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北京絹花 -介紹
絹花也稱"京花兒",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濃厚裝飾色彩的手工藝品。
起源于明朝崇文門外的神木廠大街,因康乾盛世時,此地花莊、花局、花作甚多,且多家從事絨絹花生產(chǎn),制花、售花形成一方特產(chǎn),是“京花”的集散地,故街以物名,稱為花市。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刊印的《京師全圖》既以“花市”標注,沿用至今。
當時的花行出現(xiàn)了“花兒金”、“花兒劉”、“花兒高”等著名人物?!盎▋航稹笔墙鸸?、金文廣、金寶順、金玉林祖孫四代的統(tǒng)稱,據(jù)《舊都文物略》中記載:“光緒間有金姓者制紙質(zhì)盆花及瓶花精巧無匹,人呼為花兒金,至今此業(yè)尚無出金姓右者?!睅捉?jīng)傳承,北京絹花技藝被“花兒金”、“花兒劉”等老藝人傳入了1960年成立的北京絹花廠,從此“京花”暢銷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在世界最大的荷蘭花市上,北京絹花與鮮花并列,爭芳斗艷。
北京絹花 - 傳說
民間傳說楊貴妃額角上長了個瘡,愈合后留下小疤,為遮蓋疤痕,楊貴妃便在頭上斜插一枝鮮花,誰知竟顯得更加俏麗。但鮮花戴不了幾個時辰就蔫了,一位心靈手巧的宮女,用綢子、綾子扎成假花,給貴妃戴在頭上,更增添了姿容。妃子、宮女們競相效仿。后來,這種“頭飾花”傳到民間,盛行一時,逐步發(fā)展成獨具風格的手工藝品“絹花”。
北京絹花 -工藝程序
絹花技藝包含鑿、染、捼、粘、攢五道大的工序。之前還需要把絹漿了才能挺,不能多,否則絹都粘上了。也不能少了,否則太軟,過去漿料都用綠豆淀粉,今天也基本使用淀粉。而要做成一盆花就還要懂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比如植物有頂端優(yōu)勢,剪枝后哪個部位會開花,都需要有養(yǎng)花經(jīng)驗。
鑿 就是用模具,在綾羅綢緞上按花瓣的形狀把花瓣摏出來,在5道工序中相對簡單,過去也有用剪刀剪花瓣的,叫“開瓣”,更費事一些。
染 一般是用染料,主要是5個基本色:藍、黃、桃紅、紫粉、雪青,其他顏色可以通過這5種色來配,但同一批活兒,必須顏色完全一樣,非常難。染一般不用油畫色,只有盆景才用油畫色。
捼 即把鑿染后的花瓣用捼錘捼成花瓣的造型,不同花的花瓣弧度不一樣,同一朵花的花瓣弧度也不一樣,比如月季花,要捼三四種瓣,而菊花又有所不同。
粘 把捼好的花瓣粘成花朵,要按花朵生長的規(guī)律和經(jīng)驗來做,過去都是用江米面來粘,但容易招蟲子,今天改用化學膠。
攢 攢的工序相對簡單,就是把棉紙纏在鐵絲上,做成花的莖。如何粘葉才好看,就必須了解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旱娜~子一般是用漆布做。
北京絹花 - 特點
北京絹花以造型優(yōu)美,做工精細,色澤悅目,諧調(diào)、柔潤,形象逼真而名揚中外。清代,北京著名藝人制作的絹花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如今品種已由原來的幾十種發(fā)展到2000多種,有戲劇花、花纖、花籃、盆景等。
北京絹花以綢、凌、絹等為原料,經(jīng)過漿料、鑿活、染色、握瓣、粘活、攢活、包裝等工序制成成品。在技藝上講究“追真仿鮮,造型美觀,種類繁多,可與真花媲美,形成了自己的獨門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