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概述】
缺乳癥亦稱產后乳汁分泌異常,是指產后乳汁不足甚或全無的一種病癥。一般而言,產后兩周仍無乳汁分泌,應視為無乳癥;若產后六周,乳汁分泌量仍不滿足新生兒一次哺乳量,為乳汁分泌過少。此癥近年來國內外均有不斷增長之勢,并日益受到重視。
針灸治療缺乳癥,在古籍中首見于《針灸甲乙經》,歷代均有載述,其所積累的經驗及穴方(如少澤、膻中)至今仍有臨床價值?,F代報道,在50年代中期就有多篇較大樣本的文章,并有針灸對缺乳患者血液中生乳激素含量影響的研究報告。40余年來,特別是近20年,有關臨床資料進一步增多,在穴位刺激方法上,除針刺外,更增加了面針、耳穴壓丸、穴位注射及皮膚針等法,但仍以體針法用得最多,效果也最為確切。原理研究也顯示,針刺可以顯著促進腦垂體泌乳素的釋放。
【治療】
體針
(一)取穴
主穴:乳根、膻中、少澤、足三里
配穴:涌泉、太沖、曲池、后溪。
(二)治法
一般僅取主穴,如效不顯時改取涌泉穴或加取其余配穴。先針雙側足三里,中等剌激;再取乳根穴沿皮下向乳房方向進針1~1.5寸,使針感向四處擴散、發(fā)脹;繼針膻中,沿皮下向兩側乳房方向各進針1~1.5寸。用平補平瀉手法,少澤刺血不留針.涌泉穴,令患者取臥位,雙側進針,速度要快,得氣后以雀啄法強刺激3分鐘,余穴用常規(guī)針法。均留針15分鐘,針后,囑患者雙手放平,由膻中向乳頭方向按摩5~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885例,其總痊愈率為82.7~100%[1~4]。
面針
主穴:膺乳。
取28號1寸長之毫針,以15度角斜刺,針尖指向對側肩部,針深直達骨膜。留針15分鐘。每日1次,5~7次為一療程。
共治100例,有效率為89%,對初產婦尤其是產后40天以內者效佳[5]。
耳針
主穴:胸、內分泌、皮質下、交感。
配穴:胃、肝、神門、緣中。
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每次取3~4穴,雙側均選,一側針刺,先瀉后補,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另一側用王不留行籽貼敷,每日按壓4~5次,每次每穴按壓1分鐘。二法左右交替應用,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
以上法共治295例,結果,治愈247例,有效30例,無效8例,其總有效率為97.3%[6,7]。
拔罐
主穴:乳中、膻中、乳根、少澤。
配穴:太沖、足三里。
一般僅取主穴,效不顯時,加取配穴。令患者取仰臥位,全身放松。先用兩根針在膻中穴橫刺,針尖指向乳頭,進針約1.5寸;乳根穴,沿乳房向上平刺,進針1~1.5寸。得氣后捻轉提插,以患者感到乳房部麻木脹痛為度,然后針少澤。留針15分鐘,每5分鐘捻轉一次。去膻中及乳根之針。將大號罐,以閃火法或真空拔罐器,分別在二側乳中(以乳頭為中心)及膻中穴,輪流拔罐,間隔時間為一分鐘。因多為產后體虛者,吸拔時間不宜過久。最后,少澤穴之針略加捻轉后拔出。每日一次,7次為一療程。
以上法共治62例,結果痊愈59例,有效率3例,總有效率為100%[8]。
穴位注射
主穴:臂中、膻中。
臂中穴位置:腕橫紋中點與肘橫紋中點連線之中點。
抽取10%葡萄糖注射液10ml,用7號針頭垂直刺入,待有酸麻重感時推入注射液,注射以后針感可傳至乳根,拔針后擺動雙臂10分鐘,以加強針感的傳導,此時,再用普通針灸針針刺膻中穴,留針15分鐘,治療后2小時配合服用雞湯、豬蹄湯等。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
共治療200例,顯效124例,有效56例,無效20,總有效率為90%[9]。
【主要參考文獻】
[1]佟書賢。針刺治療缺乳癥414例。中國針灸 1988;8(4):9。
[2]顏世貴。針刺治療產后缺乳癥286例。中國針灸 1986;6(3):19。
[3]李志強。針刺治療乳汁分泌不足。山西中醫(yī) 1985;1(2):57。
[4]龔
炎。針刺通乳65例療效觀察。中醫(yī)雜志 1987;28(2):43。
[5]李栓位。面針膺乳穴下乳100例。河南中醫(yī) 1981;(3):36。
[6]解廣智。耳針治療產后缺乳癥265例。吉林中醫(yī)藥 1987;(3):14。
[7]景
寬,等。耳穴貼壓治療產后缺乳30例。陜西中醫(yī) 1990;11(11):517。
[8]鄭英斌。針刺結合拔罐治療缺乳62例。陜西中醫(yī) 1991;12(5):223。
[9] 董相蘭,等。穴封催乳200例。長春中醫(yī)學院學報
1996;(3):31。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概述】
