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常學輝 孟毅 河南省中醫(yī)院腦病科
中風病是中老年常見病、多發(fā)病,臨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語言賽澀或失語、偏身麻木為主癥,并且具有起病急、變化快,如風邪善行數變的特點。相當于西醫(yī)學急性腦血管病?,F將中風病的非藥物療法及護理調攝論述如下:
針灸療法
一般在中風患者病情相對穩(wěn)定后,可給予針灸治療。運用以石學敏院士的醒腦開竅針刺法為基本針法的針灸三聯(lián)法,輔以常規(guī)毫針刺法,醒腦開竅、疏通經絡、補益肝腎?;杳圆∪艘M行針灸促醒,用30號針以雀啄手法。
醒腦開竅針刺法
主穴:內關、人中、三陰交。
輔穴:極泉、委中、尺澤。
操作方法:先刺雙側內關,直刺0.5~1寸,采用捻轉提插結合瀉法,施手法一分鐘;繼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濕潤或流淚為度;再刺三陰交,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呈45度角斜刺,進針1~1.5寸,用提插補法,使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度。極泉,原穴沿經下移1寸,避開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瀉法,以患側上肢抽動3次為度;尺澤,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瀉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動3次為度;委中,仰臥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瀉法,使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度。主穴輔穴均不留針。
肢體功能障礙的治療(常規(guī)毫針刺法)
中經絡
上肢: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內關、八邪等。
下肢:環(huán)跳、承扶、風市、血海、梁丘、陽陵泉、陰陵泉、太沖、委中、太沖、足三里、豐隆等。
操作:弛緩期手法以補為主,痙攣期手法平補平瀉。
若病人肌張力低下、肌力為0級,可配合背三針刺法。若出現肌張力增高或患者躁動不安,可選醒腦開竅針配合頭皮針(頭皮針取患肢對側運動區(qū))。手指握固加八邪、后溪;足內翻加丘墟、照海。
中臟腑
脫證取穴:關元、足三里、施大艾柱隔姜灸,神闕隔鹽灸。
閉證取穴:水溝、十二井、太沖、豐隆、勞宮等。
語言功能障礙的治療
醒腦開竅針配合頭皮針、舌針。頭皮針分別取言語1區(qū)(運動性失語)、言語2區(qū)(命名性失語)、言語3區(qū)(感覺性失語);舌針取金津、玉液、啞門,海泉點刺放血,上廉泉、夾廉泉(電針)。
吞咽功能障礙的治療
醒腦開竅針配合頭皮針,頭皮針取平衡區(qū);另取風池、完骨、天柱、翳風并點刺咽后壁出血。
認知障礙的治療
醒腦開竅針法配合背三針法。背三針法主取督脈,以芒針皮下透刺三組穴位,長強透命門、命門透至陽、至陽透大椎,不留針。
推拿療法
半身不遂:取穴:天宗、肝俞、膽俞、膈俞、腎俞、環(huán)跳、陽陵、委中、承山、膝眼、解溪、尺澤、曲池、手三里、合谷等。手法:按法、揉法、搓法、擦法等。
肩手綜合征:取穴:合谷、曲池、缺盆、肩髃、肩貞、肩井、天宗。手法:一指禪推、點、按、拿、扳、撥伸、搖、抖、搓。
護理調攝
一般護理常規(guī):病情急重者,應保持安靜、臥床休息,避免長途搬動。進行必要處理時,動作要輕,盡量減少或避免振動。嚴格控制探視,禁止打擾病人。昏迷患者取臥位或頭部側轉,有假牙者須取出,同時松解衣領。保持二便通暢,尿潴留或尿失禁時宜留置導尿,必要時行膀胱沖洗。大便秘結者用通便靈膠囊口服,或番瀉葉開水泡服,或中藥大承氣湯灌腸。
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理口腔內的分泌物和嘔吐物,取出義齒,頭偏向一側,防止窒息并做好吸痰的準備。痰多而咳嗽困難者勤翻身拍背,應用超聲霧化以利于痰液排出,屬痰熱證者可給予鮮竹瀝清熱化痰,同時備氣管切開包,必要時氣管切開。
口腔護理:每日以銀花甘草液口腔護理1~2次。有假牙的病人,飯后及睡前將假牙取下,刷洗干凈后放在清水中浸泡。中臟腑脫證口張者,用生理鹽水紗布覆蓋口腔。如口噤不開可用開口器以烏梅、南星研末擦舌。有舌后墜者可應用舌鉗。
皮膚護理:床鋪要保持清潔、平整、干燥、無碎屑,有大小便失禁、嘔吐及汗出較多等情況者應及時擦洗干凈,被服隨濕隨換,尿失禁者可給予留置導尿,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臥床患者每隔2~4小時翻身、拍背一次,也可應用氣墊床,受壓部位及骨骼隆突處給予紅花油或梔子酒局部按摩以活血通絡,促進氣血流通。
飲食護理:飲食宜清淡,吞咽困難或昏迷者,視病情鼻飼。給予低脂、低鹽、低糖、高維生素飲食,多食豆制品、銀耳、黑木耳、蘑菇、芹菜、洋蔥、魚類、草莓、山楂、核桃等,禁煙酒及肥甘辛辣之品。有飲水嗆咳、吞咽困難者,給予流質或半流質小口慢慢喂下,必要時給予鼻飼,防止飲食嗆咳,誘發(fā)墜積性肺炎。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常學輝 孟毅 河南省中醫(yī)院腦病科
