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百家姓吉姓專欄主要介紹吉姓的起源知識及由來歷史資料,以及推薦多個好聽的吉姓男孩/女孩名字。
  • 吉姓來源

    吉(jí)姓源出有:

    源出一

    源于姞姓,出自遠(yuǎn)古黃帝給裔孫伯儵的賜姓姞,屬于以帝王賜姓為氏。 姞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據(jù)史籍《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遠(yuǎn)古黃帝有個裔孫叫伯儵,受封于南燕國(今河南延津、汲縣一帶),賜姓姞,稱姞伯儵,后來建有姞姓燕國,史稱南燕國。在史籍《左傳》中,稱南燕國為燕國,稱召公奭的封國為北燕國。在早期的歷史文獻(xiàn)中,南燕國的史事記載要較之北燕國早得多,頻見記述。

    在姞伯儵的后裔子孫中,有省去“女”偏旁簡化為吉字者,世代稱吉氏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出二

    源于兮姓,出自西周時期周宣王屬下賢臣兮甲,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jù)《元和姓纂》所載,西周時期,周宣王姬靜屬下有個賢臣叫兮甲,號尹吉甫。兮甲,字伯吉甫(伯吉父),亦稱兮甲吉父,古蜀國江陽人(今四川瀘州龍馬潭區(qū)石洞鎮(zhèn)),封地為房邑(今湖北房縣),逝世后葬于青峰山。據(jù)史書記載,兮甲的一生中也有污跡。曹植在《貪惡鳥論》中就抨擊兮甲:“昔尹吉甫信用后妻之讒而殺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作《黍離》之詩”。伯封在《黍離》中也說:“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者謂我何求”,對父親兮甲的哀怨溢于言表。

    在兮甲的的支庶后代中,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吉甫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吉氏、甫氏,也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甲氏,皆世代相傳至今。其中吉氏史稱正宗。吉氏族人大多尊奉尹吉甫(兮甲)為得姓始祖。

    源出三

    源于姒姓,出自殷商末期莘國,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在史籍《潛夫論》中記載:“吉白氏,莘姓后。”夏王朝的初期,夏王啟封高辛氏的兒子摯于莘(今陜西合陽),建立了莘國。到了殷商末期,周文王姬昌采納姜太公之策,由遠(yuǎn)及近,莘國最后為其所吞滅。莘國滅亡以后,國人的后代就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稱莘氏。莘氏族人在西周中期遷居于吉白(今寧夏固原西吉),以地為氏,分衍有吉白氏家族,后又因避羌狄與秦國之間的戰(zhàn)亂而再次遷徙向東,最后由于與楚國貴族聯(lián)姻而世為楚國下大夫。

    在吉白氏族人后裔中,有省文簡化為單姓吉氏、白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出四

    源于靺鞨族,出自唐朝時期靺鞨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勿吉,就是唐朝時期靺鞨民族的本號,在古代,古肅慎民族所居之地,唐朝時期稱為“靺鞨”,北魏時期稱為“勿吉”,靺鞨民族以國地之稱為氏,稱勿吉氏,為后世黑水女真的先民。

    在唐朝時期,勿吉氏即有冠漢姓為吉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出五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溫迪罕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在史籍《金史·百官志》中記載:“凡白號之姓:完顏、溫迪罕……皆封金源郡。”

    在女真溫迪罕氏族的分衍后代中,有迪古氏、迪吉氏、迪姑氏等姓氏,皆為金國時期著姓重臣,多為宰相、或某路軍政長官。其中的迪吉氏在元、明時期即有改為漢姓吉氏、迪氏、溫氏等,并很早即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出六

    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公吉哩氏,亦稱公儀理氏、公吉爾氏、鴻吉哩氏,世居費(fèi)達(dá)木村(今黑龍江北岸)、烏魯特(今內(nèi)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qū))、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nèi)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qū))等地。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nggiri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吉氏、李氏。

    ⑵.蒙古族公吉特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nèi)蒙古克什克騰)。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nggit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吉氏。

    ⑶.蒙古族公吉喇特氏,世居阿喇克綽特(今內(nèi)蒙古南部及周邊地區(qū))。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nggirat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吉氏。

    ⑷.蒙古族吉禮圖氏,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zhèn)一帶)。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iritu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吉氏。

    ⑸.蒙古族吉爾必斯氏,世居科爾沁(今內(nèi)蒙古東部通遼地區(qū)、吉林西部一帶)。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irbis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吉氏。

