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心房撲動和心房顫動
心房撲動和心房顫動是發(fā)生于心房的快速異位心律失常。心房撲動時,心房內產生3印次份左右的快而規(guī)則的沖動,心房收縮快而協調。心房顫動時,心房內生350-6印次/53的不規(guī)則沖動,心房內務部分肌纖維極不協調地亂顫,心房失去了有效地收縮功能。心房顫動是僅次于過早搏動的常見的心律失常,遠較心房撲動多見。心房撲動和心房顫動各有陣發(fā)性和慢性兩種類型,以慢性的較為常見。心房顫動是一種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的心律失常。通常絕大多數發(fā)生于有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以風濕性二尖瓣狹窄為最常見,其次為冠心病、心肌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偶可發(fā)生于無器質性病變而病因不明者稱特發(fā)性心房顫動。本病屬于中醫(yī)學“心悸”、“怔忡”的范疇。
[臨床表現]
輕者發(fā)作時僅有心前區(qū)不適,心悸、氣促;有嚴重心臟病心室率極快者,可出現心絞痛、暈厥、急性肺水腫或心原性休克。心房撲動時,心率較慢而規(guī)則;心房顫動時,心音強弱不等,心律絕對不齊,脈搏短絀。心房撲動和心房顫動都容易導致心房內血栓形成,脫落后可引起動脈栓塞,以腦栓最為常見。
[診斷]
1.根據臨床癥狀及心電圖檢查可以做出診斷。
2.心電圖特征
(1)心房撲動:P波消失,代之以形態(tài)間距及振幅均絕對規(guī)則,呈鋸齒狀的心房撲動波(P波),頻率為250~350次從;最常見的房室傳導比例為2:1,其次是4;l。
(2)心房顫動:竇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態(tài)及規(guī)律不一的顫動波(f波),頻率為350~600次份;(QRS波群間距絕對不規(guī)則,其形態(tài)和振幅可略有不等。
[治療]
1.西醫(yī)藥治療:首先應注意尋找和去除病因及誘發(fā)因素,其次是考慮心律失常時心室串的控制、心律失常的轉復以及復發(fā)的預防。心房撲動發(fā)作時心室率快的,宜選用洋地黃治療,使之先轉為心房顫動,然后再轉復為竇性心律。
陣發(fā)性心房顫動者除針對病因(如感染、缺鉀、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外,可選用西地蘭靜脈注射以減慢心室串,亦可考慮靜脈注射乙胺碘呋酮或心律平復律。
慢性心房顫動者有恢復正常竇性心律指征時,可選用電擊復律或藥物復律,藥物多用奎尼丁、乙胺碘呋酮等。不適合復律治療的心房顫動,主要是控制心室率,可適當選用洋地黃類制劑,使心室率維持在60~70次/分。
2,中醫(yī)藥治療
(1)血淤痰阻:心悸不安,胸悶且痛,頭暈乏力,怔忡氣短,唇青四紫,舌暗苔膩,脈弦細或結代。治法:活血化痰,益氣養(yǎng)心。
方藥:丹參、瓜萎各25克,郁金、香附、遠志、元胡、厚樸、酸棗仁、薤白各10克,白蔻仁、砂仁各4克。
(2)心氣虛:怔忡氣短,心悸乏力,體倦易累,失眠多夢,頭暈胸悶,舌淡苔白,脈細數或結代。
治法:益氣養(yǎng),心。
方藥:太于參、丹參各15克,麥冬、阿膠、酸棗仁、遠志、茯苓,白術各10克,炙甘草6克。
[預防與調養(yǎng)]
參見“過早搏動”篇。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心房撲動和心房顫動
心房撲動和心房顫動是發(fā)生于心房的快速異位心律失常。心房撲動時,心房內產生3印次份左右的快而規(guī)則的沖動,心房收縮快而協調。心房顫動時,心房內生350-6印次/53的不規(guī)則沖動,心房內務部分肌纖維極不協調地亂顫,心房失去了有效地收縮功能。心房顫動是僅次于過早搏動的常見的心律失常,遠較心房撲動多見。心房撲動和心房顫動各有陣發(fā)性和慢性兩種類型,以慢性的較為常見。心房顫動是一種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的心律失常。通常絕大多數發(fā)生于有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以風濕性二尖瓣狹窄為最常見,其次為冠心病、心肌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偶可發(fā)生于無器質性病變而病因不明者稱特發(fā)性心房顫動。本病屬于中醫(yī)學“心悸”、“怔忡”的范疇。
[臨床表現]
輕者發(fā)作時僅有心前區(qū)不適,心悸、氣促;有嚴重心臟病心室率極快者,可出現心絞痛、暈厥、急性肺水腫或心原性休克。心房撲動時,心率較慢而規(guī)則;心房顫動時,心音強弱不等,心律絕對不齊,脈搏短絀。心房撲動和心房顫動都容易導致心房內血栓形成,脫落后可引起動脈栓塞,以腦栓最為常見。
[診斷]
1.根據臨床癥狀及心電圖檢查可以做出診斷。
2.心電圖特征
(1)心房撲動:P波消失,代之以形態(tài)間距及振幅均絕對規(guī)則,呈鋸齒狀的心房撲動波(P波),頻率為250~350次從;最常見的房室傳導比例為2:1,其次是4;l。
(2)心房顫動:竇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態(tài)及規(guī)律不一的顫動波(f波),頻率為350~600次份;(QRS波群間距絕對不規(guī)則,其形態(tài)和振幅可略有不等。
[治療]
1.西醫(yī)藥治療:首先應注意尋找和去除病因及誘發(fā)因素,其次是考慮心律失常時心室串的控制、心律失常的轉復以及復發(fā)的預防。心房撲動發(fā)作時心室率快的,宜選用洋地黃治療,使之先轉為心房顫動,然后再轉復為竇性心律。
陣發(fā)性心房顫動者除針對病因(如感染、缺鉀、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外,可選用西地蘭靜脈注射以減慢心室串,亦可考慮靜脈注射乙胺碘呋酮或心律平復律。
慢性心房顫動者有恢復正常竇性心律指征時,可選用電擊復律或藥物復律,藥物多用奎尼丁、乙胺碘呋酮等。不適合復律治療的心房顫動,主要是控制心室率,可適當選用洋地黃類制劑,使心室率維持在60~70次/分。
2,中醫(yī)藥治療
(1)血淤痰阻:心悸不安,胸悶且痛,頭暈乏力,怔忡氣短,唇青四紫,舌暗苔膩,脈弦細或結代。治法:活血化痰,益氣養(yǎng)心。
方藥:丹參、瓜萎各25克,郁金、香附、遠志、元胡、厚樸、酸棗仁、薤白各10克,白蔻仁、砂仁各4克。
(2)心氣虛:怔忡氣短,心悸乏力,體倦易累,失眠多夢,頭暈胸悶,舌淡苔白,脈細數或結代。
治法:益氣養(yǎng),心。
方藥:太于參、丹參各15克,麥冬、阿膠、酸棗仁、遠志、茯苓,白術各10克,炙甘草6克。
[預防與調養(yǎng)]
參見“過早搏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