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摘要:本文從4個方面論述了《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楊注反切的音韻學(xué)價值。1.為??薄稄V韻》提供了旁證;2.為考察隋-中唐音系聲、紐特點提供了直證;3.保留了古代的一些方音;4.為探究古代語音流轉(zhuǎn)留下了珍貴資料。
科學(xué)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以下簡稱科文本)是目前國內(nèi)《太素》一書內(nèi)容上的最全本??莆谋尽短亍窏钌仙谱⑨屩泄灿蟹辞?72例。通過對楊注反切的研究分析,筆者深切地感受到楊注反切具有很高的音韻學(xué)價值。為彰顯楊注反切的音韻學(xué)價值,茲將筆者的分析心得綴成一文,以饗同道。
為校勘《廣韻》提供了旁證
例1《太素·卷第九·經(jīng)脈之二》:“陽明之陽,名曰害蜚?!睏钭ⅲ候?,扶貴反。
按:“蜚,扶貴反”,奉紐未韻。《廣韻》作“蜚,扶涕切”,奉紐霽韻,《韻鏡》無《廣韻》此反切之位。清代訓(xùn)詁大家段玉裁在所撰的《廣韻校本》、現(xiàn)代著名音韻學(xué)家邵榮芬先生在所撰的《切韻研究》、周祖謨先生在所撰的《廣韻校本》中,曾先后指出《廣韻》的“扶涕切”應(yīng)正為“扶沸切”?!胺龇星小?,奉紐未韻,正與楊注“扶貴反”同紐同韻。
例2《太素·卷第十一·輸穴》:“刺上關(guān)者,呿不能欠?!睏钭ⅲ簠?,邱庶反。
按:呿,邱庶反”,溪紐御韻?!稄V韻》作“呿,近倨切”,群紐御韻。邵榮芬先生曾指出,《廣韻》的“近倨切”應(yīng)正為“丘倨切”。[1]周祖謨先生亦指出:“近倨切,北宋本、巾箱本、黎本、景宋本均作丘倨切,與唐韻合。當(dāng)據(jù)正?!保?]“丘倨切”,溪紐御韻,正與楊注“邱庶反”同紐同韻。
例3《太素·卷第十二·營衛(wèi)氣》:“紛紛(白分)(白分),終而復(fù)始?!睏钭ⅲ杭?,孚云反。
按:“紛,孚云反”,敷紐文韻?!稄V韻》作“紛,府文切”,非紐文韻。邵榮芬先生曾指出,《廣韻》的“府文切”應(yīng)正為“撫文切”。[1]周祖謨先生亦指出:“府文切,與分字府文切音同,非也。府,切三作無,當(dāng)是撫字之誤。若作無,則與文武分反音同。元泰定本、明本作撫,極是。陳澧據(jù)改。”[2]“撫文切”,敷紐文韻,正與楊注“孚云反”同紐同韻。
例4《太素·卷第十三·身度》:“焠刺者,刺寒急。”楊注:焠,千內(nèi)反,謂燒針刺之也。
按:“焠,千內(nèi)反”,清紐隊韻。《廣韻》作“焠,士內(nèi)切”,崇紐隊韻。邵榮芬先生曾指出,《廣韻》的“士內(nèi)切”應(yīng)正為“七內(nèi)切”。[1]周祖謨先生亦指出:“士,北宋本、巾箱本、黎本、景宋本均作七,與故宮本、敦煌本、王韻、唐韻合。當(dāng)據(jù)正?!保?]“七內(nèi)切”,清紐隊韻,正與楊注“千內(nèi)反”同紐同韻。
為考察隋-中唐音系聲紐特點提供了直證
透過對楊注中唇音反切的分析,可以看出楊上善生活的時代唇音尚未分化。
楊注中共有唇音反切47例。其中,除被切字和切語上字屬重唇相切23例、輕唇相切11例外,還有13例的被切字和切語上字屬于重唇與輕唇混切。此13例列表如下。
序號 被切字(紐) 切語(紐)(韻)
1標(biāo)(幫) 方(非)昭(宵)反
2砭(幫) 甫(非)廉(鹽)反
3遍(幫) 甫(非)見(霰)反
