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針刺治療抑郁性神經(jīng)癥

    抑郁性神經(jīng)癥的主要特征是情緒抑郁,對周圍的人或事完全或幾乎完全失去興趣,或不能從通常的活動中得到興趣,但其嚴重程度不符合重性抑郁發(fā)作的診斷標準。該病發(fā)病率占精神科門診病人的5%~10%。

    本病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

    西醫(yī)除心理治療外,主要是使用抗抑郁藥物,但該類藥物不良反應多,成癮性大且禁忌證多。

    抑郁性神經(jīng)癥屬中醫(yī)“郁病”范疇。病因是情志內(nèi)傷,病變以氣滯為主,兼有血瘀、化火痰結(jié)等,病理變化與心肝脾有關。

    本病治療上重在疏肝調(diào)氣,應用百會、印堂穴、四關(太沖、合谷)針刺,針刺的同時配合深呼吸導氣法,出針后加用耳穴埋針進行治療。處方中太沖為肝經(jīng)原穴,主“胸脅支滿,……終日不得太息”,配合谷為四關穴,有疏肝調(diào)氣的作用;百會為肝經(jīng)與督脈交會之處,位居巔頂,有疏肝調(diào)神之功效;印堂協(xié)同百會調(diào)神、導氣,有加強疏肝調(diào)氣之功;耳針留針時間長,能夠鞏固療效。

    診斷標準

    一、西醫(yī)標準

    根據(jù)1994年中華精神科學會委員會通過的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2版(CCMD-2-R)的診斷標準:

    (1)符合神經(jīng)癥的診斷標準。

    (2)以持久的輕度至中度抑郁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伴有以下癥狀中至少3項:①興趣減退,但未喪失;②對前途悲觀失望,但不絕望;③自覺疲乏無力或精神不振;④自我評價下降,但愿接受鼓勵和贊揚;⑤不愿主動與人交往,但被動接觸良好,愿接受同情和支持;⑥有想死念頭,但又顧慮重重;⑦自覺病情嚴重難治,但主動求治,希望能治好。

    (3)無下列癥狀中的任何一項:①明顯的精神運動抑制;②早醒和癥狀晨重夕輕;③嚴重的內(nèi)疚或自罪;④持續(xù)的食欲減退和明顯的體重減輕(并非軀體疾病所致);⑤不止一次自殺未遂;⑥生活不能自理;⑦幻覺或妄想;⑧自覺力缺損。

    (4)病程至少2年,在全部病程中大部分時間心境低落,如有正常間歇期,每次最長不超過2個月。

    二、中醫(yī)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5年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1)中醫(yī)診斷:郁病。因情志不舒、氣機郁滯而致病,以抑郁善憂、情緒不寧或易怒善哭為主癥。

    (2)中醫(yī)辨證分型:①肝氣郁結(jié)證:精神抑郁,胸脅作脹,或脘痞、噯氣頻作,善太息,月經(jīng)不調(diào)。舌苔薄白,脈弦。②氣郁化火證:急躁易怒,胸悶脅脹,頭痛目赤,口苦,便結(jié)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③憂郁傷神證:神志恍惚不安,心胸煩悶,多夢易醒,悲憂善哭。舌尖紅,苔薄白,脈弦細。④心脾兩虛證:善思多慮不解,胸悶心悸,失眠健忘,面色萎黃,頭暈,神疲倦怠,自汗,納谷不馨。舌淡,苔薄白,脈弦細或細數(shù)。⑤陰虛火旺證:病久虛煩少寐,煩躁易怒,頭暈心悸,顴紅,手足心熱,口干咽燥,或見盜汗。舌紅,苔薄,脈弦細或細數(shù)。

    適應證

    一、抑郁性神經(jīng)癥;

    二、符合中醫(yī)“郁病”之“肝氣郁結(jié)證”和“氣郁化火證”診斷標準;

    三、病人意識清醒,無智能障礙,能配合針灸治療。

    禁忌證

    一、合并癲癇者,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tǒng)疾病者;

    二、孕婦、血證者;

    三、皮膚或耳廓有損傷及感染者。

    技術操作方法

    一、器械準備

    采用符合國家生產(chǎn)標準的0.35×

    25mm毫針

    二、詳細操作步驟

    (1)患者體位:平臥。

    (2)消毒:①針刺穴位消毒:用含0.5%~1%碘伏或含75%醫(yī)用酒精的棉球在施術部位由中心向外環(huán)行擦拭。②耳針穴位消毒:用含0.5%~1%碘伏或含75%醫(yī)用酒精的棉球?qū)φ麄€耳廓進行2次以上的嚴格消毒。③術者消毒:醫(yī)者雙手可用肥皂水清洗干凈,再用含75%醫(yī)用酒精棉球擦拭。

