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目前有藥用記錄的藏藥達2294種。常用300多種,其中植物類200余種,占70%;
動物類40余種,占12%;礦物類40余種,占14%。常用藏藥中有三分之一用藥與中藥相同。藏區(qū)本地草藥占常用藏藥一半以上。
藏藥的使用主要有以下特點:
藏藥的使用與藏醫(yī)的理論體系緊密結合。由于藏醫(yī)診斷最終將“龍”、“赤巴”、“培根”三癥歸結為“寒癥”、“熱癥”兩大類型,故藏藥方劑亦按其性質將藥區(qū)分為“熱性”、“寒性”兩大性能。藏醫(yī)在治療“寒癥”時用“熱性”藥,治療“熱癥”時用“寒性”藥。
藏藥按性、味、效分類:
藏藥按八性、六味、十七效來分細類。八性將藏藥分為輕、重、潤、糙、銳、鈍、涼、熱八種性質;六味將藏藥分為甘、酸、苦、辛、咸、澀六種味道。他們認為,甘可滋補,酸助消化,苦可降火利膽,辛能除濕去寒,咸能溫胃去虛,澀可調合諸味;十七效將藏藥歸納出柔、重、溫、潤、穩(wěn)、寒、鈍、涼、軟、稀、干、干枯、熱、輕、銳、糙、動等十七種效能。如“龍”病中有種病的性質屬“輕”,表現(xiàn)為心神不定,神情恍惚,藏醫(yī)則采用“重”效能的藥物去治療。余此類推。
藏藥治病多采用復方合成式:
藏藥治病多采用數(shù)藥合成,很少使有單方。許多藥方配藥都在25種以上,有的甚至高達七八十種、一百多種。如“罵奴稀湯”多達130味;“然納桑培”配方多達70味。每個方劑的名稱大都是主藥加方藥總味數(shù)合成。如“然納桑培”中“然納”是珍珠,“桑培”是70,譯成漢語即“珍珠七十”。
藏藥在使用上大都有副品或代替品:
為了解決珍貴藥材藥源不足的問題,藏藥除本名正藥外,特規(guī)定了與此藥性質、類別相同、相近的副品或代用品。正品用“卻”注明,代替品用“慢恩巴”注明。
藏醫(yī)非常重視藏藥的加工與炮制:
通過炮制的藏藥,不但能消除或降低毒性,而且可適當改變某些藥物的性能,借以提高藥物的療效。主要炮制的方法有三種:火制法、水制法和水火合制法。藏醫(yī)治病的劑型主要有散劑、水丸劑和湯劑、膏劑、脂劑五種。他們把制好的藥物按病人癥狀分別配制成散劑、丸劑、膏劑、脂劑,讓病人服用,非常方便。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目前有藥用記錄的藏藥達2294種。常用300多種,其中植物類200余種,占70%;
動物類40余種,占12%;礦物類40余種,占14%。常用藏藥中有三分之一用藥與中藥相同。藏區(qū)本地草藥占常用藏藥一半以上。
藏藥的使用主要有以下特點:
藏藥的使用與藏醫(yī)的理論體系緊密結合。由于藏醫(yī)診斷最終將“龍”、“赤巴”、“培根”三癥歸結為“寒癥”、“熱癥”兩大類型,故藏藥方劑亦按其性質將藥區(qū)分為“熱性”、“寒性”兩大性能。藏醫(yī)在治療“寒癥”時用“熱性”藥,治療“熱癥”時用“寒性”藥。
藏藥按性、味、效分類:
藏藥按八性、六味、十七效來分細類。八性將藏藥分為輕、重、潤、糙、銳、鈍、涼、熱八種性質;六味將藏藥分為甘、酸、苦、辛、咸、澀六種味道。他們認為,甘可滋補,酸助消化,苦可降火利膽,辛能除濕去寒,咸能溫胃去虛,澀可調合諸味;十七效將藏藥歸納出柔、重、溫、潤、穩(wěn)、寒、鈍、涼、軟、稀、干、干枯、熱、輕、銳、糙、動等十七種效能。如“龍”病中有種病的性質屬“輕”,表現(xiàn)為心神不定,神情恍惚,藏醫(yī)則采用“重”效能的藥物去治療。余此類推。
藏藥治病多采用復方合成式:
藏藥治病多采用數(shù)藥合成,很少使有單方。許多藥方配藥都在25種以上,有的甚至高達七八十種、一百多種。如“罵奴稀湯”多達130味;“然納桑培”配方多達70味。每個方劑的名稱大都是主藥加方藥總味數(shù)合成。如“然納桑培”中“然納”是珍珠,“桑培”是70,譯成漢語即“珍珠七十”。
藏藥在使用上大都有副品或代替品:
為了解決珍貴藥材藥源不足的問題,藏藥除本名正藥外,特規(guī)定了與此藥性質、類別相同、相近的副品或代用品。正品用“卻”注明,代替品用“慢恩巴”注明。
藏醫(yī)非常重視藏藥的加工與炮制:
通過炮制的藏藥,不但能消除或降低毒性,而且可適當改變某些藥物的性能,借以提高藥物的療效。主要炮制的方法有三種:火制法、水制法和水火合制法。藏醫(yī)治病的劑型主要有散劑、水丸劑和湯劑、膏劑、脂劑五種。他們把制好的藥物按病人癥狀分別配制成散劑、丸劑、膏劑、脂劑,讓病人服用,非常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