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古籍
  • 文獻通考 卷二百十·經(jīng)籍考三十七

    作者: 《文獻通考》馬端臨
      ○子(儒家)

      ※《周子通書》一卷,《太極圖說》一卷

      朱子序曰:《通書》者,濂溪夫子之所作也。夫子自少即以學行有聞於世,而莫或知其師傳之所自,獨以河南兩程夫子嘗受學焉,而得孔、孟不傳之正統(tǒng),則其淵源固可概見。然所以指夫仲尼、顏子之樂,而發(fā)其“吟風弄月”之趣者,亦不可得而悉聞矣。所著之書,又多放失。獨此一篇,本號《易通》,與《太極圖說》并出,程氏以傳於世,而其為說實相表里。大抵推一理、二氣、五行之分合,以紀綱道體之精微,決道義、文辭、祿利之取舍,以振起俗學之卑陋。至論所以入德之方、經(jīng)世之具,又皆親切簡要,不為空言。顧其宏綱大用,既非秦、漢以來諸儒所及,而其條理之密、意味之深,又非今世學者所能驟而窺也。是以程子既沒而傳者鮮焉,其知之者,不過以為用意高遠而已?! ∮衷唬骸锻〞肺碾m高簡,而體實淵愨。且其所論,不出乎陰陽變化、修已治人之事,未嘗遽談無物之先、文字之外也。周子留下《太極圖》,若無《通書》,教人如何曉得故太極圖得?故《太極圖》得《通書》而始明。朱子既為《太極圖說》,則錄以寄廣漢張敬夫,以書來曰:“先生所與門人講論問答之言,見於書者詳矣。其於《西銘》蓋屢言之,至此圖則未嘗一言及也。謂其必有微意,是則固然。然所謂微意者,果何謂邪?”熹竊以為此圖立象盡意,剖析幽微,周子蓋不得已而作也。觀其手授之意,蓋以為惟程子為能當之,至程子而不言,則疑其未有能受之者爾。夫既未能默識於言意之表,則馳心空妙,入耳出口,其弊必有不勝言者。

      晁氏曰:茂叔師事鶴林寺僧壽涯,以其學傳二程,遂大顯於世。此其所著書也。

      ※《濂溪遺文遺事》一卷  陳氏曰:侍講朱熹集次??赌峡?。

      ※《正蒙書》十卷

      晁氏曰:皇朝張載子厚撰。張舜民嘗乞追贈載於朝,云橫渠先生張載著書萬馀言,名曰《正蒙》。陰陽變化之端,仁義道德之理,死生性命之分,治亂國家之經(jīng),罔不究通。方之前人,其孟軻、揚雄之流乎!此書是也。初無篇次,其後門人蘇等區(qū)別成十七篇。又為前後序,又有胡安國所傳,編為一卷,末有《行狀》一卷。  藍田呂氏曰:先生晚自崇文移疾西歸,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其志道精思,未始須臾息,亦未嘗須臾忘也。熙甯九年秋,集所立言,謂之《正蒙》。出示門人曰:“此書予歷年致思之所得,其言殆與前圣合,大要發(fā)端示人而已。其觸類廣之,則吾將有待於學者?!薄  吨熳诱Z錄》曰:《正蒙》有差分曉底看?;騿枺骸啊墩伞分姓f得有病處,還是他命辭不出有差?還是見得差?”曰:“他是見得差。如曰‘繼之者善也’,方是‘善惡混’云云。‘成之者性’,是到得圣人處,方是成得性,所以說‘知禮成性而道義出’。似這處,都見差了。”

      ※《西銘集解》一卷

      陳氏曰:張載作《訂頑》、《砭愚》二銘,後更曰《東》、《西銘》,其《西銘》即《訂頑》也。大抵發(fā)理一分殊之旨。有趙師俠者,集呂大臨、胡安國、張九成、朱熹四家說為一篇,刻之興化軍。又有戶部侍郎王夢龍,集《通書西銘解》為三卷?! ↓斏綏钍显唬骸段縻憽防硪欢质狻V淅硪?,所以為仁;知其分殊,所以為義。所謂分殊,猶孟子言“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無差等耳?;蛟唬骸叭缡莿t體用果離而為二矣?!痹唬骸坝梦磭L離體也。以人觀之,四支百骸,具於一身者體,至其用處,則首不可以加屨,足不可以納冠,蓋即體而言,分已在其中矣?!?br>
      ※《程氏遺書》二十五卷,《附錄》一卷,《外書》十三卷

