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
百家姓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部
精選古籍
綠牡丹
雷峰塔奇?zhèn)?/a>
乾隆下江南
劍俠奇中奇全傳
天女散花
后宋慈云走國全傳
鐘呂傳道集
東度記
青城山隱者記
躋云樓
文獻通考 卷二百三十二·經籍考五十九
作者:
《文獻通考》馬端臨
○集(別集)
※《元子》十卷《琦于子》一卷《文編》十卷
晁氏曰:唐元結次山也。後魏之裔。天寶十三載進士,復舉制科,授右金吾兵曹,累遷容管經略使。始在商馀山,稱元子,逃難入琦于洞,稱琦于子,或稱浪士,漁者稱為聱叟,酒徒呼為漫叟,及官呼為漫郎,因以命其所著。結性耿介,有憂道憫世之意。逢天寶之亂,或仕或隱,自謂與世聱牙,豈獨其行事而然,其文辭亦如之。然其辭義幽約,譬古鐘磬不諧於俚耳,而可尋玩。在當時名出蕭、李下,至韓愈稱數唐之文人,獨及結云。
陳氏曰:蜀本但載自序,江州本以李商隱所作序冠其首。蜀本《拾遺》一卷,《中興頌》、《五規(guī)》、《二惡》之屬皆在焉。江本分置十卷。
容齋洪氏《隨筆》曰:元次山有《文編》十卷,李商隱作序,今九江所刻是也。又有《元子》十卷,李紓作序,予家有之,凡一百五篇,其十四篇已見於《文編》,馀者大扌氏澶漫矯亢。而第八卷中所載{宀昏}方國二十國事,最為譎誕。其略云:“方國之亻獸,盡身皆方,其俗惡圓。設有問者,曰:‘汝心圓。’則兩手破胸露心,曰‘此心圓邪?’圓國則反是。言國之亻獸,三口三舌。相乳國之亻獸,口以下直為一竅。無手國足便於手,無足國膚行如風?!逼湔f頗近《山海經》,固已不韙,至云:“惡國之亻獸,男長大則殺父,女長大則殺母。
忍國之亻獸,父母見子,如臣見君。無鼻之國,兄弟相逢則相害。觸國之亻獸,子孫長大則殺之。”如此之類,皆悖理害教,於事無補。次山《中興頌》與日月爭光,此書雖不作可也,惜哉!
高氏《子略》曰:元子曰:“人之毒於鄉(xiāng),毒於國,毒於鳥獸草木,不如毒其形,毒其命。人之媚於時,媚於君,媚於朋友郡縣,不如媚於廄,媚於室。人之貪於權,貪於位,貪於取求聚積,不如貪於道,貪於閑靜。人之忍於毒,忍於媚,忍於詐惑貪溺,不如忍於貧苦,忍於棄廢。”英哉斯言!次山平生辭章奇古,不蹈襲。其視柳柳州又英崛。唐代文人,惟二公而已。猶有一說,頌者,所以美盛德之形容也。如《江漢》諸詩,所以寫宣王中興之美者,皆系之雅。唐既中興,而《磨崖》一碑乃以頌稱,漫郎豈不能致思於此邪?初,結居商馀山著書,其序謂天寶九載庚寅至十二載癸巳,一萬六千五百九十五言,分十卷,是蓋有意存焉。
卷首有《元氏家錄》,具紀其世次。
※《杜工部集》二十卷《集外詩》一卷《注杜詩》二十卷《蔡興宗編杜詩》二十卷趙次公注《杜詩》五十九卷
晁氏曰:唐杜甫子美也。審言之孫。玄宗朝獻太清宮,亨廟紋郊,奏賦三篇,使待制集賢院,宰相試文,再遷右衛(wèi)率府胄曹,終於劍南參謀、檢校工部員外。
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數當寇亂,挺節(jié)無污,為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云。集有王朱原叔、王琪君玉序。本朝自原叔以後,學者喜觀甫詩,世有為之注者數家,率皆鄙淺可笑。
有托原叔名者,其實非也。呂微仲在成都時,嘗譜其年月。近時有蔡興宗者,再用年月編次之。而趙次公者,又以古律詩雜次第之,且為之注。兩人頗以意改定其誤字云?! £愂显唬喊础短浦尽妨恚缎〖妨?。王朱原叔裒中外書九十九卷,除其重復,定取千四百五篇,古詩三百九十九,近體千有六,起太平時,終湖南所作,視居行之次,若歲時為先後。別錄雜著為二卷,合二十卷,寶元二年記,遂為定本。王琪君玉嘉中刻之姑蘇,且為後記。元稹《墓銘》亦附第二十卷之末。又有遺文九篇,治平中,太守裴集刊,附集外。蜀本大略同,而以遺文入正集中,則非其舊也。世言子美詩集大成,而無韻者幾不可讀,然開元以前文體大略如此。若《三大禮賦》,辭氣壯偉,又非唐初馀子所能及也。
※《校定杜工部集》二十二卷 陳氏曰:秘書郎黃伯思長睿所校。既正其差誤,參考歲月、出處異同,古、律相,凡一千四百四十七首,雜著二十九首,別為二卷,李丞相伯紀為序。
◎吳筠《宗元先生集》十卷
晁氏曰:唐吳筠撰。前有權德輿序。筠字貞節(jié),華陰人。生十五年,隱於南陽。天寶初,召至京師,請為道士,居嵩山。已有敕待詔翰林,筠知祿山將亂,求還茅山,許之。乃東游會稽,往來天臺、剡中,與李白、孔巢父酬唱。大歷中卒,弟子謚為宗元先生。筠通經義,美文詞,性高鯁。其待詔翰林也,特承恩顧。
高力士素奉佛,嘗短筠於帝,故所著文賦,深詆釋氏,頗為通人所譏云。
陳氏曰:筠舉進士不中第,為道士,居嵩陽觀,待詔翰林,為高力士所惡而斥,事見《隱逸傳》。傳稱筠所善李白、孔巢父,歌詩相甲乙。巢父詩未之見也。
筠詩固不碌碌,然豈能與太白相甲乙哉!
◎獨孤及《毗陵集》二十卷
晁氏曰:唐獨孤及至之也。洛陽人。天寶十三載舉洞曉元經科。代宗初,為太常博士,舒、濠二州刺史,政最,徙常州,卒於官。及幼有成人之量,遍覽《五經》,觀其大義,而有章句學。為文以立憲誡世,褒賢過惡為用,長於議論,《唐實錄》稱韓愈師其為文云。集門人有李舟、梁肅前後序,末載崔甫《碑志》。
陳氏曰:及子曰郁,字古風,亦有名,韓退之志其墓。
※《楊評事》文集
楊凌撰。柳子厚作後序曰:楊君少以篇什著聲於時,其炳尤異之詞,諷誦於文人,滿盈於江湖,達於京師。晚節(jié)編悟文體,尤邃著述,學富識遠,才誦未已,其雄杰老成之風,與時增加,既獲是不數年而夭。季年所作尤善,其為《鄂州新城頌》,《諸葛武侯傳論》,餞送梓潼陳眾甫、汝南周愿、河東裴秦、武都符義甫、泰山羊士諤、隴西李煉凡六序,《廬山禪居記》,《辭李常侍啟》,《遠游賦》,《七夕賦》,皆文人之選已。用是陪陳君之後(言子昂也),其可謂具體者歟!
