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劉力紅
廣西中醫(yī)學院
摘要 太陽名相繁多,然其要則在于主水,太陽病見證百端,提其綱則不外乎水之升降循環(huán)障礙,故治太陽者,唯治其水也。且乎天地人身雖分六經六氣,摯其領不過一水火爾,太陽稟火之氣而司水之循環(huán),故雖一太陽,而六經皆在其中矣。此或為仲景論太陽之大要也。
仲圣論傷寒以太陽為首,亦以太陽最繁。有關太陽及其證治,曾纏繞腦際多年,百思而不得其解,近日偶從運氣七篇之寒水入手,似有豁然貫通之感,茲將個中旨趣略述于下,聊備同道采擇焉。
1太陽與寒水
太陽者,或經或腑,或為諸陽主氣,或為六經藩籬,或為巨陽,或為開,可謂名相繁多,而七篇大論則以一“寒水”概之。水之性,本為至陰至下至寒,說寒水是容易理解的,何以運氣七篇要將其與至陽至高至熱的太陽相提并列呢?看來這是一個關系重大的問題,這個問題認識不清楚,不但太陽的有關名相無法弄明,以致我們難以從名相入手來探討太陽的內涵,進而也就不能對太陽的病變及其證治有一個全面妥切的認識。因而這是一個勢必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水,無論對自然還是對人,都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水不但占據整個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以上,而且也是組成人體的大多數,因此,水對于生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水的習性本靜,但是,其要成為生命的源泉,其要作為促成生命的要素,則始終離不開一個“動”字。至靜之物,何能動以為用呢?這無疑是對太陽作用的深刻表述,如李白于《將進酒》中寫道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水為至下之物,為什么能上達于天呢?
這一“搬運”過程,便是體現太陽作用的關鍵。廣大江河湖海之水經太陽之照射蒸騰不斷上升,當被陽蒸之水上升至一定高度時,遇高空之寒氣凝而為云,這一過程《內經》將其形容為“地氣上為云”,俟云層增至一定厚度,因重力及其它因素的作用,云化為雨而復降于大地,復歸于江河湖海,這一過程《內經》形容其為“天氣下為雨”。如此升降循環(huán),往復不已,故江河之水得以滾滾流動,奔騰不息。而所以能成循環(huán)之勢,太陽的至關重要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再從水的源頭而論,長江黃河是貫穿我國西東的兩大水域,亦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它們都起源于至高至寒的終年積雪的西部山脈(長江源于唐古拉山,黃河源于可可西里山),這就更加充分說明了作為至下至靜的水,要成其循環(huán)的動勢,以為生命之用,是離不開太陽,離不開高與寒的。由此可見,唯以大論的太陽寒水并稱,方能具足水的循環(huán)要素,方能確切地說明水的循環(huán)過程,亦唯其如此,方能說明太陽于生命的重要。
2太陽之為病
太陽是促成水能循環(huán)不息的關鍵,亦正是由于這一關鍵作用,使水能夠成為萬物的生命,俗云:“萬物生長靠太陽”,其實就是對太陽這一作用的形象表述。如果太陽的上述作用發(fā)生異常,則勢必首先影響水的升降循環(huán),進而影響整個生命的活動。由此也就知道了,太陽的異常,實際就是水的循環(huán)異常,太陽的病變,實際就是水的病變。關于此點,我們似可以從集中反映太陽所致病變的太陽提綱條文中得到說明。
太陽提綱條文是太陽篇的代表條文,仲景舉“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以賅之。從整個太陽篇的內容來看,見證可謂百端,而為什么仲景要以上述三個證候表現來作為其代表呢?其實,這與它們能較好反映太陽及其水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障礙是分不開的。