      陳氏曰:朱熹集錄二程門人李端伯而下諸家所聞見問答之語,附錄行狀、哀詞、祭文之屬八篇。其《年譜》,朱公所撰述也?!锻鈺穭t又二十五篇之所遺者?! ≈熳印洞饛埦捶驎吩唬好鞯乐裕l(fā)明極致,通透灑落,善開發(fā)人。伊川之言,即事明理,質(zhì)愨精深,尤耐咀嚼。然明道之言,一見便好,久看愈好,所以賢愚皆獲其益。伊川之書,乍看未好,久看方好,故非久於玩索者,不能知其味。又《答呂伯恭書》曰:《遺書》節(jié)本已寫出,愚意所刪去者,亦須用草紙鈔出,逐段略注刪去之意,方見不草草處。若只暗地刪,久遠惑人。記《論語》者,只為不曾如此,留下《家語》,至今作病痛也。

      ※《河南師說》十卷  陳氏曰:尚書潁川韓元吉無咎,以《河南雅言》、《伊川雜說》及諸家語錄,為十卷,以尹和靖所編為卷首,不如《遺書》之詳訂也。

      ※《皇極經(jīng)世書》十二卷

      晁氏曰:皇朝邵雍堯夫撰。雍隱居博學,尤精於《易》,世謂其能窮作《易》之本原,前知來物。其始學之時,睡不施枕者三十年。此書以元經(jīng)會,以會經(jīng)運,以經(jīng)世起,於堯即位之二十一年甲辰,終於周顯德六年已未,編年紀興亡治亂之事,以符其學。後又看《系述敘篇》,其子伯溫解。

      陳氏曰:其學出於李之才挺之,之才受之穆修伯長,修受之種放明逸,放受之陳摶。蓋數(shù)學也,曰《元會運世》,以元經(jīng)會,以運經(jīng)世,自帝堯至於五代,天下離合,治亂興廢,得失邪正之跡,天時而驗人事,以陰陽剛?cè)岣F聲音律呂,以窮萬物之數(shù)。末二卷論所以為書之意,窮日月星辰、飛走動植之數(shù),以盡天地萬物之理;述皇帝王霸之事,以明大中至正之道。書謂之《皇極經(jīng)世》,篇謂之《觀物》,凡六十二篇。其子伯溫為之《敘系》,具載《先天》、《後天》、《變卦》、《反對》諸圖,又為《易學辯惑》一篇,敘傳授本末真?zhèn)?。然世之能明其學者,蓋鮮焉。  《朱子語錄》曰:康節(jié)其初想只是看得“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心只管在上面轉(zhuǎn),久之便透,想得一舉眼便成四片。其法,四之外又有四焉。凡物才過到二之半時,便煩惱了,蓋已漸趨之於衰也。謂如見花方蓓蕾,則知其將盛;既開,則知其將衰,其理不過如此。謂如今日戌時,從此推上去,至未有天地之始;從此推下去,至人物消盡之時。蓋理在數(shù)內(nèi),數(shù)在理內(nèi)??倒?jié)是他見得一個盛衰消長之理,故能知之。若只說他知得甚事,如歐陽叔弼定謚之類,此知康節(jié)之淺陋者也。程先生有一柬,說《先天圖》甚有理,可試往聽他說看。觀其意,甚不把當事。然自有《易》以來,只有康節(jié)說一個物事如此齊整。如揚子《太元》,便零星補湊得可笑!若不補,又欠四分之一,補得來,又多四分之三?! ∪纭稘撎摗分當?shù)用五,只似如今算位一般,其直一畫則五也,下橫一畫則為六,橫二畫則為七,蓋亦補湊之書也?! ∮衷唬骸兑住肥遣敷咧畷?,《皇極經(jīng)世》是推步之書?!督?jīng)世》以十二辟卦管十二會,繃定時節(jié),就中推吉兇消長。堯時正是《乾卦》九五,其書與《易》自不相干。“只是加一倍推將去?!眴枺骸安疁亟狻督?jīng)世書》如何?”先生曰:

