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土家族,是居住在我國中南和西南接壤之地,湘、鄂、川、黔毗連地帶的一支歷史悠久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聚集于云貴高原東端余脈的武陵山區(qū)。古代武陵是古楚、巴子和夜郎國境地。土家族以“畢茲卡”為族稱(本地人的意思),系氏羌族群。全國有土家族5725049人,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貴州、四川。民族特征是“敬土王,信土老師,說土語,過土家族節(jié)日,跳土家族舞,織土花布,以及基于前‘六土’的客觀存在而形成的民族自覺意識——土家人”。在日常生活中用土家族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的土家族,約30余萬,這些說土家族語言的土家族人,主要聚居在酉水流域的湖北來鳳縣、四川秀山縣、湖南龍山、永順、保靖、古丈縣和沉水之畔的滬溪縣境內(nèi)。土家族語言屬藏語系藏緬語族,是比較接近于彝語支的一支獨立語言。土家族僅有自己的語言而無文字,大部分土家族兼通漢語,習用漢字記載自己的思想語言,承傳本民族的歷史文化。
據(jù)有關(guān)歷史文獻記載和當今社會調(diào)查資料表明,最早居住在武陵山脈的土著先民,武陵蠻及奴襄夷蠻等諸蠻可謂土家族的正源;春秋之后來自巴子國的巴民是其北源;楚國時戰(zhàn)敗的三苗集團的后裔,隋代從長江中下游遷徙而來的“三苗集團”和晉福年間進入五溪的江西彭氏為其東源;唐、五代及北宋時來自貴州的夜郎人后裔為其南源。在土家族發(fā)展的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無數(shù)次社會大動亂和古代先民遷徙,“苗蠻”后裔、巴人、貴州夜郎人、江西彭氏及其隨從人員,他們進入湘鄂川黔邊境時雖然不是土家族,但在與本地土家人共同生活的歲月中,長期接觸,互相影響,密切相處,互相滲透,為了共同的利益,團結(jié)起來,共同對敵,產(chǎn)生了一種越過民族界限的凝聚力,沖破了以血緣維系的氏族組織,代之而起的是以地域為聯(lián)系,逐漸出現(xiàn)了血統(tǒng)上的融合,促進了心理狀態(tài)的統(tǒng)一,形成了有共同經(jīng)濟生活、共同心理素質(zhì)、共同語言為特點的土家族。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土家族,是居住在我國中南和西南接壤之地,湘、鄂、川、黔毗連地帶的一支歷史悠久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聚集于云貴高原東端余脈的武陵山區(qū)。古代武陵是古楚、巴子和夜郎國境地。土家族以“畢茲卡”為族稱(本地人的意思),系氏羌族群。全國有土家族5725049人,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貴州、四川。民族特征是“敬土王,信土老師,說土語,過土家族節(jié)日,跳土家族舞,織土花布,以及基于前‘六土’的客觀存在而形成的民族自覺意識——土家人”。在日常生活中用土家族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的土家族,約30余萬,這些說土家族語言的土家族人,主要聚居在酉水流域的湖北來鳳縣、四川秀山縣、湖南龍山、永順、保靖、古丈縣和沉水之畔的滬溪縣境內(nèi)。土家族語言屬藏語系藏緬語族,是比較接近于彝語支的一支獨立語言。土家族僅有自己的語言而無文字,大部分土家族兼通漢語,習用漢字記載自己的思想語言,承傳本民族的歷史文化。
據(jù)有關(guān)歷史文獻記載和當今社會調(diào)查資料表明,最早居住在武陵山脈的土著先民,武陵蠻及奴襄夷蠻等諸蠻可謂土家族的正源;春秋之后來自巴子國的巴民是其北源;楚國時戰(zhàn)敗的三苗集團的后裔,隋代從長江中下游遷徙而來的“三苗集團”和晉福年間進入五溪的江西彭氏為其東源;唐、五代及北宋時來自貴州的夜郎人后裔為其南源。在土家族發(fā)展的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無數(shù)次社會大動亂和古代先民遷徙,“苗蠻”后裔、巴人、貴州夜郎人、江西彭氏及其隨從人員,他們進入湘鄂川黔邊境時雖然不是土家族,但在與本地土家人共同生活的歲月中,長期接觸,互相影響,密切相處,互相滲透,為了共同的利益,團結(jié)起來,共同對敵,產(chǎn)生了一種越過民族界限的凝聚力,沖破了以血緣維系的氏族組織,代之而起的是以地域為聯(lián)系,逐漸出現(xiàn)了血統(tǒng)上的融合,促進了心理狀態(tài)的統(tǒng)一,形成了有共同經(jīng)濟生活、共同心理素質(zhì)、共同語言為特點的土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