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方》 諸煎

    作者: 朱梓

    梅湯煎

    取熟楊梅。于瓦器內(nèi)罨一宿。即爛。用絹袋瀝出汁。慢火熬成膏。瓦罐盛貯。每用入蜜少許

    金櫻煎

    用嚴霜時。取金櫻子。先搽去刺。然后去穣搗爛。用漁酢取汁。絹帛濾過。慢火熬成膏。

    木瓜湯

    用木瓜去穣子。蒸過爛研如泥。入鹽少許。用瓦罐盛貯。沸湯點服用。

    醍醐膏

    用烏梅一斤。捶碎。甜水四大碗。煎一碗。濾去渣。白沙糖五斤。砂仁末半兩。入砂石器內(nèi)封口詩曰烏梅化痰止煩渴。蜜生津液潤心肺。大檀大能解暑毒。麝香通竅辟邪氣。

    甲煎湯

    甲香(二兩)沉香(六兩)丁香藿香(各四兩)薰陸香楓香膏麝香(各六兩)大棗(又油并納煎坩中。亦以竹片蔽之。然后剜地為坑。置坩于上。使出半。復納將煎小香坩。合此口上。以濕紙纏兩口。仍以泥涂上。使?jié)庖淮缬?。皂下暖坩火起。從旦至暮。暖至四更止。明發(fā)待冷??瓷羡嵯阒?。半流瀝入下坩內(nèi)。成矣。

    燒甲煎香澤合口脂方

    蘭澤香(半斤)零陵香(一斤)甘松香(五兩)吳藿香(六兩)新壓烏麻油(一升)上并經(jīng)一宿。通前蔽兩日兩宿。須緩火煎訖。取去香澤。澄去清。以綿濾KT訖。納著磁坩中。

    勿令

    又方

    沉香(一斤)丁香(二兩)麝香薰陸香艾納(各半兩)白膠香蘇合香(各一兩)甲香使調(diào)以綿使兩處。

    然香汁即下不勻。三宿四日燒訖。即住火。其香澤傷多即焦。令少帶生氣佳。仍住經(jīng)兩日。使香餅冷訖。始開其上瓶。總除卻。更取別研納一分香。于瓶中燒之。一根據(jù)前法。若無別瓶。

    還取舊瓶亦得。其三分者。香并燒訖。未得即開。仍經(jīng)三日三夜。停除火訖。又經(jīng)兩日。其甲煎成訖。澄清。斟量取。根據(jù)色鑄瀉其沉香少許。少著香澤。只一遍燒上香瓶。亦得好味。

    五升銅鐺一口。銅缽一口。黃蠟一大斤。又件蠟。置于鐺中。經(jīng)火煎之。使沫消盡。然后傾缽中。停經(jīng)少時。使蠟冷凝。還取其蠟。根據(jù)前銷之。即擇紫草一大斤。用常竹著挾取一握。

    置于蠟中。煎取紫色。然后擢出。更著一握紫草。以紫為度。煎紫草盡一斤。蠟色即足。若作紫口脂。不加余色。若造肉色口脂。著黃蠟紫蠟各少許。若朱色口脂。凡一兩蠟色中。和兩大豆許朱砂即得。但鑄前件三色口脂法。一兩色蠟中。著半合甲煎。相和箸頭點置竹上。

    看堅柔得所。瀉著竹筒中。斟酌冷即看之。

    煎甲煎先造香油方

    零陵香藿(各一兩并銼之以酒拌微溫用綿裹納烏麻生油二斤緩火一宿緩去滓油安三斤瓶中合香(一兩垂土中石燒之

    甲煎方

    沉香甲香(各五兩)檀香(半兩)麝香(一分)香附子甘松香蘇合香白膠香(各一油二斤。零半日埋三此方妙。

    又方

    蠟蜜(各十兩)紫草(一兩半)上和蠟煎。令稠。紫草和朱砂并澤。瀉筒中。

    甲煎方

    沉香(六兩)丁香箋香(四兩)楓香青木香(各二兩)麝香(一具)大棗(十枚)肉甲甘松香濕成甲煎矣。

    甲煎唇脂治唇裂口臭方

    先以麻搗泥。泥兩口好瓷瓶。容一斗以上。各濃半寸。曝令干。

    甘松香(五兩)艾納香苜蓿香茅香(各一兩)藿香(三兩)零陵香(四兩)上六味。先一斗五然后取上色沉香(三斤)雀頭香蘇合香(各三兩)白膠香白檀(五兩)丁香麝香甲香(各酒一升埋上密訖爪少冷

    金櫻子煎

    用金櫻子經(jīng)霜后者。以竹夾子摘取。于大木臼中。轉杵卻刺勿損之。擘為兩片。去其子。

    以每服取一匙。用暖酒一盞調(diào)服。其功不可盡述。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