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劉蕊潔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危北海教授是我國著名中西醫(yī)結合專家,擅長治療各種消化系統(tǒng)疾病。筆者在跟隨危北海學習過程中,曾見其從肺脾入手,治療一結核性發(fā)熱患者,療效良好。
患者楊某,男,16歲。2010年12月11日來診?;颊?年前發(fā)現(xiàn)“肺結核”后休學,來診時仍口服異煙肼、乙胺丁醇抗癆,多次復查肝功,ALT增高,B超顯示門靜脈高壓??紤]為抗癆藥物副作用引起?;颊甙肽昵俺霈F(xiàn)低熱,晨起測體溫37.3℃左右,午后體溫升高可至38℃,后半夜汗出熱退??滔掳Y見發(fā)熱,身躁熱,體溫37.3℃,惡寒,多汗身黏,口中發(fā)黏,口干,唇紅而干,顴紅,虛煩,神怯,語聲低微,納谷不馨,便干,排泄不暢,小便色黃量少,舌紅苔黃,脈細不任重按。危北海認為該患者長期患慢性消耗性疾病,耗傷肺陰,日久妨礙脾胃運化,元氣虧虛則陰火乘之,故見肺陰與中氣俱虛之象,遂辨證為肺脾不足,氣陰兩虛證,處方:生黃芪30克,太子參30克,白術30克,升麻9克,醋柴胡8克,地骨皮30克,白薇9克,青蒿9克,生地20克,知母15克,丹參20克,川芎15克,浮小麥30克,煅龍牡(各)15克,當歸20克,赤白芍(各)15克,雞血藤30克,炙鱉甲15克,蓮子心15克,葛根30克,百合30克,地龍15克,僵蠶15克,黃芩15克,甘草10克,三七粉(沖)3克。7劑,水煎服。
2010年12月18日二診:訴進上藥2劑后微汗出,時感身躁熱,體溫恢復正常,納增,但食后胃脹,遇冷大便不成形,舌中后部苔薄黃,脈細,加蓽茇8克,雞內金20克,生山楂20克溫運中焦。7劑,水煎服。
2011年1月22日三診:患者服上藥后精神好轉,每頓可進食2兩主食,遂自行停藥。3天前因室外打籃球汗出當風,出現(xiàn)發(fā)熱惡寒,自服感冒沖劑后出現(xiàn)咳嗽??淘\:體溫37.2℃,流黃涕,咳黃痰,舌尖紅苔薄黃,脈浮弦。危北海認為此乃素體陰虛之人感風寒而入里化熱,出現(xiàn)痰熱犯肺的癥狀。處方:炙麻黃3克,杏仁6克,浙貝12克,桑白皮9克,夏枯草15克,蒲公英9克,苦參9克,生黃芪30克,太子參30克,白術15克,茯苓30克,丹參15克,川芎9克,當歸20克,赤白芍(各)15克,炙鱉甲9克,葛根20克,百合20克,雞內金15克,生山楂15克,甘草9克,三七粉(沖)3克。7劑,水煎服。
2周后患者復診,訴服前藥5劑后癥狀均緩解,遂繼以保肝為目的口服中藥治療。
按:該患者三次就診,危北海用藥各有偏重,均能斐然見效,在于對病機的精準把握。其遣方用藥,充分體現(xiàn)出先賢東垣先生甘溫除熱,健運脾陽,發(fā)散陰火的學術思想,以及對于內傷、外感發(fā)熱的鑒別方法。
初診時患者出現(xiàn)低熱、惡寒及身燥口黏等癥狀,此處之發(fā)熱,如東垣在《辨寒熱》中所言“是熱也,非表傷寒邪、皮毛發(fā)熱也,乃腎間受脾胃下流之濕氣,閉塞其下,致陰火上沖,作蒸蒸而燥熱”;是寒也,則如《辨陰證陽證》中所論“內傷飲食,則亦惡寒,是榮衛(wèi)失守,皮膚間無陽以滋養(yǎng),不能任風寒也”。據(jù)此,則“唯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飲食勞倦論》)。故危北海以補中益氣湯為基礎,結合患者陰虛體質,合入青蒿鱉甲湯化裁養(yǎng)陰除煩,再加入蓮子心、百合、黃芩,以清因脾胃虛衰,元氣不足而獨亢之“心火”,即東垣所謂之“陰火”。
二診患者體溫如常,諸癥緩解,惟見中焦虛寒之象,遂在鞏固療效的基礎上加蓽茇、雞內金、生山楂溫運脾胃。
三診時患者再次出現(xiàn)低熱,但伴有流涕、咳痰,然危北海認為此乃虛人外感所致,故在益氣養(yǎng)陰的基礎上加入清宣肺熱、驅邪外出之藥。然而,此次亦見低熱、惡寒、舌紅苔薄黃等與初診相類似癥狀,何故與初診方藥迥然?在《內傷外感辨惑論·辨口鼻》中東垣指出:“若飲食勞役所傷,其外癥必顯在口,必口失谷味,必腹中不和,必不欲多言,縱勉強對答,聲必怯弱,口沃沫多唾……外傷風寒,則其外癥必顯在鼻,鼻氣不利,聲重濁不清利,其言壅塞,氣盛有力,而口中必和?!眱葌c外感發(fā)熱有諸多相似之處,臨證還需詳細追問病史,四診合參仔細辨證。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劉蕊潔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危北海教授是我國著名中西醫(yī)結合專家,擅長治療各種消化系統(tǒng)疾病。筆者在跟隨危北海學習過程中,曾見其從肺脾入手,治療一結核性發(fā)熱患者,療效良好。