缺乳癥亦稱產后乳汁分泌異常,是指產后乳汁不足甚或全無的一種病癥。一般而言,產后兩周仍無乳汁分泌,應視為無乳癥;若產后六周,乳汁分泌量仍不滿足新生兒一次哺乳量,為乳汁分泌過少。此癥近年來國內外均有不斷增長之勢,并日益受到重視。
針灸治療缺乳癥,在古籍中首見于《針灸甲乙經》,歷代均有載述,其所積累的經驗及穴方(如少澤、膻中)至今仍有臨床價值?,F代報道,在50年代中期就有多篇較大樣本的文章,并有針灸對缺乳患者血液中生乳激素含量影響的研究報告。40余年來,特別是近20年,有關臨床資料進一步增多,在穴位刺激方法上,除針刺外,更增加了面針、耳穴壓丸、穴位注射及皮膚針等法,但仍以體針法用得最多,效果也最為確切。原理研究也顯示,針刺可以顯著促進腦垂體泌乳素的釋放。
【治療】
體針
(一)取穴
主穴:乳根、膻中、少澤、足三里
配穴:涌泉、太沖、曲池、后溪。
(二)治法
一般僅取主穴,如效不顯時改取涌泉穴或加取其余配穴。先針雙側足三里,中等剌激;再取乳根穴沿皮下向乳房方向進針1~1.5寸,使針感向四處擴散、發(fā)脹;繼針膻中,沿皮下向兩側乳房方向各進針1~1.5寸。用平補平瀉手法,少澤刺血不留針.涌泉穴,令患者取臥位,雙側進針,速度要快,得氣后以雀啄法強刺激3分鐘,余穴用常規(guī)針法。均留針15分鐘,針后,囑患者雙手放平,由膻中向乳頭方向按摩5~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885例,其總痊愈率為82.7~100%[1~4]。
面針
(一)取穴
主穴:膺乳。
(二)治法
取28號1寸長之毫針,以15度角斜刺,針尖指向對側肩部,針深直達骨膜。留針15分鐘。每日1次,5~7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100例,有效率為89%,對初產婦尤其是產后40天以內者效佳[5]。
耳針
(一)取穴
主穴:胸、內分泌、皮質下、交感。
配穴:胃、肝、神門、緣中。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每次取3~4穴,雙側均選,一側針刺,先瀉后補,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另一側用王不留行籽貼敷,每日按壓4~5次,每次每穴按壓1分鐘。二法左右交替應用,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295例,結果,治愈247例,有效30例,無效8例,其總有效率為97.3%[6,7]。
拔罐
(一)取穴
主穴:乳中、膻中、乳根、少澤。
配穴:太沖、足三里。
(二)治法
一般僅取主穴,效不顯時,加取配穴。令患者取仰臥位,全身放松。先用兩根針在膻中穴橫刺,針尖指向乳頭,進針約1.5寸;乳根穴,沿乳房向上平刺,進針1~1.5寸。得氣后捻轉提插,以患者感到乳房部麻木脹痛為度,然后針少澤。留針15分鐘,每5分鐘捻轉一次。去膻中及乳根之針。將大號罐,以閃火法或真空拔罐器,分別在二側乳中(以乳頭為中心)及膻中穴,輪流拔罐,間隔時間為一分鐘。因多為產后體虛者,吸拔時間不宜過久。最后,少澤穴之針略加捻轉后拔出。每日一次,7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62例,結果痊愈59例,有效率3例,總有效率為100%[8]。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臂中、膻中。
臂中穴位置:腕橫紋中點與肘橫紋中點連線之中點。
(二)治法
抽取10%葡萄糖注射液10ml,用7號針頭垂直刺入,待有酸麻重感時推入注射液,注射以后針感可傳至乳根,拔針后擺動雙臂10分鐘,以加強針感的傳導,此時,再用普通針灸針針刺膻中穴,留針15分鐘,治療后2小時配合服用雞湯、豬蹄湯等。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200例,顯效124例,有效56例,無效20,總有效率為90%[9]。
【主要參考文獻】
[1]佟書賢。針刺治療缺乳癥414例。中國針灸 1988;8(4):9。
[2]顏世貴。針刺治療產后缺乳癥286例。中國針灸 1986;6(3):19。
[3]李志強。針刺治療乳汁分泌不足。山西中醫(yī) 1985;1(2):57。
[4]龔
炎。針刺通乳65例療效觀察。中醫(yī)雜志 1987;28(2):43。
[5]李栓位。面針膺乳穴下乳100例。河南中醫(yī) 1981;(3):36。
[6]解廣智。耳針治療產后缺乳癥265例。吉林中醫(yī)藥 1987;(3):14。
[7]景
寬,等。耳穴貼壓治療產后缺乳30例。陜西中醫(yī) 1990;11(11):517。
[8]鄭英斌。針刺結合拔罐治療缺乳62例。陜西中醫(yī) 1991;12(5):223。
[9] 董相蘭,等。穴封催乳200例。長春中醫(yī)學院學報
1996;(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