4熛(滂) 芳(敷)照(笑)反
5熛(滂) 芳(敷)昭(宵)反
6亻必(并) 文(微)一(質(zhì))反
7悗(明) 武(微)槃(桓)反
8目冒(明) 亡(微)到(號)反
9靡(明) 亡(微)之(之)反
10眇(明) 亡(微)紹(?。┓?/p>
11目篾(明) 亡(微)結(jié)(屑)反
12月少(明) 亡(微)沼(?。┓?/p>
13逢(奉) 蒲(並)東(東)反
將楊注唇音反切與《廣韻》唇音反切相比較,計有7例屬于重唇與輕唇的互用,即楊注用重唇,《廣韻》用輕唇;或楊注用輕唇,《廣韻》用重唇。例見下表。
序號 楊注反切(紐)(韻)《廣韻》反切(紐)(韻)
1褊,鞭(幫)緬(犭爾)反 褊,方(非)緬(犭爾)切
2熛,芳(敷)照(笑)反 熛,匹(滂)妙(笑)切
3目冒,亡(微)到(號)反 目冒,莫(明)報(號)切
4悗,武(微)槃(桓)反 悗,母(明)官(桓)切
5亻必,文(微)一(質(zhì))反 亻必,毗(並)必(質(zhì))反
6目篾,亡(微)結(jié)(屑)反 目篾,莫(明)結(jié)(屑)切
7靡,亡(微)之(之)反 靡,忙(明)皮(支)切
王力先生曾列舉過《經(jīng)典釋文》和玄應(yīng)《一切經(jīng)音義》中大量幫非混切、滂敷混切、并奉混切、明微混切的例子,[5]證明了隋-中唐時期,唇音尚未分化為重唇與輕唇兩組,即清·錢大昕所說的“古無輕唇音”[4]一直沿襲到中唐。以上所列楊注反切材料為王力先生的考察結(jié)論補充了證據(jù)。
透過對楊注中舌音反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楊上善生活的時代舌音尚未分化。
楊注中共有舌音反切30例。其中,除被切字和切語上字屬舌頭相切17例、舌上相切7例外,還有6例的被切字和切語上字屬于舌頭與舌上的混切。此6例列表如下。
1貞(知) 都(端)耕(耕)反
2緻(澄) 大(定)利(至)反
3濯(澄) 徒(定)角(覺)反
4紉(娘) 女(泥)巾(真)反
5剔(透) 恥(徹)歷(錫)反
6惕(透) 恥(徹)激(錫)反
將楊注舌音反切與《廣韻》舌音反切相比較,計有5例屬于舌頭與舌上的互用,即楊注用舌頭,《廣韻》用舌上;或楊注用舌上,《廣韻》用舌頭。例見下表。
1貞,都(端)耕(耕)反 貞,陟(知)盈(清)切
2惕,恥(徹)激(錫)反 惕,他(透)歷(錫)切
3剔,恥(徹)歷(錫)反 剔,他(透)歷(錫)切
4緻,大(定)利(至)反 緻,直(澄)利(至)切
5濯,徒(定)角(覺)反 濯,直(澄)角(覺)切
王力先生曾列舉過《經(jīng)典釋文》和玄應(yīng)《一切經(jīng)音義》中大量端知混切、透徹混切、定澄混切、泥娘混切的例子,[3]證明了在楊上善生活的時代,舌音尚未分化為舌頭、舌上兩類,即清·錢大昕所說的“古無舌上音”[4]一直沿襲到中唐。以上所列楊注反切材料為王力先生的考察結(jié)論補充了證據(jù)。
保留了古代的一些方音
例1《太素·卷第三·陰陽》:“下為癰腫,及為痿厥喘悁。”楊注:悁,季綿反,憂患也。
《太素·卷第十六·診候之三》:“真虛悁心,厥氣留薄,發(fā)為白汗。”楊注:悁,居玄反,色忿也。
按:“悁”字之音,《廣韻》作“於緣反”,影紐仙韻??夹?yīng)《一切經(jīng)音義》亦作“悁,於緣反?!笨梢姟稄V韻》所錄之音為當(dāng)時實際存在之音。
