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
百家姓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部
精選古籍
孫臏兵法
兵制
尉繚子
孫子略解
司馬法
鬼谷子
齊民要術
禾譜
天工開物
農學古籍概覽
化書 卷四
作者:
《化書》譚峭
四、仁化¤得一
曠然無為之謂道,道能自守之謂德,德生萬物之謂仁,仁救安危之謂義,義有去就之謂禮,禮有變通之謂智,智有誠實之謂信,通而用之之謂圣。道,虛無也,無以自守,故授之以德。德,清靜也,無以自用,故授之以仁。仁用而萬物生,萬物生必有安危,故授之以義。義濟安拔危,必有藏否,故授之以禮。禮秉規(guī)持范,必有疑滯,故授之以智。智通則多變,故授之以信,信者,成萬物之道也。
五行 道德者,天地也。五常者,五行也。仁發(fā)生之謂也,故均于木。義,救難之謂也,故均于金。禮,明白之謂也,故均于火。智,變通之謂也,故均于水。信,愨然之謂也,故均于土。仁不足則義濟之,金伐木也。義不足則禮濟之,火伐金也。禮不足則智濟之,水伐火也。智不足則信濟之,土伐水也。始則五常相濟之業(yè),終則五常相伐之道,斯大化之往也。
¤畋漁
夫禽獸之于人也何異?有巢穴之居,有夫婦之配,有父子之性,有死手之情。烏反哺,仁也;隼憫胎,義也;蜂有君,禮也;羊跪乳,智也;雉不再接,信也。孰究其道?萬物之中五常百行無所不有也,而教之為綱罟,使之務畋漁。且夫焚其巢穴,非仁也;奪其親愛,非義也;以斯為享,非禮也;教民殘暴,非智也;使萬物懷疑,非信也。夫膻臭之欲不止,殺害之機不已。羽毛雖無言,必狀我為貪狼之興封;鱗介雖無知,必名我為長鯨之與巨虺也。胡為自安,焉得不恥?吁!直疑自古無君子。 ¤犧牲
犧牲之享,羔雁之薦,古之禮也。且古之君子,非不知情之憂喜、聲之哀樂能動天地、能感鬼神。刀杌前列,則憂喜之情可知矣;鷹犬齊至,則哀樂之聲可知矣。以是祭天地,以是禱神明,天地必不享,茍享之必有咎;神明必不歆,茍歆之必有悔。所以知神龍見,喪風云之象也;鳳凰來,失尊戴之象也;麒麟出,亡國土之象也。觀我之義,禽必不義也;以彼為祥,禽必不祥也。
¤太和
非兔狡,獵狡也;非民詐,吏詐也。慎勿怨盜賊,盜賊惟我召;慎勿怨叛亂,叛亂稟我教。不有和睦,焉得仇讎;不有賞動,焉得斗爭。是以大人無親無疏,無愛無惡,是謂太和。
¤墨魚 海魚有吐墨水上庇其身而游者,人因墨而漁之。夫智者多屈,辯者多辱,明者多蔽,勇者多死。扃ox固,賊盜喜;忌諱嚴,敵國幸。禁可以越者,號也;兵可以奪者,符也。蜀敗于山,晉敗于馬。夫大人之機,道德仁義而已矣。
¤神弓
譽人者人之譽,謗人者人謗之,是以君子能罪己,斯罪人也;不報怨,斯報怨也。所謂神弓鬼矢,不張而發(fā),不注而中。天得之以假人,人得之以假天下。
¤救物
救物而稱義者,人不義之;行惠而求報者,人不報之。民之情也,讓之則多,爭之則少,就之則去,避之則來;與之則輕,惜之則奪。是故大義無狀,大恩無象。大義成,不知者荷之;大恩就,不識者報之。
¤書道
心不疑乎手,手不疑乎筆,忘手筆,然后知書之道。和暢,非巧也;淳古,非樸也;柔弱,非美也;強梁,非勇也。神之所浴,氣之所沐。是故黠策蓄血氣,顧盼含情性。無筆黑之跡,無機智之狀;無剛柔之容,無馳騁之象。若皇帝之道熙熙然,君子之風穆穆然。是故觀之者,其心樂,其神和,其氣融,其政太平,其道無朕。夫何故?見山思靜,見水思動,見云思變,見石思貞,人之常也。
¤鳳鴟
鳳不知美,鴟不知惡,陶唐氏不知圣,有苗氏不知暴。使陶氏恃其圣,非圣也;有苗氏知其暴,不暴也。眾人皆能寫人之形,而不能寫己之形;皆能求人之惡,而不能求己之惡;皆能知人之禍,而不能知己之禍。是以大人聽我聲,察我色,候我形,伺我氣,然后知人之情偽?! 柚?br>