      “他也只是說將去,那里面精微曲折,也未必曉得。當時康節(jié)只說與王某,不曾說與伯溫?!?br>
      又曰:康節(jié)之學,骨髓在《皇極經(jīng)世》,其花草便是詩。

      ※《觀物外篇》六卷  晁氏曰:右邵雍之沒,門人記其平生之言,合二卷。雖以次筆授,不能無小失,然足以發(fā)明成書為多,故以《外篇》名之,或分為六卷。

      陳氏曰:康節(jié)門人太常寺簿張昏子望記其言,雖十才一二,而足以發(fā)明成書。

      ※《觀物內(nèi)篇》二卷

      陳氏曰:康節(jié)之子右奉直大夫伯溫撰。即《經(jīng)世書》之第十一、十二卷也。

      張氏曰:“先生《觀物》有《內(nèi)》、《外篇》?!秲?nèi)篇》,先生所著之書也;《外篇》,門人所記先生之言也?!秲?nèi)篇》理深而數(shù)略,《外篇》數(shù)詳而理顯。

      學先天者,當有《外篇》始。”先生詩云:“若無揚子天人學,安有莊周《內(nèi)》、《外篇》?!币源酥锻馄芬嘞壬模T人蓋編集之耳。又曰:《皇極經(jīng)世》者,康節(jié)之《易》,先天之說也?!队^物篇》立言廣大,措意精微,如《系辭》。

      然稽之以理,既無不通,參之以數(shù),亦無不合。

      ※《漁樵問對》一卷

      晁氏曰:皇朝邵雍撰。設為問答,以論陰陽化育之端,性命道德之奧云。邵氏言其祖之書也,當考。

      ※《程氏雜說》十卷  晁氏曰:皇朝程頤正叔門人雜記其師之言。

      ※《信聞紀》一卷,《經(jīng)學理窟》一卷

      晁氏曰:皇朝張載撰。雜記經(jīng)傳之義辯釋、老之失。

      ※《近思錄》十四卷  陳氏曰:朱熹、呂祖謙取周、程氏之書關(guān)於大體而切於日用者六日十九條,取“切問近思”之義,以教後學。

      趙氏跋曰:朱子、呂子相與講明伊、洛之學,取其言之簡而要者,集為是書,要使學者知所趣向。譬如洛居天下之中,行者四面而至,茍不惑其涂路,則千里雖遠,行無不至矣。然其亦有平居師友相問答之際,盡意傾吐,義已切至而語不暇擇者。學者得其意,玩其辭可也。不然,徒高遠其言,詭異其行,俾世之人咸共指目曰道學云云者,則甚非朱、呂所以為書之意也。

      ※《答邇英圣問》一卷

      《兩朝國史》:志慶歷四年三月,仁宗於邇英閣出御書十有三軸,凡三十五事:一曰遵祖宗之訓,二曰奉真考之業(yè),三曰念祖宗艱難,四曰思祖宗愛民,五曰守信義,六曰不巧詐,七曰親碩學,八曰精六藝,九曰慎言語,十曰待耆老,十一曰崇靜退,十二曰求忠正,十三曰懼貴驕,十四曰招勇將,十五曰尚儒術(shù),十六曰議釋老,十七曰重良臣,十八曰廣視聽,十九曰功無跡,二十曰戒喜怒,二十一曰明巧媚,二十二曰杜希旨,二十三曰從民欲,二十四曰慎滿盈,二十五曰傷暴露兵,二十六曰哀鰥寡,二十七曰訪屠釣,二十八曰講遠圖,二十九曰絕朋比,三十曰斥諂佞,三十一曰察小忠,三十二曰鑒迎合,三十三曰罪已為民,三十四曰損躬撫軍,三十五曰求善補過。又出《危竿諭》一篇,述居高慎危之意。顧丁度等曰:“朕觀書之暇,取臣僚上言及進對事目可施於政治者,書以分賜卿等。”度暨曾公亮、楊安國、王洙等既拜賜,因請注釋其義。是月,丁度等上《答邇英圣問》一卷。上覽之終篇,指其中體大者六事,付中書、樞密院,令奉行之?!洞鹗枴氛?,即所釋前所賜三十五事也。