太陽主水,水于大地有江河載之,水于人身有血脈載之,江河之水,即如人身之血也。江河之水,得太陽則奔流不息,以為潤澤萬物之用,人身之血脈,得太陽則循環(huán)不已,以成滋養(yǎng)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之功。血之與水雖為陰,得太陽則能于江河,能于脈中奔流不息,循環(huán)不已,是知脈之動靜,甚能反映太陽之功用,故太陽之病變以言脈起手。
又,江河之有漲落,即如脈之有起伏,錢江之潮,月滿而漲,月缺而落,漲落皆隨月之盈缺。月雖為陰,月之盈缺卻隨太陽而變化,故有望而陽盛,晦而陽衰之謂。一歲之中,脈有弦勾毛石,以配春夏秋冬,一月之中,陽氣之消長,亦似一歲,故上弦而弦,月滿而勾,下弦而毛,月晦而石。月隨陽之旺衰而陰晴圓缺,脈隨陽之長消而弦勾毛石,故以月相變化喻脈之四象實最為形象。
從還原的觀點論脈意,似亦能說明上述意義。脈,古字作脈,從月從瓜。月當為月相而非肉也,《康熙字典》將脈置肉部,似欠妥當。瓜者水之支流,永者水之主流,瓜永皆言水,瓜(永)之合月,是水月相合,是喻水之漲落與月之圓缺相關也。由于月為陽之應,故月之合瓜(永),亦喻人身血脈是隨陽而起伏的。
由以上論述可見,太陽之與脈,實猶形影之相隨,故太陽病首重于脈。而太陽篇中單以脈浮即定病之在表者,比比皆是,它篇之中則弗如此也。脈浮主表,亦言太陽之勢,故為太陽病之主脈。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松碇粮咧粸轭^頂,大地至高之位為喜瑪拉雅山。喜瑪拉雅山素稱世界屋脊,處地之西,終年積雪,為寒可知,為水可知,為太陽所主可知。故人病太陽,首言脈浮,首言頭項強痛,言浮者,言頭項者,皆言其高也。
西方位金,地勢殊高,長江、黃河皆源于此,《易》曰:“金生麗水”者,言此也。又肺為金,言肺為水之上源者,亦謂此也。肺于五臟處至高之位,故云華蓋,故云五臟之天,其外主于皮毛,或華蓋、或天、或皮毛,皆為太陽性用之表現。《靈樞·營衛(wèi)生會篇》所云“太陽主外”者,亦不離于此。劉波舟教授所云:“上焦肺氣的呼吸開發(fā)也是太陽主表,發(fā)揮衛(wèi)外為固作用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1]”就是很好的說明。
再以易象言之,先天卦位中,坎水位于西方,是水源于西的很好證明,但,為什么到了后天卦中,坎水卻移至了北方?這是因為水雖源西,不因寒,不得其成的緣故。寒屬北方之氣,以水歸之者,亦為方以類聚之謂。太陽提綱證中,但言惡寒,而不言發(fā)熱,亦是以類相言。
綜上所述,太陽為諸陽主氣,而其性用之要義卻在促水之循環(huán),太陽為病之“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實能最貼切地說明太陽性用的異常,故以為提綱脈證。
3太陽病治法
太陽主寒水,關乎水液之升降循環(huán),太陽病則多致水液之升降循環(huán)障礙,故治太陽者,唯調其水而已。水于自然,《素問》以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概括其升降循環(huán),水于人身,則在汗與小便。如前所云,肺為華蓋,五臟之天,肺主皮毛,故汗從皮毛而出者,猶地氣之上為云也,溲從膀胱出者,猶天氣之下為雨也。前人將太陽病分經府二證,實暗合此旨。
經者,表也,風寒諸邪襲表,阻遏太陽之氣,至地水之升障礙,即所謂經證也。太陽發(fā)汗解表諸法,無非祛除遏阻太陽之氣的不利因素,使地水上升的這一環(huán)節(jié)暢通無阻,保證水之正常循環(huán)。地水為陰,所以能上升而為云者,全賴太陽之蒸騰,此與《內經》論汗所云:“陽加于陰謂之汗”,理無二也。故太陽發(fā)汗解表諸法,即興云之法,太陽篇麻黃湯、桂枝湯為其代表方劑。而篇中用青龍諸條,則更對“治太陽即為治水”之理揭露無余。
