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藏藥

    目前有藥用記錄的藏藥達2294種。常用300多種,其中植物類200余種,占70%;

    動物類40余種,占12%;礦物類40余種,占14%。常用藏藥中有三分之一用藥與中藥相同。藏區(qū)本地草藥占常用藏藥一半以上。

    藏藥的使用主要有以下特點:

    藏藥的使用與藏醫(yī)的理論體系緊密結合。由于藏醫(yī)診斷最終將“龍”、“赤巴”、“培根”三癥歸結為“寒癥”、“熱癥”兩大類型,故藏藥方劑亦按其性質將藥區(qū)分為“熱性”、“寒性”兩大性能。藏醫(yī)在治療“寒癥”時用“熱性”藥,治療“熱癥”時用“寒性”藥。

    藏藥按性、味、效分類:

    藏藥按八性、六味、十七效來分細類。八性將藏藥分為輕、重、潤、糙、銳、鈍、涼、熱八種性質;六味將藏藥分為甘、酸、苦、辛、咸、澀六種味道。他們認為,甘可滋補,酸助消化,苦可降火利膽,辛能除濕去寒,咸能溫胃去虛,澀可調合諸味;十七效將藏藥歸納出柔、重、溫、潤、穩(wěn)、寒、鈍、涼、軟、稀、干、干枯、熱、輕、銳、糙、動等十七種效能。如“龍”病中有種病的性質屬“輕”,表現(xiàn)為心神不定,神情恍惚,藏醫(yī)則采用“重”效能的藥物去治療。余此類推。

    藏藥治病多采用復方合成式:

    藏藥治病多采用數(shù)藥合成,很少使有單方。許多藥方配藥都在25種以上,有的甚至高達七八十種、一百多種。如“罵奴稀湯”多達130味;“然納桑培”配方多達70味。每個方劑的名稱大都是主藥加方藥總味數(shù)合成。如“然納桑培”中“然納”是珍珠,“桑培”是70,譯成漢語即“珍珠七十”。

    藏藥在使用上大都有副品或代替品:

    為了解決珍貴藥材藥源不足的問題,藏藥除本名正藥外,特規(guī)定了與此藥性質、類別相同、相近的副品或代用品。正品用“卻”注明,代替品用“慢恩巴”注明。

    藏醫(yī)非常重視藏藥的加工與炮制:

    通過炮制的藏藥,不但能消除或降低毒性,而且可適當改變某些藥物的性能,借以提高藥物的療效。主要炮制的方法有三種:火制法、水制法和水火合制法。藏醫(yī)治病的劑型主要有散劑、水丸劑和湯劑、膏劑、脂劑五種。他們把制好的藥物按病人癥狀分別配制成散劑、丸劑、膏劑、脂劑,讓病人服用,非常方便。

更多中藥材
  • 首先過敏性鼻炎,中醫(yī)病名為鼻鼽,以流清水樣鼻涕,打噴嚏,鼻癢和鼻塞為主要癥狀。中成藥可以使用(鼻淵通竅顆粒),是由蒼耳子,辛夷,麻黃,白芷,薄荷還有黃芩,野菊花等這些藥物組成,那么不同于抗生素和激素,那么中成藥不容易產生耐藥性和激素依賴,那......
  • 中醫(yī)認為百病生于氣,而人體的五臟中,脾性濕為太陰,陰氣最盛則脾氣充盛,體內濕氣也會正常的運行,不會出現(xiàn)濕氣停滯在體內的情況。一旦出現(xiàn)脾氣虧虛,濕氣無法運化停滯體內便會形成內濕,聚為濕病。長此以往呢,患者體內的濕血開始泛濫,又因為脾虛無法運,......
  • 第一種藥材:(綿茵陳)它具有清濕退熱作用,用于三焦的濕熱。第二種藥材:(蒼竹)這味藥材也是祛濕的良藥,它還有一定的健脾的作用,脾是運化濕氣的,脾的功能強建了,濕氣運化的多了,就不會有大量的濕氣淤積在身體,適用于濕氣比較重引發(fā)的舌苔白膩,腹痛......
  • 第一:脾氣虛癥,通常表現(xiàn)為容易腹脹,胃口下降,大便稀溏不成形,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或者是蒼白無華,舌質淡,胎白,中醫(yī)治療上一般以健脾補氣為主。第二:脾陽虛通常表現(xiàn)為腹部容易感到冷,吃不了涼的食物,喜歡溫熱,四肢不溫,小便清長,大便稀溏,中醫(yī)......
  • 陳皮作為一種用途很廣的中藥材,它主要有理氣調中,燥濕化痰的作用,并且它歸脾肺經,在治療脾胃氣滯、食滯,咳嗽化痰上有獨特的作用,如果您是因為脾虛引起的腹脹,痰多濕重,那就可以用它,但是呢,如果你是脾胃虛比較明顯,這個時候就需要配黨參,白術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