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小兒麻痹癥)脊髓灰質炎(polionyelitis)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一般多發(fā)生于小兒,部分患者可發(fā)生馳緩性神經麻痹,故又稱“小兒麻痹癥”。
流行病學:質炎病毒的惟一自然宿主,隱性感染(占99%以上)和輕癥癱瘓型病人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癱瘓型因癥狀明顯而在傳播上意義不大。本病以糞-口感染為主要傳播方式,發(fā)病前3~5天至發(fā)病后1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及糞便內排出病毒,少數病倒糞便帶毒時間可長達3~4月;密切生活接觸,不良衛(wèi)生習慣均可使之播散。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感染后獲持久兔疫力并具有型的特異性。<4個月嬰兒有來自母體的抗體,故很少發(fā)病,以后發(fā)病率逐漸增高,至5歲以后又降低。
臨床表現:本病潛伏期為5~14天,臨床上可表現多種類型:1隱性感染;2頓挫型;3無癱瘓型;4癱瘓型。
前驅期主要癥狀為發(fā)熱、食欲不振、多汗、煩躁和全身感覺過敏;亦可見惡心。嘔吐、頭痛、咽喉痛、便秘、彌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滲出物、腹瀉等,持續(xù)1~4天。若病情不發(fā)展,即為頓挫型。
癱瘓前期
前驅期癥狀消失后l~6天,體溫再次上升,頭痛、惡心、嘔吐嚴重,皮膚發(fā)紅、有短暫膀胱括約肌障礙,頸后肌群、軀干及肢體強直灼痛,常有便秘。體檢可見:1三角架征:即患者坐起時需用兩手后撐在床上如三角架,以支持體位;2吻膝試驗陽性,即患者坐起、彎頸時唇不能接觸膝部;3出現頭下垂征,即將手置患者肩下,抬起其軀干時,正常者頭與軀干平行。如病情到此為止,3~5天后熱退,即為無癱瘓型,如病情繼續(xù)發(fā)展,則常在癱瘓前12~24小時出現鍵反射改變,最初是淺反射、以后是深腱反射抑制、因此早期發(fā)現反射改變有重要臨床診斷價值。
癱瘓期
自癱瘓前期的第3、4天開始,大多在體溫開始下降時出現癱瘓,并逐漸加重,當體溫退至正常后,癱瘓停止發(fā)展,無感覺障礙。可分以下幾型:1.脊髓型
此型最為常見。表現為弛緩性癱瘓,不對稱,腱反射消失,肌張力減退,下肢及大肌群較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但也可僅出現單一肌群受累或四肢均有癱瘓,如累及頸背肌、隔肌、肋間肌時,則出現豎頭及坐起困難、呼吸運動障礙、矛盾呼吸等表現。2.延髓型
又稱球型,系顱神經的運動神經核和延髓的呼吸、循環(huán)中樞被侵犯所致。此型占癱瘓型的5%~10%,呼吸中樞受損時出現呼吸不規(guī)則,呼吸暫停;血管運動中樞受損時可有血壓和脈率的變化,兩者均為致命性病變。顱神經受損時則出現相應的神經麻痹癥狀和體征,以面神經及第X對顱神經損傷多見。3.腦型
此型少見;表現為高熱、煩躁不安、驚厥或嗜睡昏迷,有上運動神經元痙攣性癱瘓表現。4.混合型
以上幾型同時存在的表現。
恢復期
癱瘓從肢體遠端開始恢復,持續(xù)數周至數月,一般病例8個月內可完全恢復,嚴重者需6~18月或更長時間。
后遺癥期
嚴重者受累肌肉出現萎縮,神經功能不能恢復,造成受累肢體畸形。部分癱瘓型病例在感染后數十年,發(fā)生進行性神經肌肉軟弱、疼痛,受累肢體癱瘓加重,稱為“脊髓灰質炎后肌肉萎縮綜合征”。病因不明。
治療:處理原則是減輕恐懼,減少骨骼畸形,預防及處理合并癥,康復治療。中醫(yī)對本病急性期,一般用清熱解毒.利濕疏風等方法治療。若濕熱已盡,則多予補養(yǎng)氣血.調補肝腎之劑。