※《濮陽吳君文集》十卷
唐吳德光撰。武陵人也。柳子厚序略曰:其為詞賦,有戒茍冒陵僭之志。其為詩歌,有交大人王公之義。其為誄志吊祭,有孝恭慈仁之誠。而舉《六經》圣人之大旨,發(fā)言成章,有可觀者。
※《毛欽一集》二卷
陳氏曰:唐荊州長林毛欽一撰。長林,今荊門屬縣。欽一上諸公書,自稱毛欽一,字杰。而或以杰為名。唐人以字行者多矣。自號夢子,開元中人?! 度株偶啡?br>
晁氏曰:唐戎昱撰。初李夔廉察桂林,月夜聞鄰居吟詠之音清暢,遲明訪之,乃昱也,即延為幕賓。因飲席調其侍兒,夔微知其意,即贈之。昱感怍賦詩,有“恩合死前訓”之句。又為衛(wèi)伯玉荊南從事,歷辰、虔二州刺史。 陳氏曰:其侄孫為序,言弱冠謁杜甫於渚宮,一見禮遇。集中有《哭甫詩》。
世所傳“在家貧亦好”之句,昱詩也。
※《劉虞部集》十卷
陳氏曰:唐虞部郎中劉商子夏撰。武元衡為序。集中有《送弟歸懷州舊業(yè)序》,言高祖當武德經綸,勛在三府。按武德功臣有劉文靖、弘墓、政會,史皆有傳?! ∥木钢嵴D絕,《弘墓》、《政會傳》,後無所考,未詳何人之後也?!逗帐伺摹沸徐妒??! 读貉a闕集》二十卷
陳氏曰:唐右補闕、翰林學士安定梁肅敬之撰。崔恭為之序,首稱其從釋氏,為天臺大師元浩之弟子。今按《獨狐及集》後序,稱門下生,頗述師承之意。韓愈亦言其佐助陸相貢士,所與及第者,皆赫然有聞。然則梁固名儒善士也,而獨以為師從釋氏者,何哉?
※《陸宣公奏議》十二卷
晁氏曰:唐陸贄敬輿也。嘉興人。大歷八年進士,中博學宏詞、書判拔萃科。
德宗初,為翰林學士,從奉天還,為中書舍人、平章事。贄在奉天,日下詔書數百,初如不經思,逮成,皆周盡人情。嘗為帝言:“今盜遍天下,宜痛自悔,以感人心。誠不吝改過,以言謝天下,使臣持筆無所忌,庶叛者革心。”上從之。故下制書,雖武夫悍卒,無不感動流涕。議者謂興元戡難功,雖爪牙宣力,蓋腹心有助焉。舊《翰苑集》外有《榜子集》五卷,《議論集》三卷。元中,蘇子瞻乞校正進呈,改從今名,疑是時裒諸集以成云。
陳氏曰:權德輿為之序,稱《制誥集》十三卷,《奏草》七卷,《中書奏議》七卷。今所存者,《翰苑集》十卷,《榜子集》十二卷。序又稱《別集》文、賦、表、狀十五卷,今不傳。
東坡蘇氏《乞校正陸贄奏議上進子》曰:臣等猥以空疏,備員講讀。圣明天縱,學問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無窮,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為。 竊謂人臣之納忠,譬如醫(yī)者之用藥。藥雖進於醫(yī)手,方多傳於古人。若以經效於世,不必皆從於己出。伏見唐宰相陸贄,才本王佐,學為帝師,論深切於事情,言不離於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則過,辯如賈誼而術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時。德宗以苛刻為能,而贄諫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為術,而贄勸之以推誠;德宗好用兵,而贄以消兵為先;德宗好聚斂,而贄以散財為急。至於用人聽言之法,治邊馭將之方,罪已以收人心,改過以應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斯之流,未易悉數,可謂進苦口之藥石,針害身之膏肓。使德宗盡用其言,則貞觀可得而復。臣等每退自西ト,即相與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贄議論。但使圣賢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時。昔馮唐論頗、牧之賢,則漢文為之太息;魏相條晁、董之對,則孝宣以致中興。若陛下能自得師,莫若近取諸贄。夫《六經》、三史、諸子百家,非無可觀,皆足為治,但圣言幽遠,末學支離,譬如山海之崇深,難以一二而推擇。如贄之論,開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實治亂之龜鑒。臣等欲取其奏議,稍加校正,繕寫進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見贄面,反覆熟讀,如與贄言。必能發(fā)圣性之高明,成治功於歲月。
《朱子語錄》曰:《陸宣公奏議》極好看。這人極會議論,事理委曲說盡,更無滲漏。雖至小底事,被他處置得亦無不盡。如後面所論二稅之弊,極佳。人言陸宣公口說不出,只是寫得出。今觀《奏議》中多云“今日早面奉圣旨”云云,“臣退而思之”云云,疑或然也。
※《權丞相集》五十卷 晁氏曰:權德輿載之也。秦州人。未冠,以文章稱諸儒。貞元十年,知制誥,累官中書舍人。元和五年,以禮部尚書平章事。德輿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詩賦。積思經術,無不貫綜。自始學至老,未曾一日去書。其文雅正贍縟,當時公卿功德卓異者,皆所銘記。雖動止無外飾,其醞藉風流,自然可慕。貞元、元和,為縉紳羽儀。其《兩漢辯亡論》、《世祖封不義》,侯議世多稱之。嘗自纂《制誥集》五十卷,楊憑為序,今亡逸。文集,孫憲孫編次,楊嗣復為序。
陳氏曰:德輿父皋,以不祿山見《卓行傳》。其子璩,為中書舍人,劾李訓傾覆,亦能世其家。性寬和而大體,文亦純雅宏贍。三世名跡,可謂名門矣。