      ※《帝學》十卷

      晁氏曰:皇朝范祖禹淳夫纂自古賢君迨於祖宗務學事跡為一篇,以勸講。淳夫,元時在講筵八年。詰旦當講,前一夕,正衣冠,儼然如在上前,命子弟侍坐,先按講其說。平時語若不出諸口,及當講,開列古議,仍參之時事,以為勸戒。其音瑯然,聞者興起。東坡常曰:“淳夫講書,言簡義明,粲然成文章,為今講官第一。”

      陳氏曰:其所編集,上自三皇、五帝,迄於本朝神宗。凡圣學事實皆具焉。

      ※《儒言》一卷

      晁氏曰:從父詹事公撰。其書蓋辯正王安石之學違僻者。

      ※《元城語錄》三卷

      陳氏曰:右朝散郎維揚馬永卿大年撰。永卿初仕亳州永城主簿,從寓公劉安世器之學,記其所聞之語?!  秳⑾壬勪洝芬痪?br>
      陳氏曰:知秀州韓德全撰。,億之曾孫,緬之孫。官二浙,道睢陽,往來必見劉元城,記其所談二十一則。

      ※《道護錄》一卷  陳氏曰:胡呈德輝所錄劉元城語,凡十九則。以上三書皆刻章貢。末又有邵伯溫、呂本中所記數(shù)事附焉。  ※《節(jié)孝先生語》一卷

      陳氏曰:江端禮季恭所錄山陽徐積仲車語。

      ※《龜山語錄》五卷

      陳氏曰:延平陳淵幾叟、羅從彥仲素、建安胡大原伯逢所錄楊時中立語,及其子迥錄,共四卷。末卷為附錄、墓志、遺事,順昌廖德明子晦所集也。

      ※《庭闈錄》一卷

      陳氏曰:即楊迥所錄,當政和八年,其父亡恙時也。  ※《龜山別錄》二卷

      陳氏曰:不知何人所錄。

      ※《尹和靖語》錄四卷

      陳氏曰:馮忠恕、祈寬居之、呂堅中崇實所錄尹享彥明語。

      ※《胡氏傳家錄》五卷

      陳氏曰:曾幾吉父、徐時動舜鄰、楊訓子中所記胡安國康侯問答之語,及其子甯和仲所錄家庭之訓。

      ※《無垢語錄》十四卷,《言行編》、《遺文》共一卷

      陳氏曰:張九成子韶之甥于恕所編《心傳錄》,及其門人郎曄所記《日新錄》。

      近時徐鹿卿德夫教授南安,復裒其言行,系以歲月,及《遺文》三十篇,附於末。

      ※《師友雜志》一卷,《雜說》一卷

      陳氏曰:呂本中撰。

      ※《胡子知言》一卷

      陳氏曰:五峰胡宏仁仲撰。文定季子,南軒從之游。

      《朱子語錄》有曰:因與諸子論湖、湘學者崇尚《胡子知言》,曰:“《知言》固有好處,然亦大有差失。如論性,曰‘不可以善惡辨,不可以是非分’。

      既無善惡,又無是非,則是告子‘湍水’之說爾。如曰‘好惡性也,君子好惡以道,小人好惡以己’。則是以好惡說性,而道在性外矣。不知此理從何而出?”問:“所謂‘探視聽言動無息之際可以會情’,此猶告子‘生之謂性’之意否?”曰:“此語亦有病。下文謂‘道義明著,孰知其為此心,物欲引誘,孰知其為人欲’。便以道義對物欲,似性中本無道義,逐旋於此處,扌入兩端,則是性亦不可以善言矣。如曰‘性也者,天地鬼神之奧也?!撇蛔阋悦瑳r惡乎?

