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針”是以針刺入人體穴位,通過補、瀉等手法的運用,以取得人體本身的調節(jié)反應;“灸”是以艾炷燒灼穴位,將熱力透入肌膚,以溫通氣血。
針灸的原理應當是:以刺激體表穴位的辦法,通過全身經絡傳導,調整氣血和臟腑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其核心是循經取穴,關鍵是取穴準確,手法適當。
是我自己編的,以針灸經典表述為準。
1、調和陰陽
人體在正常情況下,保持著陰陽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如果因七情六淫以及跌仆損傷等因素使陰陽的平衡遭到破壞時,就會導致“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等病理變化,而產生“陽盛則熱,陰盛則寒”等臨床證候。針炙治病的關鍵就在于根據(jù)證候的屬性來調節(jié)陰陽的偏盛偏衰,使機體轉歸于“陰平陽秘”,恢復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針炙調和陰陽的作用,基本上是通過經穴配伍和針刺手法來完成的。例如:由腎陰不足,肝陽上亢而引起的頭痛,治當育陰潛陽,可取足少陰經穴針以補法,配足厥陰經穴針以瀉法。
2、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致病因素。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轉歸的過程,即正氣與邪氣相互斗爭的過程?!端貑?· 刺法論》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既病之后,機體仍然會不斷地產生相應的抗病能力,與致病因素作斗爭。若正能勝邪,則邪退而病向愈;若正不敵邪,則邪進而病惡化。因此,扶正祛邪是保證疾病趨向良性轉歸的基本法則。針炙治病,就在于能夠發(fā)揮其扶正祛邪的作用。大凡針刺補法和艾炙有扶正的作用;針刺瀉法和放血有祛邪的作用,但在具體運用時必須結合腧穴的特殊性來考慮。例如:膏育、氣海、命門等穴,多在扶正時用之;而十宣、中極、人中等穴,多于祛邪時用之。
3、疏通經絡
人體的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jié)”。十二經脈的分布,陽經在四肢之表,屬于六腑;陰經在四肢之里,屬于五臟。并通過十五絡的聯(lián)系,溝通表里,組成了氣血循環(huán)的通路,它們“內溉臟腑,外濡腠理”,維持著正常的生理功能。就病理而言,經絡與臟腑之間也是息息相關的。病起于外者,經絡先病而后可傳于臟腑;病生于內者,臟腑先病而后可反映于經絡。例如,太陽傷寒,首先出現(xiàn)頭項腰背疼痛的經絡證候,然后出現(xiàn)臟腑證候。
針炙治病,就是根據(jù)經絡與臟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響的機理,在腧穴部位進行針刺或艾炙,取得“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的作用,從而排隊病理因素,治愈疾病1、補虛與瀉實 補虛,就是扶助正氣;.瀉實,就是祛除邪氣。在疾病過程中,正氣不足則表現(xiàn)為虛證,治宜補法;邪氣亢盛則表現(xiàn)為實證,治宜瀉法?!端貑?· 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薄鹅`樞 · 經脈》說:“盛則瀉之,虛則補之?!边@是針炙補瀉實的基本原則。如果違反了這個原則,犯了虛虛實實之戒,就會造成“補瀉反則病益篤”的不良后果。本經補瀉。在一般情況下,凡屬某一經絡、臟腑的病變,而未涉及其他經絡臟腑者,即可在該經取穴補瀉之。這就是“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的本經補瀉法。異經補瀉。假使經絡發(fā)生了彼虛此實,或彼實此的病理變化,那末,針炙處方就不局限于采用某一經的穴位。例如,合谷配復溜不僅是兩經同用的處方,而且手不示同,效果亦異,用瀉法可治感冒無汗,用補法可治陰虛盜汗。
4、清熱與溫寒
清熱,指熱證用“清”法。溫寒,指寒證用“溫”法。這與治寒以熱、治熱以寒的意義是一致的?!鹅`樞 · 經脈》說:“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鹅`樞 · 九針十二原》說:“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疾之”和“如以手探湯”,是指治熱病宜淺刺而疾出“留之”和“如人不欲行”,是指治寒病宜深刺而留針。凡熱邪在表,或熱閉清竅而臻神昏不省人事等,針刺應淺而疾出,如用三棱針在大椎或井穴點刺出血少許,確有清熱泄毒,桓神開竅之效。假使熱邪入里,即“陰有陽疾”,亦可采用深刺久留的方法,直到熱退為止,如熱未退,還可反復施術。凡寒邪入里,或寒邪內生之疾,針刺應深而留針,并可酌加艾炙以扶正壯陽,溫散寒邪。假使寒邪在表,壅遏絡脈而肢體痹痛,亦可淺刺疾出,用三棱針點刺放血。此外,熱證可用“透天涼”法;寒證可用“燒山火”法。
5、治標與治本
標本的含義頗廣。要之,內為本,外為標;正氣為本,邪氣為標;病因為本,證狀為標;先病為本,后病為標?!端貑?· 標本病傳論》說:“知標本者,尤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边@是強調標本在辨證論治中的重要性。應用治標與治本的原則是: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和標本兼治。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針”是以針刺入人體穴位,通過補、瀉等手法的運用,以取得人體本身的調節(jié)反應;“灸”是以艾炷燒灼穴位,將熱力透入肌膚,以溫通氣血。
