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大葉紫珠

    《全國中草藥匯編》:大葉紫珠拼音注音Dà Yè Zǐ Zhū別名

    紫珠草、大風(fēng)葉、趕風(fēng)紫、紅大曰,假大艾

    來源

    為馬鞭草紫珠屬植物大葉紫珠Callicarpa macrophylla Vahl,以入藥。夏、秋采葉,洗凈鮮用或曬干研末備用;全年都可采根,切片,曬干。

    原形態(tài)

    灌木至小喬木,高可達(dá)3米。小枝被灰白色粗糠狀毛及長茸毛。葉對生,葉片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夏、秋葉腋開紫色小花,多花集成多歧聚傘花序。果小,球形,徑約2毫米,熟時紫紅色。

    性味

    辛、苦,平。

    功能主治

    散瘀止血,消腫止痛。葉:用于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外用治療外傷出血。根:跌打腫痛,風(fēng)濕骨痛。

    用法用量

    葉、根0.5~1兩;葉外用適量,干葉研粉撒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大葉紫珠拼音注音Dà Yè Zǐ Zhū別名

    假大艾(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白骨風(fēng)、大風(fēng)葉(《廣西中草藥》)。

    出處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為馬鞭草科植物大葉紫珠。根,全年可采;葉,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丘陵、村邊灌木叢中。分布廣東、廣西、福建、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灌木至小喬木,全株被灰白色長茸毛。葉對生,長橢圓形,長15~24厘米,寬7~9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鈍或楔尖,邊緣有鋸齒,側(cè)脈12~15對;葉柄長1~2厘米。聚傘花序腋生,寬5~8厘米;花序柄長2~3.5厘米;花萼被星狀柔毛,裂齒鈍三角形;花冠紫色,略被細(xì)毛;雄蕊長突出,藥室縱裂。果實球形,徑約2毫米,熟時紫紅色?;ㄆ?月。

    化學(xué)成分

    葉含黃酮類、糖類、鞣質(zhì)、酚類,氨基酸、有機(jī)酸。

    性味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辛苦,平。"

    功能主治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止血,止痛,散瘀消腫。治消化道出血,咯血,衄血,創(chuàng)傷出血,拔牙出血,跌打腫痛,風(fēng)濕骨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O.5~1兩。外用:葉,研末撒或搗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大葉紫珠拼音注音Dà Yè Zǐ Zhū別名

    假大艾、白骨風(fēng)、大風(fēng)葉、蜘蛛、白背木、細(xì)樸木、白狗腸、羊耳朵、止血草、趕風(fēng)柴、巖賊子葉、大螞蟻、白飯木

    英文名Bigleaf Beautyberry Leaf, Root or leaf of Bigleaf Beautyberry出處

    出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馬鞭草科植物大葉紫珠的根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llicarpa macrophylla Vahl.

    采收和儲藏:根,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葉,夏、秋采收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10-2000m的山坡路旁、疏林下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廣東、廣西、福建、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灌木,稀為小喬木,高3-5m。小枝近方形,密生灰白色粗糠狀分枝茸毛。單葉對生;葉柄粗壯,長1-2cm,密生灰白色分階段枝的茸毛;葉片長橢圓形、橢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0-24cm,寬5-10cm,先端短漸尖,基部鈍圓或?qū)捫ㄐ?,邊緣有?xì)鋸齒,表面有短毛,脈上較密,背面密生灰白色分枝茸毛,兩面均有不明顯的金黃點腺點;側(cè)脈8-10對。聚傘花序腋生,5-7次分歧,密生灰白色分枝茸毛;苞片線形;花萼杯狀,長約1mm,被灰白色星狀毛和黃色腺點,萼齒不明顯或呈鈍三角形;花冠紫紅色,長約2.5mm,疏被星狀毛;雄蕊4,花絲長約5mm;子房微被毛。果實球形,紫紅色,有腺點及微志?;ㄆ?-7月,果期7-12月。

