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書院門的地名起源于在它里面的關中書院關中書院是明、清兩代陜西的最高學府,也是全國四大著名書院之一,西北四大書院之冠。是一個明代的叫做馮從吾的工部尚書,給皇帝上書,說皇帝“沉溺酒色、荒于朝政”,結(jié)果被革職回家,然后潛心研究易理,在寶慶寺講學,后來又拉上陜西省當時的最高行政長官汪可受,進行“聯(lián)鑣會講”,來聽講的人足有幾千人,所以從此把那個地方修了一所書院,就是關中書院。這條靠近南城墻的老街經(jīng)歷了四五百年的風風雨雨,房舍年久失修,街道灰暗,一片破敗景象。九十年代初,西安市經(jīng)過規(guī)劃設計,由碑林區(qū)實施,把它翻修改造成具有明清建筑風格的仿古商業(yè)街。人們看到,這里的店鋪門面既不像江南商號那樣纖巧秀麗,也不同于北京大柵欄那樣富麗堂皇,而是古樸敦厚,門面很少有繁瑣的裝飾,進深狹長,顯示出“深藏若虛”的特色。
從南大街走到這條街上,忽然好像一下子安靜了下來。路兩邊,高大的槐樹后面,紅漆格子門半開著,大大小小的湖筆從門檐上面垂下來,一條浸透墨香的路便向遠方鋪展開來約570多米,濃郁的古風撲面而來,兩邊鱗次櫛比地集中了碑帖拓片、名人字畫、印章印譜、文房四寶等一百多家店鋪,在二三層雕欄樓閣上,掛著一色的黑底金字牌匾,書寫著文萃閣、醉書軒、聚看齋、皓月宮等店名,刻盡儒雅祥瑞之言,再現(xiàn)了昔日的輝煌。這是一條讓西安人自豪的文物書法之路,它的終點是三學街牌樓西。
書院門是西安著名的古文化一條街,但細心觀察,這里的商人似乎也因沾了一點書香墨寶,與外面的商人在氣質(zhì)上不大相同。大批書畫名家會聚西安,每年都要在這里舉辦各種展覽陳列數(shù)十次。
這條街的形成起初是一些人拿了宣紙,到碑林里面拓片了來賣。生意還很紅火,于是人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這么一條街,擱在古代,也算是一個“雅集”吧。后來西安市政府把這條街索性改造成了一條古文化街,也成為了西安的一個不錯的景點。
院門的地名起源于在它里面的關中書院,關中書院是明、清兩代陜西的最高學府,也是全國四大著名書院之一,西北四大書院之冠。是一個明代的叫做馮從吾的工部尚書,給皇帝上書,說皇帝“沉溺酒色、荒于朝政”,結(jié)果被革職回家,然后潛心研究易理,在寶慶寺講學,后來又拉上陜西省當時的最高行政長官汪可受,進行“聯(lián)鑣會講”,來聽講的人足有幾千人,所以從此把那個地方修了一所書院,就是關中書院。
看來自古以來,知識分子的地位實際上是非常尷尬的:當權(quán)者的一句話就可以讓他們回老家,就算是想成為一個專門搞學問的,想搞得有點影響,也必須借助統(tǒng)治者的力量。假如你說的話研究的東西不和統(tǒng)治者的口味,還有滅頂之災。關中書院建成以后不久,魏忠賢滅了東林書院的一幫文人,順便把關中書院也收拾了一下,馮從吾也被累及。然后,熹宗一道圣旨把關中書院拆了。一直到康熙3年,關中書院才被重建起來,在光緒皇帝在位的時候,又修葺一新,改成陜西省師范大學堂,現(xiàn)在,它里面是陜西師范學校及其附小。
離關中書院不遠,是西安的碑林博物館。這個地方全國有名,我就不多說了?,F(xiàn)在西安人通常所說的書院門,指的是從碑林道關中書院門口的這一條步行街。這條街是青石板鋪成的,路兩旁都是一些仿古的建筑,建筑里面是一些店鋪--賣湖筆端硯的,賣名人字畫的,賣古籍的,治印的,每家店鋪都裝修的古色古香。而且,不吵,店鋪里面的老板都袖著手坐在屋子里面,有的拿著一個紫砂壺,瞇著眼睛,決不吆喝。97年有一次我來的時候,還看見兩個老頭子,在街邊上鋪開宣紙,一個畫的是潑墨山水,另一個寫得是蠅頭小楷,畫完,筆放在黑黝黝的筆架上,端起茶壺又喝,任由旁邊的老外大驚小怪。
這條街的形成起初是一些人拿了宣紙,到碑林里面拓片了來賣。生意還很紅火,于是人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這么一條街,擱在古代,也算是一個“雅集”吧。后來西安市政府把這條街索性改造成了一條古文化街,也成為了西安的一個不錯的景點。
書院門是西安著名的古文化一條街,但細心觀察,這里的商人似乎也因沾了一點書香墨寶,與外面的商人在氣質(zhì)上不大相同。大批書畫名家會聚西安,每年都要在這里舉辦各種展覽陳列數(shù)十次。
從南大街走到這條街上,忽然好像一下子安靜了下來。路兩邊,高大的槐樹后面,紅漆格子門半開著,大大小小的湖筆從門檐上面垂下來,后面是一張怡然自得的臉.表情似曾相識。青石板的路面緊貼著鞋底,松動的地方發(fā)出清脆的烏烏聲。潑墨山水掛在城墻的青磚墻上,斑駁的陽光灑在上面,隨風輕輕抖動?;仡^,二樓紅漆欄桿上,一只老貓蜷成一團,尾巴如旗桿般豎起。vigor想給他拍照,它傲慢地扭過頭去。
曾經(jīng)榮耀著的長安城悄然遠去,只在這里留下了一個沉默的背影。書院門靜靜的,凝固在冬天的午后,獨立于這個城市的喧囂之外,悠然守候著老去的時間、地點和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