針灸的原理應當是:以刺激體表穴位的辦法,通過全身經絡傳導,調整氣血和臟腑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其核心是循經取穴,關鍵是取穴準確,手法適當。
是我自己編的,以針灸經典表述為準。
1、調和陰陽
人體在正常情況下,保持著陰陽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如果因七情六淫以及跌仆損傷等因素使陰陽的平衡遭到破壞時,就會導致“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等病理變化,而產生“陽盛則熱,陰盛則寒”等臨床證候。針炙治病的關鍵就在于根據(jù)證候的屬性來調節(jié)陰陽的偏盛偏衰,使機體轉歸于“陰平陽秘”,恢復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針炙調和陰陽的作用,基本上是通過經穴配伍和針刺手法來完成的。例如:由腎陰不足,肝陽上亢而引起的頭痛,治當育陰潛陽,可取足少陰經穴針以補法,配足厥陰經穴針以瀉法。
2、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致病因素。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轉歸的過程,即正氣與邪氣相互斗爭的過程?!端貑?· 刺法論》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既病之后,機體仍然會不斷地產生相應的抗病能力,與致病因素作斗爭。若正能勝邪,則邪退而病向愈;若正不敵邪,則邪進而病惡化。因此,扶正祛邪是保證疾病趨向良性轉歸的基本法則。針炙治病,就在于能夠發(fā)揮其扶正祛邪的作用。大凡針刺補法和艾炙有扶正的作用;針刺瀉法和放血有祛邪的作用,但在具體運用時必須結合腧穴的特殊性來考慮。例如:膏育、氣海、命門等穴,多在扶正時用之;而十宣、中極、人中等穴,多于祛邪時用之。
3、疏通經絡
人體的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jié)”。十二經脈的分布,陽經在四肢之表,屬于六腑;陰經在四肢之里,屬于五臟。并通過十五絡的聯(lián)系,溝通表里,組成了氣血循環(huán)的通路,它們“內溉臟腑,外濡腠理”,維持著正常的生理功能。就病理而言,經絡與臟腑之間也是息息相關的。病起于外者,經絡先病而后可傳于臟腑;病生于內者,臟腑先病而后可反映于經絡。例如,太陽傷寒,首先出現(xiàn)頭項腰背疼痛的經絡證候,然后出現(xiàn)臟腑證候。
針炙治病,就是根據(jù)經絡與臟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響的機理,在腧穴部位進行針刺或艾炙,取得“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的作用,從而排隊病理因素,治愈疾病1、補虛與瀉實 補虛,就是扶助正氣;.瀉實,就是祛除邪氣。在疾病過程中,正氣不足則表現(xiàn)為虛證,治宜補法;邪氣亢盛則表現(xiàn)為實證,治宜瀉法?!端貑?· 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薄鹅`樞 · 經脈》說:“盛則瀉之,虛則補之?!边@是針炙補瀉實的基本原則。如果違反了這個原則,犯了虛虛實實之戒,就會造成“補瀉反則病益篤”的不良后果。本經補瀉。在一般情況下,凡屬某一經絡、臟腑的病變,而未涉及其他經絡臟腑者,即可在該經取穴補瀉之。這就是“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的本經補瀉法。異經補瀉。假使經絡發(fā)生了彼虛此實,或彼實此的病理變化,那末,針炙處方就不局限于采用某一經的穴位。例如,合谷配復溜不僅是兩經同用的處方,而且手不示同,效果亦異,用瀉法可治感冒無汗,用補法可治陰虛盜汗。
4、清熱與溫寒
清熱,指熱證用“清”法。溫寒,指寒證用“溫”法。這與治寒以熱、治熱以寒的意義是一致的?!鹅`樞 · 經脈》說:“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鹅`樞 · 九針十二原》說:“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疾之”和“如以手探湯”,是指治熱病宜淺刺而疾出“留之”和“如人不欲行”,是指治寒病宜深刺而留針。凡熱邪在表,或熱閉清竅而臻神昏不省人事等,針刺應淺而疾出,如用三棱針在大椎或井穴點刺出血少許,確有清熱泄毒,桓神開竅之效。假使熱邪入里,即“陰有陽疾”,亦可采用深刺久留的方法,直到熱退為止,如熱未退,還可反復施術。凡寒邪入里,或寒邪內生之疾,針刺應深而留針,并可酌加艾炙以扶正壯陽,溫散寒邪。假使寒邪在表,壅遏絡脈而肢體痹痛,亦可淺刺疾出,用三棱針點刺放血。此外,熱證可用“透天涼”法;寒證可用“燒山火”法。
5、治標與治本
標本的含義頗廣。要之,內為本,外為標;正氣為本,邪氣為標;病因為本,證狀為標;先病為本,后病為標?!端貑?· 標本病傳論》說:“知標本者,尤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边@是強調標本在辨證論治中的重要性。應用治標與治本的原則是: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和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