    栽培

    1.氣候土壤 對土地要求不嚴(yán),一般山坡地均可生長,亦可栽植于房前屋后。以水分充足、土地肥沃、陽光充足的地方,生長為好。2.種植 主要用扦插繁殖。廣東地區(qū)每年4-8月均可栽植,10月份扦插亦能成活。扦插最好選取3年以上的健壯植株,剪取去年生的枝條,截成長12-18cm(一般應(yīng)具有2-3個莖節(jié)),按株行距15x15比cm,斜插于肥沃的半砂質(zhì)土壤,然后壓實、澆水。經(jīng)過2-3個月后,根葉生長較壯,便可定植。定植時將選好的土地上挖坑,坑內(nèi)放些垃圾肥,起苗前兩天,將苗床充分淋濕,把苗連根帶泥掘起,放于坑內(nèi),填土壓實、澆水,每天必須澆水1次,直至成活。3田問管理 扦插后須每天澆水1次,至生根發(fā)芽為止;發(fā)葉之后,還當(dāng)保持土壤濕潤,并施以淡薄人糞尿1次,以加速新根的生長。夏季必須蓋草遮陰,避免幼苗曬壞;深秋育苗,應(yīng)蓋稻草,以保幼苗過冬。定植后還須每天澆水1次,直至成活。

    性狀

    性狀鑒別 葉多卷曲皺縮,完整者展平捂 長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10-24cm,寬5-10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鈍圓,邊緣有鋸齒,上面灰綠色或棕綠色,有短柔筆直,下面有灰白色茸毛,兩面可見不甚明顯的棕黃色腺點;葉柄長1-2cm,密生灰白色柔毛。氣微味微苦、澀。

    化學(xué)成分

    葉含谷甾醇(sitosterol),木犀草素(luteolin),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甙(luteolin-7-O-glucuronide),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甙(apigenin-7-O-glu-curonide),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熊果酸(ursolic acid),2α-羥基熊果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山楂酸(crategolic acid),二十二烷酸(doxosanoic acid),二十三烷酸(tricosanoic acid),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 acid),二十三烷酸乙酯(ethyl tricosanoate)及3,7,3′-三甲氧基5,4′-二羥基黃酮(3,7,3′-trimethoxy4′,-5-dihydroxyflavone)。根、地上部位及葉中均含有兩種四環(huán)雙萜:大葉紫珠萜酮(calliterpenone)和大葉紫珠萜酮單乙酸酯(calliterpenone monoac-etate)

    歸經(jīng)

    心;肺經(jīng)

    性味

    辛苦;平

    功能主治

    散瘀止血;消腫止痛。主咯血;衄血;吐血;便血;創(chuàng)傷出血;跌打腫腫;風(fēng)濕痹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研末撒。

    各家論述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止血,止痛,散瘀消腫。治消化道出血,咯血,衄血,創(chuàng)傷出血,拔牙出血,跌打腫痛,風(fēng)濕骨痛。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慈姑花拼音注音Cí Gū Huā出處《福建民間草藥》來源為澤瀉利植物慈姑的花。功能主治《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明目,去濕。治一切療腫痔漏?!啊办顫裰?,同于茵陳?!坝梅ㄓ昧恐我磺叙郫彛捍裙没ㄟm量。用冷開水洗凈,搗敷患處。孕婦忌......
  • 拼音注音Cí Zhú別名甜慈、酒米慈、釣魚慈、叢竹來源禾本科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McClure,以竹芯、竹葉、竹根(根狀莖)入藥。生境分布陜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性味苦、甘,微寒。......
  • 《中藥大辭典》:慈竹葉拼音注音Cí Zhú Yè出處《草木便方》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葉或卷而未放的嫩葉(慈竹葉)。 全年可采。摘下嫩葉,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生于平地或低丘。分布四川、貴州、湖南、湖北、陜西。產(chǎn)四川、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慈竹(《......
  • 《中藥大辭典》:慈竹根拼音注音Cí Zhú Gēn出處《民間常用草藥匯編》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根莖。性味下乳。功能主治內(nèi)服:燉肉或煎湯,鮮者1~4兩。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慈竹根拼音注音Cí Zhú Gēn英文名rhizome ......
  • 《中藥大辭典》:慈竹氣筍拼音注音Cí Zhú Qì Sǔn別名陰慈竹筍子、陰筍子(《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出處《草木便方》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慈竹受病害之嫩苗。5~6月采集遭受病害的未出土的嫩筍,曬干。性味《四川中藥志》:“性寒,味苦微甘,無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