楊注的“悁,季綿反”,見紐仙韻;“悁,居玄反”,見紐先韻。依《廣韻》獨用、同用例,先仙同用。王力先生曾指出,“先仙同用”“基本上符合隋唐韻部的實際情況”。[3]又,考《集韻》“悁”字之音有“規(guī)掾切”,屬見紐線韻。在《廣韻》里,仙線二韻,平去相承。王力先生考證,在隋-中唐時期,先仙線三韻同歸仙部。[3]故楊注所切之音與《集韻》收錄之音聲韻相合。可見楊注所切之音亦為當(dāng)時在某一方言區(qū)的通行之音。
例2《太素·卷第三·陰陽》:“秋傷于濕,冬生欬嗽?!睏钭ⅲ簷?,愷代反,又邱吏反。
按:欬,《廣韻》音“苦蓋切”、《玉篇》音“苦代切”。楊注正切“愷代反”與《廣韻》、《玉篇》之切紐同韻同。楊注又切“邱吏反”,不見錄于中古韻書??肌墩f文》:“欬,逆氣也。從欠,亥聲?!痹谏瞎乓粝道?,“亥”屬(喉音)匣母之韻;“邱”屬(牙音)溪母,“吏”屬之韻。故楊注“邱吏反”之音與《說文》“亥”音在上古具有疊韻關(guān)系。黃侃先生在論述古音“疊韻相轉(zhuǎn)”時,標(biāo)列有“喉音與牙音相轉(zhuǎn)”[5]一類。王力先生在分析上古聲母系統(tǒng)特點時指出“曉匣兩母在上古和見系相通的情況最為常見”。[3]可見楊注“邱吏反”與《說文》“亥”音相近,楊注的這一又切保留了當(dāng)時在某一方言區(qū)仍較為通行的古音。
為探究古代語音流轉(zhuǎn)留下了珍貴資料
例1《太素·卷第六·臟腑之一》:“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脹,經(jīng)溲不利。”楊注:溲,小留反。
按:“溲,小留反”,心紐尤韻??肌稄V韻》作“所鳩切”,審紐尤韻。楊注切語上字屬齒頭音,《廣韻》切語上字屬正齒音。從文獻語言資料的分析來看,古齒頭音與正齒音有通轉(zhuǎn)情況。如,《說文》:“鮮,從魚,■省聲?!薄稄V韻》:“鮮,相然切”,心紐先韻;“■,失然切”,審紐仙韻。將楊注的“小留反”與《廣韻》的“所鳩切”相比較,又一次提供了古音心紐與審紐通轉(zhuǎn)的實例。
例2《太素·卷第十·經(jīng)脈之三》:“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睏钭ⅲ瑚荆啥Y反。
按:“骶,可禮反”,溪紐薺韻?!稄V韻》作“骶,典禮切”,端紐薺韻。黃焯先生曾檢出《類篇》中的又切材料,及《文選·海賦》、《漢書·枚乘傳》、《淮南子·說山訓(xùn)》中的連語材料,[6]力證古音溪端二紐通轉(zhuǎn)。將楊注“可禮反”與《廣韻》“典禮切”相比較,又一次提供了中古溪端二紐通轉(zhuǎn)的實例。
參考文獻
[1] 邵榮芬.切韻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5:17.
[2] 周祖謨.廣韻校本,附校勘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8:372,113,408.
[3] 王力.漢語語音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5:166~169,170~171,218,198,23.
[4] 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M].上海:上海書店,1983:101.
[5] 黃侃.黃侃論學(xué)雜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63.
[6] 黃焯.古今聲類通轉(zhuǎn)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61.
