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毒魚藤

    《中藥大辭典》:毒魚藤拼音注音Dú Yú Ténɡ別名

    白藥根、雷公藤蹄(《嶺南草藥志》)。

    出處

    《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

    為豆科植物毛蕊雞血藤根、莖、葉。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半蔭蔽的疏林中或溪畔的灌叢中。分布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攀援灌木。莖有縱,紋和皮孔,嫩枝被柔毛。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小葉9~11,倒卵形、卵形或長橢圓形,長5~16厘米,寬3~6.5厘米,先端鈍圓或微凹,基部楔形或鈍,上面無毛,下面被黃色或褐色柔毛。總狀花序腋生,有時(shí)為頂生的圓錐花序,長10~25厘米,被黃褐色柔毛;花長1.5厘米,花梗和萼片被黃褐色柔毛;花冠粉紅色,旗瓣背面被金黃色茸毛,基部無胼胝狀附屬物,翼瓣基部兩側(cè)有短耳,與龍骨瓣背面各被長硬毛一束;雄蕊一束;雌蕊密被柔毛。莢果長橢圓形,長5~9厘米,近無毛。花期5~7月。

    性味

    味苦,有大毒。

    注意

    不可內(nèi)服。

    功能主治

    殺蟲止癢,逐濕痹。

    用法用量

    外用。

    復(fù)方

    ①治游走性關(guān)節(jié)炎:(毒)魚藤五錢,南天仙子(進(jìn)口品種)適量。共研末,先將(毒)魚藤以開水一杯浸漬,后入天仙子粉,即成糊狀,敷于患處。

    ②治濕癩:(毒)魚藤二兩,白醋四兩。上藥煎水,每日洗一次,連洗二日。(性味以下出《嶺南草藥志》)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毒魚藤拼音注音Dú Yú Ténɡ別名

    白藥根、雷公藤蹄。

    英文名Root or stem of Hairypetal Millettia出處

    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中南魚藤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erris fordii Oliv.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莖、葉,莖切片曬干;葉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或溪邊灌叢中或疏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中南魚藤 藤本。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長15-28cm;小葉5-7,革質(zhì),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4-12cm,寬2-5cm,先端短尾狀或漸尖,基部圓形,兩面無毛。圓錐花序腋生,序軸及花梗均被棕色短硬毛;小苞片,鉆形,具毛;花萼淺杯狀,萼齒5,三角形,極短,有棕色短柔毛;花冠白色,旗瓣有短爪,翼瓣一側(cè)有耳,龍骨瓣與翼瓣近等長,基部具尖耳;雄蕊10,單體;子房無柄,有黃色長柔毛。莢果長圓形,扁平,長4-9cm,寬約1.5cm,無毛,兩側(cè)有狹翅,種子1-4顆?;ㄆ?月,果期9-11月。

    性狀

    性狀鑒別 藤莖圓柱形,表面粗糙,折斷面木部占大部分。完整葉為羽狀復(fù)葉,小葉5-7片,小葉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4-12cm,寬2-5cm,先端短尾狀而稍鈍,基部楔圓形,全緣。黃綠色,兩面均光滑,近革質(zhì)。氣微。

    歸經(jīng)

    脾經(jīng)

    性味

    苦;平;有毒

    注意

    不可內(nèi)服。

    功能主治

    解毒殺蟲。主瘡毒;皮炎;皮膚濕疹;跌打腫痛;關(guān)節(jié)疼痛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末敷。

    復(fù)方

    ①治游走性關(guān)節(jié)炎:(毒)魚藤五錢,南天仙子(進(jìn)口品種)適量。共研末,先將(毒)魚藤以開水一杯浸漬,后入天仙子粉,即成蝴狀,敷于患處。②治濕癩:(毒)魚藤二兩,白醋四兩。上藥煎水,每日洗一次,連洗二日。(《嶺南草藥志》)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刺玫花拼音注音Cì Méi Huā出處《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的花。功能主治治月經(jīng)過多。用法用量刺玫花3~6朵,煎水服。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刺玫花拼音注音Cì Méi Huā英文名Flower......
  • 別名乳蠶、小刺瓜、野苦瓜來源蘿藦科牛皮消屬植物刺瓜Cynan chum corymbosum Wight [Cyathella corymbosa (Wight) Tsiang et Zhang],以全草入藥。全年可采,曬干。性味甘、淡,平......
  • 《中藥大辭典》:刺瓜米草拼音注音Cì Guā Mǐ Cǎo別名刺梭羅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刺瓜米草的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陰山巖縫。分布云南、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灌木,莖枝均具針刺。葉互生,硬革質(zhì),有柄,葉片長橢圓形,長1.2~2......
  • 拼音注音Cì Gài Cǎo別名大刺蓋出處《四川常用中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羅平薊的根。秋季采根,曬干。生境分布生于路旁草叢中向陽處。分布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達(dá)1.5米。根粗壯,須根白色。莖直立,具明顯縱棱槽,疏生卷曲的細(xì)柔毛。葉互......
  •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石榴拼音注音Cì Shí Liu別名山石榴來源薔薇科薔薇屬植物峨眉薔薇Rosa omeiensis Rolfe,以果入藥。果成熟時(shí)采,去果柄及宿萼,曬干。性味微酸、苦,平。功能主治止血,止痢。用于吐血,衄血,崩漏,白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