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百家姓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太王古公次子仲雍裔孫仲山甫樊侯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據(jù)史籍《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記載,周太王的兒子虞仲雍有裔孫名仲山甫,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輔佐周宣王姬靜南征北戰(zhàn),使周王朝統(tǒng)治的疆域不斷擴大,號稱“宣王中興”。亦稱樊仲甫、樊仲山,逝世后謚號“穆”,故又作樊穆仲,在周王室為卿士,是輔佐周宣王中興的賢名之臣,在當時的諸侯之間,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貴。在樊仲山的后裔子孫中,皆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世代稱樊氏至今。因其始祖為樊仲山,史稱姬姓樊氏、樊氏正宗。
樊氏族人大多尊奉仲山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殷民七族。據(jù)《左傳》記載,在商中期以后,按分封的地名,形成了陶、施、樊、繁、锜、幾和終葵七大族,其中有樊氏,子孫一直沿襲下來。
商朝滅亡之后,周武王姬發(fā)把殷商的遺民七族劃歸齊國管轄,故而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樊氏家族多在齊、魯一帶??鬃拥牡茏臃?,字子遲,便是商人七族中樊氏的后人。史稱樊氏。
源流三
源于古巴人,出自漢朝時期巴國,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上古時期,古代巴人居住在今甘肅南部地區(qū),后遷徙到武落鐘離山(今湖北長陽),以巴廩君為首領,由巴氏、巴蔓氏、巴瞫氏、巴相氏、巴鄭氏這五個姓氏部落組成部落聯(lián)盟,史稱古巴國,國人稱巴人。古巴國在夏王朝時期稱“巴方”,在商王朝時期稱“巴奠(甸)”。
巴國形成于公元前十一世紀,滅亡于戰(zhàn)國中期,約有八百年歷史。秦國滅巴國之后,故巴國五個姓氏部落中的巴蔓氏族部落,后取諧音漢字“樊”為姓氏,稱樊氏,世代相傳至今。 按歷史、文物專家李學勤考據(jù),信陽平橋樊君墓出土銘文,樊為羋姓。
為西南少數(shù)民族姓氏。東漢時,巴郡、南郡蠻夷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鄭氏,包括混入贏姓、子姓、姬姓的部分樊姓 ,皆出于武落鐘離山(今湖北 長陽 西北)。
源流四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伊拉哩氏,亦稱伊里氏、伊拉禮氏、伊喇立氏,滿語為Ilari Hala,漢義“開”,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fā)河口、拉發(fā)河流域、雙陽縣境)、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xiāng)南部)、蜚優(yōu)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xiāng)高麗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東北十五公里處)、松花江流域等地區(qū)。后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
清中葉以后,滿族、錫伯族伊拉哩氏多冠漢姓為樊氏、伊氏、何氏、趙氏、尼氏、潘氏、蘇氏、許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郡望
上黨郡:“上黨”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與天為黨也”,故名。上黨地名最早見于春秋時期的晉國,此后趙魏韓三家分晉,都占據(jù)了上黨地區(qū)的一部分,戰(zhàn)國時期韓國置郡,但是具體的郡置如今已經(jīng)難以考證。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分地為三十六郡,上黨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長子(今山西長子),這個郡級行政區(qū)劃轄治范圍大致為以山西省長治市為中心的山西省東南部地區(qū)。西漢時期沿置,轄縣十四個;東漢時期轄縣減少到十三個。三國時期,上黨郡治所向東北遷移到壺口關(今山西長治北部,但不是壺關縣)。西晉時期,轄縣十個,郡治進一步向東北遷移到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部)。十六國時期,除后周政權短暫改名為潞州外,上黨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時期郡治又遷回壺關。隋朝建立后,廢并原壺關縣,建上黨縣,并將上黨郡治遷往上黨縣(今山西長治市區(qū)),轄縣十個。唐朝時期,改上黨郡為潞州,從此上黨郡之名不復存在,但之后歷朝歷代仍保留上黨縣,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黨縣為長治縣,從此上黨作為地名不再存在。
南陽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qū)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qū)。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置南陽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陽),后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個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nèi)鄉(xiāng)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qū),后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yè)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堂號
上黨堂:以望立堂。
南陽堂:以望立堂。
浙江紹興會稽樊川陳氏宗譜五卷,(明)陳栐陳價等修,明崇楨六年(公元1633年)手抄本六冊?,F(xiàn)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猶他州家譜學會。
