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溫灸保健薰臍療法讓冬天不再手腳冰冷

    秋冬季節(jié)逐漸到來,氣溫也逐漸下降,很多身體比較虛寒的民眾常會覺得手腳冰冷,晚上睡覺棉被蓋再多,襪子穿得再厚,一樣不容易溫暖。對于此類體質的民眾,不妨使用薰臍療法,可以有效改善體質,讓冰冷的手重拾溫暖,讓蒼白的臉紅潤起來。

    薰臍療法是屬于中醫(yī)灸法的,其主要功能是溫通經絡、調和氣血。早在兩千年前,人們就發(fā)現溫灸療法有預防疾病,增強體質的作用?,F代研究證明灸法可以提高健康狀態(tài)、調整臟腑機能、促進新陳代謝、激化免疫功能。古人配合節(jié)氣養(yǎng)生,往往選擇在秋天灸療,以使冬天不怕冷,其使用的穴位分布全身,但以臍部的效果最好。

    肚臍,穴名神闕,即神氣升降出入,變化消長的地方,屬奇經八脈中“任脈”中的一重要穴位。任脈與督脈、沖脈、帶脈等相連,總任全身氣血。內通十二經脈、五臟六腑,外聯(lián)皮肉筋骨、四肢百骸,故肚臍和諸經百脈相通,陰陽相繼,起著調節(jié)各臟腑生理活動的作用,從傳統(tǒng)醫(yī)學理論來看,臍部給藥有利于歸經,藥物得以循經直達病所,達到驅除病邪、扶助正氣、康復機體的目的。

    從現代醫(yī)學的角度來看,肚臍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為腹壁最后閉合處,臍部表皮角質層脆弱,屏障功能最弱,藥物最易穿透彌散,且皮下無脂肪組織,皮膚各筋膜、腹膜直接相連,臍部皮膚除微循環(huán)外,臍下腹膜還布有豐富的靜脈網,兼之臍部凹陷形成小窩,藥物敷貼后形成自然的閉合狀態(tài),藥物得以較長時間存放,些均利于藥物穿透皮膚而被吸收入血,進入血液回圈及淋巴免疫系統(tǒng),發(fā)揮藥物的全身治療作用。

    再者臍部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在皮膚中臍部神經敏感度最高,藥物通過刺激神闕穴周圍的神經,通過神經、體液的作用而調節(jié)神經、內分泌、免疫、消化、生殖、精神、心血管機能等各個系統(tǒng),從而改善各組織器官功能,達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使用薰臍療法時醫(yī)師會先選擇適當藥物,例如川芎、生姜、木香、丁香、大黃、肉桂等活血理氣藥材,研成細末,攪拌成膏狀,適當涂在肚臍上,然后將點燃的艾灸放在上面,必要時還可輔助紅外線燈,藉其熱力,使藥效滲透經絡,而達到效果。

    薰臍療法除可改善氣血循環(huán),使手腳不再冰冷,由于也促進了腹腔內的淋巴循環(huán),所以能提升免疫功能,對于有過敏體質者,常打噴嚏、流鼻水等情形,也有所改善。

    此外,女性易有痛經困擾者,以薰臍調節(jié)、增強氣血后,痛經問題也可減少,還能讓氣色、膚質也變好;而容易腹瀉、便秘等腸胃不適,以及遺尿、頻尿的人,薰臍也有幫助;氣血循環(huán)不好的人,晚上陽氣不入陰,也較不易睡好,常會失眠、焦慮、多夢,藉由薰臍也能讓陰陽調和,睡眠品質變好。

    另薰臍的好處是,大腹便便、虛胖、中廣的體質,因灸療時能讓腹部的肌肉緊張收縮,所以兼有“縮小腹”的功能。

    使用薰臍療法時有些要點需要注意:

    . 衛(wèi)生署認定屬于醫(yī)療行為,應由中醫(yī)師執(zhí)行或護理人員在中醫(yī)師指示下進行。

    . 確定無咽喉不適或咽痛、發(fā)燒的病情發(fā)生,才可以使用,以免薰后發(fā)炎現象為惡化。

    . 對體質燥熱、皮膚敏感、容易口干舌燥的人,未必適合,而有糖尿病、中風或感冒發(fā)燒者,也不宜用;如果使用后出現口干、目澀、煩躁等上火癥狀,應暫停治療。

    . 對于臍部皮膚有傷口、孕婦、感冒、發(fā)燒、細菌感染等體內有發(fā)炎反應的病人,罹患嚴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感覺神經末梢遲鈍的人,老人、小孩等自我照顧能力較差的人,以及對中草藥過敏特殊體質者也不適合薰臍。

    . 平日容易有皮膚過敏者,宜先將藥物涂抹少量于手肘內側30分鐘后,觀察其反應,如有癢、腫、紅、痛等發(fā)炎現象時,應禁用此藥。

    . 要注意室內的適當通風,以免產生頭暈、頭痛等缺氧現象。

    . 不宜飯后半到一小時內或空腹施行臍療法。為了避免燙傷,千萬不要迷信越熱效果越好,艾草應與皮膚保持適當距離,溫熱度也要在可忍受的范圍,一次灸10-15分鐘,若有疼痛、灼熱感,應立即移除,否則過熱除了會燙傷外,也會造成皮膚出現色素沉淀。

    秀傳季刊.2006第21卷第4期

更多中藥材
  • 王廷治 胥燕 四川省劍閣縣中醫(yī)院龔某,男,43歲,2008年2月25日初診。自述其近半月來節(jié)日加餐,杯盤滿桌,雞鴨魚肉,毫無口福,時常晨起腹痛腹瀉,或溏或如水樣,瀉后稍舒,每日3~5次,病情時輕時重。服用柳氮磺吡啶或黃連素片、慶大霉素片等藥......
  • 根據病因不同,休克分為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休克、心源性休克、過敏性休克,神經源性休克等。各種病原微生物導致的感染達到一定程度造成微循環(huán)障礙時,可導致感染性休克。休克多屬中醫(yī)“脫證”范疇。病因病機(1)亡血失津:突然內外出血,如吐血、咯血、便......
  • 魏文浩 魏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縣中醫(yī)醫(yī)院張某,男,72歲。1987年12月13日初診。患者有咳喘病史40余年,近8年來咳嗽加重,動則喘甚,畏寒肢冷,面部及下肢浮腫,下肢浮腫為甚,按之沒指,兼有心悸發(fā)憋??淘\:氣息短促,呼多吸少,面色晦黯,唇......
  • 王金亮 侯紅霞 山西省平遙縣中醫(yī)院王某,男,13歲。2007年8月29日初診,自入秋以來即感胃脘不適,時有吐瀉,繼之病情加重,現水漿入口即吐,米粒難進。口渴而喜飲,但愈飲愈渴,晝夜嗜睡,脈沉濡,舌紅,苔白。此乃暑濕內蘊,胃陽不振,脾氣也傷,......
  • 張英棟 山西省晉中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唐代大醫(yī)孫思邈繼承了歷代醫(yī)家對溫疫的預防經驗和診治思想,提出了“瘴癘”、“溫風”、”毒氣”等病因,肯定了“毒”是傳染病的主要病原,治療上突出清熱解毒。但提到避瘟時卻倡用溫藥。避瘟為防病,“凡能依時攝生者,可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