    另外,蒙古族減里吉氏、減里吉歹氏,后皆冠漢姓為吉氏。

    源出七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據(jù)史籍《吉林通志》記載:記載:

    ⑴.滿族承吉氏,亦稱成尼氏、瓜吉氏,滿語為Cengni Hala,世居遼陽(今遼寧遼陽),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吉氏、程氏、成氏、承氏、郭氏等。

    ⑵.滿族多錦氏,亦稱多金氏、通吉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獨(dú)斤氏、金郭時期女真獨(dú)吉部,以姓為氏,滿語為Dogin Hala,世居黑龍江索多理村(今黑龍江上游)等地。后有達(dá)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吉氏、富氏等。

    ⑶.滿族額爾吉氏,滿語為Ergi Hala,漢義“邊”,世居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布列亞河流域)、烏里布(今黑龍江哈爾濱)等地,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吉氏、邊氏等。

    ⑷.滿族古爾吉氏,滿語為GurgiHala,世居廣寧正安堡(今遼寧北鎮(zhèn)廣寧鎮(zhèn)),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吉氏。

    ⑸.滿族哈爾吉氏,滿語為Hargi Hala,漢義“水流湍急之處”,世居哈達(dá)(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吉氏。

    ⑹.滿族松吉氏,滿語為Sunggi Hala,世居汪秦(今吉林汪清),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吉氏

    ⑺.滿族吉嚕氏,滿語為Giru Hala,漢義“模樣、骨骼、弓胎”,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等地,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吉氏。

    ⑻..滿族吉郎吉瓦爾喀氏,滿語為Giranggiwarka Hala,世居長白山蘇蘇村(今長白山地區(qū)),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吉氏。

    ⑽.滿族莽吉綽氏,滿語為Manggico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吉氏。

    ⑾.滿族庚克勒氏,滿語為Gengkele Hala,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吉氏。

    源出八

    源于錫伯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錫伯族果爾吉氏,亦稱郭爾吉氏,共有姓氏,漢義“鏟子”,世居郭洛羅河(今黑龍江烏蘇里江諾羅河支流)、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哈達(dá)(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等地。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rgi Hala。

    清朝中葉以后,錫伯族、滿族果爾吉氏多冠漢姓為吉氏、郭氏、高氏、葛氏等。

  • 吉姓郡望堂號

    郡望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shè)置同名行政區(qū)左馮翊,與右扶風(fēng)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陜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qū)。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陜西高陵)。

    洛陽郡:以今河南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qū),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xùn)|”、“河內(nèi)”相對應(yīng),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qū)的政治中心。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于周天子。東周時期,雒邑為首都,其余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戰(zhàn)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qū)、中牟縣、原陽縣。西漢時期,此地區(qū)東部為東都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nóng)郡。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為行政區(qū)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qū)。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qū)、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nóng)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南陽市和陜西省的部分地區(qū)。東漢時期,河洛地區(qū)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為河南尹,轄區(qū)不變。三國時期,屬曹魏。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kuò)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qū)、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qū)、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kuò)展,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qū)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qū)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qū)仍為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北魏統(tǒng)一北方后,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但新設(shè)了很多縣。隋朝統(tǒng)一天下,復(fù)改河南尹為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陜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唐朝區(qū)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為中心。轄區(qū)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kuò)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jì)源市、溫縣、孟州市。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shè)陜州、孟州(唐朝中后期設(shè)置),所以河南府的轄區(qū)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圍。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qū)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qū)元朝設(shè)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圍不再限于河洛地區(qū)。不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qū)。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kuò)展,收納了靈寶、陜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明朝河南府進(jìn)一步擴(kuò)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陜州,包括今天的陜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qū)。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shè)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十九縣。民國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于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進(jìn)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并一度遷洛辦公。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qū)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并入洛陽市,其余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qū)、西工區(qū)和郊區(qū),次年成立瀍河區(qū)。1982年,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新成立吉利區(qū)。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地區(qū)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1993年,偃師縣改為偃師市。2000年6月,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洛陽郊區(qū)更名為洛龍區(qū)。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歷史聯(lián)系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陜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后,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qū)就跟洛陽地區(qū)分道揚(yáng)鑣。洛陽現(xiàn)轄偃師市、孟津、新安、洛寧、宜陽、伊川、嵩縣、欒川、汝陽等一市八縣和澗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龍區(qū)、吉利、高新七個城市區(qū)。

