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古籍
  • 玉蟾記 第五十三回 恬淡人草堂閑話

    作者: 《玉蟾記》崔象川
    〔先聲賀新郎〕調(diào)

    詞曰:

    顛倒何為者,試問他、滄海桑田,幾經(jīng)變也?想當(dāng)日核計陰謀,多少心猿意馬。猛回頭,都成虛假。胡季河山空一夢,剔銀燈絮語凄涼夜。將舊事,重新寫。

    性情恬淡真風(fēng)雅,有一番警智憐愚震聾啞。惡冤家是好姻緣,暗里紅絲牽下。更休憶奸雄面赭,千秋鐵案未消磨。讀來時那禁淚盈把?,嵤驴倸w爐冶。通元子這一日從黃花嶺上過,俯視門河橋西有座山莊,莊上東偏有座草堂,但見桐陰覆屋,靜噪一蟬,竹障編籬間棲雙鶴。其中朗朗書聲達于戶外。塵世間有此境界,何異仙居。因按下云頭,叩扉來訪,問那候門童子,童子說:“吾師恬淡人無心名利,隱居于此?!?br>
    通元子走進草堂,見一六旬以外老人,拱手說:“貧道路過尊齋,聞吟詠之聲,知此中必有高人,特來相見?!碧竦苏f:“老生讀書數(shù)十年,任天而動,以無欲為懷。雖陋巷簞瓢,卻不為心累。”因請通元子坐在書齋,呼童煮茗,彼此暢談,情深知己。恬淡人即出其平生著作,呈于通元子評閱。

    通元子賞識一番,說:“文宗漢魏,詩擬王韋。與古為徒,非時下人所能企及。”恬淡人說:“老生處今世,淡然無所求。惟思往古,頗有不平于心。曾作《讀史問天》之說?!币蚴銎渌f以語通元子。
     
    通元子說:“今人、古人,總以不失此心為主。凡人能無愧于心,即處境有順逆之分,亦克全為人之理。不然,靦然人面,與禽獸何殊?貧道閱歷人世,頗見天心。試看今世少年科甲的人,必是前世老宿名儒不肯自壞心術(shù)的人。今世老宿名儒不肯自壞心術(shù)的人,必是來世少年科甲的人。世有祖宗功德甚厚者,本人前生三有宿學(xué),到今世擢巍科,登顯仕,卻能持盈保泰,教子孫以義方。如漢之萬石君,唐之柳公權(quán)、婁師德,此是最上一等人。又有暴貴任情,所至無惡不為。祖宗功德及身而斬。此是最下一等人。還有祖宗功德甚厚者,本人前生無大好處,到今世僅成一老學(xué)究,卻能不失祖宗功德,子孫必有達人大振家聲。更有積德修行之儒生子不能一正,有的能孝能友,必恭必敬,做個好人,有的不仁不智,無禮無義,甘為人役。譬如一株大樹,枝葉叢生,其自能條達者可以為棟、為梁;其自甘戕賊者,或朽或腐,竟成壞木。栽者培之,傾者覆之。木固如此,人亦同然。此一定之天心,萬世不易之理也。翁言不平乃在于少保事,貧道久已安排過了。”

    將所編《十二緣玉蟾記》拿出來,遞與恬淡人看,就把恬淡人《讀史問天》一段故事編在卷端。恬淡人從頭至尾細讀一遍,因向通元子說道:“仙師乃漢之黃石公,弟子不識仙師,多多得罪。這一部書,其中甘幻離奇,實有妙理。判斷功罪至公無私,配合姻緣錐兩悉稱。由此以觀,可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即此奪門公案,已足以平弟子不平之心矣。弟子素不接仙佛,仙師所言奇而能執(zhí)于正,虛而不流于誕,與我有心心相印之機。欲從師學(xué)仙,未知能收錄否?”通元子說:“仙人本自有仙骨,學(xué)仙之說終荒唐。人但知神仙,不知那富貴而不驕淫者,即是神仙。人但知神仙,不知那貧賤而不著辱者即是神仙。翁能世外逍遙,安貧樂道,究與神仙何異?何必練汞成丹乃為可貴乎?”

    恬淡人聽說,更覺心曠神怡,萬慮皆空,何仙何月,似二似一,于是恰淡人與通元子締一人交。通元子有時歸山,亦有時在草堂。仙乎,仙乎,見恬淡人之即知通元子矣。這是老漢賣花時,在教場聽的一部新書。以此作恬淡人述懷可也。以此代通元子醒世可也。即以此為座上客點綴秋光亦無不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