安徽中醫(yī)學(xué)院(合肥,230038) 徐 麟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摘要:本文從4個方面論述了《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楊注反切的音韻學(xué)價值。1.為??薄稄V韻》提供了旁證;2.為考察隋-中唐音系聲、紐特點提供了直證;3.保留了古代的一些方音;4.為探究古代語音流轉(zhuǎn)留下了珍貴資料。
科學(xué)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以下簡稱科文本)是目前國內(nèi)《太素》一書內(nèi)容上的最全本??莆谋尽短亍窏钌仙谱⑨屩泄灿蟹辞?72例。通過對楊注反切的研究分析,筆者深切地感受到楊注反切具有很高的音韻學(xué)價值。為彰顯楊注反切的音韻學(xué)價值,茲將筆者的分析心得綴成一文,以饗同道。
為校勘《廣韻》提供了旁證
例1《太素·卷第九·經(jīng)脈之二》:“陽明之陽,名曰害蜚?!睏钭ⅲ候?,扶貴反。
按:“蜚,扶貴反”,奉紐未韻。《廣韻》作“蜚,扶涕切”,奉紐霽韻,《韻鏡》無《廣韻》此反切之位。清代訓(xùn)詁大家段玉裁在所撰的《廣韻校本》、現(xiàn)代著名音韻學(xué)家邵榮芬先生在所撰的《切韻研究》、周祖謨先生在所撰的《廣韻校本》中,曾先后指出《廣韻》的“扶涕切”應(yīng)正為“扶沸切”?!胺龇星小?,奉紐未韻,正與楊注“扶貴反”同紐同韻。
例2《太素·卷第十一·輸穴》:“刺上關(guān)者,呿不能欠?!睏钭ⅲ簠?,邱庶反。
按:呿,邱庶反”,溪紐御韻?!稄V韻》作“呿,近倨切”,群紐御韻。邵榮芬先生曾指出,《廣韻》的“近倨切”應(yīng)正為“丘倨切”。[1]周祖謨先生亦指出:“近倨切,北宋本、巾箱本、黎本、景宋本均作丘倨切,與唐韻合。當(dāng)據(jù)正?!保?]“丘倨切”,溪紐御韻,正與楊注“邱庶反”同紐同韻。
例3《太素·卷第十二·營衛(wèi)氣》:“紛紛(白分)(白分),終而復(fù)始?!睏钭ⅲ杭?,孚云反。
按:“紛,孚云反”,敷紐文韻?!稄V韻》作“紛,府文切”,非紐文韻。邵榮芬先生曾指出,《廣韻》的“府文切”應(yīng)正為“撫文切”。[1]周祖謨先生亦指出:“府文切,與分字府文切音同,非也。府,切三作無,當(dāng)是撫字之誤。若作無,則與文武分反音同。元泰定本、明本作撫,極是。陳澧據(jù)改。”[2]“撫文切”,敷紐文韻,正與楊注“孚云反”同紐同韻。
例4《太素·卷第十三·身度》:“焠刺者,刺寒急。”楊注:焠,千內(nèi)反,謂燒針刺之也。
按:“焠,千內(nèi)反”,清紐隊韻。《廣韻》作“焠,士內(nèi)切”,崇紐隊韻。邵榮芬先生曾指出,《廣韻》的“士內(nèi)切”應(yīng)正為“七內(nèi)切”。[1]周祖謨先生亦指出:“士,北宋本、巾箱本、黎本、景宋本均作七,與故宮本、敦煌本、王韻、唐韻合。當(dāng)據(jù)正?!保?]“七內(nèi)切”,清紐隊韻,正與楊注“千內(nèi)反”同紐同韻。
為考察隋-中唐音系聲紐特點提供了直證
透過對楊注中唇音反切的分析,可以看出楊上善生活的時代唇音尚未分化。
楊注中共有唇音反切47例。其中,除被切字和切語上字屬重唇相切23例、輕唇相切11例外,還有13例的被切字和切語上字屬于重唇與輕唇混切。此13例列表如下。
序號 被切字(紐) 切語(紐)(韻)
1標(biāo)(幫) 方(非)昭(宵)反
2砭(幫) 甫(非)廉(鹽)反
3遍(幫) 甫(非)見(霰)反
4熛(滂) 芳(敷)照(笑)反
5熛(滂) 芳(敷)昭(宵)反