觀其文章,則知其人之貴賤焉;觀其書篆,則知其人之情性焉;聞其琴瑟,則知其人之道德焉;聞其教令,則知其人之吉兇焉。小人由是知唐堯之容淳淳然,虞舜之容熙熙然,伯禹之容蕩蕩然,殷湯之容堂堂然,文王之容巍巍然,武王之容諤諤然,仲尼之容皇皇然。則天下之人,可以自知其愚與賢。
¤螻蟻
螻蟻之有君也,一拳之宮,與眾處之;一塊之臺,與眾臨之;一粒之食,與眾蓄之,一蟲之肉,與眾咂之;一罪之疑,與眾戮之。故得心相通而后神相通。神相通而后氣相通,氣相通而后形相通。故我病則眾病,我痛則眾痛,怨何由起,叛何由始?斯太古之化也?! 韪栉?br>
能歌者不能者聽之,能舞者觀之,巧者不巧者辨之,賢者不賢者任之。夫養(yǎng)木者必將伐之,待士者必將死之。綱之以冠冕,釣之以爵祿。若馬駕車輅,貴不我得;彘食糟糠,肥不我有。是以大人道不虛貴,德不虛守;貧有所倚,進有所恃。退者非樂寒賤,而甘委棄。
¤躑躅
躑躅之酒,烏啄之脯,莨蕩之膏,冶葛之乳。初啖之若芥,再啖之若黍,復啖之若丸,又啖之若脯。小人由是知強弩可以漸引,巨鼎可以漸舉,水火可以漸習,虎兕可以漸侶。逆者我所化,辱者我所與,不應者我所命,不臣者我所取。所以信柔馬不可馭,漸賊不可御。得之以為萬化之母。
¤止斗
止人之斗者使其斗,抑人之忿者使其忿;善救斗者預其斗,善解忿者濟其忿。是故心不可伏,而伏之愈亂;民不可理,而理之愈怨。水易動而自清,民易變而自平。其道也在不逆萬物之情。
¤象符
術有降萬物之蘊毒者,則交臂鉤指,象之為符。是故若夭矯之勢者鱗之符,若飛騰之勢者羽之符,若偃蹇之勢者毛之符,若拳跼之勢者介之符,所以知拱折者人之符。夫拱手者,人必拱之;折腰者,人必折之,禮之本也。而疏之為萬象,別之為萬態(tài)。教之蹈舞,非蹈舞也;使之禱祝,禱祝也,我既寡實,彼亦多虛。而責人之無情,固無情也;而罪禮之無驗,固無驗也。 ¤善惡 為惡者畏人識,必有識者;為善者欲人知,必有不知者。是故人不識者,謂之大惡;人不知者,謂之至善。好行惠者恩不廣,務奇特者功不大,善博奕者智不遠,文綺麗者名不久。是以君子惟道是貴,惟德自守,所以能萬世不朽。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曠然無為之謂道,道能自守之謂德,德生萬物之謂仁,仁救安危之謂義,義有去就之謂禮,禮有變通之謂智,智有誠實之謂信,通而用之之謂圣。道,虛無也,無以自守,故授之以德。德,清靜也,無以自用,故授之以仁。仁用而萬物生,萬物生必有安危,故授之以義。義濟安拔危,必有藏否,故授之以禮。禮秉規(guī)持范,必有疑滯,故授之以智。智通則多變,故授之以信,信者,成萬物之道也。
五行 道德者,天地也。五常者,五行也。仁發(fā)生之謂也,故均于木。義,救難之謂也,故均于金。禮,明白之謂也,故均于火。智,變通之謂也,故均于水。信,愨然之謂也,故均于土。仁不足則義濟之,金伐木也。義不足則禮濟之,火伐金也。禮不足則智濟之,水伐火也。智不足則信濟之,土伐水也。始則五常相濟之業(yè),終則五常相伐之道,斯大化之往也。
¤畋漁
夫禽獸之于人也何異?有巢穴之居,有夫婦之配,有父子之性,有死手之情。烏反哺,仁也;隼憫胎,義也;蜂有君,禮也;羊跪乳,智也;雉不再接,信也。孰究其道?萬物之中五常百行無所不有也,而教之為綱罟,使之務畋漁。且夫焚其巢穴,非仁也;奪其親愛,非義也;以斯為享,非禮也;教民殘暴,非智也;使萬物懷疑,非信也。夫膻臭之欲不止,殺害之機不已。羽毛雖無言,必狀我為貪狼之興封;鱗介雖無知,必名我為長鯨之與巨虺也。胡為自安,焉得不恥?吁!直疑自古無君子。 ¤犧牲
犧牲之享,羔雁之薦,古之禮也。且古之君子,非不知情之憂喜、聲之哀樂能動天地、能感鬼神。刀杌前列,則憂喜之情可知矣;鷹犬齊至,則哀樂之聲可知矣。以是祭天地,以是禱神明,天地必不享,茍享之必有咎;神明必不歆,茍歆之必有悔。所以知神龍見,喪風云之象也;鳳凰來,失尊戴之象也;麒麟出,亡國土之象也。觀我之義,禽必不義也;以彼為祥,禽必不祥也。
