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治傷寒學法“六經(jīng)”,探仲景旨出新義

    治外感熱病,以漢代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創(chuàng)“六經(jīng)辨證”之大綱。其后,凡治“傷寒”學者,必循古訓,而用古方。吾浙江自宋代,朱翼中著《活人書》,創(chuàng)全面研究《傷寒論》之先例。其后,則有元代趙道震著《傷寒類證》,吳恕輯《傷寒論賦》等;明代更有呂復的《傷寒十釋》,陶華的《傷寒六書》,許兆禎的《傷寒解惑》,張遂辰的《張卿子傷寒論》等;至清代則尤多,如張志聰?shù)摹秱摷?jīng)》、《傷寒論綱目》,張令韶的《傷寒論直解》,高學山的《傷寒尚論辨似》,柯琴的《傷寒來蘇集》(內(nèi)含《傷寒論注》、《傷寒論翼》、《傷寒附翼》《傷寒晰疑》),徐彬的《傷寒一百十三方發(fā)明》,沈明宗的《六經(jīng)辨證治法》,沈又彭的《傷寒論讀》等;近代有邵餐芝的《傷寒論新詮》等,計約130多部?;蜃髟忈?,或加整編,或發(fā)新義,為發(fā)揚仲景之奧秘,作了很多工作。

    呂復,字元膺,晚號滄州翁。生于元末,卒于明初,鄞縣(今寧波市)人。少貧,因母病而攻岐黃,遇三衢鄭禮之,謹事之。鄭授以古禁方,及《色脈藥論》諸書,復日記“診籍”,購古今醫(yī)書,日夜研究,窮其閫奧,自是者數(shù)年,乃出而行醫(yī),取效如神。著有《傷寒十釋》,內(nèi)有其對張仲景的評騭。

    陶華,字尚文,號節(jié)庵(又稱節(jié)庵道人),余杭(今杭州市)人。生于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卒于天順七年(公元1463年),享年94歲。史稱其治病有奇效,治傷寒一服即愈,名動一時。著有《傷寒全書》五卷、《傷寒治例點金》二卷、《傷寒治例直指》二卷、《傷塞直格標本論》一卷、《傷寒段段錦》、《傷寒全生集》四卷。陶氏所著,受朱肱影響較大,在治法、分證等方面,有所發(fā)展,但前人對其論說褒貶不一。

    張遂臣,字卿子,號相期,祖籍江西,遷居錢塘(今杭州市)。生于明代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年),卒于清代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享年80歲。早年曾入國子監(jiān)習儒,為明季諸生。體弱多病,遂日檢方書,醫(yī)術漸精,不僅自醫(yī),且為民眾療病,恒多效驗。先卜居武康(今德清縣)三橋里,明亡后,返杭州,居城東菖蒲巷(后稱張卿子巷),以遺民自居。晚年,以擅治傷寒,而名傾海內(nèi),著有《張卿子傷寒論》七卷。本書以《注解傷寒論》為藍本,旁采朱肱、許叔微、龐安時、王履等諸家學說,選論頗精,且參己見。

    張志聰,字隱庵,祖籍河南,仲景四十三代裔孫,其十一世祖游宦錢塘,遂卜居湖上為杭州人。生于明萬歷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享年86歲。受業(yè)于張卿子門下,并得名醫(yī)盧之頤的教益,廣覽前賢醫(yī)籍,藥到病除,醫(yī)名隆盛。志聰在數(shù)十年業(yè)醫(yī)之際,為光大醫(yī)學,而在杭州胥山,建侶山堂,聚同道、生徒等數(shù)十人,論醫(yī)講學,從者甚眾。著有《傷寒論宗印》八卷、《傷寒論綱目》、《傷寒論集注》(此書系高世拭重訂、付梓)等。

    張錫駒,字令韶,明末、清初,錢塘(今杭州市)人。學有家傳,其先君子大章公,述岐黃諸書,并伏案而留手澤,嘗謂錫駒曰:“汝當善于繼吾志”。錫駒遵遺囑,朝夕研讀,并游名醫(yī)張志聰門下,鉆研傷寒,學乃大進,治疑難重癥,藥到病除,非時醫(yī)所能及。撰《傷寒論直解》六卷,刊于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本書以《內(nèi)經(jīng)》理論闡述仲景學說,深入淺出,聯(lián)系實際,頗多啟示。

    高學山,字漢峙,清代順治、康熙間,會稽(今紹興市)人。少業(yè)儒,精岐黃。嘗于讀書時,覺喻昌之《尚論篇》,條文中較多似是而非處,為辨清似是之處,乃著《傷寒尚論辨似》四卷,全書辨注頗詳,雖仍存瑕疵,亦有很大參考價值。