    堂號

    馮翊堂:以望立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 吉姓家乘譜牒

    吉氏族譜十二卷,(民國)吉衡等修,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敬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xiàn)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丹陽云陽吉氏七修家乘,(清)吉鍾穎等續(xù)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有詒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F(xiàn)被收藏在江蘇省東臺縣云陽吉氏第二十五世孫吉家林處。

    江蘇丹陽有詒堂云陽吉氏八修家乘十六卷,(清)吉廷椿等續(xù)修,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有詒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F(xiàn)被收藏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xué)東亞圖書館。

    江蘇丹陽有詒堂吉氏九修宗譜,(民國)吉鎮(zhèn)之等續(xù)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有詒堂駱駝橋支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冊。

    江蘇東臺云陽吉氏鎮(zhèn)江支東臺分支譜,(現(xiàn)代)吉家林等編寫,2004年計算機(jī)激光照排電子版?,F(xiàn)被收藏在新浪網(wǎng)Netor網(wǎng)同族譜庫,檔案編號為1747。

    江蘇寶應(yīng)黃塍溝吉氏家乘,(清)吉琪、吉琦、吉尚瑗主編,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江蘇省洪澤市吉士祥處。

    江蘇金湖馮翊山居丁寧莊吉氏二續(xù)家乘,(清)吉昌林、吉安貞重編于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民國)吉厚培等在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續(xù)修毛筆手寫本四冊。現(xiàn)被收藏在江蘇省金湖縣吉氏二十四世孫吉文家處。

    江蘇寶應(yīng)吉氏修譜建祠廣告,(民國)吉鴻業(yè)等編修,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毛筆手寫本。現(xiàn)被收藏在江蘇省南京市寶應(yīng)吉氏二十世孫吉咸東處。

    江蘇金湖馮翊堂丁寧世澤吉氏三續(xù)家譜》,(現(xiàn)代)吉文家等續(xù)修,2006年計算機(jī)激光照排膠印本一冊?,F(xiàn)被收藏在中華國家圖書總庫、上海市圖書館。

    江蘇泰州延陵環(huán)溪敬勝堂吉氏九修族譜,明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首編,(民國)吉漣等倡首重修,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xiàn)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江蘇省泰州市刁鋪吉榮林處。

    河南衛(wèi)輝吉氏考證,(現(xiàn)代)吉熙章撰寫,2006年計算機(jī)激光照排膠印本一冊?,F(xiàn)被收藏在河南省衛(wèi)輝市檔案館。

    江蘇江陰塘南、華塘和常州武進(jìn)梧岡吉家頭惇裕堂吉氏四修宗譜,(民國)塘南支吉建銘、華塘支吉三寶、梧岡支吉山海聯(lián)合續(xù)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F(xiàn)被收藏在江蘇省江陰市塘青陽鎮(zhèn)南支吉氏家族(其中第五冊已爛掉三分之一),江蘇省常州市武進(jìn)區(qū)梧岡支吉東泰處(僅存第五~六卷共六冊)。

    江蘇江都浦頭鎮(zhèn)吉家莊南燕堂吉氏續(xù)修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xiàn)被收藏在該支吉氏第十九世孫吉少平處。

    江蘇江都浦頭鎮(zhèn)吉家莊南燕堂吉氏重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F(xiàn)被收藏在該支吉氏第十九世孫吉少平處。

    江蘇興化戴南北孫家莊天相堂吉氏家譜,(現(xiàn)代)吉震鐸等新修,2007年計算機(jī)激光照排膠印本一冊。

    江蘇鹽城存仁堂吉氏支譜,(現(xiàn)代)吉云升倡修,孫吉勇魁搜集整理,1990年鉛印本一冊?,F(xiàn)被收藏在江蘇省鹽城市吉友山處。

    江蘇連云港(老海州)吉氏家譜,2006年計算機(jī)排版打印本一冊。

    河南洛寧吉氏三支總家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手寫本二冊?,F(xiàn)被收藏在河南省洛寧市教育局吉元亭處。

    河南南樂吉氏家譜,(現(xiàn)代)吉彥波纂修,1995年手寫本一冊?,F(xiàn)被收藏在河南省南樂市近德固鄉(xiāng)杏園吉群憲處。

    湖南安化夢鹿堂吉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冊?,F(xiàn)被收藏在上海圖書館。

    湖南安化吉氏族譜,著者待考,1994年手寫本一冊。

    湖南臨澧馮翊堂吉氏三修家乘,(民國)吉景棟等重修,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墨譜本五冊。