墓碑韓昌黎所為。序文言九年掌誥,自纂錄為五十卷,不在此集內,今未之見。
※《韓昌黎集》四十卷《集外文》一卷
晁氏曰:韓愈字退之,南陽人。貞元八年進士,累擢知制誥,進中書舍人,遷吏部侍郎。為京兆尹,與李紳不協(xié),紳出,愈罷為兵部,俄復舊。劉句《唐書》稱愈恃才肆意,孔、孟之旨。若南人妄以柳宗元為羅池神,而愈碑以實之。
李賀父名晉肅,不應進士,而愈為作《諱辯》。又為《毛穎傳》,譏戲不近人情。
此文章之甚紕繆者。《新書》稱愈三歲而孤,自知讀書,比長,盡通《六經》、百家學。性明銳,不為詭隨。每言文章自相如、子長後,作者不世出,故深探本原,卓然樹立,成一家言。造端置詞,要為不蹈襲前人者。議者謂《舊史》譏其文章甚紕繆,固不待辯,而《新史》褒其造端置辭,不蹈襲前人,亦未為知愈。
蓋愈之置辭,字字悉有據依。其造端如《毛穎傳》、《進學解》之類,皆有所師范云。其集屢經名人是正,其舛訛絕少,但編次殊失倫類,有暇者宜再編之。
李漢文集序略曰:先生幼孤,自知讀書為文,日記數千百言。比壯,經書通念曉析,酷排釋氏,諸史百子皆搜抉無隱。汗瀾卓踔,ち氵宏澄深,詭然而蛟龍翔,蔚然而虎鳳躍,鏘然而韶鈞鳴。日光玉潔,周情孔思,千態(tài)萬貌,卒澤於道德仁義,炳如也。洞視萬古,悠惻當世,遂大拯頹風,教人自為。時人始而驚,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堅,終而翕然隨以定。嗚呼!先生於文,摧陷廓清之功,比於武事,可謂雄偉不常者矣。
本傳贊曰:愈以《六經》之文為諸儒倡,障是末流,反元刂以樸,劃偽以真,粹然一出於正,刊落陳言,橫騖別驅,汪洋大肆,無抵《午吾》圣人者。又云:
其《原道》、《原性》、《師說》數十篇,皆奧衍宏深,與孟軻、揚雄相為表里,而佐佑《六經》云。至其他文,造端置辭,要不為蹈襲前人者。惟愈為之,沛然有馀,至其徒李翱、李漢、皇甫從而效之,遂不及遠甚。
程子曰:韓退之晚年為文,所得甚多。學本是修德,有德然後有言。退之因學文,日求其所未至,遂有所得,亦近世豪杰之士。如《原道》中言語雖有病,然自孟子而後,能將許大見識尋求者,才見此人。
歐公《詩話》曰:退之筆力,無施不可,而嘗以詩為文章末事,故其詩曰:
“多情懷酒伴,馀事作詩人”也。然其資談笑,助諧謔,敘人情,狀物態(tài),一寓於詩,而曲盡其妙。此在雄文大手,固不足論,而予獨愛其工於韻也。蓋其得韻寬,則波瀾橫溢,泛入傍韻,乍還乍離,出入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如“此日足可惜”之類是也。得韻窄,則不復傍出,而因難見巧,愈險愈奇,如《病中贈張十八》之類是也。余嘗與圣俞論此,以謂譬如善馭良馬者,通衢廣陌,縱橫馳逐,惟意所之。至於水曲蟻封,疾徐中節(jié),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至工也。圣俞戲曰:“前史言退之為人木強,若寬韻可自足而輒傍出,窄韻獨用而反不出,豈非其拗強而然與?”坐客皆為之笑也。
陳氏曰:李漢序公文,言辱知最厚,且親收拾遺文,無所失墜者,懼後之人偽妄,輒附益其中也。外有《注論語》十卷傳學者,《順宗實錄》五卷列于史官,不在集中。今《實錄》在《外集》。然則世所謂《外集》者,自《實錄》外皆偽妄,或韓公及其婿所刪去也。南陽者,唐東都之河陽,《春秋傳》“晉於是始啟南陽”者也?!缎聲芬詾猷囍荩鞘?。方崧卿《年譜》辯之詳矣。
※《韓文公志》五卷
陳氏曰:金堂樊汝霖澤之撰。汝霖嘗為《韓集》、《譜注》四十五卷,又集其碑志、祭文、序譜之屬為一編,此是也?!蹲V注》未之見。汝霖,宣和六年進士,仕至瀘帥以卒。玉山汪端明志其墓。
※《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一卷《附錄》五卷《年譜》一卷《舉正》十卷《外抄》八卷
陳氏曰:《年譜》,洪興祖撰。莆田方崧卿增考,且撰《舉正》以校其同異,而刻之南安?!锻饧返珦吸淌癖緞钏浂迤?,而附以石刻、聯(lián)句、詩文之遺見於他集者。及葛嶠刻柳文,則又以大庾丞韓郁所編注諸本號《外集》者,并考疑誤,輯遺事,共為《外抄》刻之?! 缎6n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陳氏曰:晦庵朱侍講熹以方氏本校定,凡異同定歸一,多所發(fā)明,有益後學。
《外集》皆如舊本,獨用方本益大顛三書。愚按方氏用力於此集勤矣,《外集》刪削甚嚴,而存此書,以見其邀速常語初無崇信之說,但欲明世問答之偽,而不悟此書為偽之尤也。蓋由歐公跋語之故。不知歐公自以《易大傳》之名與己意合,從而實之。此自通人之一蔽,東坡固嘗深辯之。然其謬妄,三尺童子所共識,不待坡公也。今朱公決以為韓筆無疑,方氏未足責,晦翁識高一世,而其所定者乃爾,殆不可解。今按《外集》第七卷曰“疑誤”者,韓郁注云,潮州靈山寺所刻,末云“吏部侍郎、潮州刺史”者,非也。退之自刑部侍郎貶潮,晚乃由兵部為吏部,流俗但稱韓吏部爾。其書蓋國初所刻,故其謬如此。又潮本《韓集》不見有此書,使靈山舊有此,刻集時何不編入?可見此書之妄也。然其妄甚白,亦不待此而明。朱子《韓文考異序》曰:南安韓文出莆田方氏,近世號為佳本,予讀之信然,然猶恨其不盡載諸本同異,而多折衷於三本也。原三本之見信,杭、蜀以舊閣、以官,其信之也則宜。然如歐陽公之言,韓文印本初未必誤,多為校讎者妄改。亦謂如《羅池碑》改“步”為“涉”,《田氏廟》改“天明”為“王明”之類耳。