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人參、甘草(炙)、肉桂(去粗皮),各一兩。半夏(湯洗七遍.切片.焙干)五兩。
上為粗末,入半夏令勻。
治虛冷上氣,及寒氣、熱氣、怒氣、恚氣、喜氣、憂氣、愁氣,內(nèi)結(jié)積聚,堅牢如杯,心腹絞痛,不能飲食,時發(fā)時止,發(fā)即欲死,此藥主之。
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入生姜三片,煎七分,去滓,稍熱服,食前。
半夏15克 人參 生姜 桂心 甘草各3克
上五味,咬咀。
治七情六氣郁結(jié),內(nèi)生積聚,堅牢如杯,心腹絞痛,不能飲食,時發(fā)時止,發(fā)即欲死。
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一日二次。
大七氣湯(《重訂嚴(yán)氏濟生方》)。
京三棱 蓬莪術(shù) 青橘皮 香附子(去毛)陳桔皮(洗)桔梗 藿香葉 桂心 益智各45克 甘草(炙)9克 (胡氏《經(jīng)效方》有沉香15克,無陳橘皮)
上藥為散。
治七情相干,氣道壅滯,致成六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fā)作有時,心腹疼痛,攻刺腰脅,上氣窒塞,喘咳滿悶,小腹膜脹,大小便不利,或復(fù)泄瀉,淋瀝無度。
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2片,大棗2枚,煎至150毫升,空腹時溫服。
丁夏(湯洗)150克 厚樸(姜制)桂心各90克 茯苓 白芍藥各120克 紫蘇葉 橘皮各60克 人參30克
上藥銼散。
治情志不遂,腸胃不和,吐利交作,惡寒發(fā)熱,頭目眩暈,胸脘痞滿,咽塞不利。
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7片,大棗1個,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時服。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人參、甘草(炙)、肉桂(去粗皮),各一兩。半夏(湯洗七遍.切片.焙干)五兩。
炮制上為粗末,入半夏令勻。
功能主治治虛冷上氣,及寒氣、熱氣、怒氣、恚氣、喜氣、憂氣、愁氣,內(nèi)結(jié)積聚,堅牢如杯,心腹絞痛,不能飲食,時發(fā)時止,發(fā)即欲死,此藥主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入生姜三片,煎七分,去滓,稍熱服,食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備急干金要方》卷十七:七氣湯處方半夏15克 人參 生姜 桂心 甘草各3克
制法上五味,咬咀。
功能主治治七情六氣郁結(jié),內(nèi)生積聚,堅牢如杯,心腹絞痛,不能飲食,時發(fā)時止,發(fā)即欲死。
用法用量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一日二次。
摘錄《備急干金要方》卷十七《全生指迷方》卷二:七氣湯別名大七氣湯(《重訂嚴(yán)氏濟生方》)。
處方京三棱 蓬莪術(shù) 青橘皮 香附子(去毛)陳桔皮(洗)桔梗 藿香葉 桂心 益智各45克 甘草(炙)9克 (胡氏《經(jīng)效方》有沉香15克,無陳橘皮)
制法上藥為散。
功能主治治七情相干,氣道壅滯,致成六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fā)作有時,心腹疼痛,攻刺腰脅,上氣窒塞,喘咳滿悶,小腹膜脹,大小便不利,或復(fù)泄瀉,淋瀝無度。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2片,大棗2枚,煎至150毫升,空腹時溫服。
摘錄《全生指迷方》卷二《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七氣湯處方丁夏(湯洗)150克 厚樸(姜制)桂心各90克 茯苓 白芍藥各120克 紫蘇葉 橘皮各60克 人參30克
制法上藥銼散。
功能主治治情志不遂,腸胃不和,吐利交作,惡寒發(fā)熱,頭目眩暈,胸脘痞滿,咽塞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7片,大棗1個,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時服。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