青龍,“東方七宿之總稱?!抖Y·曲禮》: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疏):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方宿名也。《三輔黃圖》: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2]。天之四靈,以正四方者,青龍以正東方,而主春也。一年的二十四氣中,涵雨的節(jié)氣有兩個,即雨水、谷雨,而這兩個節(jié)氣皆布于春日的六氣之中,說明龍能興云布雨,是有其天文歷法作為背景的。
又,道經以東南西北四海,皆有龍王總領其類。而其下尚有一百八十五小龍王,能為興云致雨之神力[3]。四海龍王中,以東海龍王為其長,東方色青,故亦稱青龍,其興云致雨之神力亦最大,蓋海雖分四,而水皆向東也。是以仲師要以青龍為湯名。
龍之性用,于諸物之中,實最為神異,以其體用相殊也。龍體至陰,故為鱗蟲之長,而深潛于洲海;龍用則至陽,故有興云致雨之力,《周易》乾卦之爻辭多用龍亦為證明。以至陰之體而為至陽之用,非龍莫能為之,而能成此龍之性用者,則非太陽莫屬也。故《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太陽所至為鱗化?!?/p>
太陽篇中用青龍湯者凡四條,38、39條用大青龍湯,40、41條用小青龍湯。小青龍湯條文中明言:“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是為寒邪襲表,阻遏太陽之氣,水之升布障礙而停于心下,此亦龍用有礙,故投青龍以復地水升布之常,使不留于心下。
38、39條之用大青龍,其義亦近,喻嘉言注38條云:“天地郁蒸,得雨則和,人身煩躁,得汗則解”[4],證之自然,春夏二時久無雨,必悶熱異常,人處其中,鮮有不煩躁者,一旦得雨,頓覺清涼,大青龍湯所主“不汗出而煩躁”者,猶天無雨之悶熱煩躁也,汗出而解者,猶得雨之清涼也。
38條用大青龍,眾家皆無異議,而于39條之用大青龍,則覺歷代之注皆不甚了了,尤以現代5版《傷寒論講義》釋此為感邪較輕者,更覺有違經義,試問既屬感邪之輕者,何須再用大青龍發(fā)之,不是自相矛盾嗎?蓋以傷寒表閉,則太陽之氣郁結,太陽氣郁,不能施興云布雨之力,則水之流通循環(huán)障礙,故太陽氣郁,水氣亦郁,水郁不得宣泄,身必重也。所以傷風中寒之后,既有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亦有水郁不得宣泄而身不痛但重者。用大青龍湯發(fā)之者,發(fā)太陽閉郁之氣也,俾太陽之氣開通,水氣自得升騰流通,不復郁結為患。譬之陰雨不透之濕悶天氣,身體每覺沉重,得一場大雨,則頓掃陰霾,復顯輕爽矣。
《金匱要略》論溢飲謂:“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逼渲我顼嬛畻l謂:“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憋嬰m分四,皆水類也,究其因,不外水之流通循環(huán)障礙所致,而溢飲之要則在一重字,治當發(fā)其汗者,暢達太陽之氣,水氣流通,不復郁而為飲患矣。以是觀之,《金匱要略》溢飲之用大青龍,不諦為39條之最佳注腳。由此足證,青龍之用,在于發(fā)汗,在于行云布雨,而云大小者,以其力有大小,喻氏言大青龍為風寒兩傷營衛(wèi)而設,似難稽考也。
腑者,太陽表中之里,升已之降也,故太陽府證見小便不利,此猶天氣不下為雨也。天不降雨,則地無潤澤而干燥,是以五苓之治,除小便不利外,重者一個“渴”字,或消渴、或煩渴,總以渴而用五苓,不渴則更它方。嗚呼!五苓之治,不過解表利水而已,何能解渴?蓋以五苓服后汗出表解者,猶行云也,小便利而渴解者,猶雨施大地,甘露潤澤也。后世以五苓為底,創(chuàng)制桂苓甘露諸飲,是深得仲師之意。
五苓之劑,用苓僅二,即豬苓、茯苓,為什么要以五苓命之?是知苓之義不在豬苓。陳靈石曰:苓者令也。經云:太陰濕土,其化為雨,其數為五。故五苓者,五令也,五令者,布化雨令之謂也,于斯亦見太陽治水之深意。