6亻必(并) 文(微)一(質(zhì))反
7悗(明) 武(微)槃(桓)反
8目冒(明) 亡(微)到(號)反
9靡(明) 亡(微)之(之)反
10眇(明) 亡(微)紹(?。┓?/p>
11目篾(明) 亡(微)結(jié)(屑)反
12月少(明) 亡(微)沼(?。┓?/p>
13逢(奉) 蒲(並)東(東)反
將楊注唇音反切與《廣韻》唇音反切相比較,計有7例屬于重唇與輕唇的互用,即楊注用重唇,《廣韻》用輕唇;或楊注用輕唇,《廣韻》用重唇。例見下表。
序號 楊注反切(紐)(韻)《廣韻》反切(紐)(韻)
1褊,鞭(幫)緬(犭爾)反 褊,方(非)緬(犭爾)切
2熛,芳(敷)照(笑)反 熛,匹(滂)妙(笑)切
3目冒,亡(微)到(號)反 目冒,莫(明)報(號)切
4悗,武(微)槃(桓)反 悗,母(明)官(桓)切
5亻必,文(微)一(質(zhì))反 亻必,毗(並)必(質(zhì))反
6目篾,亡(微)結(jié)(屑)反 目篾,莫(明)結(jié)(屑)切
7靡,亡(微)之(之)反 靡,忙(明)皮(支)切
王力先生曾列舉過《經(jīng)典釋文》和玄應(yīng)《一切經(jīng)音義》中大量幫非混切、滂敷混切、并奉混切、明微混切的例子,[5]證明了隋-中唐時期,唇音尚未分化為重唇與輕唇兩組,即清·錢大昕所說的“古無輕唇音”[4]一直沿襲到中唐。以上所列楊注反切材料為王力先生的考察結(jié)論補充了證據(jù)。
透過對楊注中舌音反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楊上善生活的時代舌音尚未分化。
楊注中共有舌音反切30例。其中,除被切字和切語上字屬舌頭相切17例、舌上相切7例外,還有6例的被切字和切語上字屬于舌頭與舌上的混切。此6例列表如下。
序號 被切字(紐) 切語(紐)(韻)
1貞(知) 都(端)耕(耕)反
2緻(澄) 大(定)利(至)反
3濯(澄) 徒(定)角(覺)反
4紉(娘) 女(泥)巾(真)反
5剔(透) 恥(徹)歷(錫)反
6惕(透) 恥(徹)激(錫)反
將楊注舌音反切與《廣韻》舌音反切相比較,計有5例屬于舌頭與舌上的互用,即楊注用舌頭,《廣韻》用舌上;或楊注用舌上,《廣韻》用舌頭。例見下表。
序號 楊注反切(紐)(韻)《廣韻》反切(紐)(韻)
1貞,都(端)耕(耕)反 貞,陟(知)盈(清)切
2惕,恥(徹)激(錫)反 惕,他(透)歷(錫)切
3剔,恥(徹)歷(錫)反 剔,他(透)歷(錫)切
4緻,大(定)利(至)反 緻,直(澄)利(至)切
5濯,徒(定)角(覺)反 濯,直(澄)角(覺)切
王力先生曾列舉過《經(jīng)典釋文》和玄應(yīng)《一切經(jīng)音義》中大量端知混切、透徹混切、定澄混切、泥娘混切的例子,[3]證明了在楊上善生活的時代,舌音尚未分化為舌頭、舌上兩類,即清·錢大昕所說的“古無舌上音”[4]一直沿襲到中唐。以上所列楊注反切材料為王力先生的考察結(jié)論補充了證據(jù)。
保留了古代的一些方音
例1《太素·卷第三·陰陽》:“下為癰腫,及為痿厥喘悁。”楊注:悁,季綿反,憂患也。
《太素·卷第十六·診候之三》:“真虛悁心,厥氣留薄,發(fā)為白汗。”楊注:悁,居玄反,色忿也。
按:“悁”字之音,《廣韻》作“於緣反”,影紐仙韻??夹?yīng)《一切經(jīng)音義》亦作“悁,於緣反?!笨梢姟稄V韻》所錄之音為當(dāng)時實際存在之音。
楊注的“悁,季綿反”,見紐仙韻;“悁,居玄反”,見紐先韻。依《廣韻》獨用、同用例,先仙同用。王力先生曾指出,“先仙同用”“基本上符合隋唐韻部的實際情況”。[3]又,考《集韻》“悁”字之音有“規(guī)掾切”,屬見紐線韻。在《廣韻》里,仙線二韻,平去相承。王力先生考證,在隋-中唐時期,先仙線三韻同歸仙部。[3]故楊注所切之音與《集韻》收錄之音聲韻相合。可見楊注所切之音亦為當(dāng)時在某一方言區(qū)的通行之音。