觀其自言,為兒童時得蜀本韓文於隨州李氏,計其歲月,當在天禧中年。且其書已故敝脫略,則其摹印之日,與祥符杭本,蓋未知其孰先孰後。而嘉蜀本又其子孫明矣。然而猶曰:“二十年聞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則固未嘗必以舊本為是,而悉從之也。至於秘閣、官本,則亦民所獻,掌故令史所抄,而一時館職所校耳。其所傳者,豈真作者之手藁?而正之者,豈盡劉向、揚雄之倫哉?讀者正當擇其文理意義之善者而從之,不當但以地望形勢為重輕也?! ∫猪n子之為文,雖以“力去陳言”為務,而又必以文從字順,各識其職為貴。讀者或未得此權度,則其文理意義,正自有未易言者。是以予於此書,姑考諸本之同異而兼存之,以待覽者之自擇,區(qū)區(qū)妄意,雖或竊有所疑,而不敢偏有所廢也。
※《柳柳州文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晁氏曰:唐柳宗元子厚也。河東人。貞元九年進士,中博學宏詞科,授校書郎,終於柳州刺史。宗元少精敏絕倫,為文章卓偉精微,既竄斥,湮厄感郁,一寓諸文,仿《離騷》數十篇,讀者悲惻。在柳州,進士走數千里從學,經指授者,文辭皆有法。世號“柳柳州”。劉禹錫序之。韓退之言,吾嘗評其文,深雄雅健,似司馬子長,崔、蔡不足多也。安定皇甫於文章少所推讓,亦以退之之言為然?! £愂显唬簞⒂礤a序,言編次其文為三十二通,退之之志若祭文,附第一通之末。今世所行本皆四十五卷,又不附志文,非當時本也。或云沈元用所傳穆伯長本。
※《柳先生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別錄》二卷《摭異》一卷《音釋》一卷《附錄》二卷《事跡本末》一卷
陳氏曰:方崧卿既刻韓集於南安,其後江陰葛嶠為守,復刊柳集以配之,《別錄》而下皆嶠所裒集也?!秳e錄》者,《龍城錄》及《法言注》五則?!洱埑恰?,近世人之偽作。
※《重校添注柳文》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陳氏曰:姑蘇鄭定刊於嘉興,以諸家所注輯為一編,曰《集注》,曰《補注》,曰章,曰孫,曰韓,曰張,曰董氏,而皆不注其名。其曰“重?!?,曰“添注”,則其所附益也。
※《韓柳音辯》二卷
陳氏曰:南劍教授新安張敦頤撰。紹興八年進士也。
※《劉賓客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
晁氏曰:唐劉禹錫夢得也。中山人。貞元九年進士,登博學宏詞科,貶朗州司馬。元和十年召還,欲任以南省郎,作《玄都觀看花詩》譏忿當路,出為播州刺史。裴度以母老為請,得易連州。入為主客郎中,復作《游玄都詩》以詆權近,俄分司東都,遷賓客。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禹錫少工文章,恃才而廢,老年寡所合,乃以文章自。素善詩,晚節(jié)尤精。白居易推為“詩豪”,嘗言其詩“在處應有神物護持”。禹錫早與柳宗元為文章之友,稱“劉柳”,晚與白居易為詩友,號“劉白”。雖詩文似少不及,然能抗衡二人,信天下之奇才也。
陳氏曰:集本四十卷,逸其十卷。常山宋次道裒輯其遺文,得詩四百七篇,雜文二十二篇,為《外集》,然未必皆十卷所逸也。
夢得自言,吾友柳議曹嘗謂吾文雋而膏,味無窮,炙而愈出也。
後村劉氏曰:劉賓客夢得所作詩,雄渾老蒼,沈著痛快,小家數不能及,絕句尤工。又曰:夢得歷德、順、憲、穆、敬、文、武七朝,其詩尤多感慨,惟“在人雖晚達,於樹比冬青”之句,差閑婉?!洞饦诽臁吩疲骸澳郎S芡?,為霞尚滿天”。亦足以見其精華,老而不竭。
※《韋處厚集》七十卷
唐中書侍郎平章事韋處厚撰。劉禹錫序略曰:按公未為近臣以前,所著詞賦、贊論、記述、銘志,皆文士之詞也,以才麗為主。自入為學士,至宰相以往所執(zhí)筆,皆經綸制置,財成潤色之詞也,以識度為宗。觀其發(fā)德音,福生人,沛然如時雨;褒元老,論功臣,穆然如景風。命相之冊和而莊,命將之誥昭而毅。薦賢能,其氣似孔文舉,論經學,其博似劉子駿,發(fā)十難以摧言利者,其辯似管夷吾?! 杜釙x公集》二卷
陳氏曰:唐宰相裴度中立撰。
※《李觀文編》三卷《外集》二卷
晁氏曰:唐李觀元賓也,華之從子。貞元八年進士,中宏詞科,終太子校書郎。觀為文不襲前人,時謂與韓愈相上下。議者以觀文未極,愈老不休,故擅名?! £懴B暣箜樦芯幱^文,為之序,以為觀尚辭,故辭勝理,愈尚質,故理勝辭,雖愈窮老,終不能加觀之辭,觀後愈死,亦不能逮愈之質云。其後蜀人趙昂又得其《安邊書》至《晁錯論》一十四首,為《後集》二卷。頃年,予從父詹事公掌誥命,嘗以“四之日”為“四日”,不學者哄然以為非。今觀集中亦云爾,乃知本於此?! £愂显唬涸e與韓退之貞元八年同年進士。明年試博學宏詞,觀中其科,而愈不在選?!额佔硬毁E過論》,其年所試文也。又一年,觀年二十九而卒,愈為之志銘。使觀不死,豈可量哉!
※《歐陽集》十卷
晁氏曰:唐歐陽詹行周也。泉州人。終國子四門助教。初,閩人不肯北官,及常袞為觀察使,興學勸士,舉進士自詹始,與韓愈、李觀、李絳貞元八年聯(lián)第,皆天下選,時稱“龍虎榜”云。此集李貽孫纂,韓退之作詹哀辭,稱詹甚美,大意謂詹覓舉京師,將以為父母榮也。又云其德行信於朋友。而唐小說載詹惑太原一妓,為賦“高城巳不見,況復城中人”之詩,卒為之死。今集中亦載焉。若然,則詹之志豈在其父母哉!有德行者乃爾邪?
