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yáng

百家姓陽姓專欄主要介紹陽姓的起源知識(shí)及由來歷史資料,以及推薦多個(gè)好聽的陽姓男孩/女孩名字。
  • 陽姓來源
    陽姓起源
    來源較為復(fù)雜,其中影響較大的一支出自周朝王室之后,是由王室成員分封而來。周景王封少子于陽樊(今河南濟(jì)源皮城),為諸侯國,后遇周亂,出奔于燕(今河南衛(wèi)輝),為標(biāo)明自己身份而以陽為姓。東周時(shí)有一附庸國名陽(在今山東青州東南),與齊國為鄰,后被齊國吞并,陽國人遂以國為氏,稱陽氏。又如,相傳夏禹后代中也有一些人以陽為姓。
    春秋時(shí)魯國季孫氏的家臣中有一人名叫陽虎,因封邑在陽關(guān)(今山東泰安南),所以以陽為姓,其后代也姓陽。晉國有太傅陽處父,被封于陽(今山西太谷東陽城),子孫也以陽為姓。楚國穆王有子名揚(yáng),其孫在楚平王時(shí)任令尹,被封于陽(今址不詳),后代也姓陽。此外,滿、回、侗、土家、布依等少數(shù)民族中都有陽姓。歷史上形成了玉田(今屬河北)等郡望。當(dāng)代分布較廣,以河南、湖南、廣西、四川、江西等省為中心。
  • 陽姓郡望堂號(hào)

    郡望

    沂水郡:即今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的境域。在夏王朝時(shí)期,即公元前二十一~前十六世紀(jì),沂水北境、東境入青州,南境入徐州。商王朝時(shí)期,沂水地屬人方。西周時(shí)期,沂水地屬魯國。春秋時(shí)期,沂水地為鄆縣,莒魯之爭后地入齊國。戰(zhàn)國時(shí)期,沂水地為蓋邑。秦朝時(shí)期,沂水地屬瑯琊郡莒縣。西漢時(shí)期,沂水地東境屬徐州刺史部瑯琊郡東莞縣,西境為兗州刺史部泰山郡蓋邑,南境為城陽國陽都、東安。東漢時(shí)期,漢光武帝廢城陽國,沂水地屬徐州刺史部瑯琊國。東漢末年,東莞、蓋兩縣升為郡。三國時(shí)期,沂水地北境屬魏國徐州刺史部東莞郡東莞、東安兩縣;南境屬瑯琊國陽都。晉朝前期,沿用魏國舊制,晉元康七年(丁巳,公元297年)分東莞置東安郡。自東晉永嘉年以后,十六國紛爭割據(jù),沂地歸屬多變。自東晉咸和二年~義熙五年(公元327~409年),沂水地先后為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五國所屬。南燕慕容德改東莞縣為團(tuán)城。南北朝時(shí)期,沂地南北互爭,歸屬時(shí)南時(shí)北,先后隸屬于東徐州、南青州、東安郡、莒州。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東安郡,置東安縣(治團(tuán)城),隋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正式改名沂水縣,別置東安縣于古蓋縣。隋朝末年,廢東安縣并于沂水縣,縣屬瑯琊郡,沂水縣名從此沿用至今。唐朝時(shí)期的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沂地屬莒州,唐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廢莒州,縣屬河南道沂州瑯琊郡(今山東臨沂)。五代十國時(shí)期,沂水地先后隸屬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均屬沂州。北宋時(shí)期,沂水縣屬京東東路沂州瑯琊郡。金國時(shí)期,金太宗天會(huì)四年(丙午,公元1126年)滅北宋,淮河以北被金國占領(lǐng),縣屬山東東路莒州。宋端平元年(甲午,公元1234年),元、宋聯(lián)手滅金國,沂地此時(shí)歸蒙古汗國,(己卯,公元1279年)滅南宋,統(tǒng)一全中國,沂水縣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莒州。明朝初期因之,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清朝初期因之,清雍正八年(庚戌,公元1730年)改屬莒州,清雍正十二年(甲寅,公元1734年)改屬沂州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廢府設(shè)道,沂水縣屬岱南道。民國四年(乙卯,公元1915年)改屬濟(jì)寧道。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改屬瑯琊道。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裁道,沂水縣直屬山東省。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2月設(shè)山東省第三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沂水縣屬之。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6月,日寇第二次侵犯沂境,占據(jù)沂水城,沂水淪陷。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3月,沂水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由中共山東分局直接領(lǐng)導(dǎo)。民國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2月,屬山東省戰(zhàn)時(shí)工作推行委員會(huì)魯中區(qū)沂蒙專署。隨著抗戰(zhàn)形勢的變化,原沂水縣境除中部改為沂中縣外,西南部劃為沂南縣,南部劃為沂臨邊聯(lián)縣,東南部劃為沂東縣,東北部劃為莒沂邊縣,北部劃為沂北縣,西北部劃為沂源縣,而后又幾經(jīng)分合,歸屬不一。民國三十二年(癸未,公元1943年)8月,沂中、沂東縣屬山東省行政委員會(huì)(省戰(zhàn)工會(huì)改稱)魯中區(qū)行政聯(lián)合辦事處沂蒙專署。民國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1月,沂北、莒沂邊縣屬沂山專署。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7月,沂中縣屬魯中行政公署沂蒙專署;同年8月13日屬山東省政府(省行政委員會(huì)改稱)魯中行政公署第二專署。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7月17日,屬山東省政府魯中南行政區(qū)公署第二專署。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7月屬山東省人民政府魯中南行政公署沂蒙專署,同年8月恢復(fù)沂水縣名,沂北與莒沂二縣合并為莒沂縣,屬沂蒙專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沂水、莒沂縣仍屬山東省人民政府魯中南行政公署沂蒙專署。1950年5月11日屬山東省人民政府沂水專署。1953年8月沂水專署撤銷,并入臨沂專署,莒沂縣撤銷,九個(gè)區(qū)歸沂水縣,沂水縣屬臨沂專署。1967年縣改屬臨沂地區(qū)革命委員會(huì),1978年臨沂地區(qū)革命委員會(huì)改為臨沂行政公署,1995年4月21日臨沂行政公署撤銷,建立臨沂市(地級(jí)市),縣仍屬之。