    湖南臨澧吉氏四修家乘,(現(xiàn)代)吉祥逢、吉祥美續(xù)修,2002年計算機(jī)排版打印本一冊,現(xiàn)被收藏在湖南省臨澧縣吉飛處。

    重慶潼南方家溝、陳子溝宗支吉氏族譜,著者待考,2003年計算機(jī)激光照排膠印本一冊。

    重慶合川吉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毛筆手寫本一冊。

    四川內(nèi)江吉氏族譜,(清)吉恒惈等編修,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F(xiàn)被收藏在四川省自貢市貢井區(qū)吉良處。

    吉氏三修族譜內(nèi)江卷,(現(xiàn)代)吉騰久等續(xù)修,2007年計算機(jī)激光照排膠印本一冊。

    江西石城吉氏十修家譜,(現(xiàn)代)吉永泉等續(xù)修,1995年鉛印本。

    江西贛南、廣東嘉應(yīng)州吉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F(xiàn)被收藏在廣東省深圳市吉世芳處、廣東省五華縣吉大紅處。

    江西贛南、廣東嘉應(yīng)州吉氏續(xù)修族譜,(民國)吉竹樓、吉發(fā)選等續(xù)修,民國三十六~三十八年(公元1947~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xiàn)被收藏在廣東省五華縣吉占鳳處。

    康猶湘余遂宜崇信聯(lián)修馮翊堂吉氏六修宗譜,(現(xiàn)代)吉發(fā)光、吉同光、吉同遠(yuǎn)、吉同清等聯(lián)合續(xù)修,2000年計算機(jī)激光照排膠印本五冊?,F(xiàn)被收藏在廣東省五華縣吉大紅處。

    廣東紫金龍窩吉氏七修家譜,清順治十三(公元1656年)吉景亨、吉際亨編纂的,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吉廷弼二修,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吉熾昌三修,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吉新科四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吉士芬五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吉善谷六修。(現(xiàn)代)吉嘉炎、吉嘉獎七修,1987年毛筆手寫本一冊。

    廣東中山馮翊堂吉氏族譜,著者待考,毛筆手寫本

    廣西貴港木格馮翊堂吉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毛筆手寫本一冊?,F(xiàn)被收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貴港縣木格橋墟吉棟光處。

    廣西貴港木格班鳳班橋吉氏家譜,(現(xiàn)代)吉永康編纂,1981年手寫本一冊。

    廣西貴港木格蛤塘吉氏成開公家譜,(現(xiàn)代)吉龍高編纂,2000年計算機(jī)排版打印本。

    廣西興業(yè)、貴縣馮翊堂吉氏族譜,(現(xiàn)代)吉玉仁、吉玉坤、吉水木等重修,2000年計算機(jī)排版打印本一冊。

    廣西玉林成鈞通曹馮翊堂吉氏族譜,著者待考,毛筆手寫本一冊?,F(xiàn)被收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玉林市通曹村吉啟旺處。

    廣東五華吉氏族譜,(現(xiàn)代)吉占鳳、吉興茂等編修,2000年鉛印本三冊?,F(xiàn)被收藏在廣東省五華縣吉占鳳處。

    廣西賓陽吉氏族譜,(現(xiàn)代)吉金光、吉宇、吉先俊等編修,2006年計算機(jī)激光照排膠印本一冊一冊。

    廣西北流馮翊堂吉氏族譜,(現(xiàn)代)吉永發(fā)、吉進(jìn)權(quán)、吉廣立等修訂,1989年計算機(jī)排版打印本一冊。

    云南貴州吉氏宗譜,(清)吉順先、吉開先等編撰,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毛筆手寫本一冊。現(xiàn)被收藏在貴州省畢節(jié)市吉學(xué)剛處。

    云南貴州吉氏續(xù)修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F(xiàn)被收藏在貴州省畢節(jié)市吉學(xué)剛、云南省鎮(zhèn)雄市水富縣吉正選處。

    云南貴州吉氏續(xù)修宗譜,(清)吉世翰、吉世祿、吉廷棟等續(xù)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

    云南貴州吉氏續(xù)修宗譜,(現(xiàn)代)吉學(xué)章重修,1994年毛筆手寫本一冊。

    云南石屏、江川吉氏族譜,著者待考,毛筆手寫本。

    貴州盤縣吉氏族譜,(現(xiàn)代)吉紹光、吉成平、吉玉階、吉紹友編纂,2008年手寫稿本。

    海南崖州吉氏族譜,孫吉德華等編纂。

    安徽安慶太湖吉氏五修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初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