云之成,須賴地水之升,地水之升,則全賴陽之蒸騰。太陽篇中麻桂解表諸劑,非能蒸地水上升為云,而只是解決此一過程中的阻遏因素,以為天氣流布之用,若地水無炎陽之蒸,則徒事流布無益。故82條曰:“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目閏)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太陽病,發(fā)汗不解者,非為云氣之流布障礙,實因地水無陽之蒸騰,故藉真武之力蒸之,使上成青云,水無陽蒸,必停而為患,是以316條復論真武湯時明言:“此為有水氣”。又,真武者,玄武也,既為北方之藥,亦屬鎮(zhèn)水之神,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而用真武,實際上更進一步說明了治太陽即是治水的原則。
其余苓桂、十棗、三物、陷胸諸劑,或溫化,或行水,或決瀆,亦皆治水之類,茲不具述。
4結語
從整個太陽篇的內容來看,麻桂、青龍、五苓以治太陽之表,白虎調胃承氣以治陽明之里,柴胡則治少陽之半表半里,真武兩用于太少,四逆則為三陰之通劑,故雖云太陽證治,其實已包涵了六經的內容。而為什么太陽一氣能蘊含六經呢?這顯然與其主水的性用是分不開的。
水是生命的組成,是生命的源泉,而水之用,卻離不開其循環(huán)之勢,循環(huán)則必需動力,火即其動力也,故六經之中,有少陽相火,有少陰君火?;鸫偎畡佣善溲h(huán),濕便是這一循環(huán)過程的表現形式,故有太陰之濕土?;鹫羲畡佣醒h(huán),然欲使其循環(huán)周遍六虛,又必藉風之流動,是以六氣之中,又有厥陰風木。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陰靜而陽躁。春夏陽火用事,動躁為其主導,水液循環(huán)之勢旺,故春夏亦多濕,秋冬陽火收潛,靜為主導,水液循環(huán)之勢相對為衰,水液循環(huán)的相對靜止,其表現形式便為燥,故秋冬亦多躁,而六氣之中則有陽明燥金與之相配。
綜之,天地人身雖有六氣陰陽,而其寒水的包融性卻是十分獨特的,這與人類生存的地球在無始以前,皆為一片汪洋的歷史相符合。由此我們更見到了仲圣著說以傷寒立論,六經之中最重太陽的深遠意義。經云:“治不法天之紀,不知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劉力紅
廣西中醫(yī)學院
摘要 太陽名相繁多,然其要則在于主水,太陽病見證百端,提其綱則不外乎水之升降循環(huán)障礙,故治太陽者,唯治其水也。且乎天地人身雖分六經六氣,摯其領不過一水火爾,太陽稟火之氣而司水之循環(huán),故雖一太陽,而六經皆在其中矣。此或為仲景論太陽之大要也。
仲圣論傷寒以太陽為首,亦以太陽最繁。有關太陽及其證治,曾纏繞腦際多年,百思而不得其解,近日偶從運氣七篇之寒水入手,似有豁然貫通之感,茲將個中旨趣略述于下,聊備同道采擇焉。
1太陽與寒水
太陽者,或經或腑,或為諸陽主氣,或為六經藩籬,或為巨陽,或為開,可謂名相繁多,而七篇大論則以一“寒水”概之。水之性,本為至陰至下至寒,說寒水是容易理解的,何以運氣七篇要將其與至陽至高至熱的太陽相提并列呢?看來這是一個關系重大的問題,這個問題認識不清楚,不但太陽的有關名相無法弄明,以致我們難以從名相入手來探討太陽的內涵,進而也就不能對太陽的病變及其證治有一個全面妥切的認識。因而這是一個勢必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水,無論對自然還是對人,都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水不但占據整個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以上,而且也是組成人體的大多數,因此,水對于生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水的習性本靜,但是,其要成為生命的源泉,其要作為促成生命的要素,則始終離不開一個“動”字。至靜之物,何能動以為用呢?這無疑是對太陽作用的深刻表述,如李白于《將進酒》中寫道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水為至下之物,為什么能上達于天呢?
