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高建忠 山西中醫(yī)學院第二中醫(yī)院 余暉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
案 例
趙某,男,57歲。2010年3月17日初診。
心下痞滿、吞酸、噯氣、納差1年余,纖維胃鏡檢查提示“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反流性食道炎”。經(jīng)中、西藥物治療效果欠佳。診見:心下痞滿,吞酸,噯氣,納差,口干喜飲,口苦,大便不成形,每日2~3次。無四逆。舌苔白,脈細弦。辨六經(jīng)屬少陽、太陰合病。辨方證屬小柴胡湯合《外臺》茯苓飲加烏賊骨、浙貝母方證。處方:柴胡12克,黃芩10克,清半夏15克,黨參10克,陳皮30克,枳實10克,茯苓12克,蒼術(shù)10克,烏賊骨10克,浙貝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大棗4枚。7劑,水煎服。
2010年3月24日二診:藥后心下痞滿、吞酸、噯氣減輕。上方去浙貝母,加砂仁6克,7劑,水煎服。
2010年3月31日三診:諸癥進一步減輕,納食仍然欠佳。舌苔白,脈細弦。上方去烏賊骨,7劑,水煎服。
上方服14劑,納食好,諸癥俱已,無不適,停藥。
體 會
心下痞滿,多因表邪未解,誤用下法,或中氣不足,痰濕郁熱蘊結(jié)所致?!秱摗分T瀉心湯為治療心下痞的常用方。而《外臺》茯苓飲方,多為時醫(yī)所不習用。
關(guān)于《外臺》茯苓飲方證
《外臺》茯苓飲方證出自《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附方:“《外臺》茯苓飲: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狈接绍蜍摺⑷藚?、白術(shù)、枳實、橘皮、生姜組成,用于中寒停飲所致心下痞滿(或胸滿、腹脹)、噯氣、納差者。馮世綸老師傳承其老師胡希恕經(jīng)驗,常以本方加清半夏治療心下痞滿屬中寒停飲者?!督庾x張仲景醫(yī)學》一書中指出:“本方加半夏則效尤捷,不問其吐水與否,若以心胸滿不能食為目的活用于胃炎、胃下垂以及潰瘍諸病,均有良驗?!北痉脚c旋覆代赭湯同屬治療太陰病方,書中指出二方的鑒別:“此與旋覆代赭湯均屬常用的治胃良方。本方證亦常有噫氣,但患者以噫氣為快,且大便多溏,與旋覆代赭湯證苦于噫氣不除、大便虛秘者顯異。”
本方與半夏瀉心湯同治心下痞滿。但本方用于里虛寒之太陰病,半夏瀉心湯用于上熱下寒、半表半里陰證之厥陰病,臨證不可不辨。
對本案辨證論治的梳理
心下痞滿,吞酸,噯氣,納差,結(jié)合舌苔白,大便不成形,可辨為太陰病之《外臺》茯苓飲加半夏方證。方中白術(shù)改用蒼術(shù),意在祛濕化飲。陳皮用30克,清半夏用15克,為馮世綸老師在本方中的常用劑量。除上述諸癥之外,尚有口干、口苦,結(jié)合噯氣,脈中見弦,考慮有半表半里之少陽郁熱,故合用小柴胡湯和解清熱。吞酸明顯,加用時方“烏貝散”(烏賊骨、浙貝母)意在制酸以治標。隨著癥狀緩減,漸減治標之藥,加用溫運太陰之砂仁。方證相合,服藥28劑而收全功。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高建忠 山西中醫(yī)學院第二中醫(yī)院 余暉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
案 例
趙某,男,57歲。2010年3月17日初診。
心下痞滿、吞酸、噯氣、納差1年余,纖維胃鏡檢查提示“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反流性食道炎”。經(jīng)中、西藥物治療效果欠佳。診見:心下痞滿,吞酸,噯氣,納差,口干喜飲,口苦,大便不成形,每日2~3次。無四逆。舌苔白,脈細弦。辨六經(jīng)屬少陽、太陰合病。辨方證屬小柴胡湯合《外臺》茯苓飲加烏賊骨、浙貝母方證。處方:柴胡12克,黃芩10克,清半夏15克,黨參10克,陳皮30克,枳實10克,茯苓12克,蒼術(shù)10克,烏賊骨10克,浙貝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大棗4枚。7劑,水煎服。
2010年3月24日二診:藥后心下痞滿、吞酸、噯氣減輕。上方去浙貝母,加砂仁6克,7劑,水煎服。
2010年3月31日三診:諸癥進一步減輕,納食仍然欠佳。舌苔白,脈細弦。上方去烏賊骨,7劑,水煎服。
上方服14劑,納食好,諸癥俱已,無不適,停藥。
體 會
心下痞滿,多因表邪未解,誤用下法,或中氣不足,痰濕郁熱蘊結(jié)所致?!秱摗分T瀉心湯為治療心下痞的常用方。而《外臺》茯苓飲方,多為時醫(yī)所不習用。
關(guān)于《外臺》茯苓飲方證
《外臺》茯苓飲方證出自《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附方:“《外臺》茯苓飲: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狈接绍蜍摺⑷藚?、白術(shù)、枳實、橘皮、生姜組成,用于中寒停飲所致心下痞滿(或胸滿、腹脹)、噯氣、納差者。馮世綸老師傳承其老師胡希恕經(jīng)驗,常以本方加清半夏治療心下痞滿屬中寒停飲者?!督庾x張仲景醫(yī)學》一書中指出:“本方加半夏則效尤捷,不問其吐水與否,若以心胸滿不能食為目的活用于胃炎、胃下垂以及潰瘍諸病,均有良驗?!北痉脚c旋覆代赭湯同屬治療太陰病方,書中指出二方的鑒別:“此與旋覆代赭湯均屬常用的治胃良方。本方證亦常有噫氣,但患者以噫氣為快,且大便多溏,與旋覆代赭湯證苦于噫氣不除、大便虛秘者顯異。”
本方與半夏瀉心湯同治心下痞滿。但本方用于里虛寒之太陰病,半夏瀉心湯用于上熱下寒、半表半里陰證之厥陰病,臨證不可不辨。
對本案辨證論治的梳理
心下痞滿,吞酸,噯氣,納差,結(jié)合舌苔白,大便不成形,可辨為太陰病之《外臺》茯苓飲加半夏方證。方中白術(shù)改用蒼術(shù),意在祛濕化飲。陳皮用30克,清半夏用15克,為馮世綸老師在本方中的常用劑量。除上述諸癥之外,尚有口干、口苦,結(jié)合噯氣,脈中見弦,考慮有半表半里之少陽郁熱,故合用小柴胡湯和解清熱。吞酸明顯,加用時方“烏貝散”(烏賊骨、浙貝母)意在制酸以治標。隨著癥狀緩減,漸減治標之藥,加用溫運太陰之砂仁。方證相合,服藥28劑而收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