    安徽安慶太湖吉氏六修宗譜,著者待考,1992年毛筆手寫本十一冊。

    山東章丘吉氏夏莊三續(xù)家譜,(民國)吉聞煥、吉其恭等續(xù)修,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毛筆手寫本一冊?,F(xiàn)被收藏在二十世孫吉中富處。

    山東章丘吉氏夏莊四續(xù)家譜,(現(xiàn)代)吉其厚、吉其鑫新續(xù)修,2007年計算機(jī)排版打印本一冊。

    山東萊州府濰縣吉家夏密莊吉氏三修族譜,(清)吉林盛續(xù)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F(xiàn)被收藏在該支吉氏第十九世吉鳳雛處。

    山東濰坊市寒亭區(qū)河灘鎮(zhèn)吉家夏密村吉氏五修支譜,(現(xiàn)代)吉鳳雛續(xù)修,1999年毛筆手寫本一冊。

    山東濰坊昌邑吉氏四修支譜,(現(xiàn)代)吉士禹等續(xù)修,1995年鉛印本一冊。

    陜西安康旬陽吉氏家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毛筆手抄本十冊。

    江蘇鹽城市濱??h正紅鎮(zhèn)仁前村吉氏馮翊郡忠孝堂族譜丙戍年,(現(xiàn)代)文章,文華,文鑾,位吾,儒蜀等續(xù)修,2006年計算機(jī)排版打印本上、下兩冊。

  • 吉姓遷徙分布
    遷徙分布
    陜西省韓城以南、白水以東、渭河以北一帶地區(qū)
    河南省洛陽市。
  • 吉姓男孩名字推薦
    吉雨若  吉夢妍  吉同財  吉宇航  吉慶發(fā)  吉煜陽  吉清華  吉冰鑫  吉爍鑫  吉家證  吉稼正  吉家正  吉思正  吉嘉正  吉正佳  吉佳正  吉書楠  吉書揚(yáng)  吉亞成  吉墨揚(yáng)  吉一羽  吉培洋  吉瑞辛  吉智宇  吉應(yīng)豪  吉新朕  吉世蛉  吉書城  吉亞濤  吉哲靈  吉世晗  吉守康  吉明才  吉平陽  吉亦舫  吉清宗  吉恩澤  吉永利  吉亞明  吉樹風(fēng)  吉政吉  吉景示  吉一舟  吉僖愷  吉梓恩  吉瑞曦  吉勇權(quán)  吉梓驊  吉保強(qiáng)  吉于開  吉與航  吉基玉  吉心意  吉爵樂  吉世兄  吉展約  吉益益  吉卓群  吉壯洋  吉悅城  吉治嘉  吉熠生  吉明新  吉相旻  吉時偉  吉世坤  吉庚軒  吉姓名  吉子華  吉亦凌  吉學(xué)紅  吉丁翹  吉政同  吉世諺  吉丈陽  吉亞誠  吉東文  吉堰華  吉乃杰  吉佳溢  吉一睿  吉亞飛  吉為幫  吉乾梨  吉心澄  吉詩堯  吉忠惠  吉有勤  吉盡加  吉縣隊  吉煜非  吉華平  吉志學(xué)  吉常偉  吉安樂  吉懷冰  吉晨陽  吉萬康  吉一熹  吉彥彬   查看更多吉姓男孩名字
  • 吉姓女孩名字推薦
    吉夢汐  吉秀姣  吉海俠  吉海榮  吉秀芳  吉秀方  吉映兒  吉佳卉  吉妙羲  吉秒羲  吉俊芬  吉茗婭  吉姣殊  吉甜依  吉柯懿  吉傳英  吉淑怡  吉怡帆  吉妃麗  吉福星  吉若萱  吉若菲  吉凌菲  吉凌萱  吉芷蕊  吉雅香  吉筱萱  吉圖圖  吉雨軒  吉祥瑞  吉羽西  吉河西  吉珊臺  吉芷樂  吉蕓萱  吉伶雪  吉諾宜  吉依諾  吉諾依  吉一諾  吉尼諾  吉怡萱  吉雅文  吉蕾嬖  吉麗圜  吉鏃蓉  吉鏜撫  吉薇瑾  吉薇竹  吉朕萩  吉靜穎  吉霰苔  吉芳竹  吉淪喔  吉俐菜  吉彤丹  吉苓菽  吉云  吉柳  吉茜  吉林  吉靈  吉平  吉靜   查看更多吉姓女孩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