這一“搬運”過程,便是體現太陽作用的關鍵。廣大江河湖海之水經太陽之照射蒸騰不斷上升,當被陽蒸之水上升至一定高度時,遇高空之寒氣凝而為云,這一過程《內經》將其形容為“地氣上為云”,俟云層增至一定厚度,因重力及其它因素的作用,云化為雨而復降于大地,復歸于江河湖海,這一過程《內經》形容其為“天氣下為雨”。如此升降循環(huán),往復不已,故江河之水得以滾滾流動,奔騰不息。而所以能成循環(huán)之勢,太陽的至關重要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再從水的源頭而論,長江黃河是貫穿我國西東的兩大水域,亦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它們都起源于至高至寒的終年積雪的西部山脈(長江源于唐古拉山,黃河源于可可西里山),這就更加充分說明了作為至下至靜的水,要成其循環(huán)的動勢,以為生命之用,是離不開太陽,離不開高與寒的。由此可見,唯以大論的太陽寒水并稱,方能具足水的循環(huán)要素,方能確切地說明水的循環(huán)過程,亦唯其如此,方能說明太陽于生命的重要。
2太陽之為病
太陽是促成水能循環(huán)不息的關鍵,亦正是由于這一關鍵作用,使水能夠成為萬物的生命,俗云:“萬物生長靠太陽”,其實就是對太陽這一作用的形象表述。如果太陽的上述作用發(fā)生異常,則勢必首先影響水的升降循環(huán),進而影響整個生命的活動。由此也就知道了,太陽的異常,實際就是水的循環(huán)異常,太陽的病變,實際就是水的病變。關于此點,我們似可以從集中反映太陽所致病變的太陽提綱條文中得到說明。
太陽提綱條文是太陽篇的代表條文,仲景舉“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以賅之。從整個太陽篇的內容來看,見證可謂百端,而為什么仲景要以上述三個證候表現來作為其代表呢?其實,這與它們能較好反映太陽及其水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障礙是分不開的。
太陽主水,水于大地有江河載之,水于人身有血脈載之,江河之水,即如人身之血也。江河之水,得太陽則奔流不息,以為潤澤萬物之用,人身之血脈,得太陽則循環(huán)不已,以成滋養(yǎng)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之功。血之與水雖為陰,得太陽則能于江河,能于脈中奔流不息,循環(huán)不已,是知脈之動靜,甚能反映太陽之功用,故太陽之病變以言脈起手。
又,江河之有漲落,即如脈之有起伏,錢江之潮,月滿而漲,月缺而落,漲落皆隨月之盈缺。月雖為陰,月之盈缺卻隨太陽而變化,故有望而陽盛,晦而陽衰之謂。一歲之中,脈有弦勾毛石,以配春夏秋冬,一月之中,陽氣之消長,亦似一歲,故上弦而弦,月滿而勾,下弦而毛,月晦而石。月隨陽之旺衰而陰晴圓缺,脈隨陽之長消而弦勾毛石,故以月相變化喻脈之四象實最為形象。
從還原的觀點論脈意,似亦能說明上述意義。脈,古字作脈,從月從瓜。月當為月相而非肉也,《康熙字典》將脈置肉部,似欠妥當。瓜者水之支流,永者水之主流,瓜永皆言水,瓜(永)之合月,是水月相合,是喻水之漲落與月之圓缺相關也。由于月為陽之應,故月之合瓜(永),亦喻人身血脈是隨陽而起伏的。
由以上論述可見,太陽之與脈,實猶形影之相隨,故太陽病首重于脈。而太陽篇中單以脈浮即定病之在表者,比比皆是,它篇之中則弗如此也。脈浮主表,亦言太陽之勢,故為太陽病之主脈。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松碇粮咧粸轭^頂,大地至高之位為喜瑪拉雅山。喜瑪拉雅山素稱世界屋脊,處地之西,終年積雪,為寒可知,為水可知,為太陽所主可知。故人病太陽,首言脈浮,首言頭項強痛,言浮者,言頭項者,皆言其高也。
西方位金,地勢殊高,長江、黃河皆源于此,《易》曰:“金生麗水”者,言此也。又肺為金,言肺為水之上源者,亦謂此也。肺于五臟處至高之位,故云華蓋,故云五臟之天,其外主于皮毛,或華蓋、或天、或皮毛,皆為太陽性用之表現。《靈樞·營衛(wèi)生會篇》所云“太陽主外”者,亦不離于此。劉波舟教授所云:“上焦肺氣的呼吸開發(fā)也是太陽主表,發(fā)揮衛(wèi)外為固作用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1]”就是很好的說明。