[臨床療效]采用純中藥治療本病60例,42例病程在1個月以下均迅速痊愈。18例病程在3個月以上者,痊愈12例,好轉6例。療效與病程長短有直接關系。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小兒麻痹癥)脊髓灰質炎(polionyelitis)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一般多發(fā)生于小兒,部分患者可發(fā)生馳緩性神經麻痹,故又稱“小兒麻痹癥”。
流行病學:質炎病毒的惟一自然宿主,隱性感染(占99%以上)和輕癥癱瘓型病人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癱瘓型因癥狀明顯而在傳播上意義不大。本病以糞-口感染為主要傳播方式,發(fā)病前3~5天至發(fā)病后1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及糞便內排出病毒,少數病倒糞便帶毒時間可長達3~4月;密切生活接觸,不良衛(wèi)生習慣均可使之播散。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感染后獲持久兔疫力并具有型的特異性。<4個月嬰兒有來自母體的抗體,故很少發(fā)病,以后發(fā)病率逐漸增高,至5歲以后又降低。
臨床表現:本病潛伏期為5~14天,臨床上可表現多種類型:1隱性感染;2頓挫型;3無癱瘓型;4癱瘓型。
前驅期主要癥狀為發(fā)熱、食欲不振、多汗、煩躁和全身感覺過敏;亦可見惡心。嘔吐、頭痛、咽喉痛、便秘、彌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滲出物、腹瀉等,持續(xù)1~4天。若病情不發(fā)展,即為頓挫型。
癱瘓前期
前驅期癥狀消失后l~6天,體溫再次上升,頭痛、惡心、嘔吐嚴重,皮膚發(fā)紅、有短暫膀胱括約肌障礙,頸后肌群、軀干及肢體強直灼痛,常有便秘。體檢可見:1三角架征:即患者坐起時需用兩手后撐在床上如三角架,以支持體位;2吻膝試驗陽性,即患者坐起、彎頸時唇不能接觸膝部;3出現頭下垂征,即將手置患者肩下,抬起其軀干時,正常者頭與軀干平行。如病情到此為止,3~5天后熱退,即為無癱瘓型,如病情繼續(xù)發(fā)展,則常在癱瘓前12~24小時出現鍵反射改變,最初是淺反射、以后是深腱反射抑制、因此早期發(fā)現反射改變有重要臨床診斷價值。
癱瘓期
自癱瘓前期的第3、4天開始,大多在體溫開始下降時出現癱瘓,并逐漸加重,當體溫退至正常后,癱瘓停止發(fā)展,無感覺障礙。可分以下幾型:1.脊髓型
此型最為常見。表現為弛緩性癱瘓,不對稱,腱反射消失,肌張力減退,下肢及大肌群較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但也可僅出現單一肌群受累或四肢均有癱瘓,如累及頸背肌、隔肌、肋間肌時,則出現豎頭及坐起困難、呼吸運動障礙、矛盾呼吸等表現。2.延髓型
又稱球型,系顱神經的運動神經核和延髓的呼吸、循環(huán)中樞被侵犯所致。此型占癱瘓型的5%~10%,呼吸中樞受損時出現呼吸不規(guī)則,呼吸暫停;血管運動中樞受損時可有血壓和脈率的變化,兩者均為致命性病變。顱神經受損時則出現相應的神經麻痹癥狀和體征,以面神經及第X對顱神經損傷多見。3.腦型
此型少見;表現為高熱、煩躁不安、驚厥或嗜睡昏迷,有上運動神經元痙攣性癱瘓表現。4.混合型
以上幾型同時存在的表現。
恢復期
癱瘓從肢體遠端開始恢復,持續(xù)數周至數月,一般病例8個月內可完全恢復,嚴重者需6~18月或更長時間。
后遺癥期
嚴重者受累肌肉出現萎縮,神經功能不能恢復,造成受累肢體畸形。部分癱瘓型病例在感染后數十年,發(fā)生進行性神經肌肉軟弱、疼痛,受累肢體癱瘓加重,稱為“脊髓灰質炎后肌肉萎縮綜合征”。病因不明。
治療:處理原則是減輕恐懼,減少骨骼畸形,預防及處理合并癥,康復治療。中醫(yī)對本病急性期,一般用清熱解毒.利濕疏風等方法治療。若濕熱已盡,則多予補養(yǎng)氣血.調補肝腎之劑。
[臨床療效]采用純中藥治療本病60例,42例病程在1個月以下均迅速痊愈。18例病程在3個月以上者,痊愈12例,好轉6例。療效與病程長短有直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