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
百家姓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jīng)部
精選古籍
醒名花
定情人
九尾狐
于少保萃忠傳
麟兒報
九尾龜
轟天雷
白圭志(《第一才女傳》)
梅蘭佳話
永慶升平后傳
醫(yī)學源流論 卷上·藥石性同用異論
作者:
《醫(yī)學源流論》徐大椿
一藥有一藥之性情功效,其藥能治某病,古方中用之以治某病,此顯而易見者。然一藥不止一方用之,他方用之亦效何也?蓋藥之功用不止一端,在此方則取其此長,在彼方則取其彼長,真知其功效之實,自能曲中病情而得其力。迨至后世,一藥所治之病愈多,而亦效者,蓋古人尚未盡知之,后人屢試而后知。所以歷代本草所注藥性,較之神農(nóng)本經(jīng)所注功用增益數(shù)倍,蓋以此也。但其中有當有不當,不若神農(nóng)本草字字精切耳。又同一熱藥,而附子之熱與干姜之熱,迥乎不同;同一寒藥,而石膏之寒與黃連之寒,迥乎不同。一或誤用,禍害立至。蓋古人用藥之法,并不專取其寒熱溫涼補瀉之性也。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所生之方,或取其嗜好之偏。其要似與病情之寒熱溫涼補瀉若不相關,而投之反有神效,古方中如此者,不可枚舉。學者必將神農(nóng)本草,字字求其精義之所在,而參以仲景諸方,則圣人之精理,自能洞曉。而己之立方,亦必有奇思妙想,深入病機,而天下無難治之癥也。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