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臭黃荊葉

    《中藥大辭典》:臭黃荊葉拼音注音Chòu Huánɡ Jīnɡ Yè出處

    《分類草藥性》

    來源

    為馬鞭草科植物臭黃荊,4~7月采。

    功能主治

    ①《分類草藥性》:"涂瘡生肌。"

    ②《重慶草藥》:"解毒。敷對口瘡或其他毒瘡。"

    用法用量

    外用:開水浸泡,搗絨涂。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臭黃荊葉拼音注音Chòu Huánɡ Jīnɡ Yè英文名Leaf of Privet-lide Premna出處

    出自《分類草藥性》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臭黃荊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

    采收和儲藏:4-7月采收,洗凈,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長于海拔500-1000m的山坡林中或林緣。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四川、貴州。

    原形態(tài)

    臭黃荊,灌木,植株高1-3m。多分枝,細(xì)弱,幼時有短柔毛,老時無毛。單葉對生;有短柄或近無柄;葉片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1.5-8cm,寬1-3cm,基部楔形,全緣或中部有3-5鈍齒,先端急尖至尾狀尖,兩面疏生柔毛,背面有紫紅色腺點(diǎn)。聚傘花序頂生,呈圓錐花序狀,被柔毛,長3.5-6cm,寬2-3cm;花萼杯狀,長約2mm,5淺裂,裂片長約1mm,圓形或三角形;花冠黃色,長3-5mm,兩面均被茸毛和黃色腺點(diǎn),先端4裂,略呈二唇形,上唇1裂片寬,先端截平或微凹,下唇3裂片稍不相等;雄蕊4,2枚稍長;子房無毛,上部有黃色腺點(diǎn)。核果倒卵球形,長2.5-5mm,寬2.5-4mm?;?、果期5-7月。

    歸經(jīng)

    心;肝二經(jīng)

    性味

    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

    解毒消腫。主癰腫疔毒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浸洗。

    各家論述

    1.《分類草藥性》:涂瘡生肌。

    2.《重慶草藥》:解毒。敷對口瘡或其他毒瘡。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別名野薔薇來源薔薇科白殘花Rosa multiflora Thunb. var. cathayensis Rehd. et Wils.,以花、根入藥。生境分布華東。性味苦、澀,寒。功能主治花:清暑熱,化濕濁,順氣和胃。主治暑熱胸悶,口渴,嘔......
  • 《中藥大辭典》:白毛夏枯草拼音注音Bái Máo Xià Kū Cǎo別名金瘡小草(《本草拾遺》),雪里青、土犀角(《綱目拾遺》),見血青、白頭翁、筋骨草、石灰菜、紫背金盤、破血丹(《植物名實(shí)圖考》),退血草、散血草(《分類草藥性》,伏地筋......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毛委陵菜別名熱干巴[蒙名]來源薔薇科白毛委陵菜Potentilla conferta Bunge,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內(nèi)蒙古。性味苦、酸,涼。功能主治清熱,涼血,止血。主治子宮功能性出血。鼻衄。用法用量配方用,1~2錢。......
  • 拼音注音Bái Máo Cǎo別名伏地蜈蚣草(《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出處《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來源為紫草科植物紫筒草的全草。夏季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于草原、沙漠地區(qū)的固定沙地、山坡、沙質(zhì)地。分布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陜西等地。原形態(tài)......
  • 《中藥大辭典》:白毛藤拼音注音Bái Máo Ténɡ別名苻(《爾雅》),蜀羊泉、谷菜(《本經(jīng)》),鬼目草(《爾雅》郭璞注),白草(《別錄》),排風(fēng)、白幕(《本草拾遺》),鬼目菜(《吳志》),天燈籠、和尚頭草(《綱目拾遺》),望冬紅、酸尖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