常山博龍溪續(xù)修樊氏宗譜,(清)樊貴賢等纂修,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淳敘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二卷、第四~五卷。現(xiàn)被收藏在中國檔案館。
湖南桃江樊氏三修族譜兩卷,(清)樊俊明主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第一卷缺幾頁?,F(xiàn)被收藏在中國檔案館。
湖南桃江桃江樊氏三修族譜,(清)樊俊明主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xiàn)被收藏在中國檔案館。
常山龍溪樊氏世譜五卷,首一卷,(清)樊永讓等纂修,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淳敘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xiàn)被收藏在中國檔案館。
宣城昭義莘潭樊氏宗譜,(清)樊士林等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冊,今僅存第~五存卷、第十~十一卷、第十三卷。現(xiàn)被收藏在中國檔案館。
四川長壽樊氏宗譜,(清)樊有達纂,樊有遜修,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xiàn)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江蘇江都樊氏族譜八卷,(清)樊圣琳、樊圣泰等纂修,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江蘇省泰州市圖書館書館。
湖南長沙楚塘樊氏六修族譜,(清)樊晃纂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柔嘉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冊,今僅存第二卷、第六~八卷、第十二卷、第十五~十六卷?,F(xiàn)被收藏在中國檔案館。
四川高縣廬符樊氏譜,(清)樊宗儒撰,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河南省圖書館。
常山博龍溪樊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淳敘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冊,今僅存第四~八卷?,F(xiàn)被收藏在中國檔案館。
長寧樊氏續(xù)修支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柔嘉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四~六卷?,F(xiàn)被收藏在中國檔案館。
四川長壽樊氏族譜,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四川省長壽縣付何鄉(xiāng)美滿村黃家塘坎。
江蘇武進毗陵樊氏宗譜六卷,(民國)樊茂金等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F(xiàn)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武進毗陵樊氏續(xù)修宗譜六卷,(民國)樊宗河、樊茂芝等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F(xiàn)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廣東興寧樊氏族譜,(民國)樊謨訓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鉛字本十冊。現(xiàn)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江蘇江陰暨陽普設樊氏宗譜四卷,(民國)樊湯華等編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悅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xiàn)被收藏在南開大學圖書館。
河北清苑樊氏家乘,(民國)樊蔭蓀輯,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鉛印本一冊。現(xiàn)被收藏在哈爾濱師范大學圖書館。
湖南衡陽楚塘樊氏六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柔嘉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二卷?,F(xiàn)被收藏在中國檔案館。
四川簡陽樊氏宗譜,(民國)樊樹善等修,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石印本四冊?,F(xiàn)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海虞樊氏宗譜十四卷,(民國)樊海福纂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崇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今僅存第一卷、第五卷、第九~十卷、第十二卷、第十四卷?,F(xiàn)被收藏在中國檔案館。
河北清苑樊氏家乘,(民國)樊榕纂修,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手抄本兩冊?,F(xiàn)被收藏在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樊氏是一個歷史悠久、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零七位,人口約1200多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93%左右。
樊氏主要出于姬姓。周太王有后代叫作仲山甫的因為作戰(zhàn)有功被分封到樊地(今河南濟源),他的后代以國號為姓,世代以樊作為姓氏。而樊氏最早的起源其實可以追溯到商湯時代。
在古代,樊氏的望族大多聚居在上黨。樊氏族人在全國各地許多地方均有分布,如北京,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長治,廣東之新會,廣西之田林、灌陽,貴州之從江,云南之瀘水、隴川等地。
樊氏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較廣,尤以陜西、河南、江西等省為多,這三省樊氏約占全國樊氏人口的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