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足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拼音:mǎ tí zú

    解釋:又稱“垂足”、“尖足”。骨外科體征之一。 觀察病人站立和行走時足的形態(tài),若見病人站立時以足尖著地,而足跟懸空,形如馬蹄,走路時在游腳期足尖不能抬舉,常踢地而行,足尖先著地而后足跟著地。檢查見足的前部跖屈明顯,常合并凹足,跟腱短縮,足完全不能背屈,此即為馬蹄足。 本征可見于先天性畸形、脊柱裂、脊髓灰質炎的后遺癥、下肢痙攣性癱瘓、多發(fā)性神經炎、踝關節(jié)疾患、長期臥床的病人和下肢骨折固定不當者等。

    馬蹄足是新生兒中骨關節(jié)最常見的畸形。發(fā)生率是1/1000。引起馬蹄足的原因還不清楚,最大的可能是基因的混亂。第二個孩子有馬蹄足的幾率約1/30。馬蹄足不是胚胎畸形,由正常足演變成馬蹄足,一般發(fā)生在孕期的第4-6月期間。超聲檢查很少見到16周以前的胎兒有馬蹄足。因此,想先天性髖關節(jié)發(fā)育不良、先天性脊柱側彎一樣,馬蹄足是一種發(fā)育性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