例2《太素·卷第三·陰陽》:“秋傷于濕,冬生欬嗽?!睏钭ⅲ簷?,愷代反,又邱吏反。
按:欬,《廣韻》音“苦蓋切”、《玉篇》音“苦代切”。楊注正切“愷代反”與《廣韻》、《玉篇》之切紐同韻同。楊注又切“邱吏反”,不見錄于中古韻書??肌墩f文》:“欬,逆氣也。從欠,亥聲?!痹谏瞎乓粝道?,“亥”屬(喉音)匣母之韻;“邱”屬(牙音)溪母,“吏”屬之韻。故楊注“邱吏反”之音與《說文》“亥”音在上古具有疊韻關(guān)系。黃侃先生在論述古音“疊韻相轉(zhuǎn)”時,標(biāo)列有“喉音與牙音相轉(zhuǎn)”[5]一類。王力先生在分析上古聲母系統(tǒng)特點時指出“曉匣兩母在上古和見系相通的情況最為常見”。[3]可見楊注“邱吏反”與《說文》“亥”音相近,楊注的這一又切保留了當(dāng)時在某一方言區(qū)仍較為通行的古音。
為探究古代語音流轉(zhuǎn)留下了珍貴資料
例1《太素·卷第六·臟腑之一》:“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脹,經(jīng)溲不利。”楊注:溲,小留反。
按:“溲,小留反”,心紐尤韻??肌稄V韻》作“所鳩切”,審紐尤韻。楊注切語上字屬齒頭音,《廣韻》切語上字屬正齒音。從文獻語言資料的分析來看,古齒頭音與正齒音有通轉(zhuǎn)情況。如,《說文》:“鮮,從魚,■省聲?!薄稄V韻》:“鮮,相然切”,心紐先韻;“■,失然切”,審紐仙韻。將楊注的“小留反”與《廣韻》的“所鳩切”相比較,又一次提供了古音心紐與審紐通轉(zhuǎn)的實例。
例2《太素·卷第十·經(jīng)脈之三》:“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睏钭ⅲ瑚荆啥Y反。
按:“骶,可禮反”,溪紐薺韻?!稄V韻》作“骶,典禮切”,端紐薺韻。黃焯先生曾檢出《類篇》中的又切材料,及《文選·海賦》、《漢書·枚乘傳》、《淮南子·說山訓(xùn)》中的連語材料,[6]力證古音溪端二紐通轉(zhuǎn)。將楊注“可禮反”與《廣韻》“典禮切”相比較,又一次提供了中古溪端二紐通轉(zhuǎn)的實例。
參考文獻
[1] 邵榮芬.切韻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5:17.
[2] 周祖謨.廣韻校本,附校勘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8:372,113,408.
[3] 王力.漢語語音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5:166~169,170~171,218,198,23.
[4] 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M].上海:上海書店,1983:101.
[5] 黃侃.黃侃論學(xué)雜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63.
[6] 黃焯.古今聲類通轉(zhuǎn)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61.
安徽中醫(yī)學(xué)院(合肥,230038) 徐 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