患者楊某,男,16歲。2010年12月11日來診?;颊?年前發(fā)現(xiàn)“肺結核”后休學,來診時仍口服異煙肼、乙胺丁醇抗癆,多次復查肝功,ALT增高,B超顯示門靜脈高壓??紤]為抗癆藥物副作用引起?;颊甙肽昵俺霈F(xiàn)低熱,晨起測體溫37.3℃左右,午后體溫升高可至38℃,后半夜汗出熱退??滔掳Y見發(fā)熱,身躁熱,體溫37.3℃,惡寒,多汗身黏,口中發(fā)黏,口干,唇紅而干,顴紅,虛煩,神怯,語聲低微,納谷不馨,便干,排泄不暢,小便色黃量少,舌紅苔黃,脈細不任重按。危北海認為該患者長期患慢性消耗性疾病,耗傷肺陰,日久妨礙脾胃運化,元氣虧虛則陰火乘之,故見肺陰與中氣俱虛之象,遂辨證為肺脾不足,氣陰兩虛證,處方:生黃芪30克,太子參30克,白術30克,升麻9克,醋柴胡8克,地骨皮30克,白薇9克,青蒿9克,生地20克,知母15克,丹參20克,川芎15克,浮小麥30克,煅龍牡(各)15克,當歸20克,赤白芍(各)15克,雞血藤30克,炙鱉甲15克,蓮子心15克,葛根30克,百合30克,地龍15克,僵蠶15克,黃芩15克,甘草10克,三七粉(沖)3克。7劑,水煎服。
2010年12月18日二診:訴進上藥2劑后微汗出,時感身躁熱,體溫恢復正常,納增,但食后胃脹,遇冷大便不成形,舌中后部苔薄黃,脈細,加蓽茇8克,雞內金20克,生山楂20克溫運中焦。7劑,水煎服。
2011年1月22日三診:患者服上藥后精神好轉,每頓可進食2兩主食,遂自行停藥。3天前因室外打籃球汗出當風,出現(xiàn)發(fā)熱惡寒,自服感冒沖劑后出現(xiàn)咳嗽??淘\:體溫37.2℃,流黃涕,咳黃痰,舌尖紅苔薄黃,脈浮弦。危北海認為此乃素體陰虛之人感風寒而入里化熱,出現(xiàn)痰熱犯肺的癥狀。處方:炙麻黃3克,杏仁6克,浙貝12克,桑白皮9克,夏枯草15克,蒲公英9克,苦參9克,生黃芪30克,太子參30克,白術15克,茯苓30克,丹參15克,川芎9克,當歸20克,赤白芍(各)15克,炙鱉甲9克,葛根20克,百合20克,雞內金15克,生山楂15克,甘草9克,三七粉(沖)3克。7劑,水煎服。
2周后患者復診,訴服前藥5劑后癥狀均緩解,遂繼以保肝為目的口服中藥治療。
按:該患者三次就診,危北海用藥各有偏重,均能斐然見效,在于對病機的精準把握。其遣方用藥,充分體現(xiàn)出先賢東垣先生甘溫除熱,健運脾陽,發(fā)散陰火的學術思想,以及對于內傷、外感發(fā)熱的鑒別方法。
初診時患者出現(xiàn)低熱、惡寒及身燥口黏等癥狀,此處之發(fā)熱,如東垣在《辨寒熱》中所言“是熱也,非表傷寒邪、皮毛發(fā)熱也,乃腎間受脾胃下流之濕氣,閉塞其下,致陰火上沖,作蒸蒸而燥熱”;是寒也,則如《辨陰證陽證》中所論“內傷飲食,則亦惡寒,是榮衛(wèi)失守,皮膚間無陽以滋養(yǎng),不能任風寒也”。據(jù)此,則“唯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飲食勞倦論》)。故危北海以補中益氣湯為基礎,結合患者陰虛體質,合入青蒿鱉甲湯化裁養(yǎng)陰除煩,再加入蓮子心、百合、黃芩,以清因脾胃虛衰,元氣不足而獨亢之“心火”,即東垣所謂之“陰火”。
二診患者體溫如常,諸癥緩解,惟見中焦虛寒之象,遂在鞏固療效的基礎上加蓽茇、雞內金、生山楂溫運脾胃。
三診時患者再次出現(xiàn)低熱,但伴有流涕、咳痰,然危北海認為此乃虛人外感所致,故在益氣養(yǎng)陰的基礎上加入清宣肺熱、驅邪外出之藥。然而,此次亦見低熱、惡寒、舌紅苔薄黃等與初診相類似癥狀,何故與初診方藥迥然?在《內傷外感辨惑論·辨口鼻》中東垣指出:“若飲食勞役所傷,其外癥必顯在口,必口失谷味,必腹中不和,必不欲多言,縱勉強對答,聲必怯弱,口沃沫多唾……外傷風寒,則其外癥必顯在鼻,鼻氣不利,聲重濁不清利,其言壅塞,氣盛有力,而口中必和?!眱葌c外感發(fā)熱有諸多相似之處,臨證還需詳細追問病史,四診合參仔細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