陳氏曰:詹亦韓愈同年進士,考其集中,各有《明水賦》。詹亦蚤死,愈為之《哀辭》,尤拳拳焉。李翱作傳,而李集不載。其序,福唐廉使李貽孫所為也。
詹之為人,有《哀辭》可信已。黃璞何人?斯乃有太原函髻之謗。好事者喜傳之,不信愈而信璞,異哉!“高城不可見之句”,樂府此類多矣,不得以為實也?! 秴魏庵菁肥?br>
晁氏曰:唐呂溫和叔也。一字化光。河中人。貞元十四年進士。以善韋執(zhí)誼、王叔文起家,再命左拾遺,同張薦使吐番,元和初使還,累遷知御史雜事,再貶道州刺史,徙衡州。溫從梁肅,為文章規(guī)摹左氏,藻贍精富,流輩推尚。劉禹錫為編次其文,序之云,古之為書,先立言而後體物,賈生之書首《過秦》,而荀卿亦後其賦。故斷自《人文化成論》至《諸葛武侯廟記》為上篇。今集先賦詩,後雜文,非禹錫本也。
陳氏曰:溫本善韋、王,偶使絕域,得免在“八司馬”之數,而終以好刻敗。 與竇群羊、士諤昵比,傾誣宰相李吉甫,謫死。屢校不懲,至於滅耳,此所以為小人歟!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元子》十卷《琦于子》一卷《文編》十卷
晁氏曰:唐元結次山也。後魏之裔。天寶十三載進士,復舉制科,授右金吾兵曹,累遷容管經略使。始在商馀山,稱元子,逃難入琦于洞,稱琦于子,或稱浪士,漁者稱為聱叟,酒徒呼為漫叟,及官呼為漫郎,因以命其所著。結性耿介,有憂道憫世之意。逢天寶之亂,或仕或隱,自謂與世聱牙,豈獨其行事而然,其文辭亦如之。然其辭義幽約,譬古鐘磬不諧於俚耳,而可尋玩。在當時名出蕭、李下,至韓愈稱數唐之文人,獨及結云。
陳氏曰:蜀本但載自序,江州本以李商隱所作序冠其首。蜀本《拾遺》一卷,《中興頌》、《五規(guī)》、《二惡》之屬皆在焉。江本分置十卷。
容齋洪氏《隨筆》曰:元次山有《文編》十卷,李商隱作序,今九江所刻是也。又有《元子》十卷,李紓作序,予家有之,凡一百五篇,其十四篇已見於《文編》,馀者大扌氏澶漫矯亢。而第八卷中所載{宀昏}方國二十國事,最為譎誕。其略云:“方國之亻獸,盡身皆方,其俗惡圓。設有問者,曰:‘汝心圓。’則兩手破胸露心,曰‘此心圓邪?’圓國則反是。言國之亻獸,三口三舌。相乳國之亻獸,口以下直為一竅。無手國足便於手,無足國膚行如風?!逼湔f頗近《山海經》,固已不韙,至云:“惡國之亻獸,男長大則殺父,女長大則殺母。
忍國之亻獸,父母見子,如臣見君。無鼻之國,兄弟相逢則相害。觸國之亻獸,子孫長大則殺之。”如此之類,皆悖理害教,於事無補。次山《中興頌》與日月爭光,此書雖不作可也,惜哉!
高氏《子略》曰:元子曰:“人之毒於鄉(xiāng),毒於國,毒於鳥獸草木,不如毒其形,毒其命。人之媚於時,媚於君,媚於朋友郡縣,不如媚於廄,媚於室。人之貪於權,貪於位,貪於取求聚積,不如貪於道,貪於閑靜。人之忍於毒,忍於媚,忍於詐惑貪溺,不如忍於貧苦,忍於棄廢。”英哉斯言!次山平生辭章奇古,不蹈襲。其視柳柳州又英崛。唐代文人,惟二公而已。猶有一說,頌者,所以美盛德之形容也。如《江漢》諸詩,所以寫宣王中興之美者,皆系之雅。唐既中興,而《磨崖》一碑乃以頌稱,漫郎豈不能致思於此邪?初,結居商馀山著書,其序謂天寶九載庚寅至十二載癸巳,一萬六千五百九十五言,分十卷,是蓋有意存焉。
卷首有《元氏家錄》,具紀其世次。
※《杜工部集》二十卷《集外詩》一卷《注杜詩》二十卷《蔡興宗編杜詩》二十卷趙次公注《杜詩》五十九卷
晁氏曰:唐杜甫子美也。審言之孫。玄宗朝獻太清宮,亨廟紋郊,奏賦三篇,使待制集賢院,宰相試文,再遷右衛(wèi)率府胄曹,終於劍南參謀、檢校工部員外。
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數當寇亂,挺節(jié)無污,為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云。集有王朱原叔、王琪君玉序。本朝自原叔以後,學者喜觀甫詩,世有為之注者數家,率皆鄙淺可笑。
有托原叔名者,其實非也。呂微仲在成都時,嘗譜其年月。近時有蔡興宗者,再用年月編次之。而趙次公者,又以古律詩雜次第之,且為之注。兩人頗以意改定其誤字云?! £愂显唬喊础短浦尽妨恚缎〖妨?。王朱原叔裒中外書九十九卷,除其重復,定取千四百五篇,古詩三百九十九,近體千有六,起太平時,終湖南所作,視居行之次,若歲時為先後。別錄雜著為二卷,合二十卷,寶元二年記,遂為定本。王琪君玉嘉中刻之姑蘇,且為後記。元稹《墓銘》亦附第二十卷之末。又有遺文九篇,治平中,太守裴集刊,附集外。蜀本大略同,而以遺文入正集中,則非其舊也。世言子美詩集大成,而無韻者幾不可讀,然開元以前文體大略如此。若《三大禮賦》,辭氣壯偉,又非唐初馀子所能及也。
※《校定杜工部集》二十二卷 陳氏曰:秘書郎黃伯思長睿所校。既正其差誤,參考歲月、出處異同,古、律相,凡一千四百四十七首,雜著二十九首,別為二卷,李丞相伯紀為序。
◎吳筠《宗元先生集》十卷
晁氏曰:唐吳筠撰。前有權德輿序。筠字貞節(jié),華陰人。生十五年,隱於南陽。天寶初,召至京師,請為道士,居嵩山。已有敕待詔翰林,筠知祿山將亂,求還茅山,許之。乃東游會稽,往來天臺、剡中,與李白、孔巢父酬唱。大歷中卒,弟子謚為宗元先生。筠通經義,美文詞,性高鯁。其待詔翰林也,特承恩顧。
高力士素奉佛,嘗短筠於帝,故所著文賦,深詆釋氏,頗為通人所譏云。
陳氏曰:筠舉進士不中第,為道士,居嵩陽觀,待詔翰林,為高力士所惡而斥,事見《隱逸傳》。傳稱筠所善李白、孔巢父,歌詩相甲乙。巢父詩未之見也。
筠詩固不碌碌,然豈能與太白相甲乙哉!
◎獨孤及《毗陵集》二十卷
晁氏曰:唐獨孤及至之也。洛陽人。天寶十三載舉洞曉元經科。代宗初,為太常博士,舒、濠二州刺史,政最,徙常州,卒於官。及幼有成人之量,遍覽《五經》,觀其大義,而有章句學。為文以立憲誡世,褒賢過惡為用,長於議論,《唐實錄》稱韓愈師其為文云。集門人有李舟、梁肅前後序,末載崔甫《碑志》。
陳氏曰:及子曰郁,字古風,亦有名,韓退之志其墓。
※《楊評事》文集
楊凌撰。柳子厚作後序曰:楊君少以篇什著聲於時,其炳尤異之詞,諷誦於文人,滿盈於江湖,達於京師。晚節(jié)編悟文體,尤邃著述,學富識遠,才誦未已,其雄杰老成之風,與時增加,既獲是不數年而夭。季年所作尤善,其為《鄂州新城頌》,《諸葛武侯傳論》,餞送梓潼陳眾甫、汝南周愿、河東裴秦、武都符義甫、泰山羊士諤、隴西李煉凡六序,《廬山禪居記》,《辭李常侍啟》,《遠游賦》,《七夕賦》,皆文人之選已。用是陪陳君之後(言子昂也),其可謂具體者歟!