      孟子說性善云者,嘆美之辭,不與惡對。其所謂‘天地鬼神之奧’,言語亦大故夸逞。某嘗謂圣賢言語自是平易,如孟子尚自有些險處,孔子則直是平實?!睎|萊云:“《知言》勝似《正蒙》?!毕壬唬骸吧w後出者巧也?!?br>
      ※《忘筌書》一卷

      陳氏曰:浦城潘植子醇撰。多言《易》,亦涉異端,凡五十一篇。此書載《鳴道集》為九十二篇,附見者又十有三,而《館閣書目》又稱七十七篇,皆未詳?!  吨T儒鳴道集》七十二卷

      陳氏曰:不知何人所集。涑水、濂溪、明道、伊川、橫渠、元城、上蔡、無垢,以及江民表、劉子、潘子醇凡十一家,其去取不可曉。  ※《兼山遺學》六卷

      陳氏曰:河南郭雍錄其父忠孝之遺書。前二卷為《易·蓍卦》,次為《九圖》,又次《說春秋》,又次為《性說》三篇,末卷問答、雜說。忠孝父子世系、出處本末,次詳見《易》類。

      ※《玉泉講學》一卷

      陳氏曰:沙隨程迥可久所記喻樗子才語。樗木末見《語》、《孟》類。

      ※《周簡惠圣傳錄》一卷

      陳氏曰:參政荊溪周葵義撰。自堯、舜至孔、孟圣傳正統(tǒng),為絕句詩二十章,而各著其說,自為一家,然無高論。

      ※《南軒語錄》十二卷

      陳氏曰:蔣邁所記張┉敬夫語?!  二n佷洝芬痪?br>
      陳氏曰:張┉取經(jīng)傳中凡言及顏子者,錄為一編。

      ※《晦庵語錄》四十六卷

      陳氏曰:著作佐郎陵陽李道傳貫之,裒晦翁門人廖德明子晦而下三十二家,刻之九江。

      ※《晦庵續(xù)錄》四十六卷

      陳氏曰:李太史之弟樞密性傳成之,又得黃直卿而下四十一家,及前錄所無者并刻之。

      ※《呂氏讀書記》七卷

      陳氏曰:呂祖謙撰。乾道癸已、淳熙乙未,家居日閱之書,隨意手筆,或數(shù)字,或全篇。蓋偶有所感發(fā),或以備遺忘者。

      ※《閫范》十卷

      陳氏曰:呂祖謙撰。集經(jīng)史子傳,發(fā)明人倫之道,見於父子、兄弟之者為一篇。時教授嚴州,張南軒守郡,實為之序。

      ※《先圣大訓》六卷

      陳氏曰:龍圖閣學士慈溪楊簡敬仲撰。取《禮記》、《家語》、《左傳》、《國語》而下諸書,凡稱孔子之言,皆類為此編。然圣人之旨意,未易識也。

      “喪欲速貧,死欲速朽”,自門弟子已不能知其有為而言,況於百氏所記,其淺陋依托,可勝道哉!多聞闕疑,庶乎其弗畔也。

      ※《已易》一卷

      陳氏曰:楊簡撰。

      ※《慈湖遺書》三卷

      陳氏曰:楊簡撰。前二卷雜說,末一卷遺文。慈湖之學,專主乎“心之精神,是謂圣”一語。其誨人,惟欲發(fā)明本心而有所覺。然稱學者之覺,亦頗輕於印可。

      蓋其用功偏於上達,受人之欺而不疑。竊嘗謂誠明一理,焉有誠而不明者乎?當淳熙中,象山陸九淵之學盛行於江西,朱侍講不然之。朱公於前輩不肯張無垢,於同流不肯陸象山,為其本原未純故也。象山之後,一傳而慈湖,遂如此。甚矣,道之不明,賢者過之也?!  睹鱾惣肥?br>
      陳氏曰:高安涂近止撰。取經(jīng)傳言行之要,以孝為本,推而廣之,為十篇。

      涂有子登科,得初品官致仕。

      ※《心經(jīng)法語》一卷

      陳氏曰:參知政事建安真德秀希元撰。集圣賢論心格言。

      ※《三先生謚議》一卷

      陳氏曰:嘉定中,魏了翁華父為潼川憲,奏請賜周、程謚。寶慶守李大謙集而刻之,并及諸郡祠堂記文。

      ※《言子》三卷

      陳氏曰:言偃,吳人,相傳所居在常熟縣。慶元,邑宰孫應時季和始為立祠,求朱晦翁為記。近新昌王伯晦復裒《論語》書所載問答為此書。邑中至今有言氏,亦買田教養(yǎng)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