    (3)針刺取穴:雙側(cè)合谷、雙側(cè)太沖、百會、印堂。

    (4)針刺流程:①先針四關穴,進針順序為:左太沖,右太沖,左合谷,右合谷。進針時針尖垂直于穴位皮膚,快速進針,針尖過皮后徐徐向內(nèi)進針至深度約0.5寸,并以得氣為度,可采用輕柔提插行針法。②再針百會,針尖與頭皮呈20°夾角,快速刺入頭皮下,過皮后針尖沿督脈向后方進針約0.5寸,并以得氣為度,可采取輕柔提插行針法。③再針印堂穴,提捏局部皮膚,快速刺入皮下,過皮后針尖向鼻根方向沿皮下刺入約0.5寸,并以得氣為度,可采取輕柔提插行針法。④針刺完后留針,配合導氣法:即囑患者閉目,嘴唇輕閉,用鼻行緩慢深呼吸,直至出針,總共留針時間為30分鐘。⑤出針:按進針順序進行拔針,注意每個穴位拔針后,以清潔棉簽局部按壓30秒鐘以上,或以穴位無出血為度。⑥出針后再埋耳針:嚴格消毒耳廓后,取一側(cè)耳廓上肝、心穴位,選用圖釘型耳針進行埋針,左手固定消毒的耳廓,右手用鑷子夾住針柄,輕輕刺入耳穴,膠布固定,留針3天,左右耳穴交替使用。

    三、治療時間及療程

    每周治療2次,12周為1個療程。

    四、關鍵技術環(huán)節(jié)

    (1)取穴準確。

    (2)注意針刺次序。

    (3)配合導氣法。

    (4)配合耳穴埋針,以鞏固療效。

    (5)注意在療程結(jié)束后繼續(xù)鞏固治療。

    五、注意事項

    (1)患者大汗后、饑餓時不可使用本療法,以免發(fā)生暈針現(xiàn)象。

    (2)合并癲癇或嚴重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tǒng)疾病者,勿用此療法。

    (3)注意出針后防止出血。

    (4)耳廓一旦出現(xiàn)感染,將引起嚴重的后果,故埋耳針前必須注意對整個耳廓進行消毒,術者在施術前亦必須注意對雙手進行消毒。

    六、可能的意外情況及處理方案

    (1)暈針:病人若出現(xiàn)暈針,一般在短暫的休息后可緩解,嚴重者要給予急救措施,初時可采用以下方法:指壓水溝穴或針刺水溝、中沖、素髎、內(nèi)關和足三里;或者艾灸百會、氣海、關元。但如果癥狀持續(xù)無緩解,則需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2)驚厥:對針灸患者必須詢問是否有驚厥病史。對確實有此病史者,應密切注意觀察。一旦發(fā)生驚厥,立即將針全部取出,采取急救措施。若病情沒有立即得到控制,應將患者及時轉(zhuǎn)送急救中心。

    (3)滯針:一旦發(fā)生滯針,要求病人放松。若因向單一方向捻針太過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qū)⑨樐砘?,即可消除滯針;若局部肌肉過度收縮造成滯針,可稍延長留針時間,然后捻轉(zhuǎn)出針,或于滯針穴位附近進行循按,或在附近再刺1針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若由病人體位改變所致,應恢復原來體位,將針緩緩起出。

    (4)斷針:如果發(fā)生斷針,囑患者保持平靜,切勿活動,以防斷針向組織深部陷入。若殘斷部分針身仍顯露于體外時,可用鑷子將針起出。若斷端與皮膚相平時,可輕輕按壓針孔周圍,使斷針暴露體外,持鑷子將針起出。若斷針完全深入皮下,應使患者恢復原來體位,一般斷端可暴露體外。若沒有成功,則需外科手術取出。

    不良反應/事件

    (1)進針不熟練者,可能引起針刺疼痛。

    (2)出針后如未注意按壓,可能出現(xiàn)局部出血。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適宜技術推廣項目)

更多中藥材
  • ?抑郁癥是什么?過去常被稱為神經(jīng)衰弱,屬于輕度精神疾病?;颊叩那榫w會出現(xiàn)障礙,導致身心失衡,情緒會繼續(xù)抑郁,對事物失去興趣或動力,思想會變得消極,從而影響正常的社會生活。抑郁癥的定義是:患者持續(xù)兩周以上,有五個或五個以上既定的生理或心理癥狀......
  • 脾胃護理。中醫(yī)認為,脾胃是后天的基礎,是氣血生化的源泉。脾胃主要運輸水液。水分的產(chǎn)生不僅與脾胃密切相關,而且最容易對脾胃功能造成損害。因此,風濕病患者必須照顧好自己的脾胃,平時要避免暴飲暴食、嗜酒、吃辛辣、油膩、刺激等食物,尤其是貪涼喜冷。......
  • 夏天屬于火,與心相對應,所以夏天要注意心靈的調(diào)理?!端貑枴に臍庹{(diào)神大論》中指出:“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yǎng)長之道也”。意思是夏天要心平氣和,保持快樂快樂的心情,讓胸懷寬廣,精神飽滿。對待外界的東西要像含苞待......
  • 第一個提倡早上脈搏的是《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的“脈要精微”篇,其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jīng)脈未盛,絡脈調(diào)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边@段話的翻譯是:脈搏通常是在早上,此時人們沒有工作,陰氣沒有干擾,陽氣沒有消散,飲食......
  • 如果白天經(jīng)常出汗,稍有活動就會加重,稱為自汗,主要是由脾肺氣虛引起的。常表現(xiàn)為氣短乏力、身體疲勞、易感冒、面白少華,或伴有畏寒等癥狀。如果你在睡覺時出汗,醒來后停止,甚至弄濕衣服和被子,這被稱為盜汗,主要是由陰虛引起的。常伴有手腳熱、口干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