※《濮陽吳君文集》十卷
唐吳德光撰。武陵人也。柳子厚序略曰:其為詞賦,有戒茍冒陵僭之志。其為詩歌,有交大人王公之義。其為誄志吊祭,有孝恭慈仁之誠。而舉《六經》圣人之大旨,發(fā)言成章,有可觀者。
※《毛欽一集》二卷
陳氏曰:唐荊州長林毛欽一撰。長林,今荊門屬縣。欽一上諸公書,自稱毛欽一,字杰。而或以杰為名。唐人以字行者多矣。自號夢子,開元中人?! 度株偶啡?br>
晁氏曰:唐戎昱撰。初李夔廉察桂林,月夜聞鄰居吟詠之音清暢,遲明訪之,乃昱也,即延為幕賓。因飲席調其侍兒,夔微知其意,即贈之。昱感怍賦詩,有“恩合死前訓”之句。又為衛(wèi)伯玉荊南從事,歷辰、虔二州刺史。 陳氏曰:其侄孫為序,言弱冠謁杜甫於渚宮,一見禮遇。集中有《哭甫詩》。
世所傳“在家貧亦好”之句,昱詩也。
※《劉虞部集》十卷
陳氏曰:唐虞部郎中劉商子夏撰。武元衡為序。集中有《送弟歸懷州舊業(yè)序》,言高祖當武德經綸,勛在三府。按武德功臣有劉文靖、弘墓、政會,史皆有傳?! ∥木钢嵴D絕,《弘墓》、《政會傳》,後無所考,未詳何人之後也?!逗帐伺摹沸徐妒??! 读貉a闕集》二十卷
陳氏曰:唐右補闕、翰林學士安定梁肅敬之撰。崔恭為之序,首稱其從釋氏,為天臺大師元浩之弟子。今按《獨狐及集》後序,稱門下生,頗述師承之意。韓愈亦言其佐助陸相貢士,所與及第者,皆赫然有聞。然則梁固名儒善士也,而獨以為師從釋氏者,何哉?
※《陸宣公奏議》十二卷
晁氏曰:唐陸贄敬輿也。嘉興人。大歷八年進士,中博學宏詞、書判拔萃科。
德宗初,為翰林學士,從奉天還,為中書舍人、平章事。贄在奉天,日下詔書數百,初如不經思,逮成,皆周盡人情。嘗為帝言:“今盜遍天下,宜痛自悔,以感人心。誠不吝改過,以言謝天下,使臣持筆無所忌,庶叛者革心。”上從之。故下制書,雖武夫悍卒,無不感動流涕。議者謂興元戡難功,雖爪牙宣力,蓋腹心有助焉。舊《翰苑集》外有《榜子集》五卷,《議論集》三卷。元中,蘇子瞻乞校正進呈,改從今名,疑是時裒諸集以成云。
陳氏曰:權德輿為之序,稱《制誥集》十三卷,《奏草》七卷,《中書奏議》七卷。今所存者,《翰苑集》十卷,《榜子集》十二卷。序又稱《別集》文、賦、表、狀十五卷,今不傳。
東坡蘇氏《乞校正陸贄奏議上進子》曰:臣等猥以空疏,備員講讀。圣明天縱,學問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無窮,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為。 竊謂人臣之納忠,譬如醫(yī)者之用藥。藥雖進於醫(yī)手,方多傳於古人。若以經效於世,不必皆從於己出。伏見唐宰相陸贄,才本王佐,學為帝師,論深切於事情,言不離於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則過,辯如賈誼而術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時。德宗以苛刻為能,而贄諫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為術,而贄勸之以推誠;德宗好用兵,而贄以消兵為先;德宗好聚斂,而贄以散財為急。至於用人聽言之法,治邊馭將之方,罪已以收人心,改過以應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斯之流,未易悉數,可謂進苦口之藥石,針害身之膏肓。使德宗盡用其言,則貞觀可得而復。臣等每退自西ト,即相與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贄議論。但使圣賢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時。昔馮唐論頗、牧之賢,則漢文為之太息;魏相條晁、董之對,則孝宣以致中興。若陛下能自得師,莫若近取諸贄。夫《六經》、三史、諸子百家,非無可觀,皆足為治,但圣言幽遠,末學支離,譬如山海之崇深,難以一二而推擇。如贄之論,開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實治亂之龜鑒。臣等欲取其奏議,稍加校正,繕寫進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見贄面,反覆熟讀,如與贄言。必能發(fā)圣性之高明,成治功於歲月。
《朱子語錄》曰:《陸宣公奏議》極好看。這人極會議論,事理委曲說盡,更無滲漏。雖至小底事,被他處置得亦無不盡。如後面所論二稅之弊,極佳。人言陸宣公口說不出,只是寫得出。今觀《奏議》中多云“今日早面奉圣旨”云云,“臣退而思之”云云,疑或然也。
※《權丞相集》五十卷 晁氏曰:權德輿載之也。秦州人。未冠,以文章稱諸儒。貞元十年,知制誥,累官中書舍人。元和五年,以禮部尚書平章事。德輿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詩賦。積思經術,無不貫綜。自始學至老,未曾一日去書。其文雅正贍縟,當時公卿功德卓異者,皆所銘記。雖動止無外飾,其醞藉風流,自然可慕。貞元、元和,為縉紳羽儀。其《兩漢辯亡論》、《世祖封不義》,侯議世多稱之。嘗自纂《制誥集》五十卷,楊憑為序,今亡逸。文集,孫憲孫編次,楊嗣復為序。
陳氏曰:德輿父皋,以不祿山見《卓行傳》。其子璩,為中書舍人,劾李訓傾覆,亦能世其家。性寬和而大體,文亦純雅宏贍。三世名跡,可謂名門矣。
墓碑韓昌黎所為。序文言九年掌誥,自纂錄為五十卷,不在此集內,今未之見。
※《韓昌黎集》四十卷《集外文》一卷
晁氏曰:韓愈字退之,南陽人。貞元八年進士,累擢知制誥,進中書舍人,遷吏部侍郎。為京兆尹,與李紳不協(xié),紳出,愈罷為兵部,俄復舊。劉句《唐書》稱愈恃才肆意,孔、孟之旨。若南人妄以柳宗元為羅池神,而愈碑以實之。
