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瑤函》(公元 1644 年)明.付仁宇(允科)[傅仁宇]著。六卷,首一卷。 先總論,次方論。論述 108 證及其治法方劑,并述眼科手術(shù)方法,附有醫(yī)案、圖說、歌括。
查古籍
《審視瑤函》(公元 1644 年)明.付仁宇(允科)[傅仁宇]著。六卷,首一卷。 先總論,次方論。論述 108 證及其治法方劑,并述眼科手術(shù)方法,附有醫(yī)案、圖說、歌括。
(公元 1615 年)明.龔?fù)①t(子才、云林)著。十卷,分為十集。首集為診治諸論,次為諸病的辨證施治。
一藥有一藥之性情功效,其藥能治某病,古方中用之以治某病,此顯而易見者。然一藥不止一方用之,他方用之亦效,何也?蓋藥之功用,不止一端。在北方,則取其此長(zhǎng);在彼方,則取其彼長(zhǎng)。真知其功效之實(shí),自能曲中病情,而得其力。迨至后世,一藥所治之病愈多而亦效者,蓋古人尚未盡知之,后人屢試而后知,所以歷代本草所注藥性,較之《神農(nóng)本經(jīng)》所注功用增益數(shù)倍,蓋以此也。但其中有當(dāng)有不當(dāng),不若《神農(nóng)本草》字字精切耳。又同一熱藥,而附子之熱,與干姜之熱,迥乎不同;同一寒藥,而石膏之寒,與黃連之寒,迥乎不同。一或誤用,禍害立至。蓋古人用藥之法,并不專取其寒熱溫涼補(bǔ)瀉之性也。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所生之方,或取嗜好之偏,其藥似與病情之寒熱溫涼補(bǔ)瀉若不相關(guān),而投之反有神效。古方中如此者,不可枚舉。學(xué)人必將《神農(nóng)本草》字字求其精義之所在,而參以仲景諸方,則圣人之精理自能洞曉。而已之立方,亦必有奇思妙想,深入病機(jī),而天下無難治之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