子王耶!觀生不聽。
      
      帝自梧州還肇慶。
      
      贛州敗書至,司禮內(nèi)監(jiān)王坤趨上移梧避之。冢宰瞿式耜曰:上之立也,為祖宗雪仇恥、為生民援涂炭,正宜奮大勇以號令遠近。今強敵日迫、東人不靖,茍自畏縮,外棄門戶、內(nèi)釁蕭墻,國何以立?爭之,不聽;遂移梧,尋還肇。
      
      東都殺兵科給事中彭燿。
      
      大學士陳子壯書達冢宰瞿式耜,請力馘蘇而兵東;上遣彭燿泣諭之曰:今上,神宗嫡胤,奕然靈光;大統(tǒng)已定,誰敢復爭?且閩、虔既陷,強敵日逼,勢已剝膚;公不協(xié)心戮力為社稷衛(wèi)而同室操戈,此袁譚兄弟卒并于曹瞞也。公受國家厚恩,乃貪一時之利,不顧大計;天下萬世,將以公為何如人也!觀生大怒,戮燿于市,集兵向肇(燿,粵東人;舊為秦令,有政聲)。
      
      兵部右侍郎林佳鼎帥師伐東郊,敗績,死之。李明忠走□。
      
      東兵將西上,遣佳鼎督兵剿之。時有白旗賊新就東撫,觀生用以拒命。賊故???,狡猾善水戰(zhàn),詐以數(shù)十艘降林;林不備,遂以火炮焚林艘,林死??偙蠲髦业前叮菽嘀袔撞幻?。
      
      鄭芝龍以福州降清。
      
      芝龍欲出降,弟鴻逵、子成功力阻之;不聽。既降,貝勒謂其親從,俾離左右。尋發(fā)遣赴燕都,惟狎客陳鼎隨之去。芝龍妻,日本人也;以兵死。成功樹“殺父報國”旗,至今出沒海上。時成功年十三歲,或曰二十歲云。
      
      十二月,清人入廣州,殺唐王、蘇觀生。
      
      先是,九月二十日漳州府降,清貝勒分命副總兵李成棟率偏師取廣東,以佟養(yǎng)甲督之。潮、惠二府相繼下,省會寂不聞也。至是,十五日,清兵突至,先遣十余騎入城,無一抗拒者;余兵相繼環(huán)北城上。閱日,乃下遣(?)。唐王自裁,蘇觀生縊死,宗室皆被殺。時潮州山寨私擁趙王,佟、李遣兵往,趙王即目歸削發(fā),居光孝寺。會陳子壯致啟事泄,王實不知也。廣州知府陸元機降清,佟、李勒令元妙觀自縊。
      
      清人犯高州,大學士陳子壯死之,何吾騶降。
      
      禮部尚書陳子壯,初為佟養(yǎng)甲逼令雉發(fā),尋悔之。所居地名九江,集眾起義,屢攻省城不克;后攻高州。李成棟追及,擒歸,被殺(子壯以詞臣起義于端州九江鄉(xiāng),衣甲器械無不精絕,部伍士卒皆蛋戶番鬼,其人敢勇,善發(fā)西洋銃故,殺敵不下數(shù)萬計。尋間出為清兵所得,養(yǎng)甲深恨之,以木丸塞其口,置于重臺之上,設祭三壇,遣舊輔何吾騶、學政袁彭年羅拜。拜訖,碎磔之)。
    作者:
    瞿其美
  • 作者:(清)計六奇 撰
    作者:
    計六奇
  • 本書是用記敘君臣問答的形式,將貞觀年間最主要的“方針政策”以及制訂過程分類編排,而把重點落在用賢納諫上。
    作者:
    吳兢
  • 作者:(清)計六奇 撰
    作者:
    計六奇
  •   《逸周書》本名《周書》,七十篇,實存五十九篇,內(nèi)容涉及禮制、兵戎,有史事、有訓詁,有政令、有說教等。

      《漢書。藝文志》著錄名《周書》,今存五十九篇。因為《隋書。經(jīng)籍志》誤注為“汲冢書”,宋人李燾等考定汲冢未出《周書》,應為歷代所傳,故清代刊本均作《逸周書》。其中一部分是西周文獻,如《克殷》、《世俘》、《商誓》、《度邑》、《作雒》、《皇門》、《祭公》,大部分保存了西周史料,約為春秋戰(zhàn)國時人寫成,小部分近于戰(zhàn)國文字,也孱入個別漢代的東西。

      《逸周書》大部分是周天子、周公等告誡訓詞,和記載武王克殷及周初經(jīng)營洛邑、訂立制度的文字。有的記敘了重要的歷史事件,敘述也相當生動。如《克殷》。

      《太子晉》是根據(jù)傳說寫成,當寫成于春秋末或戰(zhàn)國時期。本篇有一定情節(jié),又表現(xiàn)了一定的人物性格,太子晉與師曠的辯說生動詼諧。結(jié)構(gòu)上具漢賦“述客主以首引,合綦組以成文”的性質(zhì)。敘述文字為散文,對話多用韻文,中間穿插有歌,為俗賦的濫觴。  《王會》寫武王在成周大會四方諸侯及域外各國使節(jié)的情景,場面宏大?!兑笞!穼憸盆盍樘熳拥墓适?。皆歷史小說的濫觴。
    作者:
    孔晃
  • 緬尋太古之初,真源一味,自然樸略,不同浮華,雖垂不載。至軒轅征蚩尤,而廓清四海;帝舜黜有苗,而綏定萬邦。逮乎三王則吊人伐罪,暴秦則兼并天下。漢高夷兇靜難,光武討叛懲奸;魏武破袁紹,晉武滅苻堅。宇文氏破高歡,普六茹平陳國;太宗擒王、竇,肅宗定安史。
    作者:
    趙元一
  • 余咸亨之始著作東觀,以三馀之瑕,閱五代之書。后與好事者談,或以敘存錄目,余搦管隨記疏之,因而詮次,遂加題目,名曰五代新說,三十篇,分為兩卷。
    作者:
    徐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