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自信從哪里來
——不同的教育觀培養(yǎng)不同的人
2003年10月27日
一位從美國回來的朋友大發(fā)感慨:“美國人真‘牛’!不管有錢沒錢、有才無才,都那么自信,覺得自己是最獨特的,最好的?!边@位在美國教中醫(yī)的朋友發(fā)現(xiàn),他帶學生實習的時候,常常有病人把他的學生當成老師。起初,他很奇怪:“我搞了十幾年臨床,難道看上去還不像老師嗎?”漸漸地,他發(fā)現(xiàn)了原因:“那幾個小年青,才學了幾個月針灸,可那信心、那神色,比我還足。”為什么?他說,這來自于他們骨子里的自信。而這自信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對于孩子的成長,中國人信奉嚴師、威父,“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是中國從古流傳至今的一種教育方式。即使是慈母,也是棒打之后出面行安撫平定的“懷柔之策”者。
回憶我們的童年,師長、父母與我們的關系大多建立在“威”與“怕”的基礎上,聽話、循規(guī)、守紀是獲得認可的基本要求,“應該這樣”、“不準那樣”、“必須怎樣”是最常用的教育語言。
而美國的孩子從小就是在贊許、鼓勵、支持中長大的,老師和父母不會天天罵他“笨死你”、“等著留級吧”,而是“你能行”;不會時時被告誡“小心”、“不準”、“當心”、“聽話”,而是“去試試”、“不要緊”、“沒關系”、“再努力一次”……
發(fā)展心理學認為,個體在童年期的生活經(jīng)驗將形成一個基礎,成為他成年后應對生活的主導方式,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自然會塑造出不同的結(jié)果。研究表明,處于責罵、否定、消極環(huán)境下的孩子,大多會采取退縮、逃避、刻板的適應方式,并在人際溝通、信任他人和表達情感方面有一定缺陷,這些缺陷最終將影響他的創(chuàng)造力、適應力和自信心。
也許有人會用“逆境出人才”來反駁,但事實上,逆境出人才的幾率比順境要低得多。而且,如果孩子們從小就身處逆境,不僅難以成才,反倒會有出現(xiàn)“缺陷”、“障礙”的危險。
對于孩子來說,如果在早期生活中能多受到鼓勵和支持,多與老師和家長交流,學習正常的表達自己需求的方式,在青春期建立起一套屬于他自己的獨特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那么,當逆境來臨時,他會自然而正常地去面對和解決問題。而父母或老師簡單地用教條來約束、規(guī)范孩子,使孩子在充滿壓力的環(huán)境下長大,則他們更可能成為生活的犧牲品。這個事實,不僅在實驗室的小白鼠身上得到了反復驗證,也在一批批可憐的孩子們身上發(fā)生著。
愿我們的家長、老師對孩子們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打壓。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自信從哪里來
——不同的教育觀培養(yǎng)不同的人
2003年10月27日
一位從美國回來的朋友大發(fā)感慨:“美國人真‘牛’!不管有錢沒錢、有才無才,都那么自信,覺得自己是最獨特的,最好的?!边@位在美國教中醫(yī)的朋友發(fā)現(xiàn),他帶學生實習的時候,常常有病人把他的學生當成老師。起初,他很奇怪:“我搞了十幾年臨床,難道看上去還不像老師嗎?”漸漸地,他發(fā)現(xiàn)了原因:“那幾個小年青,才學了幾個月針灸,可那信心、那神色,比我還足。”為什么?他說,這來自于他們骨子里的自信。而這自信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對于孩子的成長,中國人信奉嚴師、威父,“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是中國從古流傳至今的一種教育方式。即使是慈母,也是棒打之后出面行安撫平定的“懷柔之策”者。
回憶我們的童年,師長、父母與我們的關系大多建立在“威”與“怕”的基礎上,聽話、循規(guī)、守紀是獲得認可的基本要求,“應該這樣”、“不準那樣”、“必須怎樣”是最常用的教育語言。
而美國的孩子從小就是在贊許、鼓勵、支持中長大的,老師和父母不會天天罵他“笨死你”、“等著留級吧”,而是“你能行”;不會時時被告誡“小心”、“不準”、“當心”、“聽話”,而是“去試試”、“不要緊”、“沒關系”、“再努力一次”……
發(fā)展心理學認為,個體在童年期的生活經(jīng)驗將形成一個基礎,成為他成年后應對生活的主導方式,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自然會塑造出不同的結(jié)果。研究表明,處于責罵、否定、消極環(huán)境下的孩子,大多會采取退縮、逃避、刻板的適應方式,并在人際溝通、信任他人和表達情感方面有一定缺陷,這些缺陷最終將影響他的創(chuàng)造力、適應力和自信心。
也許有人會用“逆境出人才”來反駁,但事實上,逆境出人才的幾率比順境要低得多。而且,如果孩子們從小就身處逆境,不僅難以成才,反倒會有出現(xiàn)“缺陷”、“障礙”的危險。
對于孩子來說,如果在早期生活中能多受到鼓勵和支持,多與老師和家長交流,學習正常的表達自己需求的方式,在青春期建立起一套屬于他自己的獨特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那么,當逆境來臨時,他會自然而正常地去面對和解決問題。而父母或老師簡單地用教條來約束、規(guī)范孩子,使孩子在充滿壓力的環(huán)境下長大,則他們更可能成為生活的犧牲品。這個事實,不僅在實驗室的小白鼠身上得到了反復驗證,也在一批批可憐的孩子們身上發(fā)生著。
愿我們的家長、老師對孩子們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