李賀父名晉肅,不應進士,而愈為作《諱辯》。又為《毛穎傳》,譏戲不近人情。
此文章之甚紕繆者。《新書》稱愈三歲而孤,自知讀書,比長,盡通《六經》、百家學。性明銳,不為詭隨。每言文章自相如、子長後,作者不世出,故深探本原,卓然樹立,成一家言。造端置詞,要為不蹈襲前人者。議者謂《舊史》譏其文章甚紕繆,固不待辯,而《新史》褒其造端置辭,不蹈襲前人,亦未為知愈。
蓋愈之置辭,字字悉有據依。其造端如《毛穎傳》、《進學解》之類,皆有所師范云。其集屢經名人是正,其舛訛絕少,但編次殊失倫類,有暇者宜再編之。
李漢文集序略曰:先生幼孤,自知讀書為文,日記數千百言。比壯,經書通念曉析,酷排釋氏,諸史百子皆搜抉無隱。汗瀾卓踔,ち氵宏澄深,詭然而蛟龍翔,蔚然而虎鳳躍,鏘然而韶鈞鳴。日光玉潔,周情孔思,千態(tài)萬貌,卒澤於道德仁義,炳如也。洞視萬古,悠惻當世,遂大拯頹風,教人自為。時人始而驚,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堅,終而翕然隨以定。嗚呼!先生於文,摧陷廓清之功,比於武事,可謂雄偉不常者矣。
本傳贊曰:愈以《六經》之文為諸儒倡,障是末流,反元刂以樸,劃偽以真,粹然一出於正,刊落陳言,橫騖別驅,汪洋大肆,無抵《午吾》圣人者。又云:
其《原道》、《原性》、《師說》數十篇,皆奧衍宏深,與孟軻、揚雄相為表里,而佐佑《六經》云。至其他文,造端置辭,要不為蹈襲前人者。惟愈為之,沛然有馀,至其徒李翱、李漢、皇甫從而效之,遂不及遠甚。
程子曰:韓退之晚年為文,所得甚多。學本是修德,有德然後有言。退之因學文,日求其所未至,遂有所得,亦近世豪杰之士。如《原道》中言語雖有病,然自孟子而後,能將許大見識尋求者,才見此人。
歐公《詩話》曰:退之筆力,無施不可,而嘗以詩為文章末事,故其詩曰:
“多情懷酒伴,馀事作詩人”也。然其資談笑,助諧謔,敘人情,狀物態(tài),一寓於詩,而曲盡其妙。此在雄文大手,固不足論,而予獨愛其工於韻也。蓋其得韻寬,則波瀾橫溢,泛入傍韻,乍還乍離,出入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如“此日足可惜”之類是也。得韻窄,則不復傍出,而因難見巧,愈險愈奇,如《病中贈張十八》之類是也。余嘗與圣俞論此,以謂譬如善馭良馬者,通衢廣陌,縱橫馳逐,惟意所之。至於水曲蟻封,疾徐中節(jié),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至工也。圣俞戲曰:“前史言退之為人木強,若寬韻可自足而輒傍出,窄韻獨用而反不出,豈非其拗強而然與?”坐客皆為之笑也。
陳氏曰:李漢序公文,言辱知最厚,且親收拾遺文,無所失墜者,懼後之人偽妄,輒附益其中也。外有《注論語》十卷傳學者,《順宗實錄》五卷列于史官,不在集中。今《實錄》在《外集》。然則世所謂《外集》者,自《實錄》外皆偽妄,或韓公及其婿所刪去也。南陽者,唐東都之河陽,《春秋傳》“晉於是始啟南陽”者也?!缎聲芬詾猷囍荩鞘?。方崧卿《年譜》辯之詳矣。
※《韓文公志》五卷
陳氏曰:金堂樊汝霖澤之撰。汝霖嘗為《韓集》、《譜注》四十五卷,又集其碑志、祭文、序譜之屬為一編,此是也?!蹲V注》未之見。汝霖,宣和六年進士,仕至瀘帥以卒。玉山汪端明志其墓。
※《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一卷《附錄》五卷《年譜》一卷《舉正》十卷《外抄》八卷
陳氏曰:《年譜》,洪興祖撰。莆田方崧卿增考,且撰《舉正》以校其同異,而刻之南安?!锻饧返珦吸淌癖緞钏浂迤?,而附以石刻、聯(lián)句、詩文之遺見於他集者。及葛嶠刻柳文,則又以大庾丞韓郁所編注諸本號《外集》者,并考疑誤,輯遺事,共為《外抄》刻之?! 缎6n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陳氏曰:晦庵朱侍講熹以方氏本校定,凡異同定歸一,多所發(fā)明,有益後學。
《外集》皆如舊本,獨用方本益大顛三書。愚按方氏用力於此集勤矣,《外集》刪削甚嚴,而存此書,以見其邀速常語初無崇信之說,但欲明世問答之偽,而不悟此書為偽之尤也。蓋由歐公跋語之故。不知歐公自以《易大傳》之名與己意合,從而實之。此自通人之一蔽,東坡固嘗深辯之。然其謬妄,三尺童子所共識,不待坡公也。今朱公決以為韓筆無疑,方氏未足責,晦翁識高一世,而其所定者乃爾,殆不可解。今按《外集》第七卷曰“疑誤”者,韓郁注云,潮州靈山寺所刻,末云“吏部侍郎、潮州刺史”者,非也。退之自刑部侍郎貶潮,晚乃由兵部為吏部,流俗但稱韓吏部爾。其書蓋國初所刻,故其謬如此。又潮本《韓集》不見有此書,使靈山舊有此,刻集時何不編入?可見此書之妄也。然其妄甚白,亦不待此而明。朱子《韓文考異序》曰:南安韓文出莆田方氏,近世號為佳本,予讀之信然,然猶恨其不盡載諸本同異,而多折衷於三本也。原三本之見信,杭、蜀以舊閣、以官,其信之也則宜。然如歐陽公之言,韓文印本初未必誤,多為校讎者妄改。亦謂如《羅池碑》改“步”為“涉”,《田氏廟》改“天明”為“王明”之類耳。觀其自言,為兒童時得蜀本韓文於隨州李氏,計其歲月,當在天禧中年。且其書已故敝脫略,則其摹印之日,與祥符杭本,蓋未知其孰先孰後。而嘉蜀本又其子孫明矣。然而猶曰:“二十年聞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則固未嘗必以舊本為是,而悉從之也。至於秘閣、官本,則亦民所獻,掌故令史所抄,而一時館職所校耳。其所傳者,豈真作者之手藁?而正之者,豈盡劉向、揚雄之倫哉?讀者正當擇其文理意義之善者而從之,不當但以地望形勢為重輕也?! ∫猪n子之為文,雖以“力去陳言”為務,而又必以文從字順,各識其職為貴。讀者或未得此權度,則其文理意義,正自有未易言者。是以予於此書,姑考諸本之同異而兼存之,以待覽者之自擇,區(qū)區(qū)妄意,雖或竊有所疑,而不敢偏有所廢也。