    隴西郡:戰(zhàn)國時(shí)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shí)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xiāng)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shí)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xiāng)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qū)。三國時(shí)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shí)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陽都縣:漢朝時(shí)期縣名,隸屬于徐州瑯琊郡,其時(shí)轄地在今山東省沂南縣磚埠鄉(xiāng)之東的黃疃村一帶。漢朝滅亡后即被廢黜。

    堂號(hào)

    沂水堂:以望立堂。

    陽都堂:以望立堂。

    隴西堂:以望立堂。

    啟胤堂

  • 陽姓遷徙分布

    陽氏子孫的發(fā)祥之地就在現(xiàn)在的山東省沂水縣的南部。

  • 陽姓男孩名字推薦
    陽嘉澤  陽栩錦  陽凌睿  陽云濤  陽延霆  陽鋼材  陽冠隆  陽世齊  陽仔泫  陽飛軒  陽希芮  陽鈴云  陽丞銘  陽荏旭  陽修杰  陽澤碩  陽凱復(fù)  陽涵鈴  陽岷鈉  陽遠(yuǎn)踐  陽明亮  陽薇驕  陽凱捷  陽富洽  陽莘華  陽庚峰  陽鍶鍶  陽弘泉  陽寧杰  陽秦笛  陽藍(lán)顏  陽日旺  陽涓淇  陽順愛  陽敏謝  陽思爍  陽文敬  陽夏旭  陽晨放  陽行伯  陽針鋒  陽俐僮  陽倉軒  陽靈斌  陽蘭鈔  陽旨蕓  陽陸毓  陽煒尊  陽晴光  陽道弟  陽裕維  陽宸桓  陽元駒  陽朗浩  陽蕓燦  陽湘弘  陽夕淘  陽昭瑾  陽建華  陽依容  陽運(yùn)敏  陽培伍  陽泔江  陽二礦  陽城昱  陽蕙延  陽妙林  陽曼科  陽渝斯  陽風(fēng)鄴  陽蘭譚  陽亦洵  陽祚福  陽載全  陽靖漪  陽壹龍  陽意環(huán)  陽棵枯  陽鏡語  陽譽(yù)卓  陽榮烙  陽新立  陽凱智  陽楊納  陽亞明  陽依紗  陽貴馨  陽鑰倀  陽蘭杉  陽爹夏  陽炎昊  陽善榆  陽欽桓  陽蠻隱  陽登易  陽旭宇  陽雅楷  陽欽鴻  陽樹村  陽城偉   查看更多陽姓男孩名字
  • 陽姓女孩名字推薦
    陽王文  陽洋洋  陽從蓉  陽旦麗  陽莉靜  陽妖艷  陽每芬  陽婧今  陽錢麗  陽熒萍  陽記美  陽怡民  陽士雪  陽然冉  陽陳婧  陽秀暉  陽妍智  陽濱琳  陽娟雯  陽蕓梅  陽悅字  陽程婧  陽三娟  陽賢瑩  陽摯娟  陽潤麗  陽程悅  陽孩燕  陽薰玉  陽虹花  陽瑤蓓  陽欒艷  陽人萍  陽顯莉  陽緒英  陽鴻潔  陽標(biāo)文  陽梓嫣  陽弱花  陽廣穎  陽清昶  陽西瑤  陽莉恩  陽醒芳  陽春桃  陽玲海  陽孟霞  陽聞倩  陽恒穎  陽俏玉  陽哲冉  陽瑤亦  陽鯨燕  陽媛庥  陽丫琳  陽定艷  陽陽梅  陽紫藍(lán)  陽偉娜  陽澤婭  陽銣瑛  陽蓉豐  陽日艷  陽怡緯  陽弦燕  陽菊瑤  陽冬瑛  陽艾婷  陽勻琴  陽映紅  陽良穎  陽婷泱  陽莜冉  陽羅媛  陽絮燕  陽優(yōu)怡  陽松娥  陽歆雨  陽云穎  陽惜意  陽妍姣  陽淵燕  陽素霞  陽連艷  陽郴琳  陽燁倩  陽嬌潔  陽翌雪  陽威怡  陽琴靖  陽姣瑩  陽觜艷  陽啟麗  陽秀媛  陽淞琳  陽常潔  陽秦悅  陽邱莉  陽祝裴  陽鯖茹   查看更多陽姓女孩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