¤太和
非兔狡,獵狡也;非民詐,吏詐也。慎勿怨盜賊,盜賊惟我召;慎勿怨叛亂,叛亂稟我教。不有和睦,焉得仇讎;不有賞動,焉得斗爭。是以大人無親無疏,無愛無惡,是謂太和。
¤墨魚 海魚有吐墨水上庇其身而游者,人因墨而漁之。夫智者多屈,辯者多辱,明者多蔽,勇者多死。扃ox固,賊盜喜;忌諱嚴,敵國幸。禁可以越者,號也;兵可以奪者,符也。蜀敗于山,晉敗于馬。夫大人之機,道德仁義而已矣。
¤神弓
譽人者人之譽,謗人者人謗之,是以君子能罪己,斯罪人也;不報怨,斯報怨也。所謂神弓鬼矢,不張而發(fā),不注而中。天得之以假人,人得之以假天下。
¤救物
救物而稱義者,人不義之;行惠而求報者,人不報之。民之情也,讓之則多,爭之則少,就之則去,避之則來;與之則輕,惜之則奪。是故大義無狀,大恩無象。大義成,不知者荷之;大恩就,不識者報之。
¤書道
心不疑乎手,手不疑乎筆,忘手筆,然后知書之道。和暢,非巧也;淳古,非樸也;柔弱,非美也;強梁,非勇也。神之所浴,氣之所沐。是故黠策蓄血氣,顧盼含情性。無筆黑之跡,無機智之狀;無剛柔之容,無馳騁之象。若皇帝之道熙熙然,君子之風穆穆然。是故觀之者,其心樂,其神和,其氣融,其政太平,其道無朕。夫何故?見山思靜,見水思動,見云思變,見石思貞,人之常也。
¤鳳鴟
鳳不知美,鴟不知惡,陶唐氏不知圣,有苗氏不知暴。使陶氏恃其圣,非圣也;有苗氏知其暴,不暴也。眾人皆能寫人之形,而不能寫己之形;皆能求人之惡,而不能求己之惡;皆能知人之禍,而不能知己之禍。是以大人聽我聲,察我色,候我形,伺我氣,然后知人之情偽?! 柚?br>
觀其文章,則知其人之貴賤焉;觀其書篆,則知其人之情性焉;聞其琴瑟,則知其人之道德焉;聞其教令,則知其人之吉兇焉。小人由是知唐堯之容淳淳然,虞舜之容熙熙然,伯禹之容蕩蕩然,殷湯之容堂堂然,文王之容巍巍然,武王之容諤諤然,仲尼之容皇皇然。則天下之人,可以自知其愚與賢。
¤螻蟻
螻蟻之有君也,一拳之宮,與眾處之;一塊之臺,與眾臨之;一粒之食,與眾蓄之,一蟲之肉,與眾咂之;一罪之疑,與眾戮之。故得心相通而后神相通。神相通而后氣相通,氣相通而后形相通。故我病則眾病,我痛則眾痛,怨何由起,叛何由始?斯太古之化也?! 韪栉?br>
能歌者不能者聽之,能舞者觀之,巧者不巧者辨之,賢者不賢者任之。夫養(yǎng)木者必將伐之,待士者必將死之。綱之以冠冕,釣之以爵祿。若馬駕車輅,貴不我得;彘食糟糠,肥不我有。是以大人道不虛貴,德不虛守;貧有所倚,進有所恃。退者非樂寒賤,而甘委棄。
¤躑躅
躑躅之酒,烏啄之脯,莨蕩之膏,冶葛之乳。初啖之若芥,再啖之若黍,復啖之若丸,又啖之若脯。小人由是知強弩可以漸引,巨鼎可以漸舉,水火可以漸習,虎兕可以漸侶。逆者我所化,辱者我所與,不應者我所命,不臣者我所取。所以信柔馬不可馭,漸賊不可御。得之以為萬化之母。
¤止斗
止人之斗者使其斗,抑人之忿者使其忿;善救斗者預其斗,善解忿者濟其忿。是故心不可伏,而伏之愈亂;民不可理,而理之愈怨。水易動而自清,民易變而自平。其道也在不逆萬物之情。
¤象符
術有降萬物之蘊毒者,則交臂鉤指,象之為符。是故若夭矯之勢者鱗之符,若飛騰之勢者羽之符,若偃蹇之勢者毛之符,若拳跼之勢者介之符,所以知拱折者人之符。夫拱手者,人必拱之;折腰者,人必折之,禮之本也。而疏之為萬象,別之為萬態(tài)。教之蹈舞,非蹈舞也;使之禱祝,禱祝也,我既寡實,彼亦多虛。而責人之無情,固無情也;而罪禮之無驗,固無驗也。 ¤善惡 為惡者畏人識,必有識者;為善者欲人知,必有不知者。是故人不識者,謂之大惡;人不知者,謂之至善。好行惠者恩不廣,務奇特者功不大,善博奕者智不遠,文綺麗者名不久。是以君子惟道是貴,惟德自守,所以能萬世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