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聚葉虎耳草

    拼音注音Jù Yè Hǔ ěr Cǎo別名

    松蒂

    英文名all-grass of Fascicleleaf Rockfoil出處

    始載于《甘肅中草藥手冊》。

    來源

    藥材基源:為虎耳草科植物聚葉虎耳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xifraga confertifolia Engl et lrmsch.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000-4000m的高山草甸和石隙。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肅、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聚葉虎耳草 多年生草本,高4-10.5cm。叢生。莖紫紅色,密被腺毛,基部具較小的蓮座葉叢;葉片肉質(zhì),橢圓形至匙狀長圓形,長3-5mm,寬1-1.6mm,先端具軟骨質(zhì)短尖頭,兩面無毛或背面疏生剛毛,邊緣具剛毛狀睫毛;莖生葉肉質(zhì),較密,以中部者較大,向上、向下漸變小,長圓形、披針形至線形,先端爭急尖具短尖頭,下部者,兩面和邊緣均具腺毛;中部以上者,腹面無毛,背面和邊緣具腺毛。多歧聚傘花序,具花2-12朵,或單花生于莖頂;花梗被褐色腺毛;萼片卵形,3脈于先端不匯合;花瓣黃色,下部具橙色斑點,近長圓形至狹卵形,基部狹縮成爪,3脈,基部側(cè)脈旁具2痂體;花絲鉆形;子房近上位,卵球形至倒卵球形,花柱2?;ā⒐?-9月。

    歸經(jīng)

    入心、肝、膽三經(jīng)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主發(fā)熱,瘡癰腫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9g。

    各家論述

    《甘肅中草藥手冊》:用于癰毒發(fā)燒、膽囊炎。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ā Jiāo Tóu別名芭蕉、牙蕉、板蕉來源芭蕉科芭蕉屬植物芭蕉Musa basjoo Sieb et Zucc.,以根、莖和花入藥。根及莖四季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夏秋采花蕾,多鮮用。性味淡,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涼血......
  • 《中藥大辭典》:芭蕉子拼音注音Bā Jiāo Zǐ出處《食療本草》來源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種子。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芭蕉根“條。性味子生食:大寒;仁:性寒。注意子生食發(fā)冷病。功能主治子生食,止渴潤肺。蒸熟暴之令口開,春取仁,食之,通血脈,填骨髓......
  • 《中藥大辭典》:芭蕉根拼音注音Bā Jiāo Gēn別名芭蕉頭(《分類草藥性》)。出處《日華子本草》來源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根莖。全年可采。生境分布多栽培于庭園及農(nóng)舍附近。分布山東以至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原形態(tài)芭蕉(《漢書》文穎注),又名:巴且......
  • 《中藥大辭典》:芭蕉油拼音注音Bā Jiāo Yóu別名芭蕉汁(《衛(wèi)生雜興》),芭蕉樹水(《中級醫(yī)刊》(5):57,1959)。出處《日華子本草》來源為芭蕉科植物芭蕉莖中的液汁。于莖干近根部切一直徑約5厘米的小孔,即有灰黑色之液汁滲出,插以......
  • 《中藥大辭典》:芭蕉花拼音注音Bā Jiāo Huā出處《日華子本草》來源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花蕾或花。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芭蕉根“條。性味甘談微辛,涼。①《滇南本草》:“性溫,味酸咸?!阿凇督鞑菟帯罚骸靶詻?,味淡。“③《貴州草藥》:“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