    柯琴,字韻伯,號似峰,生于清代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卒于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享年74歲。慈溪(今余姚市)人。好學博聞,工詩文,科舉失利,焚書棄舉子業(yè)??率蠎]醫(yī)道日晦,乃矢志于岐黃之學。游京師,而無所遇,過吳門,聞葉桂之醫(yī)名頗盛,因棲息虞山(今江蘇常熟市),閉門誦讀,不顯醫(yī)名,深入研究《內(nèi)經(jīng)》《傷寒》,著《內(nèi)經(jīng)合壁》(已佚)一書。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著《傷寒論注》四卷,貫徹了“仲景之六經(jīng),為百病立法,不專為傷寒一科”的思想。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年 ),又著《傷寒論翼》二卷,再次強調(diào):“傷寒、雜病治無二理,咸歸六經(jīng)之節(jié)制”。爾后,還著有《傷寒附翼》二卷,《傷寒晰疑》四卷??偤现鴧R為《傷寒來蘇集》。葉天士曾展卷評曰:“有如是之注疏,實闡先圣不傳之秘。”孫介夫曾贊其書“上下千載,馳騁百家,前無古,后無今,竭志談心,窮晰至理”。

    徐彬,字忠可,清代康熙間,嘉興人。受業(yè)于江西喻昌(嘉言),對仲景學說頗有研究,能提綱挈領,分析形證,闡發(fā)病機,言簡意賅,辨證立法,絲絲入扣,于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刊《傷寒一百十三方發(fā)明》(又名《傷寒方論》)一卷,推崇《尚論篇》之分析,而補其論方之不足。另有《傷寒圖說》一卷,《傷寒論注》等專著遺世。

    沈明宗,字目南,又名明生。清代康熙、乾隆間名醫(yī)。擅治時病,從實踐中體會“燥”邪當分溫、涼,故其治病恒多驗。治“傷寒”學,推崇方有執(zhí)、喻嘉言等,于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著《傷寒六經(jīng)辨證治法》八卷。本書編次仿《尚論篇》,但編注時,突出六經(jīng)主證,較多個人發(fā)明。另有《沈注金匱要略》傳世。

    屠人杰,字俊夫,清代乾隆間,嘉善人。博學強記,善于于擷取眾家之長,于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著《傷寒經(jīng)解》十卷,本書輯集前賢釋《傷寒論》之善于本,并附己見,是一部有價值的,研究仲景學說參考讀物。

更多中藥材
  • 吃什么不等于長什么,吃肉不等于長肉,吃素不等于你就會變瘦。比如面條、米飯之類的都是素食,只吃這些是不會變瘦的,相反還容易變胖,而且營養(yǎng)也跟不上。因為素食里面的一大部分是碳水化合物,被我們吃進去之后轉(zhuǎn)化成了糖,然后這么多的糖堆積在你的身體,你......
  • 如果患者體質(zhì)比較強壯,身體素質(zhì)較好,抵抗力較強,沒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此時不易發(fā)生感染。若針灸后幾個小時后進行洗頭,且洗淋浴,流水時間較短,尤其是男性患者,頭發(fā)干得比較快,此時洗問題也不大。對于部分患者而言,若頭發(fā)過長,且洗頭時間......
  • 針灸痛不痛?每個人的個人感受不一樣,在針刺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產(chǎn)生一定的疼痛,特別是在進針,也就是用針灸針刺破人體的表皮,把針灸針刺入人體的穴位的過程中是有痛感的,但是這種疼痛通常比較輕微,會控制在人體能夠接受的程度之內(nèi)。當進針之后,通常會進......
  • 拔罐時罐的材質(zhì)多種多樣,除了傳統(tǒng)的陶制火罐,玻璃火罐外,流行的家用拔罐器使用也很方便。各種材質(zhì)的罐負壓力度有所不同,但是一般以每次拔罐10到15分鐘為宜,因為每次拔罐的主要原理在于負壓,而不在于時間。如果負壓很大的情況下,拔罐時間過長或者直......
  • 火罐和洗澡順序要注意,可以洗完澡后拔罐,但是絕不能在拔罐之后立即洗澡。拔罐后皮膚處于一種脆弱的狀態(tài),這個時候洗澡很容易造成皮膚損傷發(fā)炎,拔罐后更不能洗冷水澡,因為此時皮膚處于毛孔張開的狀態(tài),容易使寒邪侵入而引發(fā)其他疾病。......