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高山大戟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uphorbia stracheyi Boiss.
采收和儲藏:春初或秋末采挖,除去殘莖及須根,洗凈,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500-5400m的高山草甸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云南、西藏。
高山大戟 多年生草本,高5-10cm。上部被白色卷曲微柔毛;莖基部被膜質(zhì)鱗片;自基部分枝,分枝鋪散或上升。葉互生;柄極短;葉片橢圓形或倒卵形,綠色帶紫,長0.5-1.2cm,寬0.3-0.7cm,先端鈍圓或急尖,基部楔形;花序基部的葉3-4枚輪生,菱狀圓形或倒卵形,長0.5-0.8cm,寬0.3-0.8cm。總苞半球狀;腺體5枚,橫長圓形,花柱基部連合,先端多少頭狀而全緣。蒴果球形,直徑約3mm,具細顆粒;種子光滑,種阜凸起?;ü?-9月。
肝;脾經(jīng)
味微甘;性寒
祛濕;止癢;生肌。主癬疾;黃水瘡
外用:適量,搗敷。
《新華本草綱要》:根入藥,用于止血、止痛、生肌。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來源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高山大戟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uphorbia stracheyi Boiss.
采收和儲藏:春初或秋末采挖,除去殘莖及須根,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500-5400m的高山草甸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云南、西藏。
原形態(tài)高山大戟 多年生草本,高5-10cm。上部被白色卷曲微柔毛;莖基部被膜質(zhì)鱗片;自基部分枝,分枝鋪散或上升。葉互生;柄極短;葉片橢圓形或倒卵形,綠色帶紫,長0.5-1.2cm,寬0.3-0.7cm,先端鈍圓或急尖,基部楔形;花序基部的葉3-4枚輪生,菱狀圓形或倒卵形,長0.5-0.8cm,寬0.3-0.8cm。總苞半球狀;腺體5枚,橫長圓形,花柱基部連合,先端多少頭狀而全緣。蒴果球形,直徑約3mm,具細顆粒;種子光滑,種阜凸起?;ü?-9月。
歸經(jīng)肝;脾經(jīng)
性味味微甘;性寒
功能主治祛濕;止癢;生肌。主癬疾;黃水瘡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入藥,用于止血、止痛、生肌。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