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煎煮中藥如烹飪炮制得法才有效

    選用砂鍋煎前浸泡講究火候時間準確

    煎煮中藥如烹飪炮制得法才有效

    煎藥是中藥防病治病的重要一環(huán),不可小視?!凹逅幦缗腼儭?,不僅要講究,而且煎煮不得法會直接影響到藥物的療效。

    煎藥器皿

    最好用砂鍋、不銹鋼或搪瓷鍋,以耐火的砂罐或陶罐為最理想,因其受熱均勻,性質(zhì)穩(wěn)定,煎汁濃,質(zhì)量高。最好不要用鋁鍋,一定不能用鐵鍋或銅鍋,因為鋁、鐵、銅的金屬活性較強,很可能會與中藥的某些成分起化學反應,輕者使藥物中的某些有效成分發(fā)生沉淀,藥液中有效含量降低,重則生成對人體有害的物質(zhì),產(chǎn)生毒性。

    此外,煎具的容量宜稍大,以利煮沸時藥液不斷翻滾。鍋蓋應稍高一些,可使水分和揮發(fā)性成分產(chǎn)生“回流”。

    煎鍋要保持清潔,每次煎完藥后要用清水沖洗干凈。

    煎藥用水

    用井水或純凈水或自來水。加水量應根據(jù)藥量、吸水程度及煎煮時間而定。一般頭煎加水量多一些,以浸沒藥材超過藥罐子2-3厘米為度,第二煎加水量可酌減。常說的3碗水煎成1碗不太準確。因為火候有大小,碗也有大小,弄不好水量不是多就是少了。

    煎藥方法

    煎前浸泡:為提高煎出率,藥物在煎煮前宜加水攪拌后浸泡30-60分鐘,冬天若用20-30度的溫水浸泡可縮短煎煮時間,但不能用開水浸,因為開水可能會使某些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zhì)突然受凝固、外層形成緊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質(zhì)形成膠體,從而不利有效成分浸出。

    先大火后小火:一般“先武后文”,即先武火(急火、大火),煮沸后文火(慢火、小火)。每服中藥一般煎煮2次,但對補益藥、或劑量大而藥物又多的中藥,應煎3次,目的有二,一是不浪費藥材,二是慢病慢治,可一服藥服1.5天甚至2天。但第3次煎煮時,藥汁一般較淡,因此,最好將3次所煎藥液混和后,再分次服用。

    煎煮時間

    從沸騰后開始計算時間。滋補及質(zhì)地堅實的藥物頭煎40-60分鐘;二三煎30-40分鐘。解表、理氣及質(zhì)地輕松、芳香藥物頭煎15-20分鐘;二三煎10-15分鐘;其他藥物頭煎20-30分鐘;二三煎10-15分鐘;后下藥物于頭煎完成前5-10分鐘入鍋煎煮。

    特殊煎煮法

    1、先煎:先煎10-30分鐘后再下其他藥。適用于礦物、貝殼類等質(zhì)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藥物,如龍骨、牡蠣、珍珠母。此外,附子、烏頭等有毒藥物也應先煎。

    2、后下:其他藥物煎好后再下。適用于氣味芳香,久煎易破壞有效成分的藥物,如多數(shù)治感冒的解表藥。

    3、包煎:系指用紗布或棉薄布將藥物包好后再與其他藥同時煎煮。

    4、另煎:適用于貴重藥物,以免與其他藥材同煎其有效成分被其他藥物吸收而造成浪費。如人參、鹿茸。

    5、烊化:是指將藥物兌入煎好的藥汁中攪勻或加熱熔化后一起服用,如阿膠、龜甲膠。

    6、沖服:將藥物研粉放入已煎好的藥汁中攪勻后一起服用,如三七粉、沉香粉。

更多中藥材
  • 王金亮 侯紅霞 山西省平遙縣中醫(yī)院喻嘉言云:“脾胃者土也,土雖喜燥,然太燥則草木枯槁,土雖喜潤,然太濕則草木濕爛,以補滋潤之劑,使燥濕相宜,隨證加減耳。”補脾胃者,當使燥濕相宜,醫(yī)者選方用藥,當以甘味為主?!秲?nèi)經(jīng)》指出:“五味入胃,甘先入脾......
  • 馬建國 山東曲阜第二人民醫(yī)院蔣某,女,51歲。2010年12月3日初診。述其2010年3月以來,在無明顯誘因情況下,雙手掌指、足底開始起粟粒至高梁粒大小水皰,密集或散在分布,不久即變成黃綠色膿皰,有癢熱感,反復而發(fā)9個月。其間曾去幾家醫(yī)院檢......
  • 王兵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風為百病之長”源自《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風論》曰:“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生他病也?!蓖醣⒃唬骸伴L,先也,先百病而有也。”《素問·骨空論》亦曰:“風者,百病之始也?!蓖飧辛?,風淫為始,風邪為外感疾病初起的主要......
  • 何錢 貴州省江口縣人民醫(yī)院五苓散出《傷寒論》,原書將澤瀉、豬苓、茯苓、白術、桂枝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F(xiàn)代多做散劑吞服,每服3~6克,或作湯劑水煎服。小兒可根據(jù)體重、病情等控制劑量,但一般不宜過輕。貴......
  • 孫國印 孫君山 湖北省十堰市鄭家溝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站李某某,男,36歲。2010年5月20日初診。耳鳴,耳聾2周,伴頭暈目糊,口苦咽干,五心煩熱,易怒,舌苔黃膩,脈細數(shù)。此乃肝腎陰虛,肝膽火盛,熱擾清竅所致,治療宜清少陽郁熱,滋陰鎮(zhèn)下并用。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