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字典
熱門搜索:
gé,hé
  • 拼音:he
  • 注音:ㄍㄜˊ,ㄏㄜˊ
  • 部首筆畫:8
  • 總筆畫:14
  • 漢字結構:下開口
  • 簡體部首:
  • 造字法:
  • 五筆86:UWGK
  • 五筆98:UWGK
  • 五行:
  • Unicode:U+95A4
  • 四角號碼:77601
  • 倉頡輸入法:ANOMR
  • GBK編碼:
  • 規(guī)范漢字編號:
提交資料
  • 閤字拼音(帶聲調)
    gé,hé
  • 閤字筆順
    豎折橫橫豎折橫橫撇捺橫豎折橫
  • 閤字的組詞
    拜閤 白閤道者 閉閤自責 閉閤思過 賓閤 出閤 道閤 東閤 邇英閤 防閤 飛閤 伏閤 伏閤 宮閤 閨閤 后閤 黃閤 椒閤 階閤 郡閤 開閤 鈴閤 令閤 門閤 內閤 輦閤 排閤 寢閤 入閤 省閤 書閤 庭閤 賢閤 香閤 嚴閤 詣閤 迎閤 幽閤 蕓閤 齋閤 直閤 知閤門事 知閤 中閤 妝閤
  • 基本解釋

    hé ?ㄏㄜˊ ◎ 全;總共。 ◎ 閉合。

  •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gé? 〈名〉 (1) (形聲。從門,合聲。本義:旁門,小門) (2) 同本義 [small side door] 閤,門旁戶也?!墩f文》 宮中之門謂之闈,其小者謂之閨,小閨謂之閤?!稜栄拧? 開東閤?!稘h書·公孫弘傳》。注:“小門也。”按,或言東閤,或言南閤西閤,唐時御便殿曰入閤,謂立儀于前殿,喚仗則自東西閤入也。凡上書言閤下者,猶言門下,謙不敢稱正門之下,謂旁之下也,猶言下執(zhí)事也。 升降秘閣。——《陸機詩》。注:“即尚書省也。其字誤作止屏之閣。今內閣閣下,字皆誤作閣。” (3) 又如:閤門(古代宮殿的側門);閤職(宋代屬于閤門的官職) (4) 通“閣” (5) 中央官署名。內閣之略稱 [the government office] 于是府丞詣閤,博乃見丞掾?!稘h書·朱博傳》 (6) 又如:閤長(唐宋時稱呼中書省等官署的主事官);閤署(官署) (7) 樓閣 [storey] 妝閤伎樓何寂寞,柳似舞腰池似鏡?!拙右住秲芍扉w詩》 (8) 古代賓館 [hotel] 千金棄不惜,賓客常滿閤?!巍?王安石《韓持國從富并州辟》 (9) 內室;臥室 [boudoir;bedroom] 蘭房椒閤夜方開?!涸邸稙鯒? 小閤重衾不怕寒?!拙右住吨仡}》 (10) 又如:閤正(對他人妻子的敬稱);閤分(宋代對妃嬪的稱呼) (11) 姓 (12) 另見 hé?

  • 漢語字典

    [①][gé][《廣韻》古沓切,入合,見。](1)側門;小門。(2)古代官署的門。亦借指官署。(3)宮中便殿。(4)古代宮廷收藏圖書的房子。(5)古代所設的賓館。(6)舊指女子的住房。(7)夾室。(8)置放;禁受。(9)姓。[②][hé][《廣韻》古沓切,入合,見。](1)全;總共。(2)閉合。

    音韻參考

    [廣 韻]:古沓切,入27合,ge,咸開一入覃見[平水韻]:入聲十五合[粵 語]:gap3gok3hap6

  •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戌集上】【門字部】 閤; 康熙筆畫:14; 頁碼:頁1334第12【唐韻】【正韻】??古沓切,音合?!菊f文】門旁戸?!菊崱績戎行¢T。【爾雅·釋宮】小閨謂之閤。【疏】閨之小者名閤。【前漢·文翁傳】使傅敎令出入閨閤?!編煿旁]】閨閤,內中小門也?!臼酚洝ぜ橱鰝鳌颗P閨閤內不出?! 菊滞ā棵卧唬禾浦?,天子日御前朝見羣臣,曰常參。朔望薦食陵寢,有思慕之感,不臨前殿,則御便殿見羣臣,謂之入閤。前殿卽宣政殿。便殿卽紫宸殿。立仗必於前殿,喚仗則自東西閤入,故曰入閤。又門下省以黃塗門,謂之黃閤,長官曰閤老。今俗通呼小室曰閤子。韻會引公孫弘傳:開東閤延賢。師古曰:閤者,小門。東向開之,避當庭門,而引賓客,以別掾史官屬。明周圻名義考曰:閣爲??閣之閣。禮內則天子之閣,漢天祿等閣,皆謂重屋也。閤爲閨閤之閤。文翁傳閨閤,公孫弘東閤,皆謂門也。唐志:中書舍人以久次者一人爲閤老,制本省雜事。今輔臣延登曰入閤。稱謂曰閤老,名雖同而義則異,此古今諸家分閤與閣爲二者也。一說自漢迄宋、明,凡祕閣、龍圖閣、天章閣、寶文閣、東閣、文淵閣,皆非從合,皆不專屬小門。唐太宗引刺史入閣,問民疾苦貞觀制,自今中書門下,及三品以下入閤議事,諫官隨之。宋太宗藏經(jīng)、史、子、集、天文、圖畫分六閤,與閣同。今尊稱曰閣下。韓愈上宰相書,皆從閤,由此推之,閤,閣音義通也。毛周諸說??非,字彙沿襲正韻,亦非。 又閤閭,船首也?!緭P子·方言】舟首謂之閤閭。【註】今江東呼船頭屋謂之飛閭是也。 考證:〔【前漢·文翁傳】敎令出入閨閤?!场≈敯丛氖垢禂溋顮懢?,今於敎令上增使傅二字。
  •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小篆 楷體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宋體臺灣細明體香港明體日本明朝體韓國明朝體舊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