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改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 基本解釋

     新的“課程改革”正在中、小學全面鋪開,進展順利。此次“課程教改”以全新的教學理念代替以往的教學模式,并在逐步顯示出它的效果。在總結已經(jīng)取得成果的同時,也要看到改革過程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在堅定不移地把這項改革推向前進的時候,我們還要注意到某些舊的觀念仍然在困擾著一些不能跟上形勢的教師。對此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

  • 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新教改實施過程中,更新觀念是關鍵。從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實行靈活多變的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是新課標教學的特點。注重能力培養(yǎng),是新課標教學的核心。

    更新觀念是新“課程教改”的關鍵

    新的“課程教改”并不是對舊的教學模式的徹底否定。在我們的傳統(tǒng)教育中,我們有著很多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諸如兩千年來中國教育中一直堅持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溫故知新”等等,這些都是經(jīng)過無數(shù)代教師的實踐,而得出的真知灼見。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在“師說”里所論述的“傳道、授業(yè)、解惑”,仍然是教育過程中必須遵循的“真理”。但我們同時要看到,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前進,在“知識爆炸”的今天,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用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理念來補充、完善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理念是社會發(fā)展對學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大勢所趨,時代使然。比如說,在新的教學方法中,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在單位時間里為學生提供傳統(tǒng)教育模式所不能達到的大量信息、知識,避免了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的死記硬背;傳統(tǒng)教育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為靈活多變的多媒體教學所替代。新“教改課程”中大容量的知識信息與現(xiàn)代生活密切相關連的新觀念,提供了21世紀學校里,學生對新知識的需求,所有這些都是新“教改課程”的特點。

    關于能力培養(yǎng)

    知識的傳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學校教育不僅包括書本知識的傳授,同時還有人的能力、情感、對生活、對社會的態(tài)度等等,這些都是對人的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在基礎教育階段,不宜僅從“知識中心”出發(fā),還要考慮到“能力中心”的培養(yǎng),從“學習書本知識” 轉移到 “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活”,“如何生存”,這些都是“新課程教改”的特點。從“傳授知識”來看,傳統(tǒng)的教學中,傾向于對知識的“死記硬背”,而新的“教改課程”加強了向“思考型”、“研究型”的轉變,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如何學習,這也是新的“教改課程”實施的主要目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個古訓是教育界始終所提倡的,但如何去做,如何做好,新的“課程教改”提供了一個理想平臺。

    關于教材使用問題

    我們說,在教學中要盡可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這并沒有妨礙教師在組織教學中所發(fā)揮的作用。相反,由于新教材的巨大知識容量,對教師的要求將比以往更高。因此,要求老師準備好每一堂課,把傳授知識的能力和綜合技能的培養(yǎng)能力貫穿于整個授課過程中。關于新教改的掙人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和能力的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把握在某個時段可能會走在任課老師的前邊,比如說對網(wǎng)絡知識的運用,因此,傳統(tǒng)意義上的“要教會學生一碗水,老師就必須先具有一桶水。”在使用新“教材”中有了新的意義。使得使用新“教改課程”的老師,不僅要對所教的專業(yè)知識有深刻,全面的掌握,還要不斷拓寬自己的新知識面,不斷地掌握新的技能、方法,以適應新“教材”的使用。

    關于學習模式

    課堂學習的模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常說“教無定法”。但總括起來,仍然是一個“如何教”,和“如何學”的問題。在人的認知活動中,學習過程不可能全部由學生的自我發(fā)現(xiàn)來完成,在小學和中學階段,接受性學習還是主要的。人的一生中,即使學識很淵博,也不能完全排除接受性學習。不能把接受性學習與注入式教學、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劃等號。針對現(xiàn)行教育的弊端而強調研究性、探究性學習,并不排除接受性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定意義上,研究性、探索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它滲透在學生的學習全過程中。假若把它作為一種課程形態(tài),則是一種“形而上學”的做法。在強調研究性、探究性學習的同時,要著力改善接受性學習,積極探索接受性學習的新形式。而新“教改課程”的采用,同樣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實踐機會。

    關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

    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能只強調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因為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是發(fā)散思維與復合思維共同運作的過程,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協(xié)調融合的產(chǎn)物,是人類左右大腦皮層中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共同作用的結果。只有二者協(xié)調發(fā)展,才能形成高水平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想法。古往今來,產(chǎn)生了創(chuàng)造性貢獻的人,未必都是書本學習的尖子,見微知著,我們要鼓勵善于動腦子,善于提出問題的學生。不能僅僅強調只會求解深題、難題的學生才算好學生,這是一種舊的思維模式。這也是新“課程教改”的一個特點。

    關于課堂形式

    教師“滿堂灌”不對,“滿堂問”、“滿堂轉”表演式的教學也未必就好。我們需要的是思維的活躍,是學生在課堂上能夠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問題,從而學會如何思考,如何學習。不能為“活躍”而活躍,為問“問題”而問問題。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生的參與是必需的,但同時要考慮它的實際效果。作“秀”式的“啟發(fā)”式教學與新“課程教改”是相違背的。

    關于賞識激勵

    對一個人的經(jīng)常鼓勵,是激勵一個人積極向上的良性刺激。堅持正面教育,以表揚、鼓勵為主,是老師在實施教育時,對每一個孩子的應有態(tài)度。但孩子的成長中,仍然需有否定、責備與必要的批評。優(yōu)秀人才的培養(yǎng)不是僅僅靠表揚才能成長起來。沒有批評和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自然界中一切生物的成長,都是在逆境、順境交替作用下,成長、發(fā)展起來的。

    中外教育的比較

    人類歷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外文化發(fā)展的不同,決定著在教育理念上的根本差異,籠統(tǒng)地講孰優(yōu)孰劣,難免會產(chǎn)生“削足適履”的做法。比如就中、美的基礎教育而言,應該說:各有長短,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互相彌補才是最恰當?shù)摹?/p>

    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改革,不能否定過去的成績,尤其對傳統(tǒng)教育中好的東西,更不應該“丟棄”,甚至“消滅”。

    我國著名教育家呂型偉呼吁學點教育史,這是大有啟迪的。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了解一點教育史,中國的和外國的。教育改革與創(chuàng)新不能搞“橫空出世”,還要學點辯證法,這樣才能使我們在改革和創(chuàng)新中克服片面性,防止絕對化,少走彎路,少出現(xiàn)反復,才能使課程改革沿著科學的軌道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