※《柳柳州文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晁氏曰:唐柳宗元子厚也。河東人。貞元九年進士,中博學宏詞科,授校書郎,終於柳州刺史。宗元少精敏絕倫,為文章卓偉精微,既竄斥,湮厄感郁,一寓諸文,仿《離騷》數十篇,讀者悲惻。在柳州,進士走數千里從學,經指授者,文辭皆有法。世號“柳柳州”。劉禹錫序之。韓退之言,吾嘗評其文,深雄雅健,似司馬子長,崔、蔡不足多也。安定皇甫於文章少所推讓,亦以退之之言為然?! £愂显唬簞⒂礤a序,言編次其文為三十二通,退之之志若祭文,附第一通之末。今世所行本皆四十五卷,又不附志文,非當時本也。或云沈元用所傳穆伯長本。
※《柳先生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別錄》二卷《摭異》一卷《音釋》一卷《附錄》二卷《事跡本末》一卷
陳氏曰:方崧卿既刻韓集於南安,其後江陰葛嶠為守,復刊柳集以配之,《別錄》而下皆嶠所裒集也?!秳e錄》者,《龍城錄》及《法言注》五則?!洱埑恰?,近世人之偽作。
※《重校添注柳文》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陳氏曰:姑蘇鄭定刊於嘉興,以諸家所注輯為一編,曰《集注》,曰《補注》,曰章,曰孫,曰韓,曰張,曰董氏,而皆不注其名。其曰“重?!?,曰“添注”,則其所附益也。
※《韓柳音辯》二卷
陳氏曰:南劍教授新安張敦頤撰。紹興八年進士也。
※《劉賓客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
晁氏曰:唐劉禹錫夢得也。中山人。貞元九年進士,登博學宏詞科,貶朗州司馬。元和十年召還,欲任以南省郎,作《玄都觀看花詩》譏忿當路,出為播州刺史。裴度以母老為請,得易連州。入為主客郎中,復作《游玄都詩》以詆權近,俄分司東都,遷賓客。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禹錫少工文章,恃才而廢,老年寡所合,乃以文章自。素善詩,晚節(jié)尤精。白居易推為“詩豪”,嘗言其詩“在處應有神物護持”。禹錫早與柳宗元為文章之友,稱“劉柳”,晚與白居易為詩友,號“劉白”。雖詩文似少不及,然能抗衡二人,信天下之奇才也。
陳氏曰:集本四十卷,逸其十卷。常山宋次道裒輯其遺文,得詩四百七篇,雜文二十二篇,為《外集》,然未必皆十卷所逸也。
夢得自言,吾友柳議曹嘗謂吾文雋而膏,味無窮,炙而愈出也。
後村劉氏曰:劉賓客夢得所作詩,雄渾老蒼,沈著痛快,小家數不能及,絕句尤工。又曰:夢得歷德、順、憲、穆、敬、文、武七朝,其詩尤多感慨,惟“在人雖晚達,於樹比冬青”之句,差閑婉?!洞饦诽臁吩疲骸澳郎S芡?,為霞尚滿天”。亦足以見其精華,老而不竭。
※《韋處厚集》七十卷
唐中書侍郎平章事韋處厚撰。劉禹錫序略曰:按公未為近臣以前,所著詞賦、贊論、記述、銘志,皆文士之詞也,以才麗為主。自入為學士,至宰相以往所執(zhí)筆,皆經綸制置,財成潤色之詞也,以識度為宗。觀其發(fā)德音,福生人,沛然如時雨;褒元老,論功臣,穆然如景風。命相之冊和而莊,命將之誥昭而毅。薦賢能,其氣似孔文舉,論經學,其博似劉子駿,發(fā)十難以摧言利者,其辯似管夷吾?! 杜釙x公集》二卷
陳氏曰:唐宰相裴度中立撰。
※《李觀文編》三卷《外集》二卷
晁氏曰:唐李觀元賓也,華之從子。貞元八年進士,中宏詞科,終太子校書郎。觀為文不襲前人,時謂與韓愈相上下。議者以觀文未極,愈老不休,故擅名?! £懴B暣箜樦芯幱^文,為之序,以為觀尚辭,故辭勝理,愈尚質,故理勝辭,雖愈窮老,終不能加觀之辭,觀後愈死,亦不能逮愈之質云。其後蜀人趙昂又得其《安邊書》至《晁錯論》一十四首,為《後集》二卷。頃年,予從父詹事公掌誥命,嘗以“四之日”為“四日”,不學者哄然以為非。今觀集中亦云爾,乃知本於此?! £愂显唬涸e與韓退之貞元八年同年進士。明年試博學宏詞,觀中其科,而愈不在選?!额佔硬毁E過論》,其年所試文也。又一年,觀年二十九而卒,愈為之志銘。使觀不死,豈可量哉!
※《歐陽集》十卷
晁氏曰:唐歐陽詹行周也。泉州人。終國子四門助教。初,閩人不肯北官,及常袞為觀察使,興學勸士,舉進士自詹始,與韓愈、李觀、李絳貞元八年聯(lián)第,皆天下選,時稱“龍虎榜”云。此集李貽孫纂,韓退之作詹哀辭,稱詹甚美,大意謂詹覓舉京師,將以為父母榮也。又云其德行信於朋友。而唐小說載詹惑太原一妓,為賦“高城巳不見,況復城中人”之詩,卒為之死。今集中亦載焉。若然,則詹之志豈在其父母哉!有德行者乃爾邪?
陳氏曰:詹亦韓愈同年進士,考其集中,各有《明水賦》。詹亦蚤死,愈為之《哀辭》,尤拳拳焉。李翱作傳,而李集不載。其序,福唐廉使李貽孫所為也。
詹之為人,有《哀辭》可信已。黃璞何人?斯乃有太原函髻之謗。好事者喜傳之,不信愈而信璞,異哉!“高城不可見之句”,樂府此類多矣,不得以為實也?! 秴魏庵菁肥?br>
晁氏曰:唐呂溫和叔也。一字化光。河中人。貞元十四年進士。以善韋執(zhí)誼、王叔文起家,再命左拾遺,同張薦使吐番,元和初使還,累遷知御史雜事,再貶道州刺史,徙衡州。溫從梁肅,為文章規(guī)摹左氏,藻贍精富,流輩推尚。劉禹錫為編次其文,序之云,古之為書,先立言而後體物,賈生之書首《過秦》,而荀卿亦後其賦。故斷自《人文化成論》至《諸葛武侯廟記》為上篇。今集先賦詩,後雜文,非禹錫本也。
陳氏曰:溫本善韋、王,偶使絕域,得免在“八司馬”之數,而終以好刻敗。 與竇群羊、士諤昵比,傾誣宰相李吉甫,謫死。屢校不懲,至於滅耳,此所以為小人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