中風病是中老年常見病、多發(fā)病,臨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語言賽澀或失語、偏身麻木為主癥,并且具有起病急、變化快,如風邪善行數變的特點。相當于西醫(yī)學急性腦血管病?,F將中風病的非藥物療法及護理調攝論述如下:
針灸療法
一般在中風患者病情相對穩(wěn)定后,可給予針灸治療。運用以石學敏院士的醒腦開竅針刺法為基本針法的針灸三聯(lián)法,輔以常規(guī)毫針刺法,醒腦開竅、疏通經絡、補益肝腎?;杳圆∪艘M行針灸促醒,用30號針以雀啄手法。
醒腦開竅針刺法
主穴:內關、人中、三陰交。
輔穴:極泉、委中、尺澤。
操作方法:先刺雙側內關,直刺0.5~1寸,采用捻轉提插結合瀉法,施手法一分鐘;繼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濕潤或流淚為度;再刺三陰交,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呈45度角斜刺,進針1~1.5寸,用提插補法,使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度。極泉,原穴沿經下移1寸,避開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瀉法,以患側上肢抽動3次為度;尺澤,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瀉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動3次為度;委中,仰臥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瀉法,使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度。主穴輔穴均不留針。
肢體功能障礙的治療(常規(guī)毫針刺法)
中經絡
上肢: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內關、八邪等。
下肢:環(huán)跳、承扶、風市、血海、梁丘、陽陵泉、陰陵泉、太沖、委中、太沖、足三里、豐隆等。
操作:弛緩期手法以補為主,痙攣期手法平補平瀉。
若病人肌張力低下、肌力為0級,可配合背三針刺法。若出現肌張力增高或患者躁動不安,可選醒腦開竅針配合頭皮針(頭皮針取患肢對側運動區(qū))。手指握固加八邪、后溪;足內翻加丘墟、照海。
中臟腑
脫證取穴:關元、足三里、施大艾柱隔姜灸,神闕隔鹽灸。
閉證取穴:水溝、十二井、太沖、豐隆、勞宮等。
語言功能障礙的治療
醒腦開竅針配合頭皮針、舌針。頭皮針分別取言語1區(qū)(運動性失語)、言語2區(qū)(命名性失語)、言語3區(qū)(感覺性失語);舌針取金津、玉液、啞門,海泉點刺放血,上廉泉、夾廉泉(電針)。
吞咽功能障礙的治療
醒腦開竅針配合頭皮針,頭皮針取平衡區(qū);另取風池、完骨、天柱、翳風并點刺咽后壁出血。
認知障礙的治療
醒腦開竅針法配合背三針法。背三針法主取督脈,以芒針皮下透刺三組穴位,長強透命門、命門透至陽、至陽透大椎,不留針。
推拿療法
半身不遂:取穴:天宗、肝俞、膽俞、膈俞、腎俞、環(huán)跳、陽陵、委中、承山、膝眼、解溪、尺澤、曲池、手三里、合谷等。手法:按法、揉法、搓法、擦法等。
肩手綜合征:取穴:合谷、曲池、缺盆、肩髃、肩貞、肩井、天宗。手法:一指禪推、點、按、拿、扳、撥伸、搖、抖、搓。
護理調攝
一般護理常規(guī):病情急重者,應保持安靜、臥床休息,避免長途搬動。進行必要處理時,動作要輕,盡量減少或避免振動。嚴格控制探視,禁止打擾病人。昏迷患者取臥位或頭部側轉,有假牙者須取出,同時松解衣領。保持二便通暢,尿潴留或尿失禁時宜留置導尿,必要時行膀胱沖洗。大便秘結者用通便靈膠囊口服,或番瀉葉開水泡服,或中藥大承氣湯灌腸。
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理口腔內的分泌物和嘔吐物,取出義齒,頭偏向一側,防止窒息并做好吸痰的準備。痰多而咳嗽困難者勤翻身拍背,應用超聲霧化以利于痰液排出,屬痰熱證者可給予鮮竹瀝清熱化痰,同時備氣管切開包,必要時氣管切開。
口腔護理:每日以銀花甘草液口腔護理1~2次。有假牙的病人,飯后及睡前將假牙取下,刷洗干凈后放在清水中浸泡。中臟腑脫證口張者,用生理鹽水紗布覆蓋口腔。如口噤不開可用開口器以烏梅、南星研末擦舌。有舌后墜者可應用舌鉗。
皮膚護理:床鋪要保持清潔、平整、干燥、無碎屑,有大小便失禁、嘔吐及汗出較多等情況者應及時擦洗干凈,被服隨濕隨換,尿失禁者可給予留置導尿,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臥床患者每隔2~4小時翻身、拍背一次,也可應用氣墊床,受壓部位及骨骼隆突處給予紅花油或梔子酒局部按摩以活血通絡,促進氣血流通。
飲食護理:飲食宜清淡,吞咽困難或昏迷者,視病情鼻飼。給予低脂、低鹽、低糖、高維生素飲食,多食豆制品、銀耳、黑木耳、蘑菇、芹菜、洋蔥、魚類、草莓、山楂、核桃等,禁煙酒及肥甘辛辣之品。有飲水嗆咳、吞咽困難者,給予流質或半流質小口慢慢喂下,必要時給予鼻飼,防止飲食嗆咳,誘發(fā)墜積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