再以易象言之,先天卦位中,坎水位于西方,是水源于西的很好證明,但,為什么到了后天卦中,坎水卻移至了北方?這是因為水雖源西,不因寒,不得其成的緣故。寒屬北方之氣,以水歸之者,亦為方以類聚之謂。太陽提綱證中,但言惡寒,而不言發(fā)熱,亦是以類相言。
綜上所述,太陽為諸陽主氣,而其性用之要義卻在促水之循環(huán),太陽為病之“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實能最貼切地說明太陽性用的異常,故以為提綱脈證。
3太陽病治法
太陽主寒水,關乎水液之升降循環(huán),太陽病則多致水液之升降循環(huán)障礙,故治太陽者,唯調其水而已。水于自然,《素問》以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概括其升降循環(huán),水于人身,則在汗與小便。如前所云,肺為華蓋,五臟之天,肺主皮毛,故汗從皮毛而出者,猶地氣之上為云也,溲從膀胱出者,猶天氣之下為雨也。前人將太陽病分經府二證,實暗合此旨。
經者,表也,風寒諸邪襲表,阻遏太陽之氣,至地水之升障礙,即所謂經證也。太陽發(fā)汗解表諸法,無非祛除遏阻太陽之氣的不利因素,使地水上升的這一環(huán)節(jié)暢通無阻,保證水之正常循環(huán)。地水為陰,所以能上升而為云者,全賴太陽之蒸騰,此與《內經》論汗所云:“陽加于陰謂之汗”,理無二也。故太陽發(fā)汗解表諸法,即興云之法,太陽篇麻黃湯、桂枝湯為其代表方劑。而篇中用青龍諸條,則更對“治太陽即為治水”之理揭露無余。
青龍,“東方七宿之總稱?!抖Y·曲禮》: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疏):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方宿名也。《三輔黃圖》: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2]。天之四靈,以正四方者,青龍以正東方,而主春也。一年的二十四氣中,涵雨的節(jié)氣有兩個,即雨水、谷雨,而這兩個節(jié)氣皆布于春日的六氣之中,說明龍能興云布雨,是有其天文歷法作為背景的。
又,道經以東南西北四海,皆有龍王總領其類。而其下尚有一百八十五小龍王,能為興云致雨之神力[3]。四海龍王中,以東海龍王為其長,東方色青,故亦稱青龍,其興云致雨之神力亦最大,蓋海雖分四,而水皆向東也。是以仲師要以青龍為湯名。
龍之性用,于諸物之中,實最為神異,以其體用相殊也。龍體至陰,故為鱗蟲之長,而深潛于洲海;龍用則至陽,故有興云致雨之力,《周易》乾卦之爻辭多用龍亦為證明。以至陰之體而為至陽之用,非龍莫能為之,而能成此龍之性用者,則非太陽莫屬也。故《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太陽所至為鱗化?!?/p>
太陽篇中用青龍湯者凡四條,38、39條用大青龍湯,40、41條用小青龍湯。小青龍湯條文中明言:“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是為寒邪襲表,阻遏太陽之氣,水之升布障礙而停于心下,此亦龍用有礙,故投青龍以復地水升布之常,使不留于心下。
38、39條之用大青龍,其義亦近,喻嘉言注38條云:“天地郁蒸,得雨則和,人身煩躁,得汗則解”[4],證之自然,春夏二時久無雨,必悶熱異常,人處其中,鮮有不煩躁者,一旦得雨,頓覺清涼,大青龍湯所主“不汗出而煩躁”者,猶天無雨之悶熱煩躁也,汗出而解者,猶得雨之清涼也。
38條用大青龍,眾家皆無異議,而于39條之用大青龍,則覺歷代之注皆不甚了了,尤以現代5版《傷寒論講義》釋此為感邪較輕者,更覺有違經義,試問既屬感邪之輕者,何須再用大青龍發(fā)之,不是自相矛盾嗎?蓋以傷寒表閉,則太陽之氣郁結,太陽氣郁,不能施興云布雨之力,則水之流通循環(huán)障礙,故太陽氣郁,水氣亦郁,水郁不得宣泄,身必重也。所以傷風中寒之后,既有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亦有水郁不得宣泄而身不痛但重者。用大青龍湯發(fā)之者,發(fā)太陽閉郁之氣也,俾太陽之氣開通,水氣自得升騰流通,不復郁結為患。譬之陰雨不透之濕悶天氣,身體每覺沉重,得一場大雨,則頓掃陰霾,復顯輕爽矣。
《金匱要略》論溢飲謂:“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逼渲我顼嬛畻l謂:“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憋嬰m分四,皆水類也,究其因,不外水之流通循環(huán)障礙所致,而溢飲之要則在一重字,治當發(fā)其汗者,暢達太陽之氣,水氣流通,不復郁而為飲患矣。以是觀之,《金匱要略》溢飲之用大青龍,不諦為39條之最佳注腳。由此足證,青龍之用,在于發(fā)汗,在于行云布雨,而云大小者,以其力有大小,喻氏言大青龍為風寒兩傷營衛(wèi)而設,似難稽考也。
腑者,太陽表中之里,升已之降也,故太陽府證見小便不利,此猶天氣不下為雨也。天不降雨,則地無潤澤而干燥,是以五苓之治,除小便不利外,重者一個“渴”字,或消渴、或煩渴,總以渴而用五苓,不渴則更它方。嗚呼!五苓之治,不過解表利水而已,何能解渴?蓋以五苓服后汗出表解者,猶行云也,小便利而渴解者,猶雨施大地,甘露潤澤也。后世以五苓為底,創(chuàng)制桂苓甘露諸飲,是深得仲師之意。
五苓之劑,用苓僅二,即豬苓、茯苓,為什么要以五苓命之?是知苓之義不在豬苓。陳靈石曰:苓者令也。經云:太陰濕土,其化為雨,其數為五。故五苓者,五令也,五令者,布化雨令之謂也,于斯亦見太陽治水之深意。
云之成,須賴地水之升,地水之升,則全賴陽之蒸騰。太陽篇中麻桂解表諸劑,非能蒸地水上升為云,而只是解決此一過程中的阻遏因素,以為天氣流布之用,若地水無炎陽之蒸,則徒事流布無益。故82條曰:“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目閏)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太陽病,發(fā)汗不解者,非為云氣之流布障礙,實因地水無陽之蒸騰,故藉真武之力蒸之,使上成青云,水無陽蒸,必停而為患,是以316條復論真武湯時明言:“此為有水氣”。又,真武者,玄武也,既為北方之藥,亦屬鎮(zhèn)水之神,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而用真武,實際上更進一步說明了治太陽即是治水的原則。
其余苓桂、十棗、三物、陷胸諸劑,或溫化,或行水,或決瀆,亦皆治水之類,茲不具述。
4結語
從整個太陽篇的內容來看,麻桂、青龍、五苓以治太陽之表,白虎調胃承氣以治陽明之里,柴胡則治少陽之半表半里,真武兩用于太少,四逆則為三陰之通劑,故雖云太陽證治,其實已包涵了六經的內容。而為什么太陽一氣能蘊含六經呢?這顯然與其主水的性用是分不開的。
水是生命的組成,是生命的源泉,而水之用,卻離不開其循環(huán)之勢,循環(huán)則必需動力,火即其動力也,故六經之中,有少陽相火,有少陰君火?;鸫偎畡佣善溲h(huán),濕便是這一循環(huán)過程的表現形式,故有太陰之濕土?;鹫羲畡佣醒h(huán),然欲使其循環(huán)周遍六虛,又必藉風之流動,是以六氣之中,又有厥陰風木。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陰靜而陽躁。春夏陽火用事,動躁為其主導,水液循環(huán)之勢旺,故春夏亦多濕,秋冬陽火收潛,靜為主導,水液循環(huán)之勢相對為衰,水液循環(huán)的相對靜止,其表現形式便為燥,故秋冬亦多躁,而六氣之中則有陽明燥金與之相配。
綜之,天地人身雖有六氣陰陽,而其寒水的包融性卻是十分獨特的,這與人類生存的地球在無始以前,皆為一片汪洋的歷史相符合。由此我們更見到了仲圣著說以傷寒立論,六經之中最重太陽的深遠意義。經